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LISA)技术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4周的RDS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LISA+NIPPV组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组。LISA+NIPPV组在NIPPV支持下,经喉镜气管内置入LISA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INSURE+NCPAP组暂停NCPAP支持,采取INSURE技术给予PS后继续给予NCPAP治疗。比较两组注入PS后1 h、6 h的血气分析、操作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等并发症。结果:共纳入RDS早产儿112例,LISA+NIPPV组58例,INSURE+NCPAP组54例。①LISA+NIPPV组注入PS后1 h、6 h的血氧分压(PaO 2)及PaO 2/吸入氧气分数(FiO 2)(P/F)显著高于INSURE+NCPAP组相应时间点,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则显著低于INSURE+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与INSURE+NCPAP组相比,LISA+NIPPV组72 h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15.5% vs. 33.3%)、无创呼吸支持时间[(7.5 ± 4.3) d vs. (9.9 ± 5.5)d]、总用氧时间[(10.5 ± 3.5)d vs. (13.3 ± 4.1)d]、撤机失败率(8.6% vs. 31.0%)、呼吸暂停次数[7.0次(3.0~21.0)次 vs.15.0次(4.0~28.0)次]及2次使用PS率(17.2% vs. 33.3%)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LISA+NIPPV组PS反流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13.8% vs. 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置管所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LISA+NIPPV组患儿BPD发生率低于INSURE+NCPAP组(10.3% vs. 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ISA技术联合NIPPV治疗早产儿RDS,能有效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降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缩短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减少BP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江苏省28家医院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江苏省三级妇幼保健院和综合性医院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方案,为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2021年11~12月向江苏省新生儿复苏临床研究协作组内同时设有产科和新生儿科的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负责人发放并回收问卷,根据收回的问卷分析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状况。结果: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28份(87.5%)。结果如下:(1)围产期管理:28家医院中26家(92.9%)成立了新生儿复苏团队,22家(78.6%)制定了早产儿复苏流程。(2)复苏设备配置:产房复苏中,28家(100%)医院均配备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24家(85.7%)配备T组合复苏器,21家(75.0%)配备心电监测仪,19家(67.9%)配备空氧混合仪,14家(50.0%)配备气体温湿化仪;院内转运时,13家(46.4%)医院使用暖箱,10家(35.7%)医护直接抱入,5家(17.9%)使用婴儿床,15家(53.6%)配备T组合复苏器/呼吸机,5家(17.9%)配备空氧混合仪,4家(14.3%)配备气体温湿化仪。(3)产房复苏实施:28家(100%)医院均开展脐带延迟结扎,26家(92.9%)使用聚乙烯膜包裹新生儿进行保暖,23家(82.1%)常规监测脉搏氧饱和度,18家(64.3%)以≤30%的氧浓度开始复苏,15家(53.6%)常规使用T组合复苏器或类似设备进行正压通气,2家(7.1%)常规使用心电监测仪。(4)复苏后管理:27家(96.4%)医院对需要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早产儿在其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后给药;23家(82.1%)对无创通气的早产儿开展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技术;24家(85.7%)预防性使用咖啡因;27家(96.4%)在脐静脉置管前进行外周静脉置管,并及时给予静脉输注葡萄糖和营养液。结论:江苏省28家三级医院基本遵循新生儿复苏指南和现有循证依据进行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但产房和院内转运过程中的设备配置仍不足,早期处理细节及质量仍有待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外源性PS替代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临床应用方法包括预防性或抢救性治疗、有创性或微创性治疗、气管插管-PS-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技术和雾化治疗等。现在INSURE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使用细导管、喉罩导气管、雾化等新的非侵入性给药方法也正在被研究或采用。该文就近年来PS在新生儿临床应用的方法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对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早产ARDS患儿脑神经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对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早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脑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接受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的早产ARD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研究组给予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长、住院时间,治疗48 h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的动脉血氧分压差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值、吸入氧浓度差值、智力发展指数差值、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差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β-内啡肽(β-E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用氧时长、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值、吸入氧浓度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智力发展指数差值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β-EP差值和GSH-P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咖啡因用于无创高频辅助通气治疗的早产ARDS患儿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改善神经发育,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不同方法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比较传统的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和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灌注(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0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在该院出生的双胎RDS早产儿(胎龄<32周,体质量<1 500 g)4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入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LISA组(20例)和INSURE组(20例).比较两组患儿基本情况;观察两组患儿插管时间、置管成功率、PS反流率;操作过程中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及脑电图监测;治疗前0.5 h和治疗后8 h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再次给药和72 h内需机械通气的比例.结果 LISA组患儿首次插管成功率为85.00%,INSURE组一次性插管成功,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6,P>0.05).两组患儿插管时间、经皮氧饱和下降范围、心动过缓发生率、呼吸暂停发生率、再次使用PS比例及出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药过程中比较,LISA组药物反流发生率(30.00%)高于INSURE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9,P<0.05).治疗后8 h,LISA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均显著高于INSURE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均显著低于INSUR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置管时两组患儿最低电压和爆发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入PS时、拔管即刻、拔管15 min、拔管30 min,LISA组患儿最低电压均高于INSURE组,而爆发间期短于INSUR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ISA组抑制性脑电恢复至正常时间优于INSUR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SA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安全有效,与INSURE技术相比,LISA治疗可改善血气分析指标,促使肺功能有效恢复,同时对脑电背景活动抑制情况具有改善作用,在早产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侵入性较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效药物,但气管插管、正压和/或机械通气易造成不成熟肺的损伤,一种侵入性较小的PS使用(LISA)技术经细管注入PS无需气管插管和正压通气.研究显示,LISA可减少早产儿有创机械通气的需求并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但目前对于LISA技术的适应证、操作前用药及对早产儿严重并发症的影响仍存争议,现就LISA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存在的争议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 窘迫综合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系统评价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关于使用LISA技术治疗NRD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RCT研究,合计1212例NRDS患儿,其中试验组(使用LISA技术)611例,对照组(使用INSURE技术)6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LISA技术降低了NRDS患儿生后72 h内机械通气率(OR=0.39,95%CI:0.29~0.51,P<0.0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OR=0.53,95%CI:0.38~0.72,P<0.001)及气胸发生率(OR=0.56,95%CI:0.33~0.93,P=0.02).两组患儿病死率及其他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需要重复使用P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LISA技术观察到的PS反流发生率更高(OR=2.60,95%CI:1.64~4.12,P<0.001).结论 与INSURE技术相比,LISA技术在减少NRDS患儿对机械通气需求,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气胸的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侵入性较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方案,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LISA方案治疗的26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LISA组.同时,选择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同一家医院接受INSURE方案治疗的36例RDS早产儿,纳入INSURE组.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生后Apgar评分等进行统计学比较.对2组患儿入院年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不同时间点吸入氧气分数(Fi O2)等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2组患儿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内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则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对不同时间点Fi O2进行组内比较.对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剖宫产术分娩率、外院转入率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母亲产前激素使用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经病例收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2020-YKL05-003),与所有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分娩胎龄、出生体重、剖宫产术分娩率、双胎妊娠率、入院时年龄、生后Apgar评分、外院转入率、母亲产前激素使用率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儿无一例死亡.LISA组患儿的中位MV时间及总用氧时间分别为0和84 h(45~180 h),均短于INSURE组的0(0~80 h)和137 h(107~235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77、1.991,P=0.004、0.047).2组患儿NCPAP时间、生后72 h内MV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同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pH值、Pa O2和Pa CO2水平比较结果 显示,处理措施与测定时间因素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F处理×时间=1.751、P=0.152,F处理×时间=0.338、P=0.852,F处理×时间=0.396,P=0.810).LISA组与INSURE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1、8、24、48 h动脉血pH值、Pa O2和Pa CO2水平分别组内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ISA组的动脉血pH值:F=47.318、P<0.001,Pa O2:F=30.370、P<0.001,Pa CO2:F=27.140、P<0.001;INSURE组的动脉血pH值:F=20.773、P<0.001,Pa O2:F=16.976、P<0.001,Pa CO2:F=23.016、P<0.001).2组患儿动脉血pH值、Pa O2和Pa CO2水平在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1、8、24、48 h这5个时间点分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LISA组和INSURE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0.5、1、6、12、24、48 h的Fi O2分别组内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08、P<0.001,χ2=81.589、P<0.001);而2组患儿治疗后上述各时间点Fi O2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接受PS治疗前及治疗后0.5、1、6 h的Fi O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LISA组患儿Fi O2在接受PS治疗后12、24、48 h均低于INSURE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5、4.312、4.280,P=0.001、<0.001、<0.001).⑤LISA组患儿接受PS治疗后无不良反应者为18例(69.2%),INSURE组为27例(7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2、P=0.615).此外,2组患儿在PS给药过程中经皮血氧饱和度(Tc SO2)<85%、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RDS早产儿采取LISA方案治疗,可缩短MV及总用氧时间,而且不增加不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LISA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胃管联合静脉留置针套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改良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 IS A)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粤北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3例NRDS患儿,根据不同的给药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采用在不中断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下的改良LISA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两者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分别为93.3%、8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029,P<0.05).两组患儿在给药过程中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生后72h内机械通气、肺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LISA技术治疗NRDS安全有效,对气道黏膜损伤小,未增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LISA与INSURE对NRDS早产患儿脑氧代谢、氧合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与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患脑氧代谢、氧合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4例NRDS早产患儿,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患儿常规给予INSURE技术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LISA技术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情况、脑氧代谢、全身氧代谢及临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儿插管用时、无创呼吸支持时间短于对照组,72 h内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表面活性物质二次给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儿脑氧饱和度(ScO2)水平均先升后降,但观察组用药期间、用药后5 min的S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4 h后的血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的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提高,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降低,且均以观察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动过缓、插管所致损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和其余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IN-SURE 技术,LISA技术治疗对NRDS早产儿脑氧代谢、氧合状况影响更小,更有利于减少患儿机械通气率、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