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稀濒危飘带兜兰叶绿体全基因组种内变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飘带兜兰(Paphiopedilum parishii)分布范围狭窄,仅在中国、缅甸、泰国以及老挝有少量分布.近年来,因生境破坏和人为滥采而导致飘带兜兰野生种群极度缩减.为开发种内多态性的分子标记用于保护生物学研究,该研究对飘带兜兰4个野生个体经测序、组装、注释获得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与已公布的飘带兜兰2个个体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飘带兜兰叶绿体基因组的种内差异.结果表明:(1)飘带兜兰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环状四分体结构,基因组长度为154 403~154 809 bp,共编码129个基因,包括7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9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以及4个假基因.(2)在飘带兜兰6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到103~107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位点,其中21个SSR位点具有多态性.此外,在6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中还检测到60个长序列重复,包括17~21个正向重复、18~29个反向重复、9~16个回文重复、4~9个互补重复.(3)通过比较6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核苷酸多样性,共发现70处变异,包括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60个插入缺失(InDels).其中,有3个SNP位点发生了非同义替换,导致编码功能基因的氨基酸发生改变;19个插入缺失多态性较高,具有开发为分子标记的潜力.(4)通过计算核苷酸多样性值(Pi)共发现8个有变异的区域,Pi值为0~0.006 32,其中变异度较大的是rps3-rpl22、trnL-UAC-rpl32、rpoB-trnC-GCA以及ycf4,这些高变区可开发为分子标记用于评估飘带兜兰遗传多样性.(5)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飘带兜兰6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聚在一起,与长瓣兜兰互为姐妹群.综上表明,飘带兜兰叶绿体基因组的SSRs、长序列重复、SNPs、InDels以及核苷酸序列呈现了足够的种内多样性,可开发成分子标记用于该种的系统演化及保护生物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降香及其伪品的挥发油标志性差异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对比分析降香及其伪品杠香、缅甸大叶、印尼大叶的挥发性成分,筛选降香与其伪品的差异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及其伪品的挥发油,利用 GC-MS 分析其挥发性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降香与其伪品间差异性成分.结果:降香、杠香、缅甸大叶、印尼大叶的挥发油提取率分别为 1.97%~3.95%mL/g、0.90%~4.01%mL/g、1.55%~3.09%mL/g、1.32%~2.23%mL/g;经GC-MS分析得到降香、杠香、缅甸大叶、印尼大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分别有 10、22、24、20 个,其中共有成分 8个.降香与杠香、降香与缅甸大叶、降香与印尼大叶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性成分分别有 8、10、10 个.其中,降香与杠香、降香与印尼大叶的标志性差异成分有 1,8-二甲基-3-氧代-2-氧杂双环[2.2.2]辛烷-5-羧酸等;鉴别降香与缅甸大叶的标志性差异成分有α-红没药醇等.结论:降香伪品杠香、缅甸大叶、印尼大叶挥发性成分与降香具有一定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志性差异成分较多,建议可根据筛选出的标志性差异成分鉴别降香及其伪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中国云南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
编辑人员丨2024/1/20
本文报道了采自云南的1个中国种子植物新记录科、2个新记录属、30个新记录种(含种下等级,下同).中国新记录科为兜帽果科(Aptandraceae)(云南迦楼果Anacolosa griffithii);中国新记录属为假钓樟属(Pottingeria)(假钓樟P.acuminata)和心萼藤属(Cordisepalum)(小花心萼藤C phalanthopetalum);中国新记录种为:短萼火焰花(Phlogacanthus gomezii)、滇缅叉柱花(Staurogyne shanica)、大果大风子(Hydnocarpus macrocarpus)、厚叶藤春(Alphonsea ventricosa)、长果细基丸(Huberantha jenkinsii)、盈江野独活(Miliusa chantaburiana)、异株野独活(M dioeca)、滇缅凤仙花(Impatiens andersonii)、红萼藤黄(Garcinia lanceifolia)、盈江五桠果(Dillenia parviflord)、盈江柳安(Parashorea buchananii)、缅甸锥(Castanopsis birmanica)、缅甸银叶树(Heritiera burmensis)、红花格叶(Phrynium pubinerve)、滇印石豆兰(Bulbophyllum obrienianum)、易武石豆兰(B.sinhoense)、盈江石斛(Dendrobium dantaniense)、舌唇石斛(D.parcum)、黄火烧兰(Epipactis flava)、大茎美冠兰(Eulophia macrobulbon)、滇印小囊兰(Mfcropera mannii)、婆罗洲香荚兰(Vanilla borneensis)、簇花叶下珠(Phyllanthus discofractus)、奇异珠子木(P.mirabilis)、微毛杜茎山(Maesa tomentella)、皱叶清风藤(Sabia wardii)、大萼臭椿(Ailanthus integrifolia subsp.calycina)、滇缅荛花(Wikstroemia floribundd)、红丝姜花(Hedychium gardnerianum)、大苞姜(Monolophus linearis).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和厦门大学标本馆(AU).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降香与其伪品缅甸大叶生药学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对比研究降香与市场常见伪品缅甸大叶的生药学特征,建立二者的快速鉴别方法.[方法]基于性状、微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鉴别降香与缅甸大叶.[结果]降香与缅甸大叶在性状、微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上均有不同程度差异.性状上,降香木纹细腻,表面花纹丰富且美观,断面具同心环纹、不规则花纹等,导管肉眼难见,质坚硬致密,气芳香特异;缅甸大叶木纹稍粗,表面花纹少或无,断面具放射状、雪花状细碎花纹等,偶见枯朽孔洞,导管孔肉眼可见,花香气稍淡.微性状上,降香导管孔小,导管群、木纤维群及弦向薄壁组织相间排列,使横切面形成同心环状;缅甸大叶导管多且大,导管群排列无序,管孔内常含树脂,弦向薄壁组织呈密集弯曲的波浪状环带状.三切面上,降香横切面导管多单个排列,偶见2~8个聚集,管孔小,木纤维大片存在,木薄壁组织较窄;弦切面木射线略叠生,多高2~16个细胞;径切面仅上下两层可见方形射线细胞.缅甸大叶横切面导管多复管孔,常2~8个相连,管孔极大,木纤维群呈方块状,木薄壁组织较宽;弦切面木射线非叠生,多高6~26个细胞;径切面方形射线细胞较多.此外,二者薄壁细胞及射线均含草酸钙方晶.解离组织显微主要鉴别点为缅甸大叶导管明显比降香大.薄层色谱上,二者存在2个差异性色谱点.[结论]降香与缅甸大叶性状及解离组织特征差异较小,但微性状、三切面显微及薄层色谱特征差异较明显,可据此鉴别.该研究建立了降香与缅甸大叶的有效鉴别方法,可为澄清降香市场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中国附生舌唇兰一新记录植物——窄唇舌唇兰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道了2017年发现于云南孟连县勐马镇腊福大黑山贺莫村附近海拔2 145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一种附生兰科植物——窄唇舌唇兰[Platanthera angustilabris Seidenf.]在中国的新分布记录,该物种过去记录仅分布在缅甸、泰国和越南.窄唇舌唇兰与长瓣舌唇兰相近,但前者的窄披针形叶片长度可以达到15 cm,后者的披针形叶片仅可达7 cm.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锡叶藤药材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为临床合理选择锡叶藤药材来源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药材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并以"锡叶藤""Tetracera asiatica""Tetracera scandens"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自建库起至2020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锡叶藤的名称、品种、药用部位、产地、性效及方药进行考证.结果与结论:历代本草和医药典籍中记载锡叶藤的别名有涩叶藤、水车藤、锡叶、涩沙藤等;品种主要有五桠果科锡叶藤和毛叶锡叶藤;药用部位主要有其根、茎及叶;产地主要分布于国内的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国外的泰国、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及缅甸等地;其功效主要有收敛、止泻、消肿、止痛等;主治肠炎腹泻、痢疾、遗精、子宫脱垂等症;常与凤尾草、车前草配伍治疗痢疾,与马鞭草、山苦荬菜、山栀子配伍治疗肝脾肿大,与春根藤、川山龙、红蛇根、乌蛇根配伍治疗风湿酸痛等.后续可充分挖掘锡叶藤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加强其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促进锡叶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艾草全球生态适宜区与生态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艾草在全球范围的生态适宜区与生态特征.方法:根据248个艾草样本点信息和6个环境因子,利用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MPGIS)结合最大信息熵模型(MaxEnt)软件对艾草进行全球适宜区划,并采用冗余分析法(RDA)分析艾叶的两类主要有效成分总挥发油、总黄酮含量以及艾叶出绒率与其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全球范围内艾草的最适生存区为中国,较适生存区包括韩国、日本、朝鲜、缅甸、老挝、美国等国家;我国境内的湖北、河南、安徽、四川、湖南省为艾草最适生存区,河北、山东、广东、辽宁、浙江、福建等省为较适生存区,适宜扩大其栽培种植面积.RDA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挥发油含量的积累分别与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总黄酮的含量与年均日照呈正相关,艾叶出绒率与最暖季均温、年均日照相关性大.结论:此研究结果为全球范围艾草的合理栽培规划、利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叶可爱花,中国爵床科一新记录种
编辑人员丨2023/8/5
首次报道中国爵床科(Acanthaceae)一新记录种:大叶可爱花(Eranthemum macrophyllum Wall.ex Nees).该种原记载分布于缅甸,在中国仅见于云南省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名称Eranthemum macrophullus指定了后选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生态区类型与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5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是泛第三极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等6国交界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生态区和保护地分布开展研究.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902843.76 km2,跨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全球重要的生物地理区域,分布有14个生态区,其中有55处保护地.保护地由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组成,主要分布在东喜马拉雅亚高山针叶林、喜马拉雅亚热带阔叶林和东喜马拉雅阔叶林3个生态区内,面积为159063.30 km2,占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的17.62%.保护地中有41处国家公园,占保护地总数的74.5%;有25处为多国毗邻,占总数的45.45%.保护地的地理集中指数都大于完全平均分布值(37.796),空间分布呈集聚状态;其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不均衡度高于国家公园,分布在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国境内.核密度分析显示中尼边境与中印边境区域的保护地分布集中度高.20世纪3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国建立保护地,目前已经形成全球著名的保护地集群带.对于进一步推进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国家公园跨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西印度醋栗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西印度醋栗为大戟科叶下珠属常绿灌木或乔木,主产于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和元江有引种栽培.该植物果实可食用,枝叶、根茎、果实等在东南亚各国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哮喘、糖尿病、皮炎、发烧、天花等,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地区亦用其叶做蔬菜食用.有关其化学和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根、茎和枝叶.根、茎主要含倍半萜、二萜和三萜,枝叶则主要为黄酮类成分.部分化合物显示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抗菌、抗炎、保肝和降压等活性,其中,多个降没药烷型倍半萜对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IC50值为0.8~36μmol·L-1,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倍半萜结构中C-5位的缩酮和C-13位的糖基取代可能对抗HBsAg和HBeAg的选择性有贡献.该文综述了1966—2020年西印度醋栗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该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