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解剖理念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膜解剖的胃肠肿瘤根治术已经大幅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提高了手术疗效。但膜解剖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并未得到普遍采用。我们的研究发现,作为前肠器官,食管同样具有系膜结构,食管癌系膜内同样存在第五转移,系膜完整性破坏导致的癌泄露和转移,可能是术后高复发率的根本原因。应用纳米碳及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显示,食管上段的淋巴引流到胃左动脉系膜淋巴结。为此,我们在食管癌根治术中,采用膜解剖理论,将食管癌、食管系膜、胃左动脉及其系膜和系膜内的所有结构一同完整切除,彻底清除癌肿、阻止癌细胞通过血管、淋巴系统和系膜内转移进行的播散、提高了疗效和预后。本文通过阐述食管膜解剖结构的理论基础、胚胎发育、影像学、尸体解剖以及腔镜观察到的结构以及食管膜解剖理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阐明了食管膜解剖结构以及食管癌的淋巴引流特点,揭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优化淋巴结清扫策略,从而提高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子宫颈、子宫体联合注射(即两步法双示踪)进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术前诊断为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3例,其年龄为(54.2±3.3)岁;其中低危型56例,中高危型17例。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随机(直接抽样法)分为3组:宫颈注射组(25例):纳米炭1 ml于子宫颈3点和9点注射;宫体注射组(21例):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病灶部位,亚甲蓝4 ml于病灶所在的子宫体部位分2点注射;联合注射组(27例):子宫颈注射纳米炭(1 ml)联合子宫体注射亚甲蓝(4 ml)。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若术后病理检查SLN为阴性则进一步行病理超分期检查。比较3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SLN检出率、SLN分布部位及SLN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并计算3组SLN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1)SLN检出率: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总检出率为88%(64/73),双侧盆腔SLN检出率为67%(49/73),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49%(36/73)。宫体注射组的SLN总检出率(71%,15/21)、双侧盆腔SLN检出率(43%,9/21)均显著低于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23/25)、76%(19/25)]、联合注射组[分别为96%(26/27)、78%(21/27); P均<0.05];宫颈注射组的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28%,7/25)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联合注射组[分别为52%(11/21)、67%(18/27); P均<0.05]。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者9例,其中8例SLN阳性、1例SLN未检测出淋巴结转移,SLN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为89%、阴性预测值为98%;其中宫颈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的敏感度为67%,阴性预测值95%。56例低危型患者中,仅1例SLN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56),SL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型患者中,8例(8/17)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包括7例SLN阳性和1例SLN阴性患者,SLN检测诊断中高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阴性预测值90%。(2)SLN分布部位: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检出SLN 459枚,显影比例最高的部位为髂外33.3%(153/459),其次为闭孔25.3%(116/459)、腹主动脉旁19.6%(90/459)、髂总12.0%(55/459)和骶前9.8%(45/459)。宫颈注射组腹主动脉旁SLN占12.4%(21/169),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分别为27.4%(26/95)、22.1%(43/195); P均<0.05]。(3)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64例SLN常规石蜡病理为阴性的患者中,检出4例淋巴结微小转移和1例孤立肿瘤细胞转移,SLN低体积转移(包括微小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率为8%(5/64),其中低危型患者2例,中高危型患者3例。 结论:SLN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低危型患者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两步法双示踪可以进一步提高SLN的检出率,尤其可以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SLN的漏检,对于中高危型或肿瘤累及宫底部的患者推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倾向匹配分析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倾向匹配分析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CC)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CC根治术的CC患者714例,依据有无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分组,A组78例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B组636例未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初始数据进行1∶3匹配,最终获得A组(73例)与B组(219例)。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对比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在性别构成、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TNM分期、术前化疗、肿瘤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淋巴结总数较B组高[(22.24 ± 7.08)枚比(19.03 ± 6.29)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66, P<0.05);A组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肿瘤T分期T 3期、肿瘤N分期N 0期、肿瘤TNM分期Ⅱ期、术前化疗时,A组淋巴结总数较B组高[23(6,60)枚比19(4,54)枚、20(3,62)枚比18(3,75)枚、23(6,59)枚比20(7,54)枚、22(5,45)枚比14(4,46)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2.43、2.70、2.64、3.32, P<0.05);肿瘤N分期N 2期A组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较B组低[4(4,9)枚比6(4,25)枚、16(10,42)枚比32(19,100)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 2.53、- 2.87, P<0.05)。随访至2022年4月,292例患者中5例失访,A组72例与B组215例的3年无瘤生存率依次是83.33%(60/72)、91.16%(196/2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应用后,腹腔镜CC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并行D 2根治术的81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新辅助化疗前是否在内镜下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将全组患者分为纳米碳示踪组(39例)和常规手术组(42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上切缘长度及淋巴结获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纳米碳示踪组食管上切缘长度长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0.5)cm比(2.8±0.5)cm, t=8.696, P<0.001]。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检出时间、总体淋巴结检出数目、第1站淋巴结数目、第2站淋巴结数目及下纵隔淋巴结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但总体和下纵隔阳性淋巴结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内镜注射纳米碳淋巴示踪剂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安全、可行、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吲哚菁绿联合纳米碳导航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将84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双示踪组与纳米碳组,分别接受吲哚菁绿(ICG)联合纳米碳或单用纳米碳注射。结果表明,双示踪组手术出血量少于纳米碳组[(99±46)ml比(125±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95, P=0.049);双示踪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纳米碳组[(55.00±19.18)枚比(30.02±12.3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63, P<0.001)。双示踪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有效,并能够有效提高淋巴结检出数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纳米碳混悬液在食管癌术中不同区域淋巴示踪效果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食管癌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液行淋巴示踪,分析各区域淋巴示踪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因食管癌在我科进行食管癌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液行淋巴示踪,对照组仅行常规手术,对比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及各区域淋巴结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随访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生存情况,对比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平均每例清除18.6枚淋巴结,对照组平均每例清除15.1枚淋巴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而在转移淋巴结数目( P=0.233)及转移度( P=0.463)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米碳混悬液在下纵隔食管周围淋巴结示踪效果更佳,试验组在此区域平均毎例清除4.38枚淋巴结,其中0.34枚为转移淋巴结,对照组平均毎例清除2.52枚淋巴结,其中0.10枚转移淋巴结,两组比较试验组( 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1)。在上纵隔、腹腔及下纵隔其他淋巴结区域,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转移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淋巴结转移为随访终点,试验组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 P=0.048)。但生存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92)。 结论:纳米碳混悬液在食管癌术中淋巴结示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下纵隔食管周围淋巴结示踪效果更佳,在距离肺引流区较近的区域示踪效果差,在降低或延迟淋巴结转移方面有一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纳米碳示踪淋巴结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70例、女473例,年龄17~89岁、中位年龄63岁。根据术前是否接受肠镜下纳米碳混悬液病变定位,分为定位组(85例)和非定位组(1 258例)。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临床资料比较;(2)术中观察定位组病变部位染色情况;(3)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及阳性淋巴结数,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4)观察随访期间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3年无瘤生存率。结果:(1)定位组和非定位组各73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大体病理类型、最大直径、T分期、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定位组85例术中均清晰可见肿瘤原发灶部位黑染,均定位准确。(3)定位组淋巴结检出数中位数18(15,24)枚,非定位组为16(14,1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09, P<0.05);两组的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0(0,1)枚和0(0,0)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45, P>0.0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纳米碳定位是结直肠癌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的独立影响因素( P值均<0.05)。(4)146例患者中,142例术后随访3.2~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0个月。72例定位组患者和70例非定位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4%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前肠镜下注射纳米碳可协助腹腔镜手术中准确定位结直肠癌病变所在位置。纳米碳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可以明显增加手术标本的淋巴结检出数目;但其是否能够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则有待进一步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纳米碳淋巴示踪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对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患者的纳米碳淋巴示踪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8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按照术前是否采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分为放化疗后纳米碳示踪组(观察组)和放化疗后非纳米碳示踪组(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检出淋巴结数为[15(11~19)枚比9(5~12)枚, Z=5.227,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淋巴结数为[0(0~0.25)枚比0(0~1)枚, Z=1.199, P=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淋巴结<7枚患者比例为(0/34比18/54,χ 2=14.248, P<0.001),淋巴结<10枚患者比例为(4/34比29/54,χ 2=15.657,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后注射纳米碳可提高直肠癌患者术后的淋巴结检出数,同时可提高淋巴结检出数≥7枚和≥10枚患者的比例,更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充气法经腋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前缘与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充气法经腋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前缘与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甲乳外科实施的180例经腋完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153例,年龄(37.5±8.0)岁(27~52岁)。100例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80例采用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并发症、满意度。结果: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量(使用纳米碳示踪剂)、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短暂性甲状旁腺功能降低、喉返神经损伤)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建腔时间更短[(17.8±2.9)min比(20.1±3.7)min]、术后第2天引流量更少[(18.7±5.2)ml比(23.5±6.3)ml]、术后颈部不适感更轻( P<0.05)。 结论: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在建腔时间、术后第二天引流量、术后减少颈部不适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手术方式较为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膜解剖理论的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虽然微创理念下进行肿瘤根治及功能保护已成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共识,但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也存在不少争议,其中包括腹腔脏器胚胎发育及膜解剖概念、右半结肠手术相关膜解剖原理、D 3切除和内侧界定等。本文分析最近证据级别较高文献报道及笔者医院临床数据,基于膜解剖理论指导下的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癌切除进行再认识,强调手术需要层面优先、血管导向及充分理解筋膜间隙,提出手术界面在壁-肾前筋膜间隙进行解剖,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旁1 cm切开壁腹膜筋膜,手术应遵照规范化操作流程及严格做好质量控制。确定D 3清扫范围需要建立临床、影像以及病理多种因素治疗效果评价模式,或术中应用吲哚菁绿、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指导精准淋巴结清扫。目前仍有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来证明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内侧界,从而制定更加严谨的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