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9与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在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与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表达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脓毒症患者30例作为脓毒症组,非脓毒症重症患者31例为非脓毒症组,同期体检的健康成人23例为对照组.追踪随访脓毒症组患者28d转归,分为存活组16例和死亡组14例.分析比较3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及血清BMP9与GDF15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BMP9及GDF15在脓毒症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结果: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BMP9表达明显增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GDF15表达明显增高(P<0.05).脓毒症死亡组患者血清BMP9、GDF15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均<0.05).Logistic回归示血BMP9、C反应蛋白(CRP)、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是脓毒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GDF15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BMP9联合CRP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845,特异性83.9%,灵敏度73.3%,诊断效能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相当(AUC 0.809,特异性83.9%,灵敏度70.0%).GDF15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对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的AUC为0.898,特异性80%,灵敏度100%,预测效能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 Ⅱ)评分相当(AUC 0.687,特异性93.9%,灵敏度53.3%).结论:脓毒症患者BMP9和GDF15表达明显增高,BMP9联合CRP对脓毒症诊断价值较高.GDF15联合NLR对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效能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与单独使用亚甲蓝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11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采用亚甲蓝行SLN活检(亚甲蓝组,160枚SLN),56例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行SLN活检(联合组,190枚SLN),两组患者SLN活检后均行Ⅰ和Ⅱ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SLN活检结果。结果:两组阳性淋巴结率和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SLN显色率和SLN活检阳性率明显高于亚甲蓝组[97.9% (186/190)比93.1%(149/160)和28.4%(54/190)比18.1%(2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假阴性率低于亚甲蓝组[5.3%(3/57)比14.7%(5/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的双示踪法识别SLN和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的能力优于单独使用亚甲蓝,并有降低假阴性率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膜解剖理念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膜解剖的胃肠肿瘤根治术已经大幅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提高了手术疗效。但膜解剖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并未得到普遍采用。我们的研究发现,作为前肠器官,食管同样具有系膜结构,食管癌系膜内同样存在第五转移,系膜完整性破坏导致的癌泄露和转移,可能是术后高复发率的根本原因。应用纳米碳及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显示,食管上段的淋巴引流到胃左动脉系膜淋巴结。为此,我们在食管癌根治术中,采用膜解剖理论,将食管癌、食管系膜、胃左动脉及其系膜和系膜内的所有结构一同完整切除,彻底清除癌肿、阻止癌细胞通过血管、淋巴系统和系膜内转移进行的播散、提高了疗效和预后。本文通过阐述食管膜解剖结构的理论基础、胚胎发育、影像学、尸体解剖以及腔镜观察到的结构以及食管膜解剖理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阐明了食管膜解剖结构以及食管癌的淋巴引流特点,揭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优化淋巴结清扫策略,从而提高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康犬食管淋巴引流规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对健康Beagle犬胸部各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区域进行研究。方法:将犬麻醉后,打开颈部及胸、腹腔,于胸部食管各段中点处于黏膜下层注射亚甲蓝注射液0.4 ml,观察颈部、胸部和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结的蓝染情况,观察时间大于30 min。不同食管分段之间所有观察部位的蓝染频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犬胸上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60.0%;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57.1%;右上纵隔区域淋巴管44.4%;右上气管旁淋巴结42.9%;左上纵隔区域淋巴管33.3%;左上气管旁淋巴结30.0%;左下气管旁淋巴结20.0%;隆突下淋巴结12.5%;右下气管旁淋巴结10.0%;颈部淋巴管和锁骨上淋巴结9.1%。犬胸中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55.6%;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44.4%;腹腔后腹膜区域淋巴管42.9%;胃左动脉旁淋巴结42.9%;右上气管旁淋巴结40.0%;隆突下淋巴结33.3%;右上纵隔区域淋巴管25.0%;左上气管旁淋巴结20.0%;右下气管旁淋巴结10.0%;左下气管旁淋巴结9.1%。犬胸下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100.0%;腹腔后腹膜区域淋巴管100.0%;胃左动脉旁淋巴结100.0%;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55.6%;脾动脉旁淋巴结30.0%;隆突下淋巴结11.1%。结论:犬胸上段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趋向近端,引流区域为颈部、上纵隔至隆突下区域;胸中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区域向上可至上纵隔,向下可至腹腔;胸下段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趋向远端,引流区域为隆突下区域至腹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子宫颈、子宫体联合注射(即两步法双示踪)进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术前诊断为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3例,其年龄为(54.2±3.3)岁;其中低危型56例,中高危型17例。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随机(直接抽样法)分为3组:宫颈注射组(25例):纳米炭1 ml于子宫颈3点和9点注射;宫体注射组(21例):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病灶部位,亚甲蓝4 ml于病灶所在的子宫体部位分2点注射;联合注射组(27例):子宫颈注射纳米炭(1 ml)联合子宫体注射亚甲蓝(4 ml)。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若术后病理检查SLN为阴性则进一步行病理超分期检查。比较3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SLN检出率、SLN分布部位及SLN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并计算3组SLN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1)SLN检出率: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总检出率为88%(64/73),双侧盆腔SLN检出率为67%(49/73),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49%(36/73)。宫体注射组的SLN总检出率(71%,15/21)、双侧盆腔SLN检出率(43%,9/21)均显著低于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23/25)、76%(19/25)]、联合注射组[分别为96%(26/27)、78%(21/27); P均<0.05];宫颈注射组的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28%,7/25)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联合注射组[分别为52%(11/21)、67%(18/27); P均<0.05]。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者9例,其中8例SLN阳性、1例SLN未检测出淋巴结转移,SLN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为89%、阴性预测值为98%;其中宫颈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的敏感度为67%,阴性预测值95%。56例低危型患者中,仅1例SLN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56),SL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型患者中,8例(8/17)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包括7例SLN阳性和1例SLN阴性患者,SLN检测诊断中高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阴性预测值90%。(2)SLN分布部位: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检出SLN 459枚,显影比例最高的部位为髂外33.3%(153/459),其次为闭孔25.3%(116/459)、腹主动脉旁19.6%(90/459)、髂总12.0%(55/459)和骶前9.8%(45/459)。宫颈注射组腹主动脉旁SLN占12.4%(21/169),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分别为27.4%(26/95)、22.1%(43/195); P均<0.05]。(3)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64例SLN常规石蜡病理为阴性的患者中,检出4例淋巴结微小转移和1例孤立肿瘤细胞转移,SLN低体积转移(包括微小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率为8%(5/64),其中低危型患者2例,中高危型患者3例。 结论:SLN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低危型患者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两步法双示踪可以进一步提高SLN的检出率,尤其可以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SLN的漏检,对于中高危型或肿瘤累及宫底部的患者推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哨淋巴结活检对黑色素瘤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黑色素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治的118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区域淋巴结转移,采用 99Tc m-右旋糖酐行术前示踪显像,术中γ射线探测仪精准定位,切取前哨淋巴结(SLN)行病理活检;原发灶局部行扩大切除重建术;SLN病理阳性患者行区域淋巴结清扫。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118例患者的病史为2~360个月,平均病史为53.6个月。原发灶位于手足84例,甲下27例,皮肤7例。平均Breslow厚度为3.6 mm,合并溃疡72例(61.0%,72/118)。全组患者平均切取SLN 2.8枚,SLN阳性29例(24.6%,29/118),假阴性率为2.5%(3/118)。淋巴结显性转移和远处转移24例(20.3%,24/118),其中远处转移合并淋巴结转移7例(5.9%,7/118),单纯淋巴结显性转移8例(6.8%, 8/118),远处脏器转移9例(7.6%,9/118)。全组患者病理分期为Ⅰ期33例,Ⅱ期56例,Ⅲ期29例,5年生存率为69.5%。Breslow厚度为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Breslow厚度、SLN状态、SLN阳性数目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对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SLNB能够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并预测患者的预后,临床应常规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处理方法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妥善处理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2年1—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胰腺中心连续收治的70例因胰头占位、壶腹部肿瘤或胆总管下段占位而接受LPD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47例(67.1%),女性23例(32.9%),年龄(59.9±12.8)岁(范围:13~87岁)。IPDA的解剖和处理方法:结肠上区采取中间入路,于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MV)之间,鞘外解剖、显露SMA右侧,显露SMA右侧分支,暂不离断;结肠下区沿空肠动脉由足侧向头侧解剖追踪、显露SMA主干,判断IPDA与空肠动脉的关系,识别并离断IPDA,处理IPDA根部。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1~3个月门诊随访1次。结果:本组患者的LPD完成率为98.6%(69/70),所有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术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9例(12.9%),其中1例(1.4%)经上腹部小切口完成血管重建和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432.7±115.4)min(范围:282~727 min),术中出血量(140.0±125.7)ml(范围:20~800 ml)。2例(2.9%)输注新鲜冰冻血浆。91.4%(64/70)的病例术中实现IPDA可靠结扎、根部安全处理,8.6%(6/70)合并IPDA损伤出血,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3.3±1.6)cm(范围:1~7 cm),清扫淋巴结(17.0±7.3)枚(范围:0~46枚),合并淋巴结转移13例(18.6%)。术后发生B级胰瘘5例(13.2%),无C级胰瘘,胆瘘1例(1.4%),胃排空延迟2例(2.9%),淋巴漏2例(2.9%),腹腔感染9例(12.9%),切口脂肪液化1例(1.4%)。术后腹腔出血2例(2.9%,1例为胃小弯侧系膜血管出血,1例为肝固有动脉鞘滋养血管渗血),均为非IPDA相关性出血。术后住院时间(15.2±4.6)d(范围:9~28 d)。结论:LPD术中采取妥善方法处理IPDA,可减少术中、术后IPDA相关性出血,提升LPD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倾向匹配分析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倾向匹配分析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在腹腔镜结肠癌(CC)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CC根治术的CC患者714例,依据有无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分组,A组78例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B组636例未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初始数据进行1∶3匹配,最终获得A组(73例)与B组(219例)。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对比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在性别构成、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TNM分期、术前化疗、肿瘤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淋巴结总数较B组高[(22.24 ± 7.08)枚比(19.03 ± 6.29)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66, P<0.05);A组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肿瘤T分期T 3期、肿瘤N分期N 0期、肿瘤TNM分期Ⅱ期、术前化疗时,A组淋巴结总数较B组高[23(6,60)枚比19(4,54)枚、20(3,62)枚比18(3,75)枚、23(6,59)枚比20(7,54)枚、22(5,45)枚比14(4,46)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2.43、2.70、2.64、3.32, P<0.05);肿瘤N分期N 2期A组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较B组低[4(4,9)枚比6(4,25)枚、16(10,42)枚比32(19,100)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 2.53、- 2.87, P<0.05)。随访至2022年4月,292例患者中5例失访,A组72例与B组215例的3年无瘤生存率依次是83.33%(60/72)、91.16%(196/2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应用后,腹腔镜CC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子宫颈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子宫颈癌预后和辅助治疗的最主要因素。传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一直是确定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可靠手段,但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应用旨在高效、准确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以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术,达到个体化诊疗目的。探索高效的前哨淋巴结示踪方法和病理学检测方法是子宫颈癌SLNB临床应用的关键,了解最新相关临床研究进展,有助于SLNB早日应用于临床,使子宫颈癌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在早期乳腺癌局部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SLNB)在早期乳腺癌局部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11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行SLNB的经肿物切除活组织检查确诊且临床分期为T is/T 1~2N 0M 0的93例乳腺癌患者,将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SLN)的患者分为SLN阳性组(转移)和SLN阴性组(无转移),通过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乳腺肿物切除活组织检查后SLN转移及SLN检出数的影响因素。 结果:93例患者中87例成功检出SLN,检出率为93.5%(87/93),共检出SLN 255枚,每例患者平均检出2.93枚。均进行了术中快速冷冻,共检出11例SLN阳性患者。17例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包括11例SLN阳性和6例SLN未检出患者),14例SLN术后石蜡病理证实为阳性,其中13例为宏转移,1例为微转移;SLN术中冷冻病理诊断的假阴性率为2.1%(3/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是否有脉管内癌栓与局部切除术后乳腺癌SLN转移有关;SLN检出数受体质量指数及染色方法的影响;美兰法联合核素法可提高SLN的检出率(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患者SLN未检出是正常患者的2.651倍(95% CI 1.592~8.194, P=0.010)。 结论:对乳腺肿物切除术后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适当示踪方法,行SLNB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