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定加压钢板钉孔与螺钉不同组合方式对骨折端轴向微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不同类型螺钉与螺钉孔的连接方式对骨折端轴向微动的影响。方法:将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6只。获取新鲜完整的右胫骨标本后,于胫骨中段横行截断,并使用LCP固定,骨折端远侧均以锁定孔-锁定螺钉固定。A组:骨折端近侧锁定孔-锁定螺钉固定(锁定孔-锁定螺钉组);B组:骨折端近侧锁定孔-普通螺钉固定(锁定孔-普通螺钉组);C组:骨折端近侧加压孔-普通螺钉固定(加压孔-普通螺钉组)。所有标本分别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予以0~50 N的动态轴向负荷,通过仪器自带系统测算出钢板近侧断端微动的距离,计算出各固定方式对应的轴向压缩刚度,并评价以上指标。结果:所有标本在轴向负荷下均可产生相应的轴向位移。在近似一/两个体重的轴向负荷(25/50 N)下骨折端的轴向位移值:A组为(0.101±0.017)mm/(0.218±0.012)mm,B组为(0.164±0.007)mm/(0.285±0.013)mm,C组为(0.305±0.041)mm/(0.513±0.051)mm;在同一轴向负荷下各组平均轴向位移值均为C组>B组>A组( P<0.01)。LCP的轴向压缩刚度:A组为(234.36±13.28)N/mm,B组为(203.78±16.46)N/mm,C组为(112.62±16.23)N/mm,A组>B组>C组( P<0.01)。 结论:LCP于骨折端的一侧采用经加压孔或普通螺钉固定可显著促进骨折端的轴向微动,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并可降低LCP装置的整体刚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具体方法及优势,为临床提供新选择。方法: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共16例,其中女12例、男4例;年龄(75.2±9.6)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2例,摔伤14例;左侧10例,右侧6例;骨折分型为Vancouver B1型13例,Vancouver C型3例。术前常规进行股骨全长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根据CT数据进行造模并模拟复位,将模拟复位后的股骨全长模型进行3D打印,并于术前1 d在模型上将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进行预弯、塑形、组配。手术中完成骨折复位及初步固定后,将术前预先塑形的桥接内固定系统置于股骨外侧结合螺钉牢固固定骨折。术后患者每日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每月复查患肢骨折部位X线片直至骨折完全愈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应用SPSS 2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 结果: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7.8±2.3)个月,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全部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8±1.3)个月。骨折愈合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87.9±6.7)分,优良率93%。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难复Salter-HarrisⅡ型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联合克氏针、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Salter-HarrisⅡ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手法闭合复位失败的Salter-HarrisⅡ型肱骨近端骨折患儿9例,均采用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外固定架固定。全程使用超声进行监控,术前明确骨折情况,肱骨远端打入外支架螺钉作为操作杆、结合直径3.0 mm克氏针术中超声引导撬拨复位并维持位置、克氏针固定后安装组合外固定架,固定完成后再次进行超声检查骨折复位质量,并行C臂机透视验证复位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闭合复位成功率100%,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肱骨近端骨骺骨桥形成等并发症,2例患儿近端外支架螺钉钉道红肿,经换药后好转。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6.3周。末次随访患儿肩关节Neer评分为90~100分,平均96.3分。结论:超声引导下Joystick技术治疗儿童难复性Salter-HarrisⅡ型肱骨近端骨折可以提高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减少术中辐射;克氏针结合外支架固定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利于患儿早期康复锻炼,符合骨折ERAS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配型假体置换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组合压配型桡骨头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4例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46例;年龄32~58岁,平均45.7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内固定组(mini钢板螺钉内固定32例)和置换组(组配型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32例)。末次随访时记录并比较肘关节外翻角度、肘关节活动范围、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评价术后疗效。结果:内固定组和置换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8~48个月(平均18.7个月)随访。内固定组和置换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1.4±8.2)、(68.9±7.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屈伸角度分别为95°~125°、100°~140°;旋转角度分别为135.3°±11.2°、143.5°±12.8°,Mayo评分分别为(79.2±3.8)、(83.4±3.9)分,以上项目置换组均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固定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VAS分别为(7.6±0.7)、(0.9±0.7)分;置换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VAS分别为(7.9±0.8)分、(0.7±0.6)分,两组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感染。内固定组出现内固定松动伴尺神经炎症状1例;置换组出现假体周围吸收但无假体松动1例。 结论:人工桡骨头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成人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桡骨头置换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组合方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组合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2年3月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7例;年龄(75.5±18.2)岁(范围35~95岁)。全髋关节置换39例,半髋关节置换19例;生物型假体37例,骨水泥型假体21例;于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6例、术后52例。骨折通用分型系统(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UCS):UCS Ⅳ.3A1型2例、3A2型1例、3B1.1型19例、3B2.1型25例、3B3型2例、3C型9例。骨折部位:股骨A区(大转子)3例、B区(股骨柄周围)46例、C区(股骨柄尖端以远)9例。内固定由主辅固定组成,主要固定方式为钢丝或钛缆环扎、锁定加压钢板、锁定附加钢板固定,辅助固定方式为钛缆环扎,要求覆盖A、B、C三区形成整体平衡固定。比较不同内固定组合的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钢板长度、工作长度及螺钉数。结果:随访时间为(54.2±21.6)个月(范围11~8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0.2±1.5)周(范围7~13周)出现骨折愈合征象,术后(19.6±1.3)周(范围17~22周)显示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例出现应力性骨折,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1例内固定失效,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加大段异体骨植骨。术后6个月UCS Ⅳ.3B2.1组mHHS评分[(80.3±4.6)分]最低,不同分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6.72, P<0.001)。单纯内固定组[(91.6±4.2)分]高于翻修联合内固定组[(81.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32, P<0.001)。UCS Ⅳ.3B1.1型钢板长度及工作长度分别为(24.9±2.5)cm及(12.6±1.7)cm、3B2.1型为(25.4±2.6)cm及(13.6±1.8)cm、3C型为(28.1±2.5)cm及(14.9±1.9)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33, P=0.005; F=6.78, P<0.001)。A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67, P<0.001);UCS Ⅳ.3B1.1型(6.5±2.3)枚、3B2.1型(6.7±2.2)枚,较3B3型的(3.5±1.5)枚和3C型的(3.7±1.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15, P<0.001);UCS Ⅳ.3B1.1型(2.3±1.6)枚、3B2.1型(2.8±1.9)枚,较3B3型的(1.0±0.5)枚和3C型的(1.2±0.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62, P<0.001);UCS Ⅳ.3B1.1型(3.8±1.9)枚、3B2.1型(3.9±1.7)枚,较3B3型的(2.0±0.5)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行单纯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同时行翻修者;UCS Ⅳ.B1、B2型的A、B、C三区螺钉数较B3型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枢椎棘突螺钉单侧应用联合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枢椎棘突螺钉单侧应用联合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构建正常枢椎解剖、椎板薄和椎动脉变异椎弓根细小3种不同解剖状态下的完整上部颈椎有限元模型作为完整模型组,然后分别模拟齿状突骨折进行寰枢固定和寰椎骨折进行枕颈固定。在寰枢固定中,比较单侧枢椎棘突螺钉+对侧椎弓根螺钉+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组(棘突螺钉组)和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组);在枕颈固定中,比较单侧枢椎棘突螺钉+对侧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固定组(棘突螺钉组)和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枕骨螺钉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组)。枢椎棘突螺钉分别测试水平、斜向、垂直置钉3种不同的固定技术。模拟颈椎运动,测量枕颈的屈伸、侧屈、旋转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棘突螺钉组和椎弓根螺钉组的C 1~C 2屈伸、侧屈、旋转ROM均较完整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在寰枢固定中棘突螺钉组C 0~C 2屈伸、侧屈、旋转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在枕颈固定中,棘突螺钉组C 1~C 2侧屈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棘突螺钉组的C 0~C 2旋转的ROM大于椎弓根螺钉组。枢椎棘突螺钉分别测试水平、斜向、垂直固定间有差异,但不明显。 结论:在寰枢和枕颈固定中,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枢椎单侧棘突螺钉联合对侧椎弓根螺钉组合式固定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寰枢固定中,相对于枢椎棘突螺钉组合式固定,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好的寰枢稳定性。在枕颈固定中,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侧屈和旋转活动上较枢椎棘突螺钉组合式固定稳定性更好。枢椎三种棘突螺钉置钉技术间的稳定性差异并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7例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2~73岁,平均42.4岁;交通伤3例,坠落伤3例,摔伤1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1型5例,C2型1例,C3型1例;骨折至手术时间3~10周,平均5.4周。7例患者中,4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三角固定,3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4例前环损伤未做处理,2例前环损伤行闭合空心钉内固定,1例前环损伤行INFIX+空心钉固定。记录每例患者腰椎骨盆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透视次数,术后摄骨盆X线片及行CT检查观察复位情况及固定钉位置,应用Matta的X线评价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后功能恢复程度。结果:7例患者手术时间96~205 min,平均143 min;术中出血量300~1 650 ml,平均579 ml;切口长度9~15 cm,平均12.9 cm;X线透视次数15~52次,平均27次。术后X线片及CT检查示后环位移复位良好,所有螺钉位置均准确,固定牢固。术后Matta的X线评定:优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6/7)。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个月。7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4.2周。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示骶髂关节复位良好,前、后环复位未丢失。Majeed评分,术后(54.90±6.64)分(范围48~58分),术后3个月(71.40±7.32)分(范围67~75分),术后6个月(84.90±8.14)分(范围68~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0.614, P=0.004);术后6个月Majeed评价,优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6/7)。 结论: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复位质量佳,固定强度大,术后疗效优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轴心加压+侧方支撑"空心螺钉固定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的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轴心加压+侧方支撑"理念下新型空心螺钉固定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10根Sawbones仿真股骨标本首先制作成Pauwels角为50°的Ⅱ型股骨颈骨折模型,编号后随机分为两组( n=5):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标本采用"轴心加压+侧方支撑"理念下新型空心螺钉组合固定:轴心螺钉直径为8.5 mm,侧方螺钉直径为6.5 mm;对照组标本采用传统倒三角形空心螺钉平行加压固定:3枚螺钉直径均为7.3 mm。将标本置于生物力学试验机上,依次测试静态轴向刚度、5 000个循环60~600 N载荷下位移、极限载荷和极限刚度参数,比较两组的差异。 结果:实验组标本的静态轴向刚度[(1 492.00 ± 87.86)N/mm]显著高于对照组标本[(1 200.22 ± 228.06)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循环载荷下的位移分别为(0.44 ± 0.01)、(0.57 ± 0.1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实验组呈现出较低趋势。实验组标本的极限载荷和极限刚度分别为(4 292.61 ± 804.29)N、(1 623.55 ± 180.94)N/mm,对照组分别为(4 383.64 ± 1 423.24)N、(1 433.77 ± 289.93)N/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轴心加压+侧方支撑"理念下新型空心螺钉固定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较传统倒三角形空心螺钉平行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 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最佳骨水泥量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最佳骨水泥量。方法:选取2020年10月5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73岁女性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双侧髋部及股骨CT资料,导入Mimics 20和 Geomagic Wrap 2017软件构建右侧股骨三维模型。使用Solidworks 2017软件建立强化螺钉模型,并将右侧股骨三维模型与强化螺钉模型按照常规标准手术技术进行装配、组合;使用Geomagic Wrap 2017软件在组合后的模型上模拟EvansⅡ型骨折,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骨水泥量强化螺钉固定模型与EvansⅡ型骨折模型组装完成后,施加载荷。截取强化螺钉近端周围部分松质骨重新定义为骨水泥部件,按包裹水泥量的不同分别建立A模型(2 mL)、B模型(3 mL)、C模型(4 mL)、D模型(5 mL)、E模型(6 mL)5个模型组,设置材料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后储存为K文件,分别导入Ansys 2019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对比不同骨水泥量强化螺钉固定模型中骨水泥表面对股骨头近端松质骨的切割情况,股骨颈内翻、内旋角度,强化螺钉应力分布情况,以及股骨近端位移情况。结果:A、B、C、D模型组骨水泥表面对股骨头近端松质骨切割最轻微,E模型组切割程度最严重。A、B、C、D、E模型组中股骨颈内翻角度分别为5.2°、6.0°、4.5°、5.1°、2.6°,股骨颈内旋角度分别为1.1°、1.4°、0.9°、1.0°、0.4°,其中E模型组股骨颈内翻角、内旋角均最小。A、B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和主钉连接处;C、D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大部分集中于螺钉和主钉连接处,应力有向主钉分散的趋势;E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主要分布在强化螺钉的尾端,6 mL骨水泥量强化螺钉模型载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大粗隆处出现新的骨折。A、B、C、D、E模型组中,股骨近端位移分别为7.7、8.4、8.2、8.1、13.7 mm;其中E模型组股骨近端位移最大,出现了骨水泥漏,且在强化螺钉模型载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大粗隆处出现新的骨折。结论: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2~4 mL骨水泥量,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辅助下组合置钉治疗颅底凹陷并椎动脉高跨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颅底凹陷症是一种复杂的颅底交界处骨性结构发育畸形,多表现为齿状突向上压迫脑干、延髓,可引发颈部疼痛,四肢乏力、麻木等一系列神经症状[1].目前,后路枕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凹陷症常用手术方式之一[2].然而寰枢椎处局部解剖结构复杂,邻近延髓及椎动脉等重要组织结构,并常伴椎动脉高跨、椎弓根纤细等各类结构变异,使手术难度与风险随之增加[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