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外囊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SLE是一种累及全身的自身免疫病,异常自身抗体可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细胞外囊泡作为广泛存在的一类细胞间通讯方式,在对SLE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细胞外囊泡内部的核酸可作为自身抗原,其表面的磷脂参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细胞外囊泡还可调节炎性反应、促进高凝状态并致内皮损伤,而体外细胞外囊泡输注或可成为治疗SLE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针对细胞外囊泡在SLE起病中的作用及其诊疗价值做一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类外泌体纳米囊泡与外泌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MSCs)来源类外泌体纳米囊泡(NVs)和外泌体(EXO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通过水动力抽脂方式,从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10例女性大腿获取脂肪组织(年龄18~65岁),通过酶解分离提取第4代hADMSCs,对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蛋白标志物。(2)制备hADMSCs-NVs和hADMSCs-EXOs并电镜观察其形态,以粒径分析仪分析其表面蛋白标志物,通过纳米颗粒跟踪仪分析颗粒大小,通过蛋白定量和纳米颗粒跟踪仪分别检测1×10 6个hADMSCs产生的NVs和EXOs总蛋白含量和颗粒数。(3)设置对照组(加入等量基础培养基)、40、60、80 μg/ml NVs组和20、40、60 μg/ml EXOs组,分别通过CCK-8增殖实验、细胞划痕试验、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UVECs增殖、迁移、血管再生能力。采用Graphpad Prism 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多组间比较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应用Tukey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第4代hADMSCs形态呈细长纺锤状;成脂诱导21 d后,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内透明的脂滴被染成红色;成骨诱导14 d后,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可见大量棕黑色着色区;hADMSCs表面蛋白标志物CD90、CD29为阳性。(2)透射电镜下可见hADMSCs-NVs和EXOs结构相似,都呈盘状囊泡;NVs和EXOs表面蛋白标志物CD9、CD81、IgG表达量相似;NVs和EXOs两者的粒径大小大致相同,分别为(72.00±21.51)nm和(81.27±22.37)nm;1×10 6个hADMSCs产生的NVs总蛋白含量为(140.7±5.1) μg,是EXOs的[(1.3±0.3) μg] 100倍左右;NVs颗粒数[(644.5±17.1)×10 8个/ml]是EXOs[(7.1±0.1)×10 8个/ml]的90倍左右。(3)CCK-8增殖实验中,培养12、24、48 h各组HUVECs生长趋势较为一致,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培养48 h,60 μg/ml NVs、40 μg/ml EXOs组吸光度值均大于对照组(均 P<0.01),而两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细胞划痕后8、24 h,各组划痕宽度改变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划痕后24 h,60 μg/ml NVs、40 μg/ml EXOs组划痕宽度改变均大于对照组(均 P<0.01),而两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管形成实验中,各组血管分支点数量与血管长度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0 μg/ml NVs、40 μg/ml EXOs组HUVECs形成的毛细血管分支点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均 P<0.01),而两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0 μg/ml NVs、40μg/ml EXOs组毛细血管长度均长于对照组(均 P<0.01),而两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ADMSCs-NVs的形态、大小与EXOs相似,而总蛋白量却是EXOs的100倍左右;hADMSCs-NVs和EXOs对HUVECs生物学功能的作用相近,两者最适宜的浓度分别为60 μg/ml和40 μg/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细胞循环调节作用与糖尿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9/23
传统的观点认为红细胞(RBCs)是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细胞,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BCs不是被动地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而是具有自我调节特性的高度活跃细胞,可以改变血液的流动行为.本文从输出血管活性介质、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改变血流变和释放衍生微粒等方面就RBCs对循环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内皮微粒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微粒是在血液循环或多种体液中发现的直径为0.05~1.00 μm的膜性小颗粒,已经发现血小板、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在不同的刺激下都会释放微粒.循环中70%~90%的微粒来源于血小板,内皮细胞衍生的内皮微粒(EMP)只占5%~15%[1].EMP通过细胞间接触或可溶性介质的分泌,将信息[生长因子、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受体、mRNA和微小RNA(miRNA)等]转移到靶细胞发挥作用,成为细胞间交流的介质[2].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许多因素参与其中.内皮功能障碍、血管损伤及炎性反应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和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3].内皮损伤使循环中EMP数量显著增加,而EMP增加又会传递上述损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脊液中细胞源性囊泡对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脑脊液微囊泡在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从人脑脊液中分离微囊泡,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原代MSCs.将MSCs传代后在神经分化诱导培养基和脑脊液微囊泡作用下神经分化诱导.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突起数目和长度,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神经特异性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单纯神经诱导液组单位面积内细胞突起长度为(2.2±0.4)mm,突起数量为(94±12)个;神经诱导液加脑脊液微囊泡诱导的细胞中细胞突起更长(5.7±l.2)mm,数目也更多(178.2±3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囊泡组细胞中NSE、Nestin和MAP-2表达水平高于单纯神经诱导液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脊液微囊泡可有效促进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有望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功能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7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丁苯酞治疗)35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36例,规范治疗1 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脑血管床特性阻抗、外周阻力),外周血内皮微粒(EMPs)、内皮祖细胞(EPCs)及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α(SD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治疗12周,观察组脑循环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脑血管床特性阻抗、外周阻力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12周时外周血CD31+/CD42b-、CD144+水平均明显下降(均P<0.05),CD62E+水平明显升高(P<0.05),循环EPCs、血清SDF-1α及VEGF水平均明显上升(均P<0.05);治疗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丁苯酞能改善脑循环动力学,调控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的表达,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巨噬细胞极化及其衍生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巨噬细胞作为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最主要的炎性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微粒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载体,不仅参与诱导巨噬细胞的极化,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各个病理环节.现就动脉粥样硬化中巨噬细胞亚型及其衍生微粒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干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生素D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所必需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通过与靶器官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 vi-tamin D receptor, VDR)结合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参与机体固有免疫的调节,具有抗炎、抗纤维化及调节细胞生长等作用,并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肝脏与维生素D关系密切,肝细胞微粒体提供了其活化所必需的25-羟化酶,因此慢性肝病患者体内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现象[1] ,且通过补充维生素D对治疗效果有重大影响. 特别是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维生素D补充剂的治疗价值已被证实[2-3]. 本文对维生素D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分子对接的孕甾烷酯类化合物的寻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探索具有增敏紫杉醇、阿霉素等药物抗肿瘤作用的天然C21甾体酯类化合物11α-O-苯甲酰-12β-O-乙酰-通光散苷元乙(BAT)的抗肿瘤增效作用的分子靶点.方法 基于计算机虚拟技术,以BAT作为配体,选取14个具有晶体结构的细胞色素P450(CYP)代谢酶作为受体蛋白;采用SYBYL分子对接方法,以Total-Score和C-Score打分为标准,筛选出打分最高的蛋白;观察其MOLCAD展示的蛋白的表面疏水区域和氢键供体与受体区域,借助Discovery Studio 2016版软件分析其相互作用力,预测两者间的结合模式.将BAT/阳性对照(酮康唑)与肝微粒体CYP3A4及探针底物共孵育,采用LC/MS技术分析BAT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分子对接分析可见BAT与5个靶蛋白CYP3A4、CYP1B1、CYP2C8、CYP2D6和CYP2E1结合,具有较高的Total-Score和C-Score打分值;BAT可以通过多种分子间作用力稳定地结合在受体蛋白的活性位点.体外生物活性试验表明,BAT对肝微粒体CYP3A4呈较强抑制作用,以睾酮为底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61μmol·L-1(加NADPH)或1.66μmol·L-1(不加NADPH).结论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分析,C21甾体酯类化合物BAT能够与5种CYP结合,调节其酶活性,影响作为代谢酶底物的紫杉醇、阿霉素等抗肿瘤药物的代谢,对肿瘤化疗药物的药效产生影响.生物活性实验证实了BAT对CYP3A4的显著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巨噬细胞在假体周围骨溶解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与富含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及磨损微粒的假体周围界膜形成有关.关节置换术后衍生的磨损微粒能刺激巨噬细胞聚集及极化,并刺激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后者是参与骨溶解的关键因子.本文就巨噬细胞在假体周围骨溶解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