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预测因素及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预防性造口永久化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医师在进行临床决策时,需要权衡和考虑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风险。为方便临床评估,本研究分析腹腔镜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ISR)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取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1例经内镜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低位直肠腺癌、行LISR并行预防性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结直肠多原发癌、因肠梗阻或出血或穿孔而行急诊手术者以及未完成18个月的随访者。其中男性258例,女性113例,年龄(58.8±11.2)岁,体质指数(23.7±3.1)kg/m 2。通过R软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约7∶3的比例选择234例患者作为建模组,剩余97例患者作为验证组。本组病例均在术前由造口师确定造口部位,选择距离回盲部30 cm的末端回肠行预防性造口。观察全组患者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建模组患者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临床因素。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定义为术后18个月时患者预防性造口无法还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ISR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 结果:331例LISR患者中,共37例(11.2%)最终预防性造口永久化,其中建模组26例,验证组11例。37例患者无法还纳造口的原因包括:吻合口漏不愈合或吻合口漏导致的狭窄(16例,43.2%)、远处转移(16例,43.2%)、无法耐受二次手术(3例,8.1%)、放射性直肠狭窄(1例,2.7%)和肛门功能恢复不良(1例,2.7%)。建模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肿瘤低分化、cT3分期以及合并远处转移与预防性造口永久化有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OR=3.078,95%CI:1.326~7.147, P=0.009)、cT3分期(OR=2.257,95%CI:1.001~5.091, P=0.049)以及合并远处转移(OR=16.180,95%CI:2.753~95.102, P=0.002)是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成功构建预测低位直肠癌LISR术后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最佳截断值0.890,灵敏度0.577,特异度0.885;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校正曲线均展现了较好的拟合度。 结论:新辅助放化疗、cT3分期以及远处转移是LISR患者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其发生的概率。对于有高危因素行LISR的患者,外科医生术前应充分告知预防性造口不能还纳而致永久化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造口顺行灌肠改善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排便功能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含益生菌溶剂经回肠造口顺行灌肠对低位直肠癌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并回肠造口手术患者术后肛门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85例因低位直肠癌行ISR并回肠造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其中未灌肠组60例,含益生菌溶剂顺行灌肠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与临床指标,通过问卷量表,直肠肛门测压,肠镜等评估患者术后肛门及肠道功能等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含益生菌溶剂顺行灌肠组在造口还纳术后1、3、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LARS)、6个月梅奥内镜评分(MES)、还纳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灌肠组[(11.60±1.97)分比(13.23±3.47)分、(9.40±2.50)分比(11.17±3.65)分、(7.08±1.75)分比(9.38±2.58)分, t=2.730、2.207、4.757, P<0.05, Z=-2.145、-2.519、-2.165, P<0.05; Z=-3.332, P<0.05;(36.12±13.56) h比(57.67±16.60) h、(41.88±16.06) h比(60.15±16.64) h、8%(2/25)比31.7%(19/60), t=5.735、4.657, χ2=4.117, P<0.05],在还纳术后1、3、6个月大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FIQL)高于非灌肠组,Lifestyle/生活方式[(1.69±0.20)分比(1.36±0.21)分、(2.06±0.22)分比(1.77±0.24)分、(2.34±0.25)分比(2.01±0.31)分, t=-6.498、-5.317、-4.744, P<0.05]、Coping/心理应对[(1.67±0.26)分比(1.49±0.27)分、(1.90±0.35)分比(1.73±0.33)分、(2.38±0.35)分比(2.15±0.37)分, t=-2.715、-2.056、-2.585, P<0.05]、Depression/抑郁[(2.19±0.34)分比(1.81±0.31)分、(2.37±0.47)分比(2.04±0.50)分、(3.09±0.36)分比(2.76±0.64)分, t=-5.048、-2.827、-2.902, P<0.05]、Embarrassment/社交窘迫[(2.15±0.66)分比(1.76±0.55)分、(2.31±0.75)分比(1.95±0.64)分、(2.61±0.76)分比(2.22±0.67)分, t=-2.788、-2.264、-2.284, P<0.05],两组在还纳术后3、6个月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最大容积(MTV)、直肠顺应性(R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7±6.17) mmHg比(26.54±4.34) mmHg、(33.46±6.22) mmHg比(29.33±4.70) mmHg,(97.13±8.23) mmHg比(90.84±12.07) mmHg、(105.63±8.12) mmHg比(100.67±13.09) mmHg,(56.50±6.39) ml比(59.50±8.01) ml、(62.30±6.48) ml比(63.30±7.90) ml,(5.72±1.27) ml/mmHg比(5.65±1.15) ml/mmHg、(8.20±1.52) ml/mmHg比(7.81±1.54) ml/mmHg, t=-1.478、-1.675、-1.361、-1.018、0.925、0.309、-0.128、-0.568, P>0.05]。 结论:通过含益生菌溶剂经回肠造口顺行灌肠可以一定程度改善ISR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及排便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快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要点及规范实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是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手术。为促进ISR手术的规范实施,本文追溯ISR的发展历程,并参照最新发布的《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讨论制定过程中的投票情况,对ISR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重要议题进行论述。直肠肛门的ISR相关局部解剖学问题方面,肛尾韧带和裂孔韧带并非同义词;直肠纵肌发出直肠尿道肌的移行处,可观察到神经血管束(NVB)的分支分布。ISR适应证及禁忌证方面,Ⅰ期不适合局部切除的低位直肠早癌和Ⅱ~Ⅲ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肛提肌裂孔以上的肿瘤降期为ycT3NxM0以下、肛提肌裂孔以下降期为ycT2NxM0以下者,可行ISR。低位直肠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为ISR手术禁忌。对于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特别是前壁肿瘤),应规范地行新辅助治疗,同时亦应认识到新辅助放化疗是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经肛、经腹以及经腹经肛混合3种ISR入路方式的选择应基于根治性和功能性,在保证切缘阴性的前提下,尽量多保留远端健康肠管。应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特别是吻合口并发症的诊治。超过40%的ISR术后患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但常为临床医师所忽视,应重视其术后随访和康复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的6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2例,女22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40~84岁。64例患者中,31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TME设为机器人组,33例行腹腔镜TME设为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长期并发症及盆腔植物神经损伤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机器人组患者保肛例数、预防性造口例数、中转开腹例数、术中输血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感染、术后出血、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尿潴留、全组患者并发症综合指数、并发症患者并发症综合指数、治疗费用分别为30例、23例、0、1例、(285±73)min、(147±112)mL、(1.6±0.8)d、(3.6±1.1)d、(3.2±1.5)d、(9.8±2.8)d、1例、4例、3例、1例、4例、(15.0±12.0)分、22.6分(20.9分,27.3分)、(11.7±1.2)万元。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2例、13例、2例、2例、(253±57)min、(211±123)mL、(1.8±0.8)d、(3.9±1.6)d、(4.1±1.9)d、(11.8±4.3)d、2例、5例、3例、3例、2例、(20.0±12.0)分、24.2分(10.5分,30.8分)、(7.7±1.3)万元。两组患者保肛例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581, t=-2.065,-2.133,12.700, P<0.05);两组患者预防性造口例数、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全组患者并发症综合指数、并发症患者并发症综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2.425, t=1.957,-0.679,-0.846,-1.941,-1.867, Z=-0.850, P>0.05)。两组患者中转开腹例数、术中输血例数、伤口感染、术后出血、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尿潴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机器人组1例吻合口瘘患者在内镜下夹闭,其余并发症予以对症治疗后治愈。(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机器人组患者肿瘤距切缘距离,肿瘤直径,手术切缘(阳性、阴性),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高中分化、中分化、中低分化、低分化),肿瘤病理学分期(Ⅰ期、Ⅱ期、Ⅲa+b期、Ⅲc+Ⅳ期),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0 cm(0.3 cm,2.0 cm),(3.5±1.1)cm,2例、29例,3例、7例、14例、5例、2例,5例、18例、4例、4例,(16.0±2.8)枚。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3 cm(0.5 cm,3.0 cm),(4.2±1.4)cm,2例、30例,1例、7例、16例、6例、3例,1例、19例、7例、6例,(13.9±3.8)枚。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20, P<0.05)。两组患者肿瘤距切缘距离、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病理学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980, t=-1.912, Z=-0.809,-1.595, 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随访情况:机器人组31例患者中,2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腹腔镜组33例患者中,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机器人组患者肠梗阻、按时还纳造口、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死亡、术后12个月大便失禁严重度评分、术后12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术后12个月夜尿、术后12个月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分别为2例、20例、3例、2例、2例、0.0分(0.0分,0.0分)、4.5分(1.3分,8.8分)、1.5次(1.0次,2.0次)、2.0分(1.3分,10.8分)。腹腔镜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例、7例、3例、2例、3例、1.0分(0.0分,3.0分)、8.0分(2.0分,14.3分)、2.0次(1.0次,4.0次)、3.0分(1.0分,11.8分)。两组患者肠梗阻、按时还纳造口、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死亡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大便失禁严重度评分及术后12个月夜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202,-1.986, 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及术后12个月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885,0.094, P>0.05)。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TME治疗低位直肠癌均安全有效,前者在保证低位直肠癌根治前提下能提高肛门括约肌保留率,减少夜尿频率及保护排便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评估体系与康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手术,不仅能够获得满意的肿瘤学结果,并且可降低永久性造口概率。然而,控制排便功能紊乱是ISR术后不容忽视且最为常见的临床难题。目前仍缺少以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评价术后肛门功能与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笔者单位临床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阐述ISR术后肛门功能、生活质量、生理功能、解剖形态学评估以及功能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术后肛门功能常根据多种量表组合进行评估,包括大便失禁评估量表、胃肠功能问卷、特异性LARS评估量表和大便日记。ISR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更适合采用症状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可采用水灌注式或高分辨率固态直肠肛管测压评估ISR术后患者生理功能,并采用排粪造影和3D直肠腔内超声评估其解剖形态学变化。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功能锻炼、直肠球囊训练、经肛门灌洗和骶神经调节术等均是术后康复治疗的可选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治疗时代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直肠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以此为基础的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和适形保肛术已将极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推向极限。然而无论哪种手术方式,患者仍需面临造口、肛门功能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生命质量。对在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采用“等待观察”策略为直肠癌的治疗开启新思路,使直肠癌的非手术治疗成为可能。全程新辅助治疗使“等待观察”策略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被列入指南。而免疫治疗的兴起改变了肿瘤的治疗模式,已成为错配修复缺陷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增强错配修复正常或微卫星稳定的人群新辅助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效果,使更多低位直肠癌患者有机会达到临床完全缓解从而进入等待观察,达到保器官保功能目的成为研究热点。笔者深入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现状和免疫治疗时代的保肛策略,以期为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owat-Wilson综合征伴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诊疗及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Mowat-Wilson综合征(Mowat-Wilson syndrome, MWS)伴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患儿的诊疗情况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21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MWS伴HD的患儿7例。其中,男3例,女4例;患儿小头畸形6例,面容及耳廓异常7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生殖器畸形(尿道下裂)2例,听力异常、幽门狭窄及肾积水各1例;手术前HD检查结果为常见型5例,长段型1例,全结肠型1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及手术治疗,肛门手术全部采用经肛门直肠黏膜切除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出院后定期随访,记录患儿纸尿裤使用情况、污粪、肛周糜烂、饮食情况及小肠结肠炎发作次数等,并对患儿智力、运动能力、语言、身高及体重等进行检查测量。结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7例患儿均携带ZEB2基因杂合突变,其中4例为无义突变,3例为移码突变。患儿手术时年龄范围为20 d至1岁2个月,手术时间为90~210 min,术中出血量为5~50 ml。7例患儿中腹腔镜手术5例,单纯肛门手术1例,腹腔镜游离结直肠再经瘘口开腹游离回肠,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1例。2例出现短期并发症,其余5例恢复较好。手术后3个月,1例患儿因心脏手术相关并发症死亡,1例失随访,另5例患儿规律随访。5例随访患儿中,1例偶发污粪及肛周糜烂,2例年龄>5岁的患儿需长期使用纸尿裤,2例排便功能良好;4例可正常进食;3例间断发作小肠结肠炎。2例1岁3个月的患儿生长发育正常,其余3例患儿均生长发育落后。随访中发现患儿均伴有明确智力发育障碍及运动发育落后,4例伴有言语能力缺失,2例伴有躯体和肢体畸形,1例有眼部畸形(斜视)。3例患儿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其中2例胼胝体发育不良。结论:对于MWS伴HD患儿,手术治疗安全可靠,但患儿智力、语言和运动功能发育水平低下,小肠结肠炎发病率高,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保肛术式对低位直肠癌术后排粪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不牺牲生存期的前提下实现了保留肛门的目的。但是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常出现排气排粪失禁、排粪频繁、排粪聚集和排粪急迫等功能障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主要术式包括低位直肠前切除术(LAR)、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和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等。低位直肠癌行LAR的患者术后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发生率高达84.6%。ISR术后排粪功能劣于LAR术,且ISR手术范围越大,术后功能更差。关于Parks术的排粪功能研究较少,目前证据显示,术后短期排粪功能劣于LAR,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功能可逐步恢复。结直肠外科医师尝试通过改变肠道重建方式改善患者术后排粪功能,但是目前证据表明,在LAR术中使用J型储袋或端侧吻合并未降低排粪障碍的发生率;ISR术中重建储袋也不能降低重度LARS的发生率。总而言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粪功能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结肠肛管缺血肠袢吻合术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结肠肛管缺血肠袢吻合术在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并接受结肠肛管缺血肠袢吻合的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吻合方式:经肛门拖出近端肠道,于上切缘向头侧裸化2.5~3.0 cm长肠管(缺血肠袢)后行两处结肠肛管吻合,先吻合结肠袢缺血处近端0.5~1.0 cm处肠壁浆肌层于外括约肌断端,之后再间断缝合结肠断端全层于肛缘皮肤。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行造口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63.9±37.8)min,吻合时间(31.6±12.7)min,术中出血量(47.4±17.3)ml。术后住院天数(5.8±2.5)d。术后有2例(6.5%)发生腹腔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27例患者缺血肠袢完全脱落时间(8.0±2.1)d;2例(6.5%)患者术后1个月缺血肠袢仍未坏死脱落,行再次手术切除;另2例坏死肠袢术后缩于肛门内,未发现明显的坏死物脱落。结论:结肠肛管缺血肠袢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吻合方式,可应用于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和保护性造口的使用率上具有研究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