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呼吸支持对NRDS患儿凝血功能、血气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NCPAP与HHHFNC支持对NRDS患儿凝血功能、血气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根据不同的通气方法分为NCPAP组(n=51)与HHHFNC组(n=51).比较两组的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指标、治疗失败率(72 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TT、PT、APTT、D-D)、血气指标(PaCO2、PaO2、SaO2、LAC)及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MDA.结果 两组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失败率及PS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2、1.141、1.099;x2=0.102、0.102,均P>0.05);两组严重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气漏及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000、0.000、0.136、0.000、0.088,均P>0.05);HHHFNC组的鼻损伤发生率低于NCP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91,P<0.05);两组治疗后的TT、PT、APTT、D-D、PaCO2、PaO2、SaO2、LAC、SOD、GSH-PX及MD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3、0.928、0.780、0.733、1.119、1.345、1.254、0.408、0.544、1.643、1.046,均P>0.05).结论 NCPAP与HHHFNC治疗NRDS的疗效相当,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凝血功能、血气指标及氧化应激,但HHHFNC的安全性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先天性气道狭窄合并肺炎中的应用:5年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先天性气道狭窄合并重症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5年间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入院后48 h内采用NCPAP治疗先天性气道狭窄合并肺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动脉血气、临床转归及NCPAP使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共64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有效组58例,无效组6例。NCPAP治疗5年总有效率为90.6%(58/64),有效组63.8%的患儿在3~7 d撤机,平均撤机时间6.09 d。有效组NCPAP治疗后早期心率、PaCO 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H、PaO 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无效组共6例患儿,最终均改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两组患儿存活率均为100%。所有入选患儿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 结论:NCPAP可有效改善先天性气道狭窄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氧合,且有效率高、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氧气疗法已经成为临床诊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临床中为患者提供的基础性诊治方式,而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能够在对患者进行呼气末正压效应、加温加湿、持续对鼻咽部生理无效腔冲刷的同时,还具有舒适性,因此取代普通氧疗及部分无创通气诊治,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HFNC由于其独特的生理效应,广泛运用于临床当中。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为常见睡眠障碍性疾病,导致患者睡眠结构紊乱,反复发生憋醒等症状,增加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及病死率,因此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HFNC不仅能够提供高流量气流及相应气道压力,还具有较高耐受性,因此已逐渐运用于OSAHS患者的治疗中,该研究针对HFNC的生理效应及在OSAHS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为同行业学者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严重高脂血症及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女,9岁,以“多饮、多尿、精神欠佳2个月,加重半天”于2021年9月10日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约2 500 mL,尿7~8次/d,每次尿量约400~500 mL,食欲增加,体质量较前减轻。同时伴有乏力,睡眠增多,双下肢浮肿,无昏迷、抽搐及意识障碍,无发热、咳嗽,无呕吐、腹泻,无腹痛,曾就诊当地中医诊所,诊断为“脾胃虚、气血不足”予口服中药调理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6 h前患儿精神反应差,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伴深大呼吸,全身乏力明显,就诊于我院急诊。急查血糖:31.3 mmol/L;尿常规:葡萄糖(+++),酮体(+++),隐血(++);血气分析:pH 7.06,二氧化碳分压(PCO 2)6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O 2)143 mmHg,血清钠(Na +)127 mmol/L,血清钾(K +)2. 5 mmol/L,血清钙(Ca 2+)1.31 mmol/L,碳酸氢盐(HCO 3-)< 3 mmol/L,剩余碱(BE)未测出。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60 mL(20 mL/kg)后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入内分泌科。患儿自发病后,食欲增加,尿量增加。近2 d无大便,2个月内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史:2个月前因“急性扁桃体炎"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酮体(+++),未特殊处理、未规律复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过敏、手术及外伤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3 ℃,呼吸32次/min,脉搏124次/min,血压104/56 mmHg,体质量18 kg,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口周略苍白,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胀,拒按,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初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内分泌科后给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等治疗。入院后急查血气分析:pH 7.01,PCO 2 9 mmHg,PO 2 140 mmHg,Na + 132 mmol/L,K + 1.8 mmol/L,HCO 3- < 3 mmol/L,BE未测出,监测血糖28 mmol/L,入院治疗1 h后患儿呼吸急促、费力,张口呼吸,不能平卧,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格拉斯哥评分10分,病情危重,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查体:意识不清,格拉斯哥评分8分,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腹膨隆,叩诊鼓音,拒按,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复查血糖27 mmol/L,甘油三酯162 mmol/L,胆固醇21.6 mmol/L,凝血因乳糜血测不出。转入后予无创辅助通气,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遂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同时血浆置换(置换血浆量900 mL)治疗,10 h后该患儿血糖降至19 mmol/L,仍呈嗜睡状,轻度脱水貌,无明显深大呼吸,面色口唇欠红润,四肢末梢稍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继续补液及胰岛素泵入治疗;但1 h后,患儿意识障碍加重,呈昏睡状,腹胀加重,肠鸣音消失,四肢发绀,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血压波动于50/30 mmHg~60/40 mmHg,血气分析pH 6.81,HCO 3- 2.3 mmol/L,BE-32.8 mmol/L,酸中毒无好转,考虑存在脓毒性休克,肠穿孔可能,立即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等治疗,胃肠减压引出黄绿色含粪汁液体,急查腹部B超提示肠淤张;腹部CT提示小肠多发肠壁积气,伴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考虑肠管坏死伴穿孔可能性大,急请普外科会诊,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约20 cm肠管及距离曲氏韧带有约10 cm肠管颜色尚可,其余肠管均已发黑伴多处穿孔,切除坏死肠管,予空肠造瘘,肠腔置16号橡胶引流管,术后禁饮食,引流管及瘘口可引出大量墨绿色分泌物,术后继续行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于术后第2天行第2次血浆置换(置换量900 mL),术后第5天撤离有创呼吸机。患儿静脉用胰岛素静泵下血糖控制尚可,5 d后开始间断予温水鼻饲,逐渐过渡为配方奶。住院第11天患儿诉下腹胀、伤口疼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0 ℃,且易反复,查体下腹部皮肤可有握雪感,考虑皮下积气。第12天,腹部皮下积气减少,左侧腹壁出现红肿热痛,考虑腹壁感染,予拔除肠腔引流管,腹壁缝线拆除,造瘘袋贴于腹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引流通畅,伤口周围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治疗上继续禁食、胃肠减压,小剂量胰岛素,补液,静脉营养,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动态监测血糖、血脂,均正常;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体温正常,精神反应好转,于住院第20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静脉营养治疗,住院70 d后,患儿腹部切口愈合好,行造瘘口闭合术,术后肠道恢复良好,逐渐过度肠内营养联合静脉营养,住院90 d,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患儿精神反应好,营养状态中等,持续静脉营养及部分肠内营养中。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呼吸与危重症年度进展2023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回顾国内外呼吸危重症领域在2023 年度(2022 年 10 月 1 日到 2023 年 9 月 30 日)的临床研究进展。2023年发布的ARDS新全球定义做了较大修改:纳入SpO 2/FiO 2作为ARDS诊断标准,新增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参数作为不插管患者ARDS诊断依据,明确无创正压通气下PEEP≥5 cmH 2O诊断不插管患者ARDS的必要性,并增加超声诊断价值等;床旁电阻抗、跨肺压和重症超声为危重患者个体化评估提供有效手段;终末肺泡死腔分数、肠道微生态失衡、ICU获得性虚弱等是危重症预后重要预警指标;基于大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可有效预测危重症预后;ECMO联合俯卧位可改善患者预后;认知障碍、疲劳等是危重症患者出院后最常见的持续症状;对肺损伤特定细胞亚型受体进行干预可能是未来肺损伤组织修复个体化治疗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产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晚发型败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科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确诊的1例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早产儿临床资料。以“新生儿/neonate、败血症/sepsis、非脱羧勒克菌/ Leclercia adecarboxylata”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并对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本例患儿为胎龄34周 +3早产儿,出生体重2 050 g,男性,因生后呼吸困难14 min入院,入院后予暖箱(温度33~35 ℃,湿度50%~60%)保暖,先后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应用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抗感染,于生后11 d发生LOS。虽经扩容、抗感染、呼吸支持等治疗,但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患儿死亡后1 d血培养MALDI-TOF MS鉴定为非脱羧勒克菌,药敏实验提示为多重耐药菌。文献复习获得国外报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2例,均为早产儿、女婴、敏感菌株导致的LOS,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经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1例。 结论:非脱羧勒克菌单一感染可导致早产儿LOS,无特异临床表现,MALDI-TOF MS有助于其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LISA)技术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4周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LISA+NIPPV组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组。LISA+NIPPV组在NIPPV支持下,经喉镜气管内置入LISA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INSURE+NCPAP组暂停NCPAP支持,采取INSURE技术给予PS后继续给予NCPAP治疗。比较两组注入PS后1 h、6 h的血气分析、操作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等并发症。结果:共纳入RDS早产儿112例,LISA+NIPPV组58例,INSURE+NCPAP组54例。①LISA+NIPPV组注入PS后1 h、6 h的血氧分压(PaO 2)及PaO 2/吸入氧气分数(FiO 2)(P/F)显著高于INSURE+NCPAP组相应时间点,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则显著低于INSURE+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与INSURE+NCPAP组相比,LISA+NIPPV组72 h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15.5% vs. 33.3%)、无创呼吸支持时间[(7.5 ± 4.3) d vs. (9.9 ± 5.5)d]、总用氧时间[(10.5 ± 3.5)d vs. (13.3 ± 4.1)d]、撤机失败率(8.6% vs. 31.0%)、呼吸暂停次数[7.0次(3.0~21.0)次 vs.15.0次(4.0~28.0)次]及2次使用PS率(17.2% vs. 33.3%)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LISA+NIPPV组PS反流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13.8% vs. 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置管所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LISA+NIPPV组患儿BPD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10.3% vs. 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ISA技术联合NIPPV治疗早产儿RDS,能有效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降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缩短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减少BP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儿童期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的围术期管理及并发症控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牵引的初步疗效、围术期管理和并发症,为临床提供经验借鉴。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单纯行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前徙术的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 7岁(1.5~15岁)。术前经多学科评估提出风险防范预案并进行术前干预治疗。专科检查获取SNA角(上牙槽座角)、气道容积、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眼球突度及咬合关系诊断数据,通过虚拟手术规划制订截骨和牵引手术方案。术后1周及3、6、12个月拍摄CT,进行PSG和眼球突度检查,评估疗效,并总结综合征类型、多学科联合诊疗干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与结局。结果:20例患者中,Crouzon综合征15例,Pfeiffer综合征5例;18例以睡眠呼吸暂停为第一主诉,2例以突眼症第一主诉。8例患者进行术前干预性治疗,包括4例腺样体手术治疗,2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2例上颌扩弓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以意外骨折最多,占70%(14/20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术后低钠血症5例,哭闹综合征2例,伤口感染2例,下眼睑倒睫4例,鼻畸形1例;3例实施了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半年的SNA角、气道容积及平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 2)均显著大于术前( F=10.09, P=0.001; F=5.13, P<0.001; F=10.78, P=0.001),眼球突度( F=6.73, P=0.010)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F=18.47, P<0.001)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的SNA、气道容积、平均SpO 2、眼球突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学科联合诊疗围术期安全评估和早期干预是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术的有效诊疗模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局部为主,全身并发症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微创给药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0周RDS极早产儿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NIPPV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组,两种通气方式同时微创应用PS。比较两组患儿给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给药后2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72 h内气管插管率、PS≥2次使用率、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纳入RDS极早产儿62例,NIPPV组32例,NCPAP组30例。与NCPAP组相比,NIPPV组微创应用PS过程中心动过缓(6.3%比30.0%)、脉搏氧饱和度下降(12.5%比40.0%)及呼吸暂停(6.3%比30.0%)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反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给PS后NIPPV组2 h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0.1(38.2,43.8)mmHg比48.3(44.1,50.0)mmHg]、72 h内插管率(6.3%比30.0%)、PS使用≥2次比例(6.3%比30.0%)及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6.3%比30.0%)低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Ⅲ度)、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产儿视网膜病(≥Ⅱ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Ⅱb)期、鼻损伤、气漏并发症、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IPPV模式下微创应用PS可降低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并未增加呼吸支持时间及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UPPP联合舌根射频消融术或舌根牵引术治疗中重度OSAHS的疗效对比研究: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韩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an-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联合舌根射频消融术或舌根牵引术治疗存在舌咽平面阻塞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参照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研究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3个临床中心就诊的不耐受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且经上气道评估存在包括腭咽和舌咽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患者。按手术方式随机(简单随机)分成两组:HUPPP+舌根射频消融术(射频组)、HUPPP+舌根牵引术(牵引组)。所有入组患者完成了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上气道评估(Friedman分型、Müller试验、CT及头影测量)、术前常规检查,以及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和魁北克睡眠问卷(Quebec sleep questionnaire,QSQ)。术后6~12个月复查,再次进行上述所有检查。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量以术后减去术前数值表示。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有43例中重度OSAHS患者入组,射频组21例,牵引组22例(失访1例)。所有患者手术总有效率69.05%,其中射频组(61.90%)总有效率略低于牵引组(76.19%),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3, P=0.317)。两种术式手术前后对患者的睡眠量表评分[ESS(射频组 t=2.513, P=0.021;牵引组 t=5.581, P<0.001),QSQ(射频组 t=3.143, P =0.005;牵引组 t=3.473, P =0.002)],睡眠相关指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射频组 t=4.970, P =0.00;牵引组 t=8.760, P<0.001),最低血氧饱和度(射频组 t=2.899, P =0.009;牵引组 t=6.260, P<0.001),血氧饱和度低于90%累积时间(射频组 t=3.995, P =0.001;牵引组 t=5.124, P<0.001),氧减指数(射频组 t=5.357, P<0.001;牵引组 t=8.355, P<0.001),微觉醒指数(射频组 t=2.870, P=0.009;牵引组 t=4.818, P<0.001)],平静呼吸时上气道截面积[腭咽区(射频组 t=5.162, P<0.001;牵引组 t=3.716, P =0.001),舌后区(射频组 t=4.379, P<0.001;牵引组 t=3.998, P =0.001)]和深吸气时上气道截面积[腭咽区(射频组 t=3.664, P=0.002;牵引组 t=5.553, P<0.001)、舌后区(射频组 t=2.725, P=0.013;牵引组 t=4.020, P=0.001)]有改善作用,但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对于存在舌咽平面阻塞的中重度OSAHS患者,H-UPPP联合舌根射频消融术或舌根牵引手术疗效接近,均是有效的OSAHS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及手术条件酌情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