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矢车菊根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欧矢车菊根的高效液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phase,HPL 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进行分析,建立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WondaSil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 μm),以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为29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 μL.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5批欧矢车菊根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确定化学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使用SPSS 26.0和SIMCA-P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al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对不同批次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 15批欧矢车菊根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出绿原酸(11号峰)、咖啡酸(13号峰)、异绿原酸A(19号峰).建立了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含量测定方法;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601~0.983;HCA将15批欧矢车菊根分为2类;PCA得到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260%;OPLS-DA表明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是影响欧矢车菊根药材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结论 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快速筛选出欧矢车菊根药材的差异性特征成分,为欧矢车菊根药材的质量控制及标准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采收时间茵陈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10个不同采收期批次茵陈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考察整个生长期中主要功效成分合成累积变化规律,揭示绵茵陈和花茵陈药材的整体质量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方法 基于3~12月份采收的10批茵陈药材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以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为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对不同采收时间茵陈药材进行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评价.结果 建立了10批不同采收时间茵陈药材指纹图谱,确定18个共有峰,共指认出5个共有成分.10批药材样品可分为3类,其中3、4、5月份采收的茵陈样品聚为第一类,6、7、8、9月份样品聚为第二类,10、11、12月份样品聚为第三类.结论 不同采收时间的茵陈药材功效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不同,其中绵茵陈(采收期3、4、5月份)和花茵陈(采收期6、7、8、9月份)药材中功效成分累积量差异明显,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绵茵陈和花茵陈进行分类临床运用的科学性,同时也表明以绿原酸和滨蒿内酯分别作为两者指标成分进行质量控制的合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绿原酸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肺癌A549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绿原酸能否通过作用于PI3K-Akt信号通路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抑制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促进其凋亡。方法:采用梯度浓度(0、25、50、100、150、200 μg/ml)的绿原酸干预A549细胞48 h,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并计算半抑制浓度(IC 50)。将A549细胞分成空白组、绿原酸组(IC 50)和绿原酸+740YP组(IC 50绿原酸+50 μg/ml 740YP),干预48 h后使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距离,细胞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水平与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p-PI3K、p-Akt和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绿原酸对A549细胞的IC 50为57.45 μg/ml。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空白组、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48 h迁移距离分别为(424.80±14.43)、(289.67±18.93)和(402.22±17.99)μm,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3组细胞48 h侵袭细胞数量分别为(96.00±6.24)、(35.33±7.64)和(83.00±2.00)个,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3组细胞48 h凋亡率分别为(6.15±0.17)%、(54.63±0.72)%和(17.27±0.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105.98, P<0.001; F=90.62, P<0.001; F=8 321.99, P<0.001);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迁移距离和侵袭数量均减少(均 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均 P<0.001);与绿原酸组相比,绿原酸+740YP组细胞迁移距离增加( P<0.001),细胞侵袭数量增多( P<0.001),细胞凋亡率降低( 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空白组、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G 0/G 1期比例分别为(65.75±0.58)%、(55.84±0.78)%和(55.24±1.37)%,G 2/M期比例分别为(11.21±1.03)%、(20.23±0.62)%和(9.96±0.33)%,S期比例分别为(23.04±0.49)%、(23.92±1.36)%和(34.80±1.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111.02, P<0.001; F=181.26, P<0.001; F=113.05, P<0.001);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G 0/G 1期比例减少(均 P<0.001),绿原酸组G 2/M期比例增加( P<0.001),绿原酸+740YP组细胞S期比例增加( P<0.001);与绿原酸组相比,绿原酸+740YP组细胞G 2/M期比例减少、S期比例增加(均 P<0.00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空白组、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线粒体JC-1荧光强度分别为39.51±1.32、10.05±0.19和21.85±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508.82, P<0.001);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荧光强度均降低(均 P<0.001);与绿原酸组相比,绿原酸+740YP组荧光强度升高( P<0.00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空白组、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MDA含量分别为(0.47±0.01)、(0.61±0.01)和(0.56±0.01)nmol/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62.30, P<0.001);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MDA含量均增加(均 P<0.001);与绿原酸组相比,绿原酸+740YP组细胞MDA含量减少( P=0.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空白组、绿原酸组和绿原酸+740YP组细胞p-PI3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33、0.28±0.14和0.34±0.20,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6、0.43±0.05和0.95±0.14,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4、1.41±0.05和0.70±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8.48, P=0.018; F=19.11, P=0.002; F=57.50, P<0.001);与空白组相比,绿原酸组细胞p-PI3K、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均 P<0.05),绿原酸+740YP组p-PI3K、Caspase3蛋白表达均降低(均 P<0.05);与绿原酸组相比,绿原酸+740YP组细胞p-Akt蛋白表达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均 P<0.05)。 结论:绿原酸可能通过减少PI3K与Akt蛋白磷酸化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造成线粒体功能受损,引起MDA累积,最终导致肺癌A549细胞功能受损与活性降低,促进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桑菊饮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一致性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桑菊饮中药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的化学组成差异,为桑菊饮的质量评价提供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桑菊饮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指纹图谱,从化学成分种类、指纹图谱相似度、化学模式识别分析、代表性指标成分含量4个方面分析桑菊饮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的化学组成差异。结果:10批传统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88,标定出35个特征峰,指认其中12个共有峰(7号峰为新绿原酸、10号峰为绿原酸、11号峰为隐绿原酸、13号峰为1,3-二咖啡酰奎宁酸、17号峰为芦丁、19号峰为连翘酯苷A、20号峰为木犀草苷、24号峰为异绿原酸B、25号峰为3,5-O-二咖啡酰奎宁酸、31号峰为连翘苷、32号峰为蒙花苷、35号峰为甘草酸铵);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83,标定出29个特征峰。与传统汤剂相比,配方颗粒部分批次缺少14、26、27、30、32、34号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均可区分二者。传统汤剂中指标性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连翘酯苷A、草苷、异绿原酸B、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连翘苷、蒙花苷10个成分含量高于配方颗粒,配方颗粒中芦丁、甘草酸铵含量高于传统汤剂。结论:桑菊饮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汤剂存在成分种类及含量差异。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评价桑菊饮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差异,为桑菊饮配方颗粒质量控制及临床合理应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不同产地桑枝质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20批不同产地桑枝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不同产地桑枝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Wond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检测波长254 nm,以乙腈(A)- 0.2%冰醋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指纹图谱,计算相似度,采用SPSS 26.0及SIMCA 14.1软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结果: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结果显示,福建、浙江、河北产地相似度>0.830,其余产地相似度均>0.900;共标定14个共有峰,指认桑皮苷A、绿原酸、白藜芦醇苷、氧化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桑色素、桑酮G、桑辛素8个成分;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将不同产地桑枝划分为两类,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89.247%,PLS-DA分析以VIP值大于1为标准,筛选出桑皮苷A、桑酮G、桑辛素3个质量差异标准物。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稳定性好,结果准确可靠,结合化学计量分析方法可对不同产地桑枝药材进行较完整的质量评价,为桑枝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肤痒颗粒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建立肤痒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方法:选择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总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7 nm,柱温35℃,进样量为10 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版)对19批次的肤痒颗粒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HPLC指纹图谱共发现9个共有峰,其中4个为已知特征峰,分别为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阿魏酸.19批次肤痒颗粒与对照图谱相似度为0.767~0.995,相对保留时间范围为0.189~1.587,相对峰面积范围0.032~11.220.19批样品可聚为3类,特征图谱比较显示,14家公司中A公司的2批次、B公司的1批次样品相似度均低于0.9,E、G公司样品及L公司的一批次样品相似度大于0.98.结论:建立的该肤痒颗粒HPLC方法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可作为肤痒颗粒的质量评价指标,为肤痒颗粒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四物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课题组前期对养血清脑颗粒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作为活性化合物筛选的基础,以口服生物利用度≥30%及类药性≥0.18 为筛选条件,结合文献补充入血成分.利用TCMSP平台、化学专业数据库和SWISS数据库预测养血清脑颗粒潜在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及DiGSeE数据库获得高血压疾病相关靶点.将高血压疾病相关靶点与养血清脑颗粒潜在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取交集(共同靶点),即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靶点.将潜在作用靶点与养血清脑颗粒的潜在活性化合物进行匹配,得养血清脑颗粒的降压活性化合物.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PPI分析,并根据度值筛选出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择度值排前 6 位的核心靶点作为对接靶蛋白,分别与降压活性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得到养血清脑颗粒 32 个潜在活性化合物,161 个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1 539 个高血压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后得到 88 个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靶点(共有靶点),涉及 29 个降压活性化合物.PPI分析筛选出 14 个核心靶点:PPARG、ACHE、IL4、CCL2、JUN、NOS3、APP、IL1B、CAT、PTGS2、CASP3、TP53、TNF、IL6,涉及 158 个GO条目、13 条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得到绿原酸、迷迭香酸、芍药苷、儿茶酸、芦荟大黄素等 5 个关键活性成分,分别与PTGS2、CASP3、TNF、CAT、TP53、IL6 结合稳定.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可能通过绿原酸、迷迭香酸等关键活性成分,作用于PTGS2、CASP3 等核心靶点,调控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关键通路,通过抗炎作用发挥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白蒲黄胶囊质量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评价白蒲黄胶囊质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BEH C18 柱(1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 0.3 mL/min,柱温为 35℃,切换检测波长 210 nm及 323 nm,进样量为 2μL.建立 2 个厂家 10 批样品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不同批次样品的差异性标志物.结果 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 2.0%.10 批样品共标定了 19 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 7 个成分,分别为盐酸黄柏碱(4 号峰)、绿原酸(6 号峰)、咖啡酸(10 号峰)、菊苣酸(11 号峰)、黄芩苷(13 号峰)、盐酸小檗碱(17 号峰)、白头翁皂苷B4(19 号峰).10 批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不低于 0.978.10 批样品按厂家聚为 2 类;在OPLS-DA模型下,以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大于 1 筛选出 4 个差异性标志物,分别为白头翁皂苷B4(19号峰)、5号峰、菊苣酸(11号峰)、绿原酸(6号峰).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客观评价白蒲黄胶囊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川西合耳菊中1个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川西合耳菊Synotis solidagine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C18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川西合耳菊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 18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4S,5R,8R,10S)-2-angeloyloxy-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1)、(1R,4S,5S,6S,8R,10S)-1,10-epoxy-6,8-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2)、(4S,5R,8S,10S)-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3)、(4S,5R,8R,10S)-10-hydroxy-eremophil-7(1 1)-en-8,12-olide(4)、橐吾内酯(5)、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异绿原酸C(7)、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异绿原酸A(9)、1,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0)、绿原酸(11)、咖啡酰苹果酸(12)、咖啡酸甲酯(13)、反式咖啡酸(14)、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紫云英苷(16)、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桦褐孔菌二糖(18).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为川西合耳菊内酯A;化合物2、4、5、10、12、13、15、17、18为首次从合耳菊属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绿原酸调控巨噬细胞改善炎症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巨噬细胞是炎症发生的一线免疫细胞,具有特异性和可塑性,经激活后极化为以促炎为主的M1型和以抗炎为主的M2型,M1型产生TNF-α、IL-6等促炎因子,M2型产生抗炎因子.炎症状态下,促炎与抗炎因子比例失衡,长期存在导致组织损伤,发展为炎症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针对该类疾病,临床上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患者易产生耐药性等副作用.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治疗方向.绿原酸作为一种典型的天然酚类化合物,在杜仲叶、金银花、咖啡等多种植物中的含量较高,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本文综述了绿原酸的分布、代谢,以及其如何调节巨噬细胞M1/M2失衡进而改善肠炎、肝炎、肺炎、关节炎和神经炎症等炎症性疾病的机制.以期充分挖掘其临床药用价值,为炎症性疾病多靶点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