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迟发性胆管支气管瘘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胆管支气管瘘(BBF)是肝细胞癌微波消融的罕见并发症。膈肌损伤并肝脓肿形成是造成BBF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报告1例肝细胞癌患者微波消融后1个月形成肝脓肿继发BBF,经多次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广谱抗生素治疗,未能控制BBF,同时肝细胞癌进展,最终治疗失败。提示临床中对于位于膈顶附近的肝细胞癌不宜消融范围过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磁导航超声引导经右肝管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初步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款新型磁导航超声技术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双引导经右肝管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4例因恶性梗阻性黄疸需从右肝管行PTCD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磁导航超声组患者为32例,采用新型磁导航超声(MNU)结合DSA进行双引导穿刺,对照组患者为32例,采用传统DSA引导进行穿刺。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穿刺次数、胆管置管完成后DSA显示的X线剂量、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度、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总胆红素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磁导航超声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7.8±7.3)比(31.6±9.9)min, t=-6.35, P=0.001]。穿刺次数磁导航超声组明显减少[(1.7±0.6)比(6.3±3.9)次, t=-6.59, P=0.001]。胆管置管完成后DSA显示的X线剂量磁导航超声组少于对照组[(132±88)比(746±187)mGy, t=-16.81, P<0.001]。对照组有5例患者表示,因多次穿刺引发的疼痛或长时间的手术无法承受相关手术操作,2例因此停止手术,而磁导航超声组没有患者出现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全部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磁导航超声组(100%,32/32)高于对照组(93.8%,30/32)。磁导航超声组患者胆管出血(25.0%,8/32)及感染的发生率(18.8%,6/32)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出血发生率53.1%(17/32)、感染发生率28.1%(9/32)。 结论:新型磁导航超声结合DSA双引导经右胆管行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经肝一次性窦道建立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次性经皮经肝建立肝内胆管窦道,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的56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穿刺引流,同时一次性逐级扩张穿刺窦道,在胆道镜下联合钬激光进行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分析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3例患者一次性建立窦道,取出结石并解除狭窄,2例穿刺出血,1例钬激光解除狭窄时出血并及时中转手术。患者接受激光治疗2~8次,平均4次,每次操作时间平均30(28~32)min,所有患者狭窄环解除,切开处胆管黏膜修复,复查彩色超声或胆道造影无异常后拔除T管,平均随访6个月。无结石残留,肝功能及胆红素均正常,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经皮经肝一次性建立窦道,采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的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超声引导下组织获取和引流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内镜超声(EUS)既能诊断,也具有治疗价值。本文重点介绍EUS引导下组织获取和EUS引导下引流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已逐渐从细胞抽吸的细胞学诊断过渡至获取组织条进行组织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人工智能在EUS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活体组织检查阴性患者,人工智能可能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EUS引导下引流治疗的适应证越来越广。EUS引导下引流术被认为是包裹性胰腺液体积聚的一线治疗方案。对于恶性胆道梗阻,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失败后,EUS引导下姑息性引流治疗目前被认为是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的替代方案。对于不选择外科手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EUS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优于经皮胆囊穿刺造瘘术。其他EUS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如胃出口梗阻的EUS引导下胃肠造口术、Roux-en-Y分流术后EUS引导的经胃ERCP术等,目前在技术上均可行,但尚需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来验证其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胰腺外科患者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胰腺外科诊疗活动的开展方式及感染防控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4例院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50、51、46、87岁。发生院内感染后,病区一般防护策略升级。患者单间收治,每天监测陪护人员体温。医务人员严格按一级防护要求实施防护,病区地面用有效含氯浓度1 000 mg/L的消毒液喷洒消毒。有创操作流程自疫情发生以来均按以下防护要求防护: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经皮胸腔或腹腔穿刺引流、经皮腹膜后穿刺引流在病区内完成,操作人员按一级防护要求防护;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或胆囊置管引流在介入手术室完成,操作人员按一级防护要求防护。尽量避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操作,对于不可替代的ERCP操作,操作人员按二级防护要求防护。手术麻醉方式选择的顺序分别为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操作人员按一级防护要求防护,全身麻醉手术的操作人员按二级防护要求防护,发生院内感染前后有创操作流程未升级。结果:4例院内感染患者中,1例死亡,2例转入感染隔离病房治疗后治愈出院,1例仍在感染隔离病房治疗。自升级防护措施后,我科共有22例患者住院治疗。其中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2例,经皮胸腔或腹腔穿刺引流3例,经皮腹膜后穿刺引流1例,经皮胆囊穿刺引流1例,开放手术治疗1例,截至2020年2月26日我科未再发生住院患者感染事件。整个疫情期间未发生有创操作人员感染事件。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陪护人员的输入感染可能是院内感染的重大风险。完善病区一般防护策略和有创操作防护策略,并加强对陪护人员的教育与管理,是有序开展胰腺外科常规诊疗活动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门部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性,69岁,因"体检发现胆管扩张1年余,身目黄染1个月"于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入院治疗。之前在当地医院行增强CT检查提示左侧肝胆管及肝门部胆管周围低密度病灶,伴远端胆管扩张,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随后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术,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后患者胆红素明显下降。2023年1月患者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检查血清IgG4:3.29 g/L,综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影像学检查结果,不除外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可能。予诊断性激素治疗15 d后,未见皮肤、巩膜黄染,定期复查肝功能未见异常。随后激素治疗减量,复查CT提示肝内低密度病灶范围缩小,远端胆管扩张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技术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常因胆道梗阻引起胆道内压力增高从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起病急,疾病进展快,是胆道良性疾病死亡的首要病因,及时的胆道减压和胆汁引流是治疗AOSC及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及微创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以及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引流术等微创技术手段逐渐成为治疗AOSC的首选治疗方式,在AOSC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文献以及笔者在使用这些技术治疗AOSC过程中的一些个人体会,介绍了上述三种微创技术在治疗AOSC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各项技术的优缺点,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TCD与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多中心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AOSC住院的6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72.0±13.9)岁。按治疗方式分为PTCD组30例和ERCP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时间。结果:治疗后7 d,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水平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ERCP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48.6(35.0,99.5)μmol/L、直接胆红素水平34.5(24.4,69.5)μmol/L均低于PTCD组102.0(37.5,108.0)μmol/L( Z=1.97, P=0.047)、77.0(22.0,115.6)μmol/L( Z=2.11, 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P组患者术后的总胆红素( Z=4.06, P<0.001)和直接胆红素( Z=3.47, P<0.001)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术后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TCD和ERCP均能有效地改善胆道梗阻,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肝功能的恢复,ERCP能更有效地改善黄疸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瑞普利单抗相关性胆管炎并胰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关于免疫抑制剂相关性胆管炎、胰腺炎的研究甚少。现报道1例确诊右肺鳞状细胞癌Ⅲb期经二线化疗及放射治疗后进展的患者,经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治疗11个月后出现胆道扩张无梗阻,胆总管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胰腺增大,胆管酶相对于肝酶显着增加,血淀粉酶升高,CD8 +T细胞浸润。多学科讨论后考虑Toripalimab相关性胆管炎、胰腺炎,予以停用Toripalimab、经皮肝穿刺胆囊引流术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醋酸泼尼松片抗炎及护肝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肝功能好转及胰酶水平下降。此病例有助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病例积累,为免疫治疗患者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诊断标准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符合指征的患者实施术前胆道引流(PBD)已成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但PBD适应证的把握仍然未能统一。PBD主要包括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和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3种方式。对于PBD方式的选择,目前不同中心意见各异,争议主要集中于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与肿瘤种植、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成功率、耐受性和胰腺炎风险以及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作为内引流的优缺点等方面。此外,PBD与术后感染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