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龙泉驿地区城市居民结直肠癌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成都市龙泉驿地区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社区居民肠镜筛查结果,为评价和优化结直肠癌筛查策略提供参考.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10月成都市龙泉驿地区按照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结直肠癌筛查流程判定为初筛阳性,并在我院完成全结肠镜诊断性检查且获取病理检查结果的城市社区人群1 59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肠镜诊断结果,分成病变组和正常组,病变组根据病理结果进一步分为结直肠癌组、癌前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分析不同分组之间性别、年龄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初筛阳性人群1591例,肠镜诊断正常组965例、病变组616例,病变检出率39.35%,其中,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47.27%vs 3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187,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病变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x2趋势=32.432,P<0.001),按性别分层以后无论男女的年龄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的检出率随时间(2019~2023年)呈上升趋势(x2趋势=75.757,P<0.001),按性别分层以后无论男女的时间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镜诊断病变组626例经病理学诊断发现:结直肠癌3例,检出率0.19%;癌前病变228例,检出率14.33%;良性病变395例,检出率24.83%.癌前病变检出率以60~69岁年龄组最多,良性病变检出率以≥70岁年龄组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现阶段施行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项目,能有效识别高风险群体、准确检出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是控制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的重要二级预防措施,为公共健康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轨迹的纵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纵向变化轨迹,分析心理维度、社会支持维度及炎症因子对轨迹类别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纵向研究.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我院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周(T1)、术后3个月(T3)、术后6个月(T4)、术后9个月及术后12个月(T5)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调查患者5个时间点的PTSD水平,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识别轨迹类别,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采用LCGM方法将193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PTSD的变化轨迹分为3个潜在类别即PTSD低水平组(占41%)、PTSD下降组(占33%)、PTSD进展组(占26%);选择PTSD低水平组作为参考类别,采用逐步进入法筛选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下尿路不适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越高的患者更易进入PTSD下降组,炎症因子(IL-6、TNF)、恐惧疾病进展及侵入性认知水平越高的患者更易进入PTSD进展组.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的PTSD存在异质性,有3种不同的变化轨迹,尤其应重视初始分值较低的PTSD进展组.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术后早期的身体不适症状,同时重视心理因素如恐惧疾病进展、侵入性认知及炎症因子对PTSD轨迹的预测作用,制定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术后PTSD慢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l99)、糖类抗原724(CA724)]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患者纳入病例组,另选同期在本院接受结直肠癌筛查且排除结直肠癌的80例健康者纳入健康组.两组均接受MRI-DWI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对比两组ADC值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病例组患者术后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ADC值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经线性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ADC值,血清CEA、CAl99、CA724水平高(P<0.05);经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后发现,病例组15例发生复发转移,占比18.75%;发生组ADC值低于未发生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其余临床资料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DC值、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密切(P<0.05);绘制ROC曲线后,CEA、CA199、CA724、ADC值分别预测术后复发转移的AUC为0.813、0.815、0.755、0.838,联合预测AUC为0.907.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ADC值呈低表达,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呈高表达,上述指标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关系密切有关,且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圳市南山区结直肠癌筛查效果估算:微观模拟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通过微观模拟模型估算2020版国家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在深圳市南山区实施的预期效果.方法 采用开源CMOST模型,模拟国家指南推荐的筛查策略[针对50~75岁人群,每年进行1次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ITT)、每5年1次或10年进行1次肠镜检]以及深圳市现有筛查策略(针对45~74岁人群,每2年、3年、5年进行1次风险评估问卷+FIT).通过比较成本、效果和边际成本效果比,评估不同策略的效果.结果 在实际参与率情况下,全生命周期内,国家指南推荐策略降低结直肠癌26.1%~35.7%发病数、28.6%~37.1%死亡数、挽救106.5~144.9个生命年,深圳策略降低结直肠癌14.8%~18.1%发病数、15.5%~18.9%死亡数、挽救63.7~77.4个生命年.其中国家指南推荐的每年进行1次FIT边际成本效果比最小,每降低1例结直肠癌发病仅需23.0次增量肠镜检,每挽回1个寿命年仅需5.6次增量肠镜检.在100%的参与率情况下,指南推荐策略与深圳策略防控效果接近,其中深圳策略每3年进行1次风险评估问卷+FIT是同等效果中肠镜资源消耗最小的策略.结论 在目前实际较低筛查参与率的情况下,国家指南推荐的针对50~75岁人群每年进行1次FIT筛查等策略可以提高结直肠癌发现率,并降低死亡率;在初筛参与率提高到100%的情况下,深圳策略针对45~74岁人群每3年进行1次风险评估问卷+FIT筛查是更好的优筛查策略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癌症筛查的影响及其方案调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许多有组织性筛查的国家暂停了结直肠癌筛查服务,这可能会导致癌前病变和结直肠癌的诊断延迟,进展期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病率升高。然而随着疫情的控制,筛查项目的重启,其对结直肠癌发病率及其各分期分布的影响未知。本研究基于荷兰肿瘤登记系统收集的2018—2020年25家医院所有确诊的55~75岁(当地筛查起止年龄)结直肠癌患者信息,分析每月总体及各临床分期诊断数量。基于筛查暂停前的发病率推断2020年3—12月的预期发病率,并将其与实际发病率比较,分析结直肠癌筛查活动暂停与重启的影响。结果显示,2020年4—6月结直肠癌总发病率大幅下降,其中Ⅰ期的占比最高(48%),其次是Ⅱ期(23%)和Ⅲ期(23%),Ⅳ期仅占5%。同年5月,当地政府根据先进先出的原则分阶段重启筛查计划,并通过提高结肠镜检查工作量(1.2倍)等措施,实现结直肠癌诊断量的追赶。7月观察到结直肠癌诊断数量增加,10月的实际诊断数量已远超预期。该研究提示,疫情导致结直肠癌筛查项目暂停,对结直肠癌总发病率的影响主要在于短期内早期癌的下降,对结直肠癌分期和死亡率的长期影响可能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后中低位直肠癌病理完全缓解(pCR)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并最终行根治性手术的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影像资料;男23例,女15例;中位年龄68(47~79)岁;有13例为pCR,25例为非pCR。将38例患者分层随机分为训练组(26例)和测试组(12例)进行建模。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直肠MRI检查,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临床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各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以曲线下面积、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来评价所构建模型。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原发位置和术后病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本研究在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从每个模态下感兴趣区域(ROI)提取了41个特征,包括9个一阶特征,24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和8个形状特征。进一步分别从新辅助治疗前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加权成像(T2WI)的每一个图像模态中提取41个特征,共纳入164特征。经过 t检验和相关系数的筛选后,仅有4个特征得到保留。经过LASSO交叉验证后,仅有治疗前基线DWI图像的一阶偏度和治疗前基线T2WI图像中的体积这两个特征得到保留。应用这两个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56和0.844,77.8%和100.0%,88.2%和75.0%,77.8%和66.7%,88.2%和100.0%。影像组学模型的决策曲线显示,采用该预测模型预测pCR的策略要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pCR的策略,也优于将所有患者看作非pCR的策略。 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构建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直肠癌pCR预测模型,有潜力用于临床筛选或可免于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异型增生危险因素的多中心长程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我国UC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3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154例UC患者,随访至2017年12月1日。所有UC患者均需结肠镜检查并行组织病理学评估。采用 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我国UC患者发生异常增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最终纳入133例UC患者,年龄为(50.0±11.9)岁,诊断年龄为(35.5±11.6)岁,病程为(14.5±6.7)年,结肠镜检查次数为(3.4±1.6)次。共检出21例异型增生患者,未检出结直肠癌患者。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诊断年龄(风险比为1.05,95% CI 1.01~1.10, P=0.009)和广泛结肠型(风险比为2.92,95% CI 0.97~8.79, P=0.057)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龄大(风险比为1.06,95% CI 1.02~1.11, P=0.003)和广泛结肠型(风险比为3.68,95% CI 1.21~11.19, P=0.022)均为UC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广泛结肠型UC患者异型增生的累积发病率高于左半结肠型患者[24.3%(17/70)比6.3%(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23, P=0.005)。 结论:广泛结肠型和诊断年龄大是我国UC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长病程广泛结肠型UC患者的癌变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直肠镜初筛阴性人群再次行结直肠镜筛查的时间间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镜初筛阴性人群再次进行结直肠镜筛查的时间间隔。方法:选择美国前列腺、肺、结直肠及卵巢筛查数据库中基线期结肠镜检查结果正常(初筛阴性)、完成两次结肠镜筛查的14 606名研究对象,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种族、吸烟)、生活习惯、癌症家族史及结直肠筛查结果等信息。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随着筛查间隔的延长阳性病例(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腺瘤、息肉)检出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内部标准人口计算各筛查间隔组阳性病例的标化例数、阳性率和构成比。结果:研究对象基线期的年龄为(61.9±5.2)岁,男性占54.4%(7 948名);有癌症家族史占46.2%(6 745名);筛查间隔为(1 639.1±320.9)d,筛查阳性者共1 716例。随着筛查间隔的延长,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腺瘤和息肉的阳性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 P趋势<0.001)。经内部标准化人口(14 606名)标化后,采用3、5年筛查间隔方案分别检出17.99、11.57例结直肠癌和177.37、240.35例进展期腺瘤。 结论:基于美国结肠镜检查初筛阴性人群,3年筛查间隔方案能筛出相对较多的结直肠癌病例,但其卫生经济学评价尚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粪便标志物DNA和RNA筛查结直肠癌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目前缺乏有效无创、依从性高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粪便DNA和RNA检测是近年新兴的非侵入性结直肠癌筛查手段,尤其是粪便多靶点DNA和微小RNA(miRNA)检测具有无创无痛、敏感性高、安全方便等特点,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筛查方法的不足。国外已将粪便多靶点DNA检测纳入结直肠癌的筛查指南,但其也存在特异性低、价格昂贵、癌前病变检出率低等不足。粪便miRNA检测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miR-451)、癌前病变检出率高(miR-92a)等优势,但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对粪便标志物DNA和RNA筛查结直肠癌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粪便多靶点DNA和miRNA检测的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广州)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牵头,联合国内消化、消化内镜以及消化病理专家共同制订了本共识,本共识主要从定义及术语、结肠镜筛查实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治疗及术后注意事项和随访5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