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救治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原因,以及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对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3 月 5 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 例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对肠道功能恢复和休克改善的影响.结果 患者男性,52 岁,因脑出血于 2022 年 2 月 19 日行"左侧颞部开颅颅内减压术+颅脑血肿清除术+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 7d,患者出现呃逆、腹胀,经治疗后出现发热、意识障碍、低血压等表现;腹部CT可见广泛肠管积液、积气、扩张,血流动力学监测呈高排低阻型,腹内压为 21 cmH2O(1 cmH2O≈0.098 kPa),实验室检查示炎症指标升高、多项生化指标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给予器官支持(肺、循环、肾)、抗感染、液体复苏、镇痛镇静等对症治疗;中医诊断为肠结(阳明腑实、阳气暴脱),治则:通腑泄热、温肾潜阳,辨证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经直肠给药.使用中医汤剂后,患者排便量明显增多,腹内压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腹胀明显减轻,休克得到缓解.术后17 d,患者诸症好转,呼吸循环稳定,成功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可快速缓解病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血流动力学效应优化的体外反搏闭环反馈调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本文旨在实现针对不同的患者个体,以较优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为目标,实现个性化的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的闭环反馈调控数值模拟.方法 通过集中参数模型模拟研究EECP反搏模式对不同的适应症的影响机制,根据PID控制系统的反馈调节原理,将其应用于体外反搏的研究中,把血液循环系统的闭环式0维集中参数模型作为被控对象,用于个性化体外反搏血流动力学仿真.结合体外反搏局部血流动力学效应评价模型为不同适应症(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设定血流动力学效应优化的个性化目标值,根据设定目标值和当前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误差,通过设置适当的增益系数与误差进行运算来调节不同反搏模式(压力幅值或加压时长)使当前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设定目标值.结果 反搏压力对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增加更加明显.加压时长对于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设定优化目标值舒张压/收缩压(D/S),通过反馈调节反搏压力使当前D/S达到设定D/S,最终使它们之间误差e的绝对值降低至0.06(均<5%),并得到此时的压力幅值.对于脑卒中患者设定目标值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调节系统输入加压时长减小误差,控制系统的输出当前CBF达到设定CBF,使误差e的绝对值降低至0.06(均<5%)并得到此时的加压时长.结论 数值模拟中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优化目标值时应施加的压力幅值和加压时长可为临床体外反搏优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近红外光谱监测在儿童体外膜肺氧合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针对循环、呼吸功能衰竭的有效支持技术,近年来在儿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使用ECMO支持的患儿脑、肾、胃肠、肢体等组织损伤的发生率仍然较高。ECMO治疗期间,各种传统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受到一定限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实时、连续的监测方法,可以监测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 2)的变化,进而评估组织灌注、代谢及氧供需平衡,成为潜在组织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本文就NIRS技术在儿童ECMO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通过NIRS技术监测ECMO治疗患儿早期病情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早期低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生儿出生后面临从胎儿循环到成人循环的过渡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复杂。早产儿(尤其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生后早期血压不稳定,易合并低血压,可导致各脏器血流灌注不足、脑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然而,低血压并不等同于低灌注,临床医生不能仅凭血压值进行干预,需结合血流动力学情况。目前国际上对早产儿低血压的定义和干预阈值尚未达成共识。该文对早产儿早期低血压的定义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病因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参数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并分析对于不同病因型卒中患者其临床价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前瞻性多中心Captor试验进行事后分析,纳入于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对其再通后DSA造影序列进行后处理分析,于靶血管选定4个感兴趣区:感兴趣区1(颈内动脉C2段近端)、感兴趣区2(颈内动脉C7段起点)、感兴趣区3(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和感兴趣区4(大脑中动脉 M2段末端)。达峰时间定义为感兴趣区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所对应的时间,相对达峰时间(rTTP)定义为所选感兴趣区与感兴趣区1的达峰时间差值。成功再通定义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良好功能预后定义为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数据之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探究不同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病因分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共收集245例患者,161例最终纳入分析[年龄69(60,76)岁,男性92例(57.1%)],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卒中36例,心源性栓塞(CE)型76例,其他病因卒中49例。71例(44.1%)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术后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预后良好患者(71例)比预后不良患者(90例)具有更高的术后mTICI 3级者比例[54/71(76.1%)比41/90(45.6%),χ 2=15.26, P<0.001]和更低的rTTP 31[即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3-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1;0.33(0.23,0.54)s比0.47(0.31,0.65)s, Z=-2.71, P=0.007]。根据mTICI分级和rTTP 31分别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mTICI 3级(校正 OR=5.97,95% CI 2.49~14.27, P<0.001)与rTTP 31(校正 OR=0.24,95% CI 0.06~0.99, P=0.048)都和患者良好的功能预后显著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0)。亚组分析显示,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OR=0,95% CI 0~0.25, P=0.014),而mTICI分级与CE型( OR=3.91,95% CI 1.40~10.91, P=0.009)和其他原因卒中患者( OR=7.35,95% CI 1.92~28.14, P=0.004)预后相关。 结论:在机械取栓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术后mTICI分级和rTTP 31对患者术后3个月良好神经功能预后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在不同病因的卒中患者中,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而mTICI分级与CE型和其他原因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并颅内段椎动脉夹层致双侧小脑梗死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又称猎人弓综合征(BHS),是后循环缺血的罕见病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报道1例表现为双侧小脑梗死,经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头颈部旋转后出现椎动脉特殊血流动力学变化,最终经DSA确诊的BHS并颅内椎动脉夹层的病例。结合文献,我们对BHS的临床特征包括影像学表现进行了讨论,旨在提高对该罕见综合征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颅多普勒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后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3例接受动脉内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通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估神经功能预后,0~2分者纳入预后良好组,3~6分者纳入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基础疾病、闭塞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桥接治疗情况及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后1 d TCD评估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取栓前和取栓后1、7、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CI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TCD对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43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预后良好组23例,预后不良组20例。两组患者经动脉内机械取栓均成功实现血管再通,术中未发生取栓相关并发症;但两组术后1 d TCD评估颅内血管仍显示有部分闭塞或完全闭塞,且预后不良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较预后良好组更差(血流较差:40.0%比0%,血流欠佳:30.0%比17.4%,血流佳:30.0%比8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取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取栓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但预后不良组术后14 d NIHSS评分仍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分:10.55±2.93比4.65±1.70, 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合并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比例更高(30.0%比4.3%,45.0%比17.4%,均 P<0.05),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更长(min:385.9±96.2比294.5±95.1,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优势比( OR)=9.334,95%可信区间(95% CI)为1.092~79.775, P=0.041〕和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 OR=1.016,95% CI为1.006~1.027, P=0.002)与ACI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相关。ROC曲线分析提示,TCD评估颅内血流动力学可预测ACI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8(95% CI为0.620~0.917),敏感度为65.0%,特异度为87.0%,阳性预测值为82.6%,阴性预测值为70.0%。 结论:TCD评估颅内血流动力学有助于早期判断ACI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的神经功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后循环缺血患者功能性后交通动脉的相位对比MR血管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PC MRA)定量研究脑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功能性后交通动脉(F-PCoA)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的PC MRA资料,临床诊断PCI且存在F-PCoA者26例(PCI组),临床排除PCI者25例(非PCI组),其中包括10例存在F-PCoA(非PCI组1)和15例不存在F-PCoA(非PCI组2)。记录基底动脉(BA)的截面积和平均流量、平均流速、最小流量、最大流量、最小流速、最大流速,并计算流量峰高(最大流量-最小流量)、流速峰高(最大流速-最小流速),记录F-PCoA的亚型、截面积、平均流量、平均流速,根据流速的正负号判断血流方向,计算F-PCoA前向后绝对流量(左侧F-PCoA前向后绝对流量+右侧F-PCoA前向后绝对流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将PCI组和非PCI组1中存在F-PCoA的36例分为3型:(1) A型:F-PCoA与解剖性后交通动脉(A-PCoA)一致30例;(2) B型:F-PCoA与A-PCoA不一致5例;(3) C型:混合型,一侧F-PCoA与A-PCoA一致但另一侧不一致1例。PCI组与非PCI组1的F-PCoA亚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609, P=0.737)、前向后绝对分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76, P=0.568),一个心动周期内同一支F-PCoA的血流可为单向或双向,同一病例双侧F-PCoA的血流方向可相同也可不同,但PCI组的F-PCoA前向后绝对分流量曲线有更明显的主波峰。非PCI组中,非PCI组1和非PCI组2的比较,仅BA横截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56, P=0.009),而性别构成、年龄分布、BA平均流量、平均流速、最小流量、最大流量、流量峰高、最小流速、最大流速及流速峰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PC MRA可定量分析F-PCoA的血流方向、流速及流量等血流动力学信息,F-PCoA的前向后绝对分流量结合血流曲线的形态改变,可能为PCI诊疗提供新的辅助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循环辅助支持下的导管消融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循环辅助支持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标测及导管消融治疗中的作用,对该类患者的单中心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在循环辅助支持下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根据治疗目的分为挽救性治疗组和预防性治疗组,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围术期管理、导管消融情况及临床结局进行总结。结果:共纳入15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挽救性治疗组8例,预防性治疗组7例),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即刻成功。1例患者(挽救性治疗组)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其余14例患者均采用体外膜肺氧合进行循环支持。术后在院期间,12例患者临床和血流动力学稳定,进行了体外膜肺氧合撤机,其中6例术后即刻撤机,其余在术后2.0(2.5)d撤机。挽救性治疗组中2例患者在院期间分别因顽固性心力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在30 d(1 d至12个月)的随访中,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的1例患者在出院后第6个月出现1次心室颤动,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未再出现心室颤动和(或)室性心动过速。其余12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结论:循环辅助支持有助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完成激动标测及精准消融;尤其是急诊条件下,循环辅助支持是药物治疗无效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得以行急诊导管消融的唯一支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