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单个撕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视网膜撕裂孔形成原因多为患者眼部震动突然加剧,视网膜变性薄区存在的玻璃体牵引快速撕扯视网膜所致 [1]。此类型裂孔所致视网膜脱离(RD)起病急,进展迅速,且患者多为青壮年。为以最小代价获取视网膜复位及裂孔封闭,且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我们采用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SBP)联合玻璃体腔填充无菌空气治疗一组伴单个撕裂孔的孔源性RD(RRD)患者,并对其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变化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黄斑下浓厚出血的多联治疗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气体填充和抗VEGF药物治疗(多联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接受多联治疗的黄斑下浓厚出血患者24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9.05±8.86)岁。患眼平均黄斑下出血时间(17.15±10.30)d;平均出血面积(13.85± 8.63)DD。合并出血性RPE脱离17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频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患眼平均logMAR BCVA 1.37±0.38;平均黄斑中心凹平均隆起高度(824.94±294.38)μm。所有患眼均行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黄斑下注射10 μg/0.1 ml t-PA 0.1~ 0.5 ml;气液交换后玻璃体腔填充15% C 3F 8 13只眼,消毒空气11只眼;手术完毕时注射抗VEGF药物11只眼,后续根据病灶活动情况行抗VEGF药物按需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7.90±22.21)个月。观察黄斑下出血吸收、视力改善情况、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比较行 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下积血清除。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82±0.28,平均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253.88±71.7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727、-3.234, P<0.001、<0.001)。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平均为1.08次。手术中视网膜下注射t-PA时黄斑中心形成微小裂孔1只眼;手术后早期轻度玻璃体积血2只眼。随访期间出血复发2只眼。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t-PA、气体填充、抗VEGF药物是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优化组合方式;可有效清除黄斑下出血,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玻璃体再出血(PVH)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9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收治的首次行PPV治疗的PDR伴玻璃体积血(VH)患者1 848例1 848眼,其中男979眼,女869眼;平均年龄(55.72±10.39)岁。所有患眼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三通道PPV。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379.34±231.28)d。按PPV术后是否发生PVH分为PVH组和无PVH组,再根据PVH发生时间分为早期PVH组和晚期PVH组。1 848例1 848眼中PPV后发生PVH 170眼,占9.19%,其中早期PVH 30眼,晚期PVH 140眼,发生时间为术后6~450 d。纳入统计分析的基线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手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眼部因素包括术前是否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前3 d是否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晶状体状态、是否合并虹膜新生血管(NVI)等;手术因素包括术中是否发现视盘新生血管(NVD)伴出血、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结束时是否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等。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R伴VH患者PPV术后PVH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0.940, P<0.01)、术前高HbA1c水平( OR=1.878, P<0.01)、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VO)( OR=8.310, P<0.01)、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 OR=3.030, P=0.019)、糖尿病病程( OR=1.044, P<0.01)、高血压病史( OR=1.802, P<0.01)、合并肾脏或心脑血管疾病( OR=18.377, P<0.01)、术前合并NVI( OR=7.488, P<0.01)、未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OR=1.628, P=0.023)、NVD伴出血( OR=2.691, P<0.01)、术毕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 OR=0.181, P<0.01)、术毕玻璃体腔无菌空气填充( OR=1.901, P=0.024)与PVH相关。早期PVH组和晚期PVH组术前基线、眼部和手术因素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低龄、术前高HbA1c、合并RVO、糖尿病饮食控制治疗、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合并肾脏或心脑血管疾病、术前合并NVI、未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NVD伴出血、术毕未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术毕玻璃体腔无菌空气填充是PDR伴VH患者PPV术后发生PVH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伴 COL2A1基因突变的Stickler综合征一家系3例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例1 患者男,先证者,12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周于2015年9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面中部扁平。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矫正视力0.8;左眼视力数指,矫正视力0.01。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6 mm Hg (1 mm Hg= 0.133 kPa)。双眼眼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腔清亮。眼底检查,左眼上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累及黄斑区,颞上可见一巨大裂孔;右眼视网膜在位。诊断:左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左眼高度近视。先后行左眼巩膜外加压手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及硅油取出手术。手术后左眼视网膜复位佳。2020年9月,患者因右眼视物遮挡10 d再次到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0.1,矫正视力0.3。双眼眼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腔清亮。右眼鼻侧、上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其上可见一巨大裂孔;左眼视网膜在位。诊断:右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先后行右眼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及硅油取出手术。手术后右眼视网膜复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特发性黄斑孔不同术式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比较特发性黄斑孔(IMH)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IMH 59例(61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4组,A组,25例(25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及C 3F 8填充;B组,12例(14只眼)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C 3F 8填充及术中孔内滴入神经生长因子(NGF);C组,8例(8只眼)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无菌空气填充;D组,14例(14只眼)PPV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于黄斑孔表面、无菌空气填充。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及OCT等检查。随访6个月,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各组的效果。 结果:术后6个月,A组黄斑孔愈合率为96.00%(24/25),B组、C组、D组愈合率均为100.00%,各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B组愈合形态、视力均优于A组( Z=-1.996, P=0.046; t=2.226, P=0.029);A组与C组之间愈合形态、视力及视力增加值均相近( Z=-1.003, P=0.316; t=1.507, P=0.142; t=1.028, P=0.312);C组与D组愈合率相同,愈合形态及视力相近( Z=-1.095, P=0.273; t=-0.693, P=0.500),C组视力增加值高于D组( t=-2.241, P=0.036)。 结论:IMH手术中辅助使用NGF有益于术后孔愈合及视力改善,术中玻璃体腔填充无菌空气与填充C 3F 8效果无明显差异,内界膜翻转填塞者术后视力恢复可能优于直接覆盖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两种不同硅油取出术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提升、玻璃体切割手术设备及显微设备的更新,玻璃体切割手术逐渐在我国县级医院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部分患眼需填充硅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预后。待术后视网膜病情稳定,作为玻璃体腔填充物的硅油需及时取出,否则会继发青光眼、角膜变形、视敏度下降等并发症 [1]。目前临床上有几种硅油取出方法的报道,包括经巩膜两通道切口取油、输液皮条连接23G通道取油、F4H5辅助硅油取出以及本课题组报道的经瞳孔硅油取出等 [2,3,4,5]。无论何种取油方式,维持术中及术后眼压的平稳至关重要,过低的眼压会引发脉络膜渗漏,甚至出血、感染 [6]。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发现经验不足的手术医师存在缝合巩膜切口不密闭的现象,为此,我们改良了硅油取出术中的灌注模式,使得术中及术后眼压维持较好。现报告改良的硅油取出术与既往硅油取出术在眼压维持等安全性方面的优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评估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且行iOCT检查的患者316例316眼。记录iOCT扫描时间和结果、与术者显微镜下观察判断的一致性及其对手术治疗策略的影响,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316眼中有271眼成功完成iOCT检测,占85.8%,平均扫描时间为(3.54±2.30)min;在271眼扫描成功患眼中,特发性黄斑裂孔51眼,黄斑前膜95眼,致密玻璃体积血50眼,黄斑板层裂孔30眼,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12眼,高度近视黄斑病变33眼;iOCT检查结果与术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判断不一致的有45眼,占16.6%,其中有27眼术中改变手术策略,占10.0%。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2眼内界膜剥除后内层视网膜桥状连接,改为空气填充玻璃体腔;15眼内界膜剥除后出现裂孔边缘纤细的条状高反射,称为Hole-door现象,占32.6%;裂孔直径>400 μm的黄斑裂孔中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外界膜连续性均优于未出现Hole-door现象患眼。黄斑前膜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8眼黄斑前膜残留,占8.4%,其中3眼增加黄斑前膜剥除操作,56眼出现黄斑前膜剥除后继发改变,占58.9%。致密玻璃体出血患眼iOCT检查结果显示,17眼黄斑结构正常,占34.0%,33眼黄斑结构异常,占66.0%;14眼iOCT检查黄斑结构与术中显微镜下判断结果不一致,占28.0%,其中11眼增加了黄斑前膜剥除操作。结论: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可指导术中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预测术后恢复情况,提高术后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难治性黄斑裂孔是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术后俯卧位等方法难以使裂孔闭合且视力预后较差的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长病程、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的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扩大内界膜剥除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和玻璃体腔填充术。而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新型长效内填充物术的应用及其手术技巧的改进可促进黄斑裂孔的原位愈合,是未来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目前所有手术方式的目标均为促使黄斑裂孔内的胶质增生以最大程度地闭合裂孔。依照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就近年来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难治性黄斑裂孔的认知并为优化和规范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首诊眼科与非首诊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眼底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对比分析首诊眼科与非首诊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MVR)的眼底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4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的AIDS合并CMVR患者22例41只眼纳入研究。因眼部症状来眼科就诊后发现AIDS者7例14只眼(FVO组),已知患有AIDS后发生眼底病变者15例27只眼(FVNO组)。所有患者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清晰者21例39只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其中5例行FFA检查;5例行OCT和眼部B型超声检查。将CMVR分为暴发型及懒惰型。除2例4只眼外,其余20例37只眼均进行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41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入更昔洛韦治疗12只眼;因视网膜脱离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10只眼;因广泛视网膜脱离,患者放弃手术治疗7只眼;未接受任何眼科治疗12只眼。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3±39)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暴发型、懒惰型CMVR的发生率及各自眼底特征。两组患者初诊及末次随访时的视力差异以及CD4 +T细胞计数比较采用 t检验;两组患者病灶是否累及黄斑以及病灶波及范围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暴发型CMVR表现为沿大血管分布的浓密的黄白色坏死灶伴出血以及伴或不伴卫星灶;懒惰型CMVR表现为稀疏的黄白色颗粒状外观病灶伴少许出血。伴随体征包括霜样树枝样血管鞘、视网膜动脉闭塞及视盘水肿等。FVO组7例14只眼均为暴发型。其中,伴视网膜动脉闭塞2例2只眼;伴视盘水肿1例2只眼,为双眼发病者。FVNO组15例27只眼中,暴发型13例21只眼,懒惰型4例6只眼。暴发型患者中,伴霜样树枝样血管鞘4例6只眼,伴视网膜动脉闭塞10例12只眼,伴视盘水肿4例4只眼。FVO组与FVNO组初诊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34 , P=0.133 );末次随访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0, P=0.001 );初诊时CD4 +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02, P=0.378)。FVO组病灶累及黄斑和病灶范围波及3~ 4个象限的患眼数高于FN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7.552、7.865, P=0.006、0.005 )。 结论:AIDS合并CMVR首诊眼科者较非首诊眼科者眼底浓密的坏死病灶累及黄斑更多,病灶范围更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积血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玻璃体积血(VH)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再积血(PV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5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首次行PPV治疗的RVO继发VH患者195例19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2例102只眼,女性93例93只眼;年龄(62.93±9.78)岁。根据PPV后是否发生PVH,将患者分为PVH组、无PVH组,分别为17(8.72%,17/195)、178(91.28%,178/195)例。PVH发生时间为PPV后(140.33±130.85)d。所有患眼均由同一名医生行23G或25G PPV,手术中根据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以及手术完毕是否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或曲安奈德治疗。手术后随访时间(9.45±6.68)个月。分析影响PVH发生的基线、眼部、手术因素。基线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等;眼部因素包括RVO类型、晶状体状态、VH病程、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等;手术因素包括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是否剥除内界膜、玻璃体腔填充物类型、玻璃体腔注射药物类型等。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Cox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RVO继发VH患者PVH的危险因素。结果:PVH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多于无PVH组且糖尿病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眼间RVO类型、晶状体状态、玻璃体腔不同填充物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比值比( OR)=2.724,95%可信区间( CI)1.006~7.374, P=0.049]、糖尿病病程( OR=1.071,95% CI 1.013~1.134, P=0.016)、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OR=4.387,95% CI 1.421~13.546, P=0.010)、人工晶状体眼( OR=3.493,95% CI 1.229~9.925, P=0.019)、玻璃体腔气体填充( OR=3.640,95% CI 1.365~9.702, P=0.010)与PVH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是手术后发生PVH的独立危险因素( OR=4.007,95% CI 1.429~11.234, P=0.008)。 结论: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气体填充可增加RVO继发VH患者PPV后PVH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