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的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岁;单侧椎动脉高跨26例,双侧高跨3例,C 2,3融合致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19例,双侧狭窄4例。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CT血管造影(CTA)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CTA在C 2,3横突孔处测量椎动脉直径,观察"in-out-in"螺钉对椎动脉形态的影响。术后6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71.2 min(213~352 min),出血量平均471.5 mL(230~830 mL)。余43例行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1.6 min(131~226 min);出血量平均395.9 mL(170~660 mL)。无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CTA,椎动脉在C 2、C 3横突孔层面的直径分别为(2.92±0.55)、(3.04±0.54) mm,与术前[(2.91±0.68)、(3.11±0.50) 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动脉在21例次中出现外下方移位。所有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断裂、移位。 结论: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小,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枢椎峡部螺钉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 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7, 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5, 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6, 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5, P=0.803)。 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内固定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的危险变异类型和发生率,探讨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患者的内固定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固定融合手术重建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56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于不合并椎动脉解剖变异的患者,采取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对于椎动脉骨外段变异患者,术中尽可能采取枕骨螺钉替代寰椎侧块螺钉;对于高跨椎动脉(骨内段变异)患者,采用枢椎椎板螺钉或者峡部螺钉代替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行颈椎X线平片和头颈部CT检查评估内固定器械的位置以及是否发生后循环缺血梗死。结果:56例患者中,不合并椎动脉变异患者18例(32.1%);椎动脉骨外段变异20例(35.7%),包括永存第一节间椎动脉16例,椎动脉开窗和硬膜外起源小脑后下动脉各2例;高跨椎动脉28例(50.0%)。其中,骨外段变异合并高跨椎动脉变异10例(17.9%)。56例患者在置入枢椎螺钉时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情况。1例椎动脉开窗患者术中显露寰椎侧块和寰枢椎关节时,开窗椎动脉下干损伤大出血,术中给予电凝闭塞止血。所有患者术后X线平片及CT检查均显示螺钉位置良好,CT检查未见明显后循环脑梗死征象。结论: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术前需充分评估椎动脉解剖走行,根据患者不同的椎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路枢椎峡部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作为经典的后路固定技术,因能够贯穿椎体达到三柱固定而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后路枢椎螺钉固定技术的首选和金标准,在颈椎外科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报告枢椎椎弓根螺钉在椎弓根发育不全、椎动脉高跨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等患者中的应用受限,同时存在置钉时为暴露骨性标志而对肌肉剥离范围较大的缺陷。枢椎峡部螺钉固定技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一种补充,近年来逐渐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开始应用于各种类型颈椎疾病的外科治疗。枢椎峡部螺钉固定技术进钉点相对于椎弓根螺钉更靠近脊柱中线和下方关节突关节,可避免术中广泛的肌肉剥离,使椎旁肌得到保护,从而让手术创伤更小,进一步降低了手术的侵袭性。由于进钉点的改变,相较于寰椎侧块或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方式,寰椎侧块或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峡部螺钉的置钉方式可使寰枢椎螺钉的钉头前后及垂直距离增加,为寰枢椎脱位患者的复位提供了更加宽阔的手术操作空间。由于枢椎属于上颈椎与下颈椎之间的过渡性椎体,其解剖结构复杂且变异多见,导致很多学者对枢椎峡部螺钉这种新技术的认识有限;而且置钉方案及手术细节无统一规范,大多依据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该部位置钉技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手术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等还缺少研究数据,导致其在临床应用及推广方面受到限制。根据现有的文献报道,评估枢椎峡部螺钉的优势和缺陷,对枢椎峡部螺钉固定技术的解剖学、生物力学、临床应用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和分析,以期对枢椎峡部置钉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动脉移位技术辅助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应用椎动脉移位技术辅助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诊治的12例先天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且伴有椎动脉高跨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48.0±12.8)岁(范围:17~67岁)。术中纠正纵向脱位后,应用椎动脉移位技术,尝试植入枢椎椎弓根螺钉并行枕颈固定融合术。测量术前、术后寰齿间距(ADI)、齿状突尖端超过Chamberlain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手术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顺利完成高跨侧椎动脉移位,植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无椎动脉损伤发生,围手术期未发生脑栓塞、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6个月CT检查结果提示植骨融合均获成功,未见内固定移位、松脱或复位丢失。手术前后对比,ADI从术前的(6.1±1.9)mm降至术后的(2.0±1.2)mm( t=6.73, P<0.01),齿状突尖端超过Chamberlain线的距离从(10.4±2.5)mm降至(5.5±2.3)mm( t=7.12, P<0.01),斜坡枢椎角从(123.4±11.1)°升至(134.7±9.6)°( t=2.50, P=0.032),JOA颈椎评分从(13.3±2.1)分升至(15.6±1.2)分( t=6.99, P<0.01)。 结论:椎动脉移位技术辅助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可行,为椎动脉高跨患者提供了一种内固定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寰枢椎脱位伴复杂椎动脉变异的枢椎置钉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伴复杂椎动脉变异的枢椎置钉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寰枢椎脱位患者55例,男14例、女41例,年龄(54.0±12.8)岁(范围22~78岁)。单侧椎动脉高跨对侧无椎动脉10例、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30例、双侧椎动脉高跨双侧发育对称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复位减压内固定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4.6±5.5)个月(范围6~24个月)。单侧椎动脉高跨的无椎动脉侧及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椎动脉的非优势侧行C 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40椎);单侧椎动脉高跨侧和双侧椎动脉高跨伴一侧优势椎动脉的优势侧行C 2内侧"in-out-in"螺钉固定(10椎)、C 2峡部螺钉固定(21椎)、C 2不置钉仅延长固定节段(9椎)。双侧椎动脉高跨双侧发育对称者,一侧行C 2外侧"in-out-in"椎弓根螺钉固定(左10椎,右5椎),另一侧行C 2内侧"in-out-in"螺钉固定(8椎)、C 2峡部螺钉固定(5椎)、C 2不置钉仅延长固定节段(2椎)。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8.5±1.8)分、(13.9±1.3)分、(14.4±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9.40, P<0.00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颈椎VAS分别为(3.7±1.9)分、(2.1±0.9)分、(1.6±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53, P<0.00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VAS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时颈椎VAS大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 P<0.05)。 结论:寰枢椎脱位伴复杂椎动脉变异患者的内固定方式可选择C 2外侧"in-out-in"螺钉、C 2内侧"in-out-in"螺钉、峡部螺钉固定或C 2不置钉仅延长固定节段,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辅助下组合置钉治疗颅底凹陷并椎动脉高跨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颅底凹陷症是一种复杂的颅底交界处骨性结构发育畸形,多表现为齿状突向上压迫脑干、延髓,可引发颈部疼痛,四肢乏力、麻木等一系列神经症状[1].目前,后路枕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凹陷症常用手术方式之一[2].然而寰枢椎处局部解剖结构复杂,邻近延髓及椎动脉等重要组织结构,并常伴椎动脉高跨、椎弓根纤细等各类结构变异,使手术难度与风险随之增加[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机器人辅助经椎弓根固定治疗类风湿性寰枢椎脱位合并椎动脉高跨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6/2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tiology,incidence,and selection of surgical strategy for rheumatoid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combined with high-riding vertebral artery(HRVA).Methods A case of robot-assisted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for rheumatoid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combined with high-riding vertebral artery was reported.Relevant literature was reviewed.Results The patient was a 56-year-old female with rheumatoid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nd the examination revealed high-riding left vertebral artery(V3 segment).The risk of unarmed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was high.Guiding by robot could avoid the high-riding vertebral artery,which greatly enhanced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and reduced the risk of surgery.After the operation,symptoms were relieved and the atlantoaxial spine was repositioned.Good atlantoaxial internal fixation,clear atlantodental interval and gradually fused posterior atlantoaxial vertebrae were observed 5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patient returned to normal life.Conclusions Rheumatoid AAD has a higher chance of complicating with HRVA,while atlantoaxial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assisted by robot navigation can enhance the safety and accuracy of nail placement.It significantly shortens the time of nail placement and fluoroscopy,and reduces complications of surgery such as IVAI.But the complications and long-term prognosis of robot-assisted surgery need to b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in more studies.In addition,problems related to the adaptation of instruments such as upper cervical hollow screws should be noted in the robot-assisted surgery.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针刀治疗颈椎病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分析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有关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相关文献,应用NoteExpress对纳入文献进行初步的统计归纳,完成数据整理,通过CiteSpace 5.7.R5分析该领域内的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的共现联系和聚类特征,绘制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664篇文献,发文量自2000年以来总体上升但有明显波动;发文量≥4篇的机构有19所,主要研究机构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机构;发文数量≥4的核心作者有30位,核心作者有刘福水、周凡媛、方婷等;在针刀治疗颈椎病领域具有较高中心性(>0.1)的关键词有26个,高频关键词是针刀疗法、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手法治疗等;25个关键词呈现突现,突现时间最近的4个关键词是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超声引导、微针刀,突现的集中时间段为2018-2022年;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近年来研究多沿袭以前的聚类研究,并未发展出新的聚类,且未形成较大的聚类及明显的研究方向;时间线图表明大部分高频、高中心性的关键词集中出现在早期,而后期多在关键词基础上进行研究拓展;多个聚类存在明显联系,近年来研究热点相对较少,但仍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结论: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针刀治疗方式、疾病不同分型的差异化治疗上,研究内容偏向于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相对匮乏,同时存在跨机构合作交流较少、创新性缺乏等不足.超声引导下的针刀治疗是近年研究热点,可能成为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颅底凹陷症患者颈部血管变异的CTA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CT血管成像(CTA)显示颅底凹陷症患者椎动脉V3段变异及颈动脉袢中线移位的发生率,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外科术式选择中的作用.方法 本文病例组颅底凹陷症患者28例,观察椎动脉及颈内动脉情况;对照组纳入150例无头颈交界畸形的患者,评价无头颈交界畸形人群中相应血管的情况.结果 病例组永存第一体节间椎动脉(PFIA)的发生率是17.9%(5/28),椎动脉开窗畸形(FEN)的发生率是3.6%(1/28),小脑下后动脉颅外异常起源(PI-CA)的发生率是7.1%(2/28),椎动脉颅外段变异总发生率是28.6%;高骑跨椎动脉(HRVA)的发生率是35.7%(10/28);颈动脉袢中线移位的发生率10.7%(3/28).对照组FEN、PICA、PFIA的发生率分别是0%(0/150)、0.6%(1/150)、2.7%(4/150),椎动脉颅外段变异总发生率是3.3%,HRVA的发生率为11.3%(17/150),未见颈动脉袢中线移位的情况.结论 颅底凹陷症患者中颈部血管变异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建议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常规行颈部CTA检查,以明确相应血管情况,从而规避术中血管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