-
先天性胆管囊肿外科治疗要点及"三类五型"分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先天性胆管囊肿这一胆管畸形病变会导致胆管系统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因此患者并发胆管结石、囊肿癌变的风险较高。外科手术是治愈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唯一治疗手段,其治疗要点是尽可能彻底切除囊肿病灶以及彻底实现"胆胰分流"。非规范化的外科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胆肠吻合口狭窄、残余胆管囊肿甚至囊肿癌变等难以处理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笔者团队基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先天性胆管囊肿大样本回顾性研究结果,围绕先天性胆管囊肿的病理解剖学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分型系统,将胆管囊肿分为"三类五型",即肝外胆管囊肿肝门型、主干型、末端型;中央型胆管囊肿;肝内胆管囊肿局限型、弥漫型,以期能够更为精确地指导外科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降低术后远期并发症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面部除皱术的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面部除皱术,又称面部提升术,是面部年轻化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面部除皱术的历史可追溯至百余年前,随着面部解剖学的发展和人们对面部老化理论的认识逐渐深入,面部除皱术经历了数次重大技术革新,从最初的皮下分离提紧到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技术除皱术、更深层次的复合除皱术(深层除皱术)及骨膜下除皱术,手术创伤逐级递增。现今,面部除皱术朝更小创伤的方向发展,提升和填充(lift and fill)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手术的核心理念转为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求和面部老化程度,为其设计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盘植入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盆腔迟发性出血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两例胎盘植入孕妇术后盆腔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胎盘植入的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两例孕妇均行胎盘植入术前超声评估,考虑为穿透性胎盘植入,术中二次评估后行胎盘在位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术后2~3 d出现腹痛或肉眼血尿,超声检查提示手术区域血肿形成,并伴有血肿内活动性出血。急诊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病灶逐渐缩小。胎盘植入于子宫前壁下段,子宫下段与膀胱及腹膜与子宫颈的间隙可能有复杂的新生血管及吻合系统,子宫切除术后,仍有可能出现迟发性出血。胎盘植入术前除了进行严重程度的评估之外,还应重视胎盘局部状态及植入部位解剖学的评估,术后迟发性出血时可应用介入血管栓塞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卓越七步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卓越七步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参与人体解剖学学习的120名护理专科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班学生作为对照组予以传统教学,3班学生作为观察组给予“卓越七步教学”。比较两组学生各系统学习考核成绩、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及教学评分。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 t检验。 结果:观察组学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学习考核成绩分别为(82.37±4.07)分、(78.29±5.03)分、(81.19±3.77)分、(82.06±4.19)分、(83.16±3.54)分、(84.13±6.77)分、(80.43±3.49)分、(85.02±3.11)分,均高于对照组(74.16±5.29)分、(72.56±6.94)分、(73.16±5.02)分、(75.59±6.42)分、(74.19±7.03)分、(75.96±5.13)分、(72.14±4.55)分、(78.35±4.19)分,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教学效果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使用 “卓越七步教学”可有效促进学生对各个解剖系统的了解,提高专业理论与操作考核得分,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速康复理念在梗阻性黄疸规范治疗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因胆道系统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及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梗阻性黄疸具有治疗棘手、并发症多、恢复慢和住院时间长等特点。加速康复外科的核心——加速康复理念应用于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可达到减轻应激反应、早期干预、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其核心理念为尽早解除梗阻、恢复胆道连续性及胆汁的肠肝循环,加速肝功能及受损器官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肝胆专委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订了本共识。本共识包括总则、梗阻性黄疸的术前胆汁引流、梗阻性黄疸相关疾病的治疗等17条推荐意见,旨在为加速康复理念在我国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规范化、标准化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8F-FDG PET/CT在心包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包炎通常是全身多个系统疾病的一部分以及某些全身疾病的首发表现。因此,找到并去除全身疾病的病因,尽早干预并延缓疾病的进程则有助于预防长期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由于心包活检获得心包积液或心包组织的难度相对较大,阳性率较低,因此,鉴定心包炎的病因一直都是难点。 18F-FDG PET/CT可一次性将全身的生理代谢信息和解剖学信息融合,在判定心包炎的病因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其在确定疾病的分期和分级、疗效评估和预后,尤其是早期鉴别肿瘤复发、肿瘤再分期、寻找肿瘤原发病灶和定位放疗生物靶区等方面都极具优势。笔者就 18F-FDG PET/CT在心包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周脂肪组织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周脂肪组织是一种非典型的内脏脂肪组织,具有完整的血液供应、淋巴液引流和神经系统支配,可通过神经调节对肾功能造成影响;同时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参与肾功能调节。近期有研究提示肾周脂肪厚度是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肾周脂肪组织的解剖学结构、测量技术、对肾脏影响的相关机制及治疗等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讨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置基础课程教学在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探究前置基础课程教学在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本基地自主设计构建了以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为主干的前置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开展各年级学员小讲座和导师系统授课2个层次的理论教学,以及取材教学及病例教学2个维度的实践操作培训,探索出以“讲教结合、实践操作、归纳总结、考核评估、回顾反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结业成绩为(458.80±17.60),实践结业成绩为(415.40±19.30),高于对照组的(444.50±20.90)和(398.80±2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2019至2021级28名学员实施效果反馈调查显示,学员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达96.43%。该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应用为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硬膜外静脉丛曲张致腰腿痛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病因较多,一般认为来源于发生退变的椎间盘及周边的韧带和肌肉等组织,其中硬膜外静脉丛曲张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病因。硬膜外静脉丛广泛分布在椎管内侧与硬膜、神经根直接相邻,并作为腔静脉辅助引流系统在体液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骨性椎管容积相对固定,所以若硬膜外静脉丛严重迂曲、扩张则有可能直接挤压硬膜、马尾或者相应节段神经根,导致类似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因扩张的静脉丛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在临床上很难准确地与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等相鉴别,故极易被忽视。然而,扩张的静脉丛迂曲且壁薄,术中很容易出血,增加手术难度,同时也会导致如术后硬膜外血肿等相关并发症。虽然对硬膜外静脉丛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已经被纳入大多数的解剖学图谱中,但临床医生对于硬膜外静脉丛的解剖结构、形态学特征、临床意义和影像学检查等细节仍然所知甚少。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介绍硬膜外静脉丛的最新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源性压迫导致颈内静脉回流障碍性脑鸣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业界对颅外静脉回流障碍缺乏系统的认知,其主要原因是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其中静脉流出道梗阻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先前的解剖学研究表明,位于颅底的颈内静脉容易受到邻近骨质、肌肉结构的压迫。颈内静脉内部的狭窄及外源性压迫导致的狭窄等多种原因均有可能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脑鸣、颈部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相应症状。本文综述了外源性压迫引起颈内静脉回流障碍性脑鸣的国内外诊治方法,旨在提升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