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由应急处置转入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蔓延的范围和速度看,新冠肺炎疫情是复杂而凶险的。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源将会长期存在、传播途径难以彻底切断以及易感人群众多等因素,决定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长时间存在。因此,预防控制工作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共生理论的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作为医疗卫生领域新兴的诊疗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弊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远程会诊与在线问诊可以更大程度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降低患者流动性,避免交叉感染,优化医疗机构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因此,远程会诊与在线问诊的融合发展势必会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服务形式。而目前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服务面临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数据交互标准,利益责任分配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运行与发展。将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可以将问题统一、简化处理,更好地解决困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作者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界面以及共生环境等共生要素出发,探讨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的融合发展。通过对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平台、信息化水平、人员配置、运行机制、政策法规、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进行分析,认为将医疗设备同时接入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系统,达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设施资源共生的关键;使医疗机构信息平台、信息设备以及医保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信息平台融合共生的关键;医疗机构各项机制科学合理的运行,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高效运行的保障;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患者信任度、服务定价、医保报销等社会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流程,为政府、医院等部门完善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等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经验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当前仍处全球大流行状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我国通过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有效控制疫情发生与扩散,有效减少了死亡病例的发生,社会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各项举措得到公众高度认可,疫情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目前本土疫情传播虽已基本阻断,但国际疫情仍持续快速上升,我国面临的“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加。考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点及病毒的特殊性,应科学理解常态化防控的内涵。常态化阶段疫情防控目标应为最大限度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即尽量防感染,坚决防反弹(社区持续传播),而非“零感染”。各地贯彻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方针,在防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防控经验。冬春季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应继续坚持人物同防,落实四方责任,科学有效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肿瘤医院发展的PEST分析与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肿瘤专科医院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结合医院实践提出针对性策略。方法:运用PEST模型,分析常态化防控下肿瘤专科医院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并以某肿瘤专科医院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总体策略。结果: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肿瘤专科医院面对着与其他类型医疗机构共通或特异的崭新环境。针对环境变化,案例医院采取防控与救治相整合、线下与线上相整合、院内院外资源相整合的应对策略,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恢复和提升。结论:肿瘤专科医院和政府部门应全面把握防控常态化带来的环境变化,围绕疫情防控和肿瘤防治两大主线,制定涵盖短期和中长期等不同时段、更具整合特点的肿瘤专科医院发展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胃肠外科手术热点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史无前例的2020年已经过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阴影笼罩下,全世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格局发生巨变。我国迅速控制了疫情传播,医疗很快恢复正常状态,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胃肠外科手术已经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鉴于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国内外人员及交通往来受到极大影响,许多学术会议取消或改为线上举行,疫情极大加速了微创手术线上传播方式的普及,而国内外在疾病谱、手术技术、微创技术热点、手术设备与器械等方面开始出现分化与区别。针对2020年发生的特殊情况,笔者对微创胃肠外科在手术技术平台、手术技术和手术理念方面的新热点与新进展作全面回顾与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看医院检验科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但是境外输入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由于传染源不明、传播途径难以彻底切断以及易感人群众多等因素,决定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长时间存在。因此,预防控制工作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回顾过去,这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了我国医院检验科在公共卫生救治体系中的职责定位不明、临床实验室硬件建设薄弱、专家介入滞后等问题,本文反思了医院检验科在本次抗疫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完善疫情后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下的检验科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群体免疫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策略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具有传播快、防控难的特点。仅4个月时间,新冠肺炎快速传播到全球200多个国家或地区。中国采取了及早发现病例、确定密切接触者并实施14 d隔离医学观察、全国范围内倡导居家2周以上等围堵策略,成功地控制了新冠肺炎流行。英国曾一度采用群体免疫策略,让人群自然感染新冠肺炎,逐渐形成免疫屏障。本文分析了围堵与自然感染形成群体免疫两种策略在未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化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上海、南京、池州三地居民防护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上海、南京、池州三地居民的防护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月29日至2月4日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市和安徽省池州市居民的防护行为现状,并采用Pearson χ 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本次调查收到问卷3 354份,有效问卷3 346份,问卷有效率99.76%。69.55%(2 327人)的调查对象表示外出总是戴口罩,65.09%(2 178人)的居民表示外出回家后马上洗手,43.07%(1 441人)的居民平均每次洗手时间达标(≥20 s)。女性( OR=1.37)、居住在南京或上海( OR=1.57、1.43)、自评健康状态较好( OR=1.40)、对我国疫情较为关注( OR=2.44)以及认知到新冠肺炎严重性( OR=1.53)的居民外出带口罩的频率更高。女性( OR=1.60)、26岁以上( OR=1.39~1.62)、已婚( OR=1.75)、居住在南京或上海( OR=2.15、2.33)、本地户口( OR=1.24)、高中以上教育水平( OR=1.60~1.71)、自评健康状态较好( OR=1.41)、对我国疫情较为关注( OR=3.05)以及认知到新冠肺炎严重性( OR=1.64)的居民回家后马上洗手的频率更高。女性( OR=1.38)、≥36岁( OR=1.43~1.89)、自评健康状态较好( OR=1.56)、对我国疫情较为关注( OR=3.34)的居民洗手时长更容易达标。 结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上海、南京、池州三地居民防护行为整体上维持在较高水平,男性、未婚以及年轻人群防护行为相对较弱。戴口罩行为已形成社会共识,但洗手行为的依从性仍受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积极应对共病的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平均寿命显著增长,个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即共病),已成为当今人群健康的新常态,并构成了对人类健康的严峻挑战。共病不仅会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残疾和死亡风险,同时也加剧了疾病治疗和护理的复杂度,使得卫生系统承受更大的负担并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本文首先梳理了共病的基本定义及其在公众认识中常见的误区,继而深入剖析了共病流行对于人群整体健康水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卫生体系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共病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建议。文章的核心目标是在于引起社会各界对共病问题的广泛关注,并倡导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包括规划布局针对共病的预防与诊疗体系,推动精准预防和精准治疗的有效实施,从而有效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有力助推健康中国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构建“平疫结合”体系 应对传染病防治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类社会在和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不断进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大暴发背景下,全球卫生、经济均受到重大影响,医疗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强人才建设,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优化医疗体系,提高常态化传染病防治水平,增强应对突发疫情能力,满足新形势下传染病防治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