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rt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及高阶像差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及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Smart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4例98眼,其中低度近视组23例41眼,中度近视组31例5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Q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总高阶像差(HOA)、垂直彗差(Z 3-1)、水平彗差(Z 31)和球差(Z 40),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低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 40分别为0.445±0.191、26.973±5.611、0.671±0.142和0.384±0.188,较术前的-0.273±0.817、13.784±2.376、0.433±0.687和0.231±0.062均明显增加,中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 40分别为0.693±0.203、34.038±5.773、0.874±0.216和0.520±0.129,较术前的-0.309±0.104、14.838±3.992、0.409±0.081和0.228±0.089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度近视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Q值、ISV、HOA、Z 40均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个月、3个月,2个组角膜Z 3-1、Z 3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组ΔQ值和ΔISV均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ΔQ值:低度近视组: r=-0.364, P=0.044;中度近视组: r=-0.589, P<0.01;ΔISV:低度近视组: r=-0.298, P=0.039;中度近视组: r=-0.409, P=0.022);中度近视组ΔQ值与ΔZ 40呈正相关( r=0.348, P=0.009),低度近视组ΔQ值与ΔZ 40无显著相关性( r=0.180, P=0.266)。 结论:Smart术后低度和中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及ISV均较术前增加,角膜Q值均由负变正,但对低度近视眼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种角膜光密度评估近视Trans-PRK术后haze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PRK)矫正近视术后角膜顶点最大光密度、角膜中央前层平均光密度及角膜中央全层平均光密度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haze的最佳评价指标。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Trans-PRK并在术后定期复查的近视患者48例(94眼),记录术后1、3、6个月的haze程度并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光密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患者术后1个月haze、角膜顶点最大光密度、角膜中央前层平均光密度、角膜中央全层平均光密度间的相关性,并选定术后1个月haze≥1级为阳性,对角膜顶点最大光密度、角膜中央前层平均光密度及角膜中央全层平均光密度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Trans-PRK术后1个月haze与角膜顶点最大光密度、角膜中央前层平均光密度及角膜中央全层平均光密度均呈正相关( r=0.35、0.61、0.48,均 P<0.01)。ROC曲线显示角膜顶点最大光密度、角膜中央前层平均光密度及角膜中央全层平均光密度AUC分别为0.820、0.957、0.826,其中角膜中央前层平均光密度AUC最大,其95%置信区间为0.92~1.00( P<0.001),最佳临界值为21.15,灵敏度为76.2%,特异性为97.3%。 结论::相较角膜顶点最大光密度、角膜中央全层平均光密度,角膜中央前层平均光密度评估近视Trans-PRK术后haze更为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能脉冲技术的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角膜形态及视觉质量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及1 050 Hz切削频率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术后对角膜形态和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3例65眼,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等效球镜度(SE)。使用Sirius角膜地形图分析仪记录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对称指数(SI),6、7、8、9 mm直径范围下的角膜前表面Q值,前表面球差、彗差、三叶草和总高阶像差,斯特尔比率(SR),水平和垂直子午线方向10、20、30、40 c/d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差异。各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前BCVA为-0.09±0.06,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UCVA分别为-0.10±0.08、-0.12±0.06、1.16±0.06、-0.18±0.05;术前SE为(-4.24±1.24)D,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SE分别为(0.03±0.63)、(0.08±0.53)、(0.02±0.79)、(0.08±0.37)D。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前表面SI值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3个月和6个月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前表面Q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由负值变为正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前表面三叶草、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7 d、6个月的彗差明显高于术前值,术后3个月、6个月的球差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6个月SR均较术前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水平子午线不同空间频率MTF值均较术前降低,垂直子午线30、40c/d空间频率MTF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不同直径范围Q值与球差( r=0.798~0.925, P<0.05)、总高阶像差( r=0.596~0.630, P<0.05)、SI( r=0.235~0.303, P<0.05)、角膜切削深度( r=0.583~0.659, P<0.05)均呈正相关;SI与球差( r=0.307, P<0.05)、彗差( r=0.424, P<0.05)、总高阶像差( r=0.300, P<0.05)、角膜切削深度( r=0.227, P<0.05)、偏心切削量( r=0.281, P<0.05)呈正相关;SR与像差、角膜切削深度、偏心切削量等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 结论:使用SPT的Trans-PRK术矫正近视散光术后视力提高、屈光度稳定、视网膜成像质量提升,而角膜前表面的非对称性增大,并引入不同程度的高阶像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rans-PRK与FS-LASIK手术对角膜前表面Q值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非球面系数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行角膜屈光手术72例(144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Trans-PRK组32例(64只眼)和FS-LASIK组40例(80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角膜前表面的各项非球面性系数Q值及其差值(△Q)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个月直径6、7、8及9 mm范围角膜前表面Q值,Trans-PRK组分别为0.56±0.31、0.54±0.29、0.49±0.26及0.36±0.24;FS-LASIK组分别为0.63±0.27、0.62±0.26、0.55±0.24及0.42±0.22。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Q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Trans-PRK组△Q增加量均小于FS-LASIK组者。术后两组△Q值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切削比率均呈线性相关性( P<0.05)。 结论:两组术后均使角膜前表面Q值由负变正,同等屈光状态下Trans-PRK者术后△Q增加量小于FS-LASIK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个性化切削模式对高度近视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后高阶像差变化,探讨3种个性化切削模式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9年7月—2022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诊治高度近视患者52例(104眼),其中手术方案为消彗差模式26眼为消彗差组,minimize消球差模式26眼为消球差组,minimize无球差模式26眼为无球差组,常规模式26眼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视力恢复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及手术前后差值,比较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角膜切削厚度与对照组的差值.结果 术后3个月时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超过最佳矫正视力(19.23%、19.23%、11.54%)、达到最佳矫正视力(76.92%、73.08%、84.61%)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3.85%、65.38%)(P<0.05),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球差组角膜切削厚度差值[(1.81±0.64)μm]小于消彗差组[(3.16±1.82)μm]、消球差组[(4.67±2.19)μm](P<0.05),消彗差组小于消球差组(P<0.05).4组术前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时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及手术前后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彗差、总高阶像差及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球差组球差[(0.357± 0.068)μm]及手术前后差值[(0.104±0.072)μm]均低于消彗差组[(0.451±0.095)、(0.236±0.128)μm]、无球差组[(0.425±0.113)、(0.253±0.129)μm](P<0.05),消彗差组与无球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行SPT-TransPRK采用3种个性化切削模式均可优化术后高阶像差,改善视觉质量,其中minimize无球差模式可节省角膜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分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发病特征和临床表现,并评估其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 年 1 月至2021 年 12 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患者27 例(54 只眼),其中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 5 例,4 例单眼发病,23 例双眼发病,患者年龄为 19~48 岁,平均(28.6±5.9)岁.分析其发病特征、临床分期、角膜地形图的参数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 27 例继发圆锥角膜患者术前的屈光手术方式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24 例,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1 例,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 PRK)1 例,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FLEx)1 例.患者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年龄为 15~34 岁,平均(19.4±3.6)岁.27 例(54 只眼)患者中,潜伏期4 只眼,初发期 16 只眼,完成期 34 只眼.完成期患者均表现出角膜前突变薄,8 只眼(24%)可见Fleischer环、7 只眼(21%)可见 Vogt 线.角膜地形图中角膜后表面形态表现为:初发期患者以桥型递增型(38%)和桥型递减型(25%)为主,完成期患者则以岛型(64%)和不完全岛型(18%)为主.初发期患者主要采用框架眼镜(50.0%)和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31.3%)治疗,而完成期患者多数需行角膜交联术(CXL)(29.5%)或板层角膜移植术(LKP)(50.0%)手术治疗,17 例接受LKP术的患者均为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患者.结论 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以LASIK术后多见,初发期患者的角膜地形图后表面形态较少进展为岛型,完成期患者多数需行角膜交联术或角膜移植术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SMILE与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对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近视对角膜前表面三阶水平彗差、三阶垂直彗差、四阶球差和总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6-12/2017-02在乐山市眼科中心行SMILE手术及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患者各20例40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mo 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像差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角膜前表面三阶水平彗差、三阶垂直彗差、四阶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均方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3mo SMILE组和Trans-PRK组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两组患者各项角膜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像差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角膜像差在术后1、3mo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水平彗差、垂直彗差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患者术后四阶球差及总高阶像差均方根低于Trans-PR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与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术后角膜像差均增高,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三阶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影响相似,SMILE 手术对四阶球差及总高阶像差的影响较Trans-PRK手术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早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手术)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中低度近视早期的疗效差异.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之间在我院行表面切削手术的患者共156例.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内患者的上皮愈合时间、眼部疼痛评分、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像差变化.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ransPRK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2.98±1.02)d.LASEK组为(4.03±1.22)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方面,两组患者术后视力逐渐提高,TransPRK组术后1周裸眼视力为0.8±0.13,LASEK组为0.8±0.26.术后1周时两组患者视力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PRK组与LASEK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屈光度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sPRK组与LASEK组患者术后角膜球差及高阶像差相比各自术前均有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慧差及高阶像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内疼痛评分均逐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ansPRK手术相对于传统LASEK手术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更快,术后角膜像差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角膜表层屈光手术早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与普通TPRK矫正近视手术术后早期眼部刺激症状及视力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45例(90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44眼)行普通TPRK.智能组23例(46眼)行智能TPRK.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智能组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较轻,术后1d及3d的视力恢复较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4).术后10 d、1个月及3个月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77,0.504,0.164).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地形图表面规则指数和表面非对称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0,0.130,0.126,0.201).结论 智能TPRK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较轻,早期视力恢复较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治疗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像差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WG-TransPRK)联合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A-CXL)治疗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行WG-TransPRK同期联合A-CXL的早期圆锥角膜患者7例(12眼),并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行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共焦显微镜和角膜像差检查.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术后1年,UCVA从0.77±0.25改善到0.34±0.26(P=0.001),BCVA从0.18±0.21改善到0.05±0.09(P=0.034);角膜前表面平坦曲率(K1)、角膜前表面陡峭曲率(K2)、角膜前表面最大角膜曲率(Kmax)分别从(43.85±1.72)D、(46.64±2.36)D、(48.88±3.62)D降至(40.63±2.13)D(t=9.48,P=0.001)、(42.27±1.89)D(t=8.29,P=0.001)、(45.43±1.54)D(t=3.02,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降低(P=0.001);浅、中层基质细胞密度降低(均P<0.05),深基质及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mm直径分析区域角膜总像差与角膜球差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WG-TransPRK联合A-CXL能安全有效治疗早期圆锥角膜,提升患者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