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性动静脉瘘致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一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例复杂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并发动静脉畸形和严重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及淤积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综合治疗策略,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患者,男,79岁。入院后予以利伐沙班抗凝,阿托伐他汀调脂稳斑,迈之灵改善静脉瓣功能血压变化,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格列齐特控制血糖等药物治疗,并接受溃疡清创+淤积性皮炎清理术。术后进行细致的创面处理与弹力袜加压支持、物理疗法以及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预防再次血栓形成。结果:经过综合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左下肢溃疡明显缩小,淤积性皮炎得到改善,肢体功能也有所恢复。结论:对于病史复杂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内科全身状态管理与外科局部治疗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及全身健康状况。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监测和实施全面的治疗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5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一负压治疗组19例(男11例、女8例)、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17例(男12例、女5例)和常规换药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分别为(47±11)、(49±10)、(47±10)岁。入院后,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接受负压为-13.3 kPa单一负压模式持续NPWT,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接受负压为-16.0~-10.7 kPa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常规换药组患者接受碘伏浸润的凡士林纱布换药治疗。治疗7、14 d,计算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用经皮氧分压(TcPO 2)测量仪检测创周TcPO 2;治疗1、4、7、10、14 d,收集创面渗出液/引流液,采用pH计行pH值检测并记录渗出液/引流液量;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集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患者创面疼痛和焦虑程度;统计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总费用。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根据治疗14 d创面愈合率,分创面愈合率≥70%的显著愈合和创面愈合率<70%的非显著愈合2个疗效评价等级,以此二分类的创面愈合率为因变量,以治疗前TcPO 2、IL-1β、IL-6、TNF-α、TGF-β 1、VEGF、bFGF水平与细菌检出情况、创面疼痛和焦虑程度及治疗1 d创面渗出液/引流液量和pH值为协变量,通过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 结果:(1)治疗7 d,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33±10)%,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的(24±9)%( P<0.05);治疗14 d,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1±15)%、(66±18)%,均显著高于常规换药组的(45±19)%( P<0.01)。(2)与常规换药组比较,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周TcPO 2明显升高( P<0.05或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0、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面引流液pH值明显降低( P<0.05);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0、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0、14 d创面引流液的量明显减少( Z=-4.060、-4.954,-2.413、-4.085、-4.756, P<0.05或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 P<0.01),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血清TGF-β 1水平显著升高( P<0.05),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血清VEGF、bFGF水平显著升高(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比例、创面疼痛及焦虑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1)。负压治疗2组比较,除治疗7 d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单一负压治疗组( P<0.01)外,前述其余指标均相近。(3)单一负压治疗组与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相近( P>0.05),均显著短于常规换药组( P<0.01);3组患者治疗总费用相近( F=1.766, P>0.05)。(4)治疗前血清TNF-α与bFGF水平、创周TcPO 2、创面疼痛程度为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109、0.950、1.140、2.169,95%置信区间=1.012~1.217、0.912~0.988、1.008~1.290、1.288~3.651, P<0.05或 P<0.01)。 结论:临床应用单一负压模式和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创基改善、提高愈合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循环交替负压模式较单一负压模式更快改善创周TcPO 2、更快降低创面pH值、更快减少渗液量、缓解疼痛效果更显著;治疗前血清TNF-α与bFGF水平、创周TcPO 2、创面疼痛程度是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时机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49例,其中男92例、女157例,年龄65~101(80.5±8.5)岁;股骨颈骨折1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5例。24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股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84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内固定术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1例,全髋关节置换93例。根据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入院至手术时间≤24 h为早期组(57例),>24~48 h为延期组(95例),>48 h的为晚期组(97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术后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转入率、ICU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谵妄、应激性溃疡、贫血、低蛋白血症、压疮、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1个月与术后1年患者死亡率评价预后,比较3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美国麻醉协会分级、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早期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ICU转入率分别为(9.4±4.2)d、1.8%(1/57),延期组分别为(10.7±5.5)d、4.2%(4/95),均低于晚期手术组的(12.8±6.3)d、11.3%(1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51、χ 2=6.20, P值均<0.05);但3组间ICU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术后压疮、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术后谵妄等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早期组最高、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低,术后1年死亡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术后1个月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应尽早手术,入院至手术时间控制在24 h内最佳。入院至手术时间<48 h能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1年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在下肢静脉溃疡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在下肢静脉溃疡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的下肢静脉溃疡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于手术清创后采用VSD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对照组于手术清创后采用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记录VSD治疗时间,计算创面治疗有效率。根据VSD治疗情况行中厚皮片移植,计算皮肤移植存活优良率。结果:共纳入55例患者,男32例,女23例,年龄35~86岁,术前病理检查除外恶性肿瘤所致溃疡。治疗组34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VSD治疗时间(8.53±1.52)d,对照组(10.33±3.25)d,,治疗组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39, P=0.025)。创面治疗有效率,治疗组为82.35%(28/34),对照组为57.14%(12/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6, P=0.041)。皮肤移植存活优良率,治疗组为91.18%(31/34),对照组为61.90%(1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24, P=0.022)。 结论:VSD联合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是治疗下肢静脉溃疡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缩短创面准备时间,提高皮肤移植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泡沫硬化剂注射病理性穿通静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注射病理性穿通静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VULE)的临床疗效。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1年1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65侧)确诊为病理性穿通静脉引起的VULE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6~77(56.3±11.4)岁,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EAP)分级均为C6期。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注射病理性穿通静脉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溃疡创面愈合情况、穿通静脉反流情况,以及局部硬结形成、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脑卒中、一过性视觉障碍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硬化剂渗漏、出血、软组织肿胀等情况。手术时间23.0~80.0(46.6±12.2)min,术后住院时间1.0~10.0(5.6±1.7)d。2例患者术后第7天局部硬结形成,予相应处理后痊愈。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10.8±2.7)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术后2个月左右复发,出现微小溃疡,超声检查见原闭合穿通静脉部分再通,再次行超声定位下局部麻醉注入泡沫硬化剂后,患者溃疡痊愈,随访3个月无再次复发。60例患者65侧患肢溃疡面均于1~3个月愈合,复查超声原溃疡创面周围均无病理性穿通静脉反流。患者患侧下肢瘙痒、疼痛、色素沉着等症状均明显好转,无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脑卒中、一过性视觉障碍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注射病理性穿通静脉治疗VULE安全有效,操作方便,术后复发者可反复应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的影响参数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表浅静脉增粗、迂曲、扩张,可伴下肢憋痛、小腿肿胀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性溃疡等。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EVLA)、射频消融术、泡沫硬化剂治疗等。本文就可能影响EVLA治疗效果及治疗并发症的一些参数设置和设备选择进行综述,希望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选择EVLA装置,为患者寻找可能的最佳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庞鹤分期辨治下肢静脉性溃疡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庞鹤教授认为,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主要为气虚血瘀、经脉失养、湿浊热毒郁结于下。其中气虚血瘀为本,湿浊热毒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庞教授提出,本病的治疗当以益气活血贯穿始终,并结合整体证候与局部疮面情况,以辨证治疗为本,分期治疗为纲,需注意把握不同时期疾病特点,灵活选方用药,初期以清热解毒为要,后期以生肌收口为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高压氧辅助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溃疡愈合速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廊坊市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2组患者均采用经皮血管瘤腔内药物灌注术+经皮静脉内激光成型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换药处理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换敷料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溃疡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溃疡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3例耳痛,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7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溃疡面愈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下肢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周期长且预后差,绝大部分患者最终会因疗效不佳而截肢。基于张力-应力法则的Ilizarov技术的应用为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带来了希望。Ilizarov技术或牵张成骨技术除诱导骨生成外,还可刺激微血管增生和改善微循环,分为纵向骨搬移和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胫骨近端皮质部分截骨后横向牵张)。这两类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各有其优缺点及适应证。纵向骨搬移主要用于促进成骨,适用于大段骨缺损、骨坏死或骨感染(伴或不伴软组织缺损)。而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为部分截骨搬移治疗,创伤小,对肢体稳定性的影响小,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主要应用于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治疗,如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静脉性溃疡、创伤引起的难愈创面等。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取得了高愈合率、高保肢率及低复发率的良好疗效,是该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最成功的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可提高愈合率和保肢率,但总体疗效逊色于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胫骨横向骨搬移通过刺激微血管网再生从而促进创面愈合,疗效优于传统方法,但应强调与血管重建术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最好的长期效果。有研究初步表明其作用机制与促进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生成、平衡局部炎症微环境等相关。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难愈性创面的效果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肢静脉溃疡愈合延迟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分析下肢静脉溃疡(VLU)愈合延迟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制定个性化护理策略。方法:以英文关键词"varicose ulcer/venous ulcer""non-healing/delayed healing/poor healing""factor/risk factor/influencefactor"检索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Clinicaltrials.gov,ProQuest,Open Grey。以"下肢静脉溃疡/静脉性溃疡、延迟愈合/难愈、危险因素/影响因素"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和维普网。检索时间范围均为建库至2019年4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3 894例患者,失访520例,累计病例组914例,对照组2 46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1.02,95% CI(1.01,1.03), P<0.01]、踝关节活动度[ OR=4.77,95% CI(1.79,12.73), P<0.01]、溃疡大小[ OR=1.27,95% CI(1.10,1.47), P<0.01]、溃疡持续时间[ OR=1.08,95% CI(1.01,1.16), P=0.03]、DVT史[ OR=2.21,95% CI(1.06,4.63), P=0.03]、踝肱指数<0.8[ OR=8.71,95% CI(4.22,17.99), P<0.01]、类风湿性关节炎[ OR=1.37,95% CI(1.08,1.73), P<0.01]7个危险因素与VLU愈合延迟有关联,而BMI[ OR=0.98,95% CI(0.83,1.16), P=0.82]、>50%伤口床覆盖纤维蛋白[ OR=1.88,95% CI(0.99,3.57), P=0.06]、糖尿病[ OR=1.10,95% CI(0.70,1.75), P=0.67]、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史[ OR=1.73,95% CI(0.50,6.00), P=0.39]与VLU愈合延迟无关联。 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年龄、踝关节活动障碍、溃疡大小、溃疡持续时间、DVT史、踝肱指数<0.8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为VLU愈合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指导临床识别VLU愈合延迟的高危人群并提供针对性护理措施,缩短VLU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