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干预在白血病患儿护理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在白血病护理中实施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知识掌握度,于入院当日、出院前1 d对比两组患儿生化指标和知识掌握度,并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测评两组患儿的自我效能。结果:入院当日,两组各项生化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前1 d,观察组血小板数值、知识掌握度及GSES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丙谷转氨酶数值及白细胞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干预能够提升白血病患儿知识掌握度,改善其生化指标数值,从而提高自我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物强度电场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和小鼠表皮细胞运动性及CD9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生物强度电场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和小鼠表皮细胞运动性及CD9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及分离自16只1~3 d龄雌雄不拘BALB/c小鼠的原代表皮细胞进行实验。将HaCaT细胞分为200 mV/mm电场强度处理3 h的加电组和模拟处理的假电组,在活细胞工作站中观察细胞迁移(运动方向、位移速度、轨迹速度,加电组样本数为46、假电组样本数为34)及排列,免疫荧光法检测CD9蛋白的分布及表达。将HaCaT细胞与小鼠表皮细胞均分为假电组(模拟处理)和进行相应电场强度处理3 h的50 mV/mm组、100 mV/mm组、200 mV/mm组、400 mV/mm组,将HaCaT细胞与小鼠表皮细胞均分为未行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和用200 mV/mm电场强度分别处理相应时间点的1 h组、3 h组、6 h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及LSD检验。 结果:处理3 h内,加电组HaCaT细胞明显趋向负极移动,假电组HaCaT细胞围绕原点随机运动;与假电组比较,加电组HaCaT细胞方向性显著增强,位移速度、轨迹速度显著加快( Z=-3.975、-6.052、-6.299, P<0.01)。处理3 h后,加电组HaCaT细胞长轴与电场方向垂直,假电组HaCaT细胞呈任意取向排列。处理3 h后,加电组HaCaT细胞CD9蛋白(均位于细胞膜上)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假电组( t=4.527, P<0.01)。处理3 h后,假电组、50 mV/mm组、100 mV/mm组、200 mV/mm组、400 mV/mm组HaCaT细胞、小鼠表皮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32±0.021、0.283±0.032、0.254±0.020、0.231±0.041、0.212±0.031与0.565±0.021、0.453±0.022、0.389±0.020、0.338±0.021、0.233±0.011。对于2种细胞而言,与假电组比较,电场处理4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 P<0.01);与50 mV/mm组比较,另外3个电场强度处理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 P<0.01);与100 mV/mm组比较,200 mV/mm组、400 mV/mm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 P<0.01);与200 mV/mm组比较,400 mV/mm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 P<0.01)。空白对照组、1 h组、3 h组、6 h组HaCaT细胞、小鼠表皮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62±0.031、0.784±0.020、0.531±0.021、0.409±0.011与0.963±0.031、0.872±0.031、0.778±0.040、0.591±0.041。对于2种细胞而言,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 h组、3 h组、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 P<0.01);与1 h组比较,3 h组、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与3 h组比,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 P<0.01)。 结论:生物强度电场可使HaCaT细胞发生定向迁移和排列,可下调HaCaT细胞和小鼠表皮细胞中CD9的表达,且呈电场强度与处理时间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负载单宁酸的双层壳聚糖屏障膜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制备负载单宁酸的双层壳聚糖膜(CS@TA),测试其活性氧(ROS)清除能力、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研究其作为引导骨再生屏障膜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蒸发技术先制备出致密的单层壳聚糖(CS)膜,随后采用蒸发干燥、取向冷冻和冷冻干燥技术在单层CS膜上制备出多孔的CS层,从而得到双层CS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将制备好的CS双层膜先接枝 4-羧基苯硼酸形成中间体,按不同比例接枝单宁酸(TA),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ITR)分析TA与CS双层膜的相互作用.通过1,1-二苯基-2 苦基肼(DPPH)测试 ROS 清除能力,选取负载 TA 后 ROS 清除效率在 90%以上的双层膜进行后续体外细胞实验,利用CCK-8 及活死细胞染色测试其生物相容性,利用扫描电镜观察 MC3T3-E1 细胞在双层膜多孔面上的黏附情况,通过菌落计数测试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E.coli)和大肠埃希菌(S.aureus)的抗菌性能.结果 CS@TA 双层膜一面光滑致密,另一面粗糙疏松多孔,截面呈垂直薄膜方向的有序多孔结构,随着TA的加入,双层膜的ROS清除能力先迅速增加后缓慢稳定,CCK-8 及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加入过多的 TA会明显影响双层膜的生物相容性,细菌稀释涂板计数结果显示加入适量TA的双层膜与未负载TA的双层膜相比,对E.coli和S.aureus具有一定抗菌能力.结论 负载适量TA的双层膜具有较强的 ROS 清除能力,良好的生物学性能,且对E.coli和S.aureus均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国际外泌体化妆品管理现状与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化妆品行业正经历着由传统精细化工和植物提取向生物技术和再生医学发展的转型,尤其是外泌体等新兴成分,为人们带来了显著健康和美容效益的同时,也为化妆品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技术管理挑战.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法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了外泌体化妆品领域的进展,国际主要市场中关于使用再生医学细胞和组织成分的管理措施、法规和伦理标准,并对全球化背景下化妆品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解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活性-非活性细胞界面动力学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利用活性液晶理论模型探究活性-非活性细胞界面的形貌动力学.方法 采用活性液晶理论建立连续介质力学模型;通过对细胞单层的活性设置建立活性-非活性界面;通过有限差分及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理论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分析.结果 活性-非活性细胞单层界面呈现3种典型界面形貌,分别为直界面、波浪界面和指形界面.对于直界面,细胞取向在界面处垂直界面分布,-1/2拓扑缺陷聚集在界面,界面带负电属性;对于波浪界面,细胞取向在界面处无明显偏好,界面拓扑电荷数呈电中性;对于指形界面,细胞取向在界面处呈切向排列,+1/2拓扑缺陷聚集界面,驱动指形结构生长,界面带正电属性.结论 界面处细胞排列取向会显著影响活性-非活性细胞界面形貌,这与界面的拓扑缺陷动力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矩形水凝胶微凹槽的空间约束调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本研究拟构建微米级矩形水凝胶凹槽,探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在三维空间约束条件下的形态和排列规律.方法 使用四臂-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水凝胶制备宽度为60 μm、100 μm、140 μm的矩形微凹槽,检测其尺寸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黏附情况;在FN包被的微凹槽中接种HUVECs,培养48 h后检测细胞的形态和取向,利用鬼笔环肽标记细胞骨架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水凝胶微凹槽中HUVECs细胞骨架取向,以无微图案平面为对照.结果 构建的水凝胶微凹槽形态均一、结构完整,边缘清晰,宽度误差<3.5%,不同宽度水凝胶微凹槽的深度差异较小,FN黏附均匀,为细胞提供了微图案化的生长界面.对照组中细胞排列杂乱,取向随机,细胞取向角为(46.9±1.8)°,而水凝胶微凹槽中细胞取向角显著减小(P<0.001),但随着水凝胶微凹槽宽度增加而增大,60 μm、100 μm、140 μm水凝胶微凹槽中细胞取向角分别为(16.4±2.8)°、(24.5±3.2)°、(30.3±3.5)°;与对照组相比较(35.7%),不同宽度水凝胶微凹槽中取向角<30°的细胞数量增多(P<0.001),但随着水凝胶微凹槽宽度增加,取向角<30°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79.9%、62.3%、54.7%),而取向角60°~90°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加(P<0.001).微凹槽中细胞胞体变小、变圆,细胞沿微凹槽方向排列,细胞骨架排列发生相应改变,对照组中细胞骨架纤维丝排列方向随机,取向角为(45.5±3.7)°,各取向角内骨架纤维数量分布均匀,但60 μm、100 μm、140 μm的水凝胶微凹槽中的细胞骨架蛋白纤维取向角显著降低,分别为(14.4±3.1)°、(24.7±3.5)°、(31.9±3.3)°,不同宽度水凝胶微凹槽中取向角<30°的骨架纤维数量明显增加(P<0.001),但随着水凝胶微凹槽宽度增加,取向角<30°的骨架纤维数量逐渐减少,而取向角60°~90°的骨架纤维数量逐渐增加(P<0.001).结论 水凝胶微凹槽可调控HUVECs形态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血管内皮细胞的在体微环境,为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独特生理功能提供了更符合生理条件的实验模型,但三维空间约束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组装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流体剪切力调控血脑屏障的力学生物学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主要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组成.本研究以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BMECs)为模式细胞,探索正常生理、缺血低灌注和术后高灌注条件下的流体剪切力(flow shear force,FSF)对 BBB 结构功能的保护、损伤和破坏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方法 以1×105细胞/cm2的密度接种rBMECs培养48 h,对rBMECs分别施加0.5、2和20 dyn/cm2的FSF,模拟脑血管狭窄的低灌注、正常生理和搭桥术后高剪切力作用下BBB结构的受力情况;同时设置静态培养组rBMECs作为对照(不施加力).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细胞形态和骨架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细胞紧密连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occludin、ZO-1)、黏着连接相关蛋白(VE-cadherin、PECAM-1)分布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强度FSF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ZO-1、JAM4),黏着连接相关蛋白(VE-cadherin)和Rho GTPases信号关键蛋白(Rac1、Cdc42、RhoA)的表达.结果 镜下观察发现:静态培养和低剪切作用(0.5 dyn/cm2)下细胞骨架排列紊乱,取向无规律;正常生理剪切作用(2 dyn/cm2)下,细胞骨架顺应FSF方向重排,胞间观察到有效的紧密连接结构;高剪切作用(20 dyn/cm2)下,细胞间间隙增大,未观察到有效的紧密连接结构.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低剪切作用时,细胞间距减小,但胞间连接处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和黏着连接相关蛋白分布较少;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连接紧密,大部分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分布集中在胞间连接处;高剪切作用时,胞间距离显著增大,连接紧密和黏着连接的结构被破坏.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低剪切作用下,claudin-5、ZO-1和VE-cadherin与对照组相比均上调(P<0.05);正常生理剪切作用下,claudin-5、ZO-1、JAM4以及VE-cadherin与对照组相比均呈现高表达(P<0.05);高剪切作用下,claudin-5、ZO-1、JAM4以及VE-cadherin的表达与正常生理剪切作用组比较下调(P<0.05);生理条件下胞内的Rho GTPases(Rac1、Cdc42、RhoA)表达上调,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而低剪切和高剪切作用下的Rho GTPases表达均较正常生理剪切作用组下调(P<0.05).结论 正常生理条件下的FSF有助于维持BBB结构的完整性,而低剪切或高剪切均会损伤或破坏血脑屏障的结构,FSF对BBB的调控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和黏着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孕产妇心理痛苦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孕产妇的心理痛苦现状,分析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广西桂中南地区483例HIV感染孕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利用心理痛苦温度计(DT)、艾滋病感知歧视量表(BHSS)、艾滋病压力量表(SS-HIV)、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一般情况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HIV感染孕产妇心理痛苦(DT≥4)检出率为68.1%,中、重和极度心理痛苦检出率分别为49.7%、17.6%和0.8%,继续妊娠者检出率(75.2%)高于选择终止妊娠者(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8.44,P<0.01);继续妊娠者不同孕期之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5.41,P<0.01),选择终止妊娠者随孕期变化不大(x2=0.03,P>0.05).DT平均得分4.85±1.82,继续妊娠者得分(5.94±1.73)高于选择终止妊娠者得分(4.20±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感染途径、感知歧视、相关压力和社会支持5个因素是不同妊娠结局取向HIV感染孕产妇的共同影响因素,继续妊娠者的影响因素还包括高危妊娠和孕周大小.结论 HIV感染孕产妇的心理痛苦检出率和心理痛苦水平均较高,其影响因素与孕产妇的感染特征、妊娠特征、感知歧视、相关压力和社会支持有关,与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丝素蛋白-软骨脱细胞外基质复合取向支架的制备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丝素蛋白(SF)-软骨脱细胞外基质(CECM)仿生支架材料,检测其理化性能特性.方法 采用改良温度梯度热诱导相分离(TIPS)技术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出CECM取向支架,然后将CECM浆料与制备好的SF溶液按照质量比1∶1混合后配制成质量分数6%的浆料,通过TIPS技术制备出SF-CECM复合取向支架.对SF-CECM复合取向支架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组织学染色,同时测定支架孔隙率、吸水性以及力学性能.结果 SEM观察可见,支架横断面呈多孔网状结构,纵剖面呈垂直的管状结构.组织学染色显示复合支架脱细胞彻底,有蛋白多糖、胶原成分,与天然软骨成分相似.支架孔隙率、吸水率和纵向压缩弹性模量分别为95.733%士1.010%、94.309%±1.302%和(65.40士4.09)kPa.结论 SF-CECM复合取向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有望成为较理想的组织工程软骨支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提高关节软骨脱细胞支架孔隙率及细胞渗透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关节软骨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由于外科治疗手段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软骨组织工程领域不断发展并备受关注.在软骨组织工程中,具有软骨诱导特性的软骨基质,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生物材料.这种天然的生物材料能够作为支架,为软骨组织再生提供结构框架和生物信号分子.脱细胞处理能够有效去除软骨组织中的细胞成分,获得天然的细胞外基质支架.然而,由于软骨组织具有缺乏血管、结构致密、细胞成分较少的特性,因此,经脱细胞的软骨组织能否获得足够的孔隙率,为再植的软骨细胞或干细胞提供有效的渗透途径,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重点关注关于提高细胞渗透性的实验研究,总结提高支架孔隙率以及促进细胞迁移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脱细胞处理、浓度调控、取向性冻干技术、人为制备孔道,以及激光刻蚀等.通过文献检索,对不同方法技术的原理与优势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强调孔隙结构在支架性能中的重要性,并阐明支架性能与调控方法之间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