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导管心内膜注射植入性海藻酸盐水凝胶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无应答心力衰竭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等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针对终末期心力衰竭,药物及心脏辅助装置治疗作用有限,心脏移植手术存在供体不足与免疫排斥等问题.海藻酸盐水凝胶兼具力学支撑和诱导心脏组织再生修复功能,本中心于2021年3月开展了全球首例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行经导管心内膜注射植入性海藻酸盐水凝胶治疗,进行了安全性及可行性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治疗效果良好.鉴于在既往研究中已施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被排除在外,本病例报道1例经导管心内膜注射植入性海藻酸盐水凝胶治疗CRT-D无应答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情况,术后随访中患者就医次数较前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可能拓展该项技术的应用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期心肾联合移植11例治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心肾联合移植受者的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总结心肾联合移植的治疗经验。方法:2016年10月至2021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1例心功能衰竭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心肾联合移植,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50.6±12.9)岁,术前体重指数(26.72±3.29)kg/m 2,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左室射血分数(29.40±4.48)%,术前均为尿毒症规律透析状态,透析时间0.5~7.0年,平均2.5年,术前肌酐753.5(434~1144)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5.59(3.93~17.23)ml/(min·1.73m 2)。手术方案均为同期心肾联合移植,供心和供肾器官均来自同一供者。心脏冷缺血时间为2.75(2.5,4.0)h,肾脏冷缺血时间为9(8.5,15.0)h,心脏移植手术结束至肾移植手术开始时间为2(1.0,3.5)h。长期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甲泼尼龙联合应用。 结果:9例术后恢复正常心功能及肾功能,术后半年左室射血分数(57.55±2.51)%,术后半年肌酐107.7(85~132)μmol/L,术后半年24 h尿量1 988(1 800~2 200)ml。随访6~62个月,9例受者均未发生感染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心功能均为Ⅰ级,生活质量高。术后死亡2例,1例于术后4个月死于肺部毛霉菌感染,另1例于术后1个月死于消化道真菌感染。结论: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路径管理对严重冠心病患者行原位肝移植预后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临床路径管理对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供肝原位肝移植,对术后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术后病死率等预后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DCD供肝成年人原位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359例,纳入术前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患者60例,将纳入患者分为严重冠心病组(13例)和非严重冠心病组(47例),采取不同的临床路径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人口学特征、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术前心功能、肾功能、终末期肝病分类,术前生化指标,术中热缺血时间、门静脉阻断时间、腔静脉阻断时间及术中低血压发生率等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肌钙蛋白I(troponin I, TnI)均在正常范围,但严重冠心病组患者高于非严重冠心病组( P<0.05);术前严重冠心病组乳酸水平高于非严重冠心病组( P<0.05);其余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热缺血时间、门静脉阻断时间、腔静脉阻断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严重冠心病组ALT及AST明显低于非严重冠心病组( P<0.05),术后其余指标如血压、心率、TnI和乳酸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严重冠心病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严重冠心病组( P<0.05)。 结论:合并严重冠心病并非DCD原位肝移植术手术禁忌,但术后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优化临床路径管理是改善这类患者临床结局的核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心动图评估儿童心脏移植术后右心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脏移植(HT)是儿童终末期心脏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右心衰竭是影响HT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是儿童HT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准确评估HT术后右心结构与功能在HT术后随访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超声心动图因其简便、价廉、实时、无创,是儿童HT术后监测心脏结构及功能最常用的成像技术。笔者旨在对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其新技术在儿童HT术后右心结构及功能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期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心脏移植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总结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20年4月收治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期因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ICM)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的受者资料,通过该病例诊疗经验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边缘供心临床应用的单中心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边缘供心使用经验,探讨边缘供心的使用原则和风险防控。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3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实施原位心脏移植术,均采用双腔法吻合。包括单纯心脏移植28例,心肺联合移植2例,心肾联合移植1例。将患者按照供心来源分为常规供心组(5例)和边缘供心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移植术后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使用体外膜肺氧合和主动脉球囊反搏,无急性排斥反应,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与常规供心组相比,边缘供心组体外循环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心电图异常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患者0.5~1.0年,随访率100%,期间边缘供心组1例心肺联合移植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1个月死亡;其他患者均无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发生,无再次心衰发生;两组在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感染和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边缘供心并未对心脏移植患者术后近期生存率和恢复产生明显影响,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材料在心脏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的最终治疗方式,但供体数量不足和免疫排斥等问题限制着移植手术的开展。纳米材料已被用于药物递送、影像学、组织修复等多个医学领域,一些研究者也开始着手开发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的纳米材料。药物递送载体是应用较多的纳米材料类型,使用聚乙二醇、脂肪酸、脂蛋白等作为纳米载体转运免疫抑制药物,可以提高药物利用率,减少药物用量,进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进一步添加特异性抗体如CD3抗体等,可以使得纳米药物具有靶向性。纳米材料如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nanoparticles,SPION)被用作造影剂来提高MRI等影像学技术的检测能力,辅助监测T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心肌组织的浸润。此外,一些纳米线、纳米复合支架等耗材也被探索用于心脏手术。目前,纳米材料在心脏移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现就纳米材料在心脏移植中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移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规范化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ation,HT)是终末期难治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ISHLT)报道,截至2018年6月全球登记注册HT患者146 975例 [1]。据中国心脏移植注册数据库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登记注册HT患者4 937例。随着我国HT患者不断增加,术后疗效评价的需求在迅速增多。超声心动图在HT术后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公认是移植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的首选无创影像学方法 [2]。规范化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HT患者术后临床管理与预后评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尚无HT术后超声心动图评价的检查标准与规范。因此,为了促进我国HT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规范化,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组织专家,参考国内外HT相关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指南和临床实践标准,主要回顾1989-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检索国内外的主要电子数据,包括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通过分析总结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并结合我国HT术后超声心动图评价临床实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HT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规范化临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所有临床医师,尤其是超声医学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及其他与HT术后患者诊疗和管理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推荐意见的应用目标人群为HT术后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VAHEART I全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心力衰竭长期疗效:附15例3年临床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可植入式心室辅助系统EVAHEART I治疗心力衰竭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15例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外科接受左心室辅助装置EVAHEART I治疗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前、术后1、6、12、24和36个月的心功能、肝肾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等。记录患者在长期携带左心室辅助装置期间有无驱动线缆感染、溶血、脑血管事件、机械故障、异常功耗增高、泵流量异常。随访1、2和3年生存率。结果: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0±7.5)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1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瓣膜性心脏病2例,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均依赖1种以上静脉血管活性药物,3例患者行术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同植入装置前比较,患者植入后1周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显著减小[(80.93±6.69)mm比(63.73±6.31)mm, P<0.05],脑钠肽、总胆红素和肌酐均显著降低[(3 544.85±1 723.77)ng/L比(770.80±406.39)ng/L;(21.28±10.51)μmol/L比(17.39±7.68)μmol/L;(95.82±34.88)μmol/L比(77.32±43.81)μmol/L; P均<0.05]。本组15例患者术前NYHA分级均为NYHA Ⅳ级,术后1个月9例患者可恢复到NYHA Ⅲ级,3例恢复到Ⅱ级,3例恢复到Ⅰ级,术后6个月15例患者均恢复到Ⅰ~Ⅱ级;同术前相比较,患者植入术后1个月的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总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增加或改善( P<0.05)。15例患者植入EVAHEART I的转速在1 700~1 950转/min之间,流量3.2~4.5 L/min,功耗3~9 W,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7%和80%,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412、610和872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期携带装置期间,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70、220和475 d发生驱动线缆感染,经换药治愈。1例患者因菌血症于术后155 d接受心脏移植。3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发生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均治愈未遗留后遗症。 结论:植入式左心辅助系统EVAHEART I可有效救治危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长期携带生活并显著提高生存率,临床疗效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eartCon型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20例成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近期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和评价HeartCon型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用于终末期心力衰竭(ESHF)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和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行LVAD植入手术的ESHF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LVAD植入术前及术后90 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记录术后90 d内设备故障发生率和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0例ESHF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20~67岁,平均(50.2±13.6)岁;体质量49.8~106.1 kg,平均(67.9±15.5)kg;体表面积(BSA)1.49~2.32 m 2,平均(1.76±0.22)m 2。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住院时间33~90 d,平均56.0(42.8,75.0) d。LVAD植入术后90 d内主要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2例(10%)、脑出血1例(5%)、纵隔感染1例(5%)、急性肾损伤(AKI)3例(15%)、胃液潜血阳性5例(25%);无血泵机械故障及溶血事件发生,无右心室衰竭(RVF)、脑梗死及死亡病例。与LVAD植入术前比较,术后90 d患者LVEDD明显缩小(mm:67.50±13.98比77.40±9.73),LVEF明显增加(%:34.80±9.76比22.70±5.62),NT-proBNP明显降低(ng/L:2?028.65±1?752.05比4?796.45±4?355.40),6MWD明显增加(m:385.20±144.12比85.81±6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0例患者中,18例(90%)达到NYHA分级Ⅰ级,2例(10%)达到Ⅱ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患者均为Ⅳ级)。 结论:HeartCon型LVAD能有效改善ESHF患者生活质量,且临床试验证实其安全有效,但其长期效果和并发症等尚需进一步观察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