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在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现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平面在基底平面上5.0~6.5 cm,穿刺角度为10~14°,穿刺深度为9.0~11.5 cm。出血后6 h以内手术患者15例,术中血肿清除率约为25%;出血后6~24 h手术患者40例,术中血肿清除率约为20%;出血后1~3 d手术患者5例,术中血肿清除率高达30%。术后首次CT复查显示引流管位置理想51例、过深2例、过浅1例、位置偏下2例、位置偏上2例、位置偏内1例、位置偏外1例。术后第3天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880±3.998)分]较术前[(6.240±3.159)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显示痊愈良好20例(33.3%)、轻残28例(46.7%)、重残7例(11.7%)、植物生存3例(5.0%)、死亡2例(3.3%)。 结论:一次性新型立体定向仪设计合理,定位准确,在其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脑脓肿五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脑脓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新生儿脑脓肿的院内和随访资料。结果:5例患儿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1例;女3例,男2例。发病日龄依次为出生后10、5、2、28、11 d,均以发热为首发表现,3例患儿血液或脑脊液培养阳性,头颅影像学确诊脑脓肿,病变部位以额叶最常见。1例患儿内科保守治疗,4例患儿行脓肿穿刺抽吸及引流术;5例患儿治疗后病变范围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临床症状好转。出院后行神经发育评估3例未发现智力和运动落后,现发育同同龄人,2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新生儿脑脓肿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对于治疗效果差或病情反复的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患儿应尽早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蒂颅骨膜瓣在慢性脑脊液漏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带蒂颅骨膜瓣在治疗慢性脑脊液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10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采用带蒂颅骨膜瓣修复硬脑膜缺损,以局部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并以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皮瓣切口创面,负压维持在-50~-80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随访观察脑脊液漏、缺损修复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49~65岁,所有患者均为颅脑术后复合组织缺损,伴局部感染,病程2个月至12年。清创后硬脑膜缺损面积1.5 cm×2.0 cm~2.5 cm×3.0 cm,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2.0 cm~3.0 cm×6.0 cm。带蒂骨膜瓣切取面积2.0 cm×3.0 cm~3.0 cm×3.5 cm,局部皮瓣切取面积为8.0 cm×13.0 cm~12.0 cm×16.0 cm。1例患者术后5 d仍有脑脊液漏,予以持续腰大池椎管穿刺脑脊液引流,1周后愈合;1例患者皮瓣缝合口局部愈合不良,经门诊换药2周后痊愈。术后随访3~17个月,均未再出现脑脊液漏,未发生颅内感染、额纹消失、头皮麻木及坏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通过带蒂颅骨膜瓣修复硬脑膜缺损可较好地治疗慢性脑脊液漏,且供区损伤小、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效果。方法:采用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抽吸置管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31例,其中仰卧位经幕上额部途径穿刺14例,侧卧位经幕下桥臂途径穿刺17例。并观察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无术中死亡,18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清醒,5例患者3个月内未清醒,8例患者3个月内死亡。结论:立体定向抽吸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不同年龄重型脑损伤患儿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不同年龄儿童重型脑损伤中的应用结果,探讨其在儿童重型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3月,福建省儿童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成功应用颅内压监测的26例儿童重型脑损伤病例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7 d至6岁,平均年龄1.3岁。根据年龄分为婴儿(<1岁)组15例和1~6岁组11例,经侧脑室额角穿刺植入Codman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电极,并持续引流脑脊液,观察术前及术后1、3、7及14 d的儿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颅内压值及脑脊液引流量。结果:26例患儿中,2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放弃治疗(出院后2 d死亡),病死率11.5%。婴儿组和1~6岁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5),婴儿组总体颅内压值低于1~6岁组( P=0.009),脑脊液引流量也低于1~6岁组( P<0.001),但组别与时间均无交互作用。婴儿组和1~6岁组不同时间点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依次为:术前(7.31±0.85,6.40±1.43)、术后第1天(9.23±1.09,8.50±1.84)、术后第3天(11.38±1.19,10.40±2.59)、术后第7天(13.08±0.95,12.70±2.36)、术后第14天(14.38±0.77,13.90±0.99);各时间点颅内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依次为:术中(26.00±4.00,30.70±3.74)mmHg、术后第1天(20.38±4.35,22.10±3.98)mmHg、术后第3天(15.77±4.19,19.60±4.58)mmHg、术后第7天(10.54±1.61,14.10±3.63)mmHg、术后第14天(6.31±1.18,8.40±1.35)mmHg;各时间点脑脊液引流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依次为:术后第1天(51.54±14.91,97.20±23.30)mL、术后第3天(69.23±12.89,100.60±25.29)mL、术后第7天(86.15±15.57,139.30±28.12)mL、术后第14天(82.69±10.13,137.80±17.08)mL,但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 结论:儿童重型脑损伤后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婴儿组和1~6岁组在术后随着时间变化的预后过程基本一致,脑脊液引流量逐步增加,颅内压逐步下降,GCS评分逐步上升,至术后第14天达最高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治疗脑干出血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技术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技术治疗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0例。24例采用单靶点穿刺,16例采用双靶点穿刺;采用仰卧位经额入路12例、仰卧位经小脑幕下枕部入路20例、侧卧位经小脑幕下枕部入路8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即刻头颅CT证实血肿大部分清除者7例(17.5%);术后尿激酶注入72 h内大部分清除者12例(30.0%),3~7 d大部分清除者14例(35.0%),1~4周内缓慢吸收者7例(17.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7 d内拔除血肿腔引流管。术后4周内发生肺炎22例,低蛋白血症21例,应激性溃疡17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肝、肾及心功能障碍15例。术后6个月,共死亡13例(32.5%)。存活的27例患者中,意识较术前改善者17例,其中完全清醒者5例,微意识状态12例;植物生存状态10例。GOSⅠ级13例,Ⅱ级10例,Ⅲ级12例,Ⅳ级5例。结论: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技术治疗脑干出血有助于提高脑干出血患者的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手术治疗小儿创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小儿创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的临床效果和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2例创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16岁,平均(8.45±5.27)岁。在局部麻醉下行细孔钻颅血肿穿刺引流术14例(穿刺引流组),在全身麻醉下行小切口内镜下血肿清除术8例(内镜手术组)。对患儿的血肿量进展、临床症状、意识状态、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早期预后进行评价分析,并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2例患儿伤后12 h内通过复查,均显示在首次CT检查所示小的脑挫裂伤基础上有脑内血肿形成,其中5例血肿形成后进一步增大。有3例患儿前2次CT检查未显示明显的脑内血肿,后症状加重第3次CT检查才显示血肿形成。术前GCS较入院时降低者14例,其中2例出现脑疝。出现癫痫发作7例,其中血肿位于颞叶5例,额叶1例,基底节区1例。内镜手术组手术时间点为伤后(7.13±3.04)h,早于穿刺引流组(18.43±6.19)h;内镜手术组术后复查CT次数为(1.75±0.46)次,少于穿刺引流组的(3.14±0.66)次,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此22例患儿行微创手术后复查CT均证实血肿清除满意,占位效应解除。随访显示所有患儿均恢复良好。 结论:出现意识障碍或癫痫发作是小儿颅脑创伤后脑内血肿进展的常见表现,颞叶血肿进展时更易伴发癫痫发作。部分患儿进展性脑内血肿出现在2次CT检查之后,故对儿童患者的观察需提高警惕。细孔钻颅血肿穿刺引流术快速简便,适用于血肿较为稳定者,但术后需多次复查CT证实引流效果;神经内镜手术更适用于血肿短时间内进展者,术中清除血肿确切,可减少术后复查CT次数。合理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可使小儿进展性脑内血肿取得更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脑出血术后脑脓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1岁,35 d前因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脑肿胀明显,给予去骨瓣减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恢复较好。10 d前出现头痛,给予丙帕他莫静脉滴注,能缓解,头部CT显示再次出现脑肿胀,水肿明显,给予万古霉素静脉滴注。患者因头痛明显、出现发热而再次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5 ℃,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82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左侧上、下肢刺痛肌力0级,肌张力弱,左侧Babinski征阳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0.9×10 9/L,中性粒细胞比值73.4%,中性粒细胞计数8.0×10 9/L。头部CT示右侧额颞顶颅骨部分骨质缺损,局部脑组织膨出;右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及右侧额颞叶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其内可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及点状气体影;右侧侧脑室略变窄,中线结构居中(图1)。头部MRI示颅内右侧额颞顶颅骨部分骨质缺损,局部脑组织膨出;右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及右侧额颞叶可见大小约3.6 cm×3.2 cm的类圆形稍长T1长T2信号影,病灶内见斑点、斑片状短T2信号影,病灶边缘见环形低信号囊壁,增强扫描囊壁可见强化影。诊断为脑脓肿(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光辅助下经额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激光辅助下经额穿刺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 1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激光辅助下经额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68例、对照组(常规经额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68例.比较两组肿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穿刺成功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前GCS评分、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穿刺成功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GCS评分和NIHSS评分、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激光辅助下经额穿刺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与常规经穿刺治疗相比,穿刺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再出血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预后好,适合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微侵袭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观察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不同微侵袭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 例,采用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入路清除血肿的20 例患者为内镜组;采用显微镜经侧裂入路清除血肿的20 例患者为显微镜组;采用软通道穿刺置管引流术清除血肿的20 例患者为穿刺组.观察3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区残余血肿量、术后术区再出血例数、术后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7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术后6 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3 组患者术后7 d GCS、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3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明显优于穿刺组(P<0.05);3 组患者术后 6 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明显优于穿刺组(P<0.05);3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术区残余血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内镜组和显微镜组(P<0.05),但穿刺组术后术区残余血肿量明显多于内镜组和显微镜组(P<0.05);穿刺组术后术区再出血例数明显多于显微镜组(P<0.05);3 组术后肺部感染和泌尿道感染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组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明显高于内镜组(P<0.05).结论 临床上要根据老年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神经内镜直视下清除血肿,近期和远期疗效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