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眼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圆锥角膜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24岁双眼夜间视力下降2年男性患者,5年前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治疗双眼近视眼,过敏性结膜炎病史3年,临床经检查诊断为双眼圆锥角膜。行双眼经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术后随访6个月,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显示核黄素与纤维氨基交联成功,圆锥角膜无进展。针对角膜屈光手术候选患者群体,临床应高度重视圆锥角膜的早期全面筛查,以提高角膜屈光手术的长期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rans-PRK联合预防性快速CXL矫正薄角膜或角膜形态欠规则屈光不正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联合预防性快速角膜交联术(CXL)矫正薄角膜或角膜形态欠规则(除外圆锥角膜)屈光不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于包头朝聚眼科医院诊断为薄角膜或角膜形态欠规则并行Trans-PRK联合预防性CXL手术的近视患者55例55眼,所有患者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12个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术眼裸眼远视力(UDVA);采用电脑验光和综合验光检测屈光度。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角膜形态;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UDVA(LogMAR视力)分别为0.52(0.55,0.78)、0.22(0.12,0.17)、0.10(0.04,0.07)、0.00(-0.04,-0.16)、-0.08(-0.05,-0.03)、-0.08(-0.06,-0.04),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9.44, P<0.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UDVA均较术前提高,术后3、6和12个月术眼UDVA较术后1周和1个月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眼术后各时间点球镜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球镜度低于术后1周,术后12个月术眼球镜度低于术后3和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柱镜度低于术前和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眼术后等效球镜度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趋于正视状态;术后各时间点术眼等效球镜度低于术前,术后1、3、6和12个月术眼等效球镜度低于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低于术后3和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3、6及12个月术眼角膜K1值、K2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3个月角膜K1值、K2值趋于稳定。术后3、6、12个月术眼眼压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6和12个月术眼眼压低于术后1和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1周1眼出现0.5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于术后1个月角膜自行恢复透明。 结论:Trans-PRK联合预防性快速CXL手术矫治合并薄角膜或角膜形态欠规则的(除外圆锥角膜)屈光不正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院区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十年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0—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院区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院区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接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35 902例(70 766眼)的资料,其中男22 372例(43 973眼),女13 530例(26 793眼),年龄为16~62岁(中位数为22岁)。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手术对象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手术数量、术式分布的历年变化进行分析,采用R4.0.3统计软件对手术数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数量除了2012和2014年较前一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呈现上升趋势。2010—2012年,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占当年手术总量的比例波动于0.10%~0.19%。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由2010年的7.68%增至2011年的8.71%,随后开始下降至2016年的0.03%( χ2=1367.475, P<0.001)。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所占比例2012年(3.20%)至2019年(36.87%)呈持续上升趋势( χ2=4388.776, P<0.001)。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2010年占当年手术总量的92.21%,之后逐年下降,2018年降至0.22%( χ2=23052.398, P<0.001)。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由2011年的29.35%增至2016年的72.90%( χ2=3635.744, P<0.001),随后开始下降,到2019年降至31.41%( χ2=1107.074, P<0.001)。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由2016年的4.11%增至2019年的31.72%( χ2=2021.33, P<0.001)。另外,每年6—8月是手术大高峰,2月是小高峰。 结论::2010年至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院区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数量除前期有所下降外,之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板层手术仍为主流术式,表层手术的回归趋势逐渐突显,近年来TPRK、FS-LASIK、SMILE这3种术式为主要术式。每年6—8月及2月是手术较为集中的月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智能脉冲技术的TransPRK与SMILE矫正近视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应用1 050 Hz切削频率和智能脉冲技术(SPT)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拟行TransPRK的近视散光患者43例85眼和拟行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46例85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视力、屈光度、等效球镜度(SE)变化,评估手术安全性。结果:TransPRK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趋向正视状态并相对稳定。SMILE术后早期屈光度呈轻度远视,术后6个月由轻度远视转为正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术眼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和SMILE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89±0.248和1.120±0.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62, P=0.065)。术后7 d及1个月SMILE组术眼裸眼视力(UCVA)明显优于Trans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2个组间U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TransPRK组术眼安全性指数为1.209±0.222,明显高于SMILE组的1.143±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24, P=0.045)。 结论:采用SPT的TransPRK和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均有良好的预测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TransPRK安全性指数高于SMILE,SMILE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早于TransPRK,但2种手术术后术眼远期视力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个性化切削模式对高度近视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后高阶像差变化,探讨3种个性化切削模式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9年7月—2022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诊治高度近视患者52例(104眼),其中手术方案为消彗差模式26眼为消彗差组,minimize消球差模式26眼为消球差组,minimize无球差模式26眼为无球差组,常规模式26眼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视力恢复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及手术前后差值,比较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角膜切削厚度与对照组的差值.结果 术后3个月时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超过最佳矫正视力(19.23%、19.23%、11.54%)、达到最佳矫正视力(76.92%、73.08%、84.61%)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3.85%、65.38%)(P<0.05),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球差组角膜切削厚度差值[(1.81±0.64)μm]小于消彗差组[(3.16±1.82)μm]、消球差组[(4.67±2.19)μm](P<0.05),消彗差组小于消球差组(P<0.05).4组术前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时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角膜前表面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及手术前后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消彗差组、消球差组、无球差组彗差、总高阶像差及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球差组球差[(0.357± 0.068)μm]及手术前后差值[(0.104±0.072)μm]均低于消彗差组[(0.451±0.095)、(0.236±0.128)μm]、无球差组[(0.425±0.113)、(0.253±0.129)μm](P<0.05),消彗差组与无球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行SPT-TransPRK采用3种个性化切削模式均可优化术后高阶像差,改善视觉质量,其中minimize无球差模式可节省角膜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分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发病特征和临床表现,并评估其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 年 1 月至2021 年 12 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的患者27 例(54 只眼),其中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 5 例,4 例单眼发病,23 例双眼发病,患者年龄为 19~48 岁,平均(28.6±5.9)岁.分析其发病特征、临床分期、角膜地形图的参数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 27 例继发圆锥角膜患者术前的屈光手术方式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24 例,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1 例,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 PRK)1 例,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术(FLEx)1 例.患者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年龄为 15~34 岁,平均(19.4±3.6)岁.27 例(54 只眼)患者中,潜伏期4 只眼,初发期 16 只眼,完成期 34 只眼.完成期患者均表现出角膜前突变薄,8 只眼(24%)可见Fleischer环、7 只眼(21%)可见 Vogt 线.角膜地形图中角膜后表面形态表现为:初发期患者以桥型递增型(38%)和桥型递减型(25%)为主,完成期患者则以岛型(64%)和不完全岛型(18%)为主.初发期患者主要采用框架眼镜(50.0%)和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31.3%)治疗,而完成期患者多数需行角膜交联术(CXL)(29.5%)或板层角膜移植术(LKP)(50.0%)手术治疗,17 例接受LKP术的患者均为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患者.结论 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以LASIK术后多见,初发期患者的角膜地形图后表面形态较少进展为岛型,完成期患者多数需行角膜交联术或角膜移植术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SMILE与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对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矫正近视对角膜前表面三阶水平彗差、三阶垂直彗差、四阶球差和总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6-12/2017-02在乐山市眼科中心行SMILE手术及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患者各20例40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mo 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像差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角膜前表面三阶水平彗差、三阶垂直彗差、四阶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均方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3mo SMILE组和Trans-PRK组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两组患者各项角膜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像差较术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角膜像差在术后1、3mo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水平彗差、垂直彗差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患者术后四阶球差及总高阶像差均方根低于Trans-PR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与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术后角膜像差均增高,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三阶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影响相似,SMILE 手术对四阶球差及总高阶像差的影响较Trans-PRK手术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作用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在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光学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PRK)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析TPRK 61例(12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60眼)术中将浸有0.02%MMC的海绵片覆盖于角膜切削区20~40 s.B组,31例(62眼)术中未用MMC.术后定期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术后眼部刺激症状B组较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2,P=0.000);术后3 d、10 d角膜上皮修复更快,两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7).随访3 d、10 d、1及3个月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9,P=0.508;χ2=2.367,P=0.124;χ2=0.370,P=0.543;χ2=0.919,P=0.338).术后6个月角膜haze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6,P=0.190).结论 TPRK术中不用MMC可减轻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角膜上皮修复较快,而且对视力恢复及角膜haze发生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角膜表层屈光手术早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与普通TPRK矫正近视手术术后早期眼部刺激症状及视力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45例(90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44眼)行普通TPRK.智能组23例(46眼)行智能TPRK.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智能组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较轻,术后1d及3d的视力恢复较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4).术后10 d、1个月及3个月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77,0.504,0.164).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地形图表面规则指数和表面非对称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0,0.130,0.126,0.201).结论 智能TPRK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较轻,早期视力恢复较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表层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差异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和河北唐山市眼科医院行LASEK和TPRK的近视眼患者各45例,LASEK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21.22±4.02)岁;TPRK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22.51±6.18)岁.所有患者均纳入右眼进行分析.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术后3d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后10、30、90、180d复查视力和屈光度数,观察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应用Tomey角膜地形图进行角膜规则指数检查.疼痛评分、视力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角膜规则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ASEK组和TPRK组术后3d疼痛评分分别为1(0,3)和0(0,1)分,TPRK术后患者疼痛评分低于LASEK术后患者疼痛评分(Z=5.643,P=0.001).LASEK组和TPRK组患者术后3d视力分别为4.80±0.10和4.97±0.07(Z=6.930,P=0.000),术后10 d分别为4.98±0.08和5.05±0.06 (Z=8.147,P=0.000),术后30 d分别为5.02±0.05和5.06±0.06 (Z=2.381,P=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90和180d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32,0.798;P=0.425).LASEK组和TPRK组术后残留屈光度数较少,且随恢复时间降低,术后30 d两组残留屈光度数分别为(0.17±0.19)和(0.17±0.20) D(Z=0.097,P=0.923);术后90d分别为(0.03±0.11)和(0.07±0.14) D(Z=0.166,P=0.096);术后180 d分别为(0.07±0.13)和(0.07±0.14) D(Z=0.002,P=0.9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 LASEK组合TPRK组角膜规则指数分别为0.48±0.09、0.46±0.06(t=0.88,p=0.37);术后90 d分别为0.49±0.07,0.47±0.06 (Z=1.53,P=0.13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有1例(4.4%)患者出现0.5级haze,并均于术后6个月完全消退.结论 TPRK较LASEK患者眼部疼痛显著减轻,早期术后视力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