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癌症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风险人群,多国疾病控制预防机构和癌症相关学术团体均建议优先为癌症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目前获准紧急使用的COVID-19疫苗(包括灭活疫苗、信使核糖核酸疫苗、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均可以用于癌症患者。稳定期患者可以随时接种COVID-19疫苗,进展期或正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治疗方式/癌症类型等)决定疫苗接种时间。癌症患者接种COVID-19疫苗的益处可能大于风险,但免疫应答率可能低于健康人,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0只Beagle犬随机分成两组,通过离断肠管、结扎肠系膜血管及动脉放血建立犬肠多处横断伤及非连续性可疑坏死伴失血休克模型。实验组采用ITSD重建肠管,对照组则缝扎肠管,随后暂时关腹,24 h后行确定性手术。记录实验一般资料(放血量、复苏期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断端肠管处理时间及犬生存情况)。检测实验前、早期处理后(0 h)、2、6、12、24 h内毒素浓度,并观察肠管活力变化。实验组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取两组原可疑坏死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两组的放血量、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及肠管断端处理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肠管缝扎后,1只犬因误吸死亡。自术后2 h起,对照组内毒素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24 h:(1.217±0.324) EU/ml比(0.675±0.227) EU/ml, P<0.05]。实验组可疑坏死肠管活力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肠管坏死的首发时间晚于对照组[(8.75±3.70) h比(4.63±1.87) h, P>0.05],切除的坏死肠管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28.30±6.76) cm比(95.68±29.31) cm, P<0.05]。消化道造影显示实验组肠管通畅性良好。对照组的肠组织病理改变较实验组严重。 结论: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的紧急救治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剖宫产手术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剖宫产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且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和地区内差异。我国剖宫产率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居高位,因此,合理优化剖宫产术已成为妇幼卫生领域的优先事项之一。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国剖宫产术的临床实践和管理工作,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专家经共同讨论,制定了本专家共识。经过深入分析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专家组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一系列临床和管理问题,并给出推荐意见,包括剖宫产术的近远期母儿影响、手术医学指征、紧急剖宫产术管理、麻醉方式和抗菌药物的使用等临床和围手术期管理方案,以期为全国范围内剖宫产术的围产期规范管理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和产褥期脓毒症早期识别和处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产科急症,其早期识别、进入重症医学科前的紧急干预和产科处理是产科医生需要重视及关注的临床问题。妊娠和产褥期生理性变化使得脓毒症临床特征不易被识别。对于可能的脓毒症,可使用简单的床边筛查工具进行早期识别。如果脓毒症筛查呈阳性,怀疑或存在感染证据时,无论是否发热,需进一步评估器官损伤的证据进行脓毒症诊断。识别脓毒症后的1 h内启动集束化治疗:疑似或确诊脓毒症的孕产妇,应尽早进行细菌培养(血液、尿液、呼吸道及其他部位体液)和血清乳酸水平测定;最好在1 h内给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建议在脓毒症并发低血压或器官灌注不足时尽早给予1~2 L晶体溶液进行液体复苏;尽管进行了液体复苏,但仍伴有持续低血压和/或灌注不足,建议使用血管升压药物以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1 mmHg=0.133 kPa),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线药物。当怀疑或确诊脓毒症时,应积极寻找感染病灶,有效控制感染源。不建议仅以脓毒症为唯一指征而立即终止妊娠,终止妊娠应依据产科指征,根据孕周、母体及胎儿情况进行个体化综合考虑。若明确存在宫内感染,应立即终止妊娠。剖宫产通常需要全身麻醉;施行椎管内麻醉是相对禁忌。妊娠和产褥期脓毒症的诊疗应在遵循指南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填纱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术(EPH)后盆腔填纱控制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EPH后因手术创面持续出血于外院行盆腔填纱治疗后转诊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或因EPH后手术创面持续出血转诊至本院后行盆腔填纱治疗,有完整病历资料的11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评估产妇的结局、并发症、住院时间,并分析影响盆腔填纱效果的因素。结果:11例产妇的中位分娩孕周为38.3周(38.0~39.9周),终止妊娠方式为剖宫产术分娩7例(7/11),阴道分娩4例(4/11)。产后出血距盆腔填纱的中位时间为10 h(5~57 h),中位出血量为8 500 ml(4 800~15 600 ml),中位盆腔填纱数量为3块(2~7块),中位纱垫留置时间为6.0 d(3.0~6.0 d)。本次妊娠中位开腹次数为3次(2~3次),最多开腹4次。11例产妇中首次填纱成功止血9例(9/11),最终救治成功11例(11/11)。所有产妇均在实施盆腔填纱前发生失血性休克(11/11)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1/11),其他常见并发症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9/11)、心脏骤停(4/11)、深静脉血栓形成(3/11)、感染性休克(3/11)和肠梗阻(1/11)。所有产妇均于凝血功能恢复且无活动性出血后取出填塞纱垫。11例产妇的中位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为3 d(3~5 d),中位纱垫留置时间6 d(3~6 d),中位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为14 d(11~26 d),中位总住院时间为22 d(16~49 d)。结论:盆腔填纱可以作为EPH后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时措施,为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争取了损伤控制性复苏的关键时间,为转诊至上一级医疗机构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喉毛霉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喉部毛霉菌病,患者男,50岁,糖尿病史20年,因“呼吸困难、声嘶6 d”急诊入院,纤维喉镜示:双侧声带固定,黄色伪膜堵塞声门下。予以紧急气管切开,并对声门下组织活检。病理组织检出宽大、无分隔、壁薄、直角分支的毛霉菌菌丝,确诊为喉毛霉菌病。病程中颈部、胸部CT显示: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破坏,声门下塌陷狭窄、双肺多发斑片、结节并伴有胸腔积液;内镜检查显示:声门区、声门下、主气道大量灰黄色坏死物。严格控制血糖,3次手术清创,硫酸艾沙康唑200 mg 抗真菌治疗13个月后痊愈。但遗留声门下塌陷闭锁,目前患者喉的呼吸、发声功能丧失,永久戴管,接受食管发音训练。出院后随访4个月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全球变暖和参与高强度运动人数增多的趋势下,热射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热射病是一种热急症,如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早期、快速、有效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关键点。在降温的"黄金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且并发症较少,但此时间内远远不足以完成急诊转运与评估。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及转运的热射病急救服,以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适用于在缺少医疗物资和水源的恶劣环境下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热射病患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627326.4)。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由衣服部、帽子部、袖筒和包裹式裤筒4个主要部分组成,且均为温变面料制成的结构件,温变体为细孔硅胶颗粒与硝酸钾制成的复合材料。衣服部的肩部与袖筒,以及衣服部的下摆前端与包裹式裤筒均以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方便固定和搬运。为了对注水量进行定量控制,还设计了注水袋和相应注水结构,以保证每次注水都能达到一致的制冷效果,且制冷温度为14~18 ℃,长时间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局部冻伤。该分体式急救服可实现热射病患者移动、救援转运时紧急应用,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射病患者现场急救及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措施的最佳证据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创伤是全球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1]。据WHO报道,2018年有13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创伤是5~29岁人群个体死亡的首要原因 [2]。预计到2030年,创伤将上升至全球第3位致残原因。致死性出血和失血性休克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是可救治性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创伤急救面临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挑战 [3,4]。创伤性活动性出血是指机体受创伤作用后,较大的血管破裂,血液不停地从损伤血管流出,若不及时采取止血措施,患者常因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 [5]。针对创伤活动性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高效出血控制、允许性低压复苏、延迟黄金救治时间窗等新的理念和技术的提出可有效的控制出血,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6,7,8]。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医护人员对于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的急救存在止血药物使用时间、止血带使用绑定部位、止血带加压压力及时间等疑惑,影响患者的紧急处理。本研究以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本院自2022年3月至9月在急诊抢救室开展基于证据的质量审查项目,旨在促进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措施最佳证据的转化,建立急诊成人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止血标准,提高急诊医护人员对创伤活动性出血患者的评估和规范管理能力,提高止血效率及止血措施执行依从性,减少急诊停留时间,减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手术流程和感染防控措施以及实施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9年底我国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立即展开疫情防控的各项应急预案,我院外科手术室也紧急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手术流程及感染防控措施,主要做好医务人员管理、培训、术前评估、术前准备、接送手术患者流程、术中护理配合、术后器械与环境物表的消毒处理等,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述措施不断进行了修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球主要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流行特征及态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感染)疫情数据及防控措施,了解新冠感染疫情流行特征、发展趋势及影响防控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科学防控新冠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冠感染疫情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网站报告数据。梳理全球新冠感染疫情流行特征、发展态势,探讨影响疫情防控的主要因素。统计时间为疫情开始至2022年3月31日,采用SPSS 19.0软件整理数据及统计分析。结果:全球范围内新冠感染累计确诊病例,2020年4月2日达100万例,2020年6月28日达1 000万例,2021年1月25日达1.00亿例,2021年8月3日达2.00亿例,2022年1月6日达3.00亿例,2022年2月8日达4.00亿例,2022年3月31日达4.89亿例。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31日,每增加1亿病例的间隔时间逐渐缩短(疫情开始到全球病例增至1亿约360 d,从1亿增长到2亿、2亿增至3亿的时间平均为170 d,确诊病例从3亿增至4亿仅为33 d),疫情发展速度加快。全球范围内累计死亡病例,2020年4月9日为10万例,2020年9月19日达100万例,2021年10月31日达500万例,2022年3月31日达614万例。2021年1-10月,死亡病例每增加100万例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7 d,10月份之后增速下降,平均为121 d。2021年末,受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感染者剧增。截至2022年3月31日,各大洲累计确诊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欧洲(1.81亿)、亚洲(1.41亿)、北美洲(9 467万)、南美洲(5 609万)、非洲(1 155万)和大洋洲(558万)。累计死亡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欧洲(177万)、北美洲(142万)、亚洲(141万)、南美洲(128万)、非洲(25万)和大洋洲(0.89万)。新冠感染疫情累计确诊病例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8 014万)、印度(4 303万)、巴西(2 998万)、法国(2 582万)和英国(2 128万)。累计死亡病例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98万)、巴西(66万)、印度(52万)、英国(16万)和法国(14万)。结论:新冠感染疫情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疫情在全球蔓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建议加强重点环节防控,完善预警机制,继续疫苗接种等科学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减少重症和死亡,应对持续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