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GD2单抗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3种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单克隆抗体(单抗)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15年至2023年第2季度以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中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信息成分(IC)法进行AE风险信号挖掘。对3种GD2单抗的AE报告信息和AE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以3种GD2单抗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630例,包括达妥昔单抗465例、达妥昔单抗β 61例和那西妥单抗104例,涉及PT为341、24和125种,分别映射在19、2和12个SOC中。3种GD2单抗相关AE中,均有出现死亡、威胁生命、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不良结局的患者。采用ROR法和IC法进行信号挖掘,共检测出AE风险信号142、3和30个,其中未在相应药品说明书中记录的分别为73、0和6个。报告数居首位的PT,达妥昔单抗和达妥昔单抗β均为发热,那西妥单抗为低血压和疼痛;信号强度居首位的PT,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分别为穿刺部位脓肿、器械相关的菌血症和喘鸣。3种药物重叠的AE风险信号为发热和疼痛,达妥昔单抗发热信号强度最强,那西妥单抗疼痛信号强度最强。在AE报告数前30位的PT中,那西妥单抗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的AE风险信号明显多于达妥昔单抗。那西妥单抗AE风险信号中,不同于达妥昔单抗且未在说明书中记录的PT为呼吸异常、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发热、疼痛和低血压为3种GD2单抗常见AE。那西妥单抗引起疼痛明显,呼吸异常、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为该药独有且未在说明书中记录的AE风险信号,临床应予警惕并及时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部入路深度解剖上纵隔治疗食管异物或纵隔脓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介绍通过颈部切口深度解剖上纵隔,治疗食管异物或纵隔脓肿的方法及疗效。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在我科治疗的16例食管异物患者,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治疗结局,总结手术策略和围术期治疗经验。本组患者中男8例,女8例,年龄(67.63±13.81)岁,异物存留(5.13±5.22)天,术前合并纵隔感染8例,手术时间(65.63±15.45)min,出血量(16.88±14.38)ml,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术后住院(22.00±10.61)天。所有患者恢复平稳,均康复出院,无死亡。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经颈部切口路径深度解剖上纵隔治疗食管异物或纵隔脓肿,简单、微创、安全、有效,术后康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纵隔脓肿致上气道梗阻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纵隔脓肿致上气道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纵隔脓肿致上气道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9月龄患儿因肺炎住院治疗,治疗过程中突发吸气性呼吸困难,及时完善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CTA明确为纵隔脓肿致上气道梗阻。及时予手术治疗及合理抗生素应用后病情好转。结论:及时完善胸部CT/CTA及纤维支气管镜明确诊断是治疗纵隔脓肿的关键,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外科引流是治疗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深部感染61例临床治疗经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颈深部感染(deep neck infection,DNI)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影响外科治疗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4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1例DN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6个月~81岁,中位年龄49岁。DNI患者根据感染局限还是弥漫性表现分为2组,局限性感染即颈部脓肿组31例(A组),弥漫性感染即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组30例(B组)。对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行气管切开术、引流方式、是否合并纵隔感染、脓液是否培养出致病菌这些因素上进行比较,并分析A组内患者采取不同的引流方式对住院时间的影响。以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行切开引流者45例次(A组21例次,B组24例次),行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者23例次(A组10例次,B组13例次),2种方法均使用者7例次(A组0例次,B组7例次)。50.82%(31/61)患者脓液或引流液培养出致病菌。2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引流方式及是否伴纵隔感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26.890、8.687和6.035, P值均<0.05)。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行气管切开术、脓液是否培养出致病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157、3.685、2.434、3.631和0.807, P值均>0.05)。A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引流方式,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560, P>0.05)。 结论:颈深部感染中局限性感染与弥漫性感染者的住院时间、引流方式、是否伴纵隔感染是不同的,考虑弥漫性感染往往合并严重的并发症。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是治疗局限性感染的可选方式,具有微创的优点,且不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播散性混合感染为特征的成人高IgE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提高对以播散性感染为特征的高IgE综合征(HIE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1例以马尔尼菲篮状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播散性感染为表现的HIES,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治疗过程及预后。以“高IgE综合征”和“Hyper-IgE syndrome”为关键词分别在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8岁,因“腰痛3周余,发热4 d”入院。体格检查示口腔有乳牙滞留,双肾区叩击痛、手指关节过展。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总IgE明显升高。痰培养、支气管黏膜/左上臂坏死组织培养提示马尔尼菲篮状菌;肺泡灌洗液、左上臂坏死组织及右侧耳后脓肿穿刺液、肾脏引流液培养提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CT提示双肺弥漫斑片及结节样影,左肺上叶空洞性病变,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双肾及肾周内感染性病变。全外显子测序提示患者存在STAT3突变,确诊HIES。检索到中英文文献19篇,涉及27例成人患者,确诊中位年龄23岁。常见皮肤感染(16/27)、湿疹(15/27)、IgE升高(26/27)、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7/27)和STAT3突变(11/27)。结论:对于严重或播散性感染应警惕高IgE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管异物合并严重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异物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23例合并食管穿孔、颈胸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2~87岁,病程2~11 d。术前CT扫描评估异物位置、食管损伤及周围炎症情况,其中异物位于第一狭窄16例、第二狭窄4例、第三狭窄1例及第四狭窄2例,合并食管穿孔23例、食管周围炎17例、食管周围脓肿3例、颈部脓肿2例、纵隔脓肿1例。23例中,行经硬性食管镜异物取出术17例、颈侧切开探查异物取出术5例、开胸探查异物取出术1例,围手术期配合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治疗。术后根据Stooler分级标准评价食管损伤后食管狭窄程度。结果:本组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经手术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均顺利拔除鼻饲管,行颈侧切开和开胸探查的患者均顺利拔除伤口引流管,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并发颈段食管狭窄Ⅱ级,行食管扩张治疗后恢复正常。患者出院后随访3~5个月,23例均正常进食普通饮食,标准食管狭窄程度Stooler分级均为0级。结论:伴有严重并发症的食管异物应依据异物嵌顿部位及患者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取出异物,同时给予围手术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多学科联合施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举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深部脓肿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颈深部脓肿是颈深筋膜受细菌感染入侵后,局部筋膜和软组织在细菌和炎性细胞所释放的毒素或蛋白酶作用下发生坏死、溶解、液化,最终形成颈深间隙脓肿的疾病。根据O′Brien等 [ 1] 报道,其发病率为0.09‰~0.15‰,多见于男性、免疫功能低下、合并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位置隐匿,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发下行性纵隔炎时病死率高达40%~76% [ 2, 3, 4] 。为此,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头颈外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头颈外科学组牵头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征询国内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研讨后达成此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状腺切除术后并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一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甲状腺切除术后并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于甲状腺切除术后第1天出现胸痛、气促症状,胸部CT检查发现纵隔脓肿,诊断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经手术清创引流及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梨状窝瘘致化脓性甲状腺炎误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较罕见,特点是起病急骤、病情多变,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纵隔脓肿、气管或食管瘘,死亡风险高。在早期甲状腺脓肿未形成时易误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本例患者梨状窝瘘导致的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误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疾病进展伴颈部脓肿形成,需行脓肿切开引流及术后短暂呼吸机持续辅助呼吸。感染控制后行第三鰓裂瘘管探查切除,术后随访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深间隙合并纵隔感染引发颈内静脉血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0岁,因"进行性左侧咽痛6 d"于2019年4月30日入院。患者6 d出现左侧牙痛、咽痛,伴发热(体温不详),未予治疗。3 d前咽痛加重,遂至当地医院就诊,CT提示左侧咽旁软组织肿胀伴喉腔变窄,超声提示左侧颌下腺炎,予以头孢米诺钠抗感染治疗后咽痛无好转,并出现呼吸困难及胸闷,左侧颈部肿痛。10 h前转入本院急诊就诊。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史。查体: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充血,左侧咽侧壁肿胀,左侧颌下及颈部肿胀,压痛明显,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2×10 9/L、中性粒细胞6.1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2%。C反应蛋白>270.0 mg/L。凝血谱:D-二聚体2960 μg/L、血浆纤维蛋白原10.98 g/L。颈胸部增强CT:左侧咽旁间隙、左侧颈部、中后纵膈脓肿形成,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考虑,双侧胸腔积液。见图1。拟诊为咽旁脓肿,纵膈脓肿,左侧颈内静脉血栓,胸腔积液。急诊行颈侧切开咽旁、颈部脓肿切排引流,纵膈胸膜切开排脓、胸腔脓肿清除、胸腔闭式引流。颈部留置引流管2根,食管后间隙留置胸管1根,右侧胸腔留置胸腔引流管1根。脓液送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患者带气管插管入住ICU,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0.5 g每6 h一次抗感染,那屈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0.4 mL每12 h一次抗凝治疗,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泼尼龙)40 mg每日3次抗炎,以及化痰、护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2天转入普通病房,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咽峡炎链球菌,对当前使用抗生素敏感,未更改抗生素。术后2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术后持续牙痛并有持续性低热,请口腔外科会诊,考虑牙源性感染,建议待感染控制后拔除病灶牙。术后白细胞总数逐渐增加,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逐渐下降。术后第9天,出现左侧颌下及颈部肿胀,压痛明显,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急诊行颈部及胸部CT提示:咽旁、颈部、纵膈脓肿术后改变,左侧颈部软组织内及上纵隔积气。两肺背侧少许渗出,两侧少量胸腔积液伴部分肺组织膨胀不全,较前5月1日渗出有吸收,积液有增多,右侧叶间包裹性积液。考虑颈部引流不畅,急诊行颈侧切开颌下、咽旁、颈部脓肿切排引流,颈部重新放置2根引流管。术后白细胞总数开始下降。术后22 d出院,复查颈静脉超声(图2A)提示左侧颈内静脉闭塞,出院后改用利伐沙班片20 mg口服每日3次,抗凝治疗3个月。术后4个月复查超声(图2B),左侧颈内静脉部分再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