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失眠障碍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易醒、睡眠质量下降与睡眠时间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理论认为失眠多由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下降与营卫不和所致.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将低频脉冲电刺激作用于耳廓皮肤感受区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其机制主要与耳-迷走神经反射有关,刺激耳区局部能够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炎症反应,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现通过查找和整理相关文献,从中医理论、西医机制、刺激部位、参数运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来总结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有助于推动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脂多糖诱导抑郁样行为大鼠脾脏α7nAchR/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脂多糖(LPS)诱导抑郁样行为大鼠脾脏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taVNS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和α7nAchR基因敲除大鼠(简称α7)分别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aVNS组,每组6只.SD taVNS组和α7 taVNS组每天进行1次30 min的taVNS干预(第1-9天).通过腹腔注射1 mg/kg LPS(第8天)建立抑郁样行为大鼠模型.旷场实验记录干预后(第9天)大鼠旷场实验平均速度、活动时间和边上不动时间,采用电化学发光多因子方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脾脏磷酸化(p)-JAK2、p-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与SD空白组比较,SD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平均速度、活动时间,脾脏p-JAK2、p-STAT3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P<0.05),边上不动时间,血清IL-10、CXCL1含量显著增加(P<0.001,P<0.01,P<0.05);与SD模型组比较,SD taVNS组旷场实验平均速度、活动时间,脾脏p-JAK2、p-STAT3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P<0.001),边上不动时间,血清IL-10、CXCL1含量显著减少(P<0.001,P<0.05).与α7空白组比较,α7 模型组旷场实验平均速度、活动时间,脾脏p-JAK2 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P<0.001,P<0.01),边上不动时间,血清IL-10、CXCL1含量显著增加(P<0.001,P<0.01);α7模型组与α7 taVNS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D taVNS组比较,α7 taVNS组旷场实验边上不动时间、血清IL-10含量增加(P<0.001,P<0.05),脾脏p-JAK2、p-STAT3蛋白表达减少(P<0.01,P<0.05).结论:taVNS可能通过调节脾脏α7nAchR/JAK2/STAT3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改善LPS诱发的大鼠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抑郁症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缘-非迷走神经刺激(tnVNS)组、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组.通过连续35 d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结合孤养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造模14 d后,分别于每天应激前1 h在taVNS组和tnVNS组大鼠双侧耳甲腔/耳缘进行电刺激,强度2 mA,频率2 Hz/15 Hz,每次干预30 min,持续21 d.记录造模前以及每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实验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白细胞介素(IL-18)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造模14 d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显著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前额叶皮质TLR4、MyD88、IL-18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干预21 d后,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显著升高(P<0.01),taVNS组、tnVNS组大鼠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前额叶皮质TLR4、MyD88、IL-1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taVNS可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前额叶皮质中TLR4/MyD88信号通路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多个脑网络的即刻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索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奖赏、觉醒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即刻作用.方法:20例PI患者进行30min的taVNS治疗,并于刺激前后进行磁共振检查,对比刺激前后PI患者奖赏环路、觉醒相关结构的多个种子点与全脑各体素之间静息态磁共振功能连接(FC)变化,从脑功能角度阐述taVNS治疗失眠的潜在机制.结果:即刻刺激后,PI患者左侧视前区与后默认网络(包括左侧楔前叶、双侧后扣带回、双侧楔叶)之间FC升高(t=4.2944);右丘脑内侧与左中央前回和左辅助运动区之间FC升高(t=5.9958);双内侧下丘脑与双侧楔前叶、后扣带回之间FC升高(t=4.3032);左丘脑前部与左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之间的FC升高(t=5.9617);左前喙部扣带回与右舌回、枕下回之间FC升高(t=4.9384),与右颞下回、右颞中回(t=-4.7624),右顶下小叶、右缘上回、右角回(t=-4.5715)和左顶下小叶、左角回(t=-4.3348)之间的FC降低.余种子点刺激前后与全脑FC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VNS即刻刺激调制了分属多个脑网络的脑区之间F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耳电针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即刻脑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探讨耳电针,即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的即刻脑效应.材料与方法 纳入34例TRD和34例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s,HC),评估每位受试者相关临床量表,随后对TRD进行30 min taVNS即刻刺激治疗,采集相关rs-fMRI数据.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值,以及刺激前后的ALFF值变化;再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再将差异脑区作为种子点,计算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结果 刺激前,TRD组在左侧苍白球/下丘脑/尾状核、左侧中央前回/额中回的ALFF值较高;左侧中央前回/额中回分别与双侧扣带回、双侧辅助运动区、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豆状核(包括苍白球和壳核)的FC较高;左侧中央前回/额中回ALFF值分别与HAMD-17(P=0.013,r=0.442)、SDS(P=0.026,r=0.400)评分成正相关.TRD治疗后在左侧额下中回眶部、双侧小脑1区、左侧小脑2区的ALFF值显著升高.结论 TRD患者存在边缘系统-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神经环路脑功能活动异常,其中认知及运动皮层相关脑区脑功能异常可能与负性情绪有关;taVNS可即刻调节TRD患者的脑自发活动,涉及情感认知相关脑区,可能是耳甲电针治疗TRD的脑功能潜在靶点脑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骨与软骨破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关节骨和软骨破坏的影响,探讨taVNS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效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与taVNS组,每组各12只.通过在大鼠尾根部多点注射牛Ⅱ型胶原和弗氏非完全佐剂混合而成的乳剂制备CIA模型.taVNS组大鼠予以双侧耳甲区穴位经皮电刺激干预,每次30 min,1次/d,连续28 d.观测并评估大鼠关节炎指数(AI);通过番红O-固绿染色法观察大鼠踝关节的软骨损毁情况;TRAP染色法检测大鼠关节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生成情况;X线和M icro-C T影像学法观察大鼠的骨侵蚀表现,并计算骨表面积/骨体积(BS/BV);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13和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及骨保护素(OPG)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IA大鼠呈现出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AI显著升高(P<0.05),taVNS组大鼠的AI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软骨基质丢失,软骨层变簿,软骨明显损毁,关节内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影像学结果显示踝关节骨质丢失、骨的三维结构破坏,BS/BV显著升高(P<0.01),骨侵蚀明显加重;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MP-1、MMP-3和MMP-13表达量及RANKL/OPG显著升高(P<0.01,P<0.05),OPG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大鼠踝关节软骨层较完整,软骨损毁有所缓解;关节中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BS/BV明显降低(P<0.01),骨质丢失及骨结构破坏等骨侵蚀症状明显缓解;踝关节滑膜中MMP-1、MMP-3、MMP-13的表达水平及RANKL/OPG显著降低(P<0.05,P<0.01),OPG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taVNS可有效缓解CIA大鼠的骨与软骨破坏症状,其机制可能与taVNS减少了关节组织中破骨细胞的数量,降低滑膜内MMP-1、MMP-3、MMP-13表达水平及RANKL/OPG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原发性失眠患者默认网络的调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索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默认网络(DMN)的调制作用.方法:对纳入的22例(脱落1例,剔除2例)PI患者给予taVNS治疗,取双侧耳穴心、肾,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早晚各1次,每次持续30 min,每周至少治疗5 d,共4周.同时招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6例.评估PI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采集PI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受试者基线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观察taVNS对PI患者后扣带回(PCC)与全脑功能连接(FC)的影响.结果:治疗后,PI患者的PSQI总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与健康受试者比较,治疗前PI患者左侧PCC与左侧眶部额上回、左侧额中回的FC值升高(P<0.001),右侧PCC与左侧额中回的FC值升高(P<0.001).与治疗前比较,PI患者治疗后左侧PCC与左侧额中回的FC值降低(P<0.05),右侧PCC与右内侧前额叶、左侧额中回的FC值降低(P<0.001,P<0.01).结论:taVNS可调制PI患者前后默认网络间及DMN与认知控制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而抑制大脑过度兴奋,这可能是其治疗PI的脑效应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全麻下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组(TAVNS组)、假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40例.TAVNS组于耳甲迷走神经分布区采用低频脉冲治疗仪经皮刺激;假刺激组予以相同参数的电刺激,但刺激位置为耳郭非迷走神经分布区域;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刺激处理.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定认知功能,并同时于术前、术毕、术后1 d、术后3 d检测外周血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IL-1β水平.结果 术后1 d、3 d、7 d,TAVNS组的MoCA评分高于假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假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VNS组在术后1 d、术后3 d的NSE、S100β、TNF-α、IL-6、IL-1β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假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假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可以抑制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原发性失眠患者夜间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睡眠质量及夜间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纳入PI患者21例,于耳穴心、肾区,采用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刺激,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脉冲宽度(0.2±30%)ms,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客观睡眠结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睡眠效率(SE),非快速眼动1、2、3期和快速眼动期(REM)时间占TST的百分比(N1%、N2%、N3%、REM%)]及夜间心率变异性[高频(HF)、低频(LF)、低频/高频(LF/HF)比值、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窦性RR间期的平均值(NNMean)].结果:治疗后,患者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SL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01),SE、N3%、LF、HF、LF/HF、SDNN、NNMean、RMSSD较治疗前升高(P<0.001,P<0.01).结论:taVNS可改善PI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客观睡眠结构,可能与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敏感性及胃动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5日龄SD大鼠,以灌服碘乙酰胺法复制F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aVNS组、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膈下迷走神经假刺激组.taVNS组大鼠予以taVNS,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通过植入的电极给予膈下迷走神经刺激,膈下迷走神经假刺激组仅植入电极而不予刺激,模型组不予刺激.以上干预均为3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14 d.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各组大鼠颈斜方肌肌电(EM G)变化率,于干预后测定胃排空率,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乙酰胆碱(ACh)、烟碱型乙酰胆碱N型受体α7亚单位(α7nAChR)、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十二指肠组织中核因子-κB(N F-κB)p65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40、60、80 m m H g压力时颈斜方肌EMG变化率、十二脂肠组织NF-κB p65表达及IL-6、IL-1β、TNF-α含量均升高(P<0.05,P<0.01,P<0.001),胃排空率、十二脂肠组织ACh及α7nAChR含量均降低(P<0.05,P<0.001).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大鼠颈斜方肌EMG变化率、十二脂肠组织NF-κB p65表达及IL-6、IL-1β、TNF-α含量均降低(P<0.05,P<0.01,P<0.001),胃排空率、十二脂肠组织ACh及α7nAChR含量均升高(P<0.05,P<0.001).与膈下迷走神经假刺激组比较,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和taVNS组大鼠颈斜方肌EM G变化率、十二脂肠组织N F-κB p65表达及IL-6、IL-1β、T N F-α 含量均降低(P<0.01,P<0.05,P<0.001),胃排空率、十二脂肠组织ACh及α7nAChR含量升高(P<0.01,P<0.001).结论:taVNS可降低FD大鼠胃敏感性,促进胃排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十二指肠ACh及α7nAChR表达进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