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 2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难治性青光眼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9岁。因右眼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后眼压反复升高5年,于2021年2月17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患者5年前因右眼视网膜脱离于外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视网膜激光光凝+硅油填充手术。手术后右眼视网膜脱离恢复情况良好,随访发现眼压升高,取出眼内硅油后眼压仍反复升高,最高时达50 mm Hg (1 mm Hg=0.133 kPa),长期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近两年右眼眼压在4联用药情况下仍不稳定。患者自幼双眼近视,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病史,否认外伤史及其他用药史。眼部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2.50 DS→0.05,左眼BCVA-3.75 DS/-1.00 DC×80°→1.0。右眼、左眼分别为眼压32.0、19.2 mm Hg。除右眼晶状体混浊(图1A)外,双眼其余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颜色苍白,杯盘比0.9;左眼视盘颜色淡,杯盘比0.5。双眼视网膜平伏,可见豹纹状眼底改变。右眼上方及颞下方周边视网膜可见大片萎缩灶、陈旧性激光斑,视盘血管成屈膝状改变(图1B );左眼颞上方周边视网膜可见陈旧性激光斑。电脑视野检查,右眼上方视野缺损,累及中心,下方部分视野缺损(图1C);左眼未见明显视野缺损。房角镜检查,双眼房角全周开放,未见新生血管。眼部B型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右眼继发性青光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白内障;双眼屈光不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难治性黄斑裂孔是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术后俯卧位等方法难以使裂孔闭合且视力预后较差的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长病程、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的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扩大内界膜剥除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和玻璃体腔填充术。而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新型长效内填充物术的应用及其手术技巧的改进可促进黄斑裂孔的原位愈合,是未来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目前所有手术方式的目标均为促使黄斑裂孔内的胶质增生以最大程度地闭合裂孔。依照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就近年来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难治性黄斑裂孔的认知并为优化和规范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eill-Marchesan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17岁,汉族,因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双眼眼压升高,于2021年2月23日至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就诊。既往史:患者双眼近视6年,且度数进行性加深;余全身各系统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父母系近亲结婚(表兄妹)。患者一般体格检查:身高158 cm,体质量55 kg;手指、脚趾及关节均无异常。眼部专科检查:(1)视力右眼裸眼视力数指/50 cm,矫正后视力-19.00 DS/-0.50 DC×90°→0.5 -;左眼裸眼视力数指/50 cm,矫正后视力-21.00 DS/-0.75 DC×30°→0.2 -。(2)眼压 右眼眼压39 mmHg,左眼41 mmHg(1 mmHg=0.133 kPa)。使用降眼压药物后,右眼眼压20.7 mmHg,左眼16.2 mmHg。(3)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双眼结膜轻度混合充血;双眼角膜透明;双眼中央前房深约2 CT,周边前房深约1/3 CT;双眼虹膜震颤;双眼均瞳孔圆,直径约为3.0 mm,对光反射存在;双眼晶状体透明(图1A)。扩瞳后双眼晶状体近球形,均可见整个晶状体赤道部及360°悬韧带,右眼晶状体直径7.6 mm,左眼7.8 mm(图1B)。(4)眼底检查 双眼视盘色淡红,右眼C/D约为0.4,左眼约为0.7。(5)前房角镜检查 静态下双眼各象限均关闭;动态下右眼上方及下方N2,余N4,左眼鼻侧N2,下方N3,余N4。(6)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双眼前房浅,右眼前房中轴深度为1.68 mm,左眼为2.03 mm;双眼周边房角关闭,悬韧带细长过伸,睫状体似发育不良(图2)。(7)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检查 眼轴右眼23.95 mm,左眼24.38 mm;前房深度右眼1.92 mm,左眼2.28 mm;晶状体厚度右眼4.43 mm,左眼4.55 mm;角膜直径右眼12.6 mm,左眼12.7 mm。(8)角膜内皮镜检查 角膜厚度右眼527 μm,左眼518 μm;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右眼2 766个/mm 2,左眼2 603个/mm 2;(9)中心24°视野检查 右眼鼻侧视野缺损伴阶梯,左眼管状视野(图3);(10)视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agraphy,OCT)检查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右眼67 μm,左眼56 μm。全身血液生化检查无异常,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双眼球形晶状体;继发性青光眼。双眼先后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三攀式人工晶状体巩膜悬吊+房角分离术;人工晶状体右眼预留-1.76 D,左眼预留-0.73 D;术中OCT监测下见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晶状体呈球形(图4)。术后1周内发生双眼一过性眼压升高,临时采用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降眼压治疗。术后5个月随访观察,患者右眼眼压13 mmHg,左眼12 mmHg;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9,左眼0.7;双眼前房深度均正常,人工晶状体居中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眼ICL植入术后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23岁,2020年11月因"双眼视物模糊、眼胀、眼痛、眼眶痛(右眼重)8个月余"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自诉2017年4月因双眼高度近视在当地医院行双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术前当地眼科检查显示:验光结果为右眼0.04,-13.00/-3.25×150=0.6,左眼0.04,-9.50/-1.50×15=0.6。眼压为右眼13.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9 mmHg。右眼前房深度为3.20 mm,平均前房角度(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为34.3°;左眼前房深度为3.35 mm,平均ACA 34.3°。术后早期眼压正常,术后给予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每天4次,2周后停药。术后患者偶尔出现眼痛及头痛症状,未引起注意。2020年5月患者因"右眼视物不清2个月"到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眼科检查(病历本记录):右眼矫正视力0.12,左眼0.6;右眼眼压48 mmHg,左眼24 mmHg。诊断为:双眼青光眼,双眼ICL植入术后,双眼视神经萎缩。给予右眼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口服醋甲唑胺片500 mg,效果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视病理性近视眼的眼底并发症 提升病理性近视眼综合防治水平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理性近视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人们对病理性近视眼认识普遍不足,常将病理性近视眼和高度近视眼相混淆,未充分认识到病理性近视眼不只是一类屈光不正性疾病,更是一类可致盲的眼底疾病。病理性近视眼眼底并发症是导致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退行性病变以及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均与眼轴长度密切相关,可终身进展,且治疗手段有限。当下近视眼防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病理性近视眼是近视眼防控中的重点和难点,全社会都应重视病理性近视眼眼底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大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共同呵护国民眼健康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01-4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婴幼儿高度近视管理与调查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婴幼儿高度近视(≤-6 D)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评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视觉结果。发现:高度近视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少见,患病率低于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病因与年龄较大儿童不同,较高比例为与早产或遗传原因有关的继发性近视。儿童高度近视诊断后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近视综合征相关最常见特征的临床评估,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对儿童整体健康更为重要的相关医学诊断。生物特征评估(包括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对于区分轴性近视和与眼前节异常发育相关的屈光性近视很重要。其他检查包括眼部照相、电生理检查、基因检测,并且通常需要儿科医生和临床遗传学家的参与。在检查之后,光学矫正必不可少,但这可能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由于婴幼儿高度近视的疗效证据缺乏和具有临床异质性,这类儿童应用近视控制干预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结论:婴幼儿高度近视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病因模式与大龄儿童不同。就检查、光学矫正和应用近视控制措施治疗而言,此类儿童的临床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通常需要多学科一起合作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继发性黄斑前膜的病因分析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继发性黄斑前膜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黄斑前膜患者149例(149眼)。术前完善眼部相关检查查找病因,共纳入继发性黄斑前膜95例(95眼)。病因包括: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2例,眼外伤相关眼病3例,弓蛔虫感染3例,视网膜静脉阻塞4例,高度近视7例,白内障术后7例,葡萄膜炎9例,糖尿病相关13例,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后14例,视网膜周边裂孔及病变33例。所有患者均先治疗原发病,除1眼经治疗黄斑前膜自愈外,其余94眼待原发病稳定后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及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比较继发性黄斑前膜的发病情况,手术前后视力分布、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微视野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视力分布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09, P<0.001)。CMT术后(256.72±46.00)μm较术前(457.98±88.61)μm降低( t=26.01, P<0.001)。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术后(21.36±5.90)dB较术前(17.67±6.43)dB改善( t=-13.74, P<0.001)。本组患者治愈92例,治愈率96.84%(92/95)。 结论:继发性黄斑前膜术前排查病因,在活动性原发病控制后行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囊膜剥脱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85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既往近视眼病史70余年,高血压病史10余年,退休前为核武器研究工作者。眼部检查:左眼裸眼视力为0.02,矫正无提高,光定位准确;眼压为24 mmHg(1 mmHg=0.133 kPa),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房角开放,全周房角散在灰白色碎屑样物质沉积,小梁网色素分级为Ⅰ~Ⅱ级(精粹图片1中A),虹膜震颤,瞳孔圆,直径约3.0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应灵敏,无相对性传入性瞳孔功能障碍,瞳孔缘可见灰白色碎屑样物质沉积(精粹图片1中B),散大瞳孔后可见晶状体向下脱位,上方悬韧带可见灰白色碎屑样物质沉积(精粹图片1中C),晶状体混浊(精粹图片1中D);眼底窥不清,隐约见视盘色稍淡。临床诊断:左眼囊膜剥脱综合征;左眼白内障;左眼晶状体半脱位;左眼继发性青光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外肌转位改良Yokoyama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眼外肌转位改良Yokoyama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接受眼外肌转位改良Yokoyama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斜视的患者。术中充分分离上直肌及外直肌,于肌腹中央纵向钝性剖开向后延伸至肌止点后12~14 mm,将上直肌颞侧及外直肌上方1/2肌腹交叉转位固定到对侧肌肉止点,同时联合内直肌后退。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复诊,记录患者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改善情况,同视机检查客观斜视度数,眼眶CT检查眼外肌和眼球位置的改变,同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共纳入患者5例(8只眼),其中女性4例(7只眼),男性1例(1只眼);年龄(63±11)岁,眼轴长度(34.58±2.25)mm,术中内直肌后退(7.6±2.3)mm。所有患者术前眼位均为内下转位,角膜映光点水平范围为+15~>+45 o,垂直范围为+15~+45 o;外转及上转明显受限,运动受限程度均为-3(-4~-1)级。3例双眼患病和1例单眼患病患者代偿头位明显,1例单眼患病患者无代偿头位。术前眼眶CT提示上直肌向鼻侧移位、外直肌向下方移位,眼球从肌锥的颞上方疝出。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眼位基本正位,同视机检查客观斜视度数水平范围为-4~+7 o,垂直范围为0~+6 o。所有患者眼球运动均明显改善,外转运动程度为-1级(-2~-1)、上转运动程度为-2级(-3~-1);代偿头位消失;眼眶CT提示眼球位于肌锥内;无眼前节缺血、肌肉粘连、病情复发、继发性青光眼、球壁刺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眼外肌转位改良Yokoyama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斜视初步临床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眼多灶性脉络膜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27岁。因孕28周、双眼高度近视(-9 D)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检查眼底。无眼部不适主诉,否认既往全身病史。眼部检查:双眼矫正视力1.0。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未见炎症反应。广角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多灶性穿凿样脉络膜视网膜病灶,周边线状脉络膜视网膜条纹(schlaegel lines )( 图1A, 图1B)。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左眼无血管层非活动性2型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心凹颞侧色素上皮上方团状中强反射,内部伴血流信号( 图1C)。诊断:双眼多灶性脉络膜炎、左眼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