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程调控在难治性癫痫迷走神经刺激术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远程调控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行VNS治疗的3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入研究,并依据术后调控方式分为远程调控组(19例)及门诊调控组(15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癫痫发作频率、治疗有效率(发作频率减少≥50%定义为有效)、McHugh分级情况及VNS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远程调控组与门诊调控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分别为2(0,4)次/月、4(1,24)次/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602, P=0.105)。2组患者治疗有效比例分别为13/19、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81)。2组患者McHugh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0.728, P=0.467)。远程调控组患者与门诊调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3/19、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5)。 结论:VNS术后远程调控安全有效,可成为门诊调控的重要补充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时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大鼠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大鼠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经皮心外膜电刺激诱导心室颤动方法建立大鼠CA模型。53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假手术组(SHAM, n=5)、CPR组( n=12)和VNS组( n=36)。SHAM组不经历CA/CPR;VNS治疗分别设置在CA前30 min(PRE组, n=12)、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5 min(POST5组, n=12)以及ROSC后30 min(POST30组, n=12),以统一的刺激参数给予迷走神经电刺激30 min。观察大鼠ROSC后24、48、72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72 h生存率。采用TUNEL染色检测ROSC后72 h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检测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subunit-containing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的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CPR组(生存率为33.33%)相比,CA前VNS处理(PRE,生存率为75%)和CA后VNS处理(POST5组生存率75%;POST30组生存率83.33%)均可显著提高大鼠CPR后72 h生存率( P <0.05),降低ROSC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脑皮质细胞凋亡阳性率,而VNS各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NS处理后脑皮质α7nAChR的表达较CPR组增加。 结论:CA前和ROSC后5 min和30 min给予VNS处理均对CA/CPR大鼠具有脑保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α7nAChR介导的抗炎与抗凋亡效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后脑电图变化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DRE)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后脑电图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选择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5例DRE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VNS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均进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每次监测描记时间大于12 h。分析VNS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脑电图特点。结果:25例患者术前VEEG监测中发作间期均出现尖波、棘波及尖慢、棘慢复合波,3例能定侧别。术后3个月时11例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为混合节律,尖波、尖慢波或棘波单个发放,其中8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术后6个月时18例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1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术后12个月时21例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5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结论:DRE患者VNS术后脑电图的改善程度随时间延续逐步提高,部分患者脑电图改善可早于临床症状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中神经监测电流刺激对家兔迷走神经、喉返神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喉上神经(superior larygeal nerve,SLN)损伤是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损伤后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种损伤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RLNP),单侧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双侧损伤表现为危及生命的急性气道阻塞。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可引起环甲肌去神经支配,影响高声调。而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技术是通过刺激电极产生的电流刺激神经,使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来判断神经的连续性和神经-肌肉的传导功能的完整性。目前被广泛用于保护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喉上神经(superior larygeal nerve,SLN),特别是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EBSLN)的保护中。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rve monitoring,IONM)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多。本文提出一个IONM下的新操作:"电流辐射距离"。电流辐射距离是指当探针刺激神经周围组织时,刺激点与神经在一定距离内,也可引起有效肌电反应,此距离初步定义为电流辐射距离。电流辐射距离可以帮助术者精准确定神经位置和走行,快速解剖,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立体脑电图证实的双侧颞叶癫痫外科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经立体脑电图(SEEG)证实的双侧颞叶癫痫(SEEG-BTLE)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经SEEG证实的BTLE(SEEG-BTLE)患者,共13例。其中采用单侧前颞叶切除术(AMTL)5例(均为癫痫发作起源偏侧化明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RFTC)术6例(癫痫发作起源偏侧化不明显或拒绝切除术);神经调控2例,其中脑深部电刺激(DBS)1例,迷走神经电刺激(VNS)1例(均为癫痫发作起源偏侧化不明显)。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切除术和RFTC术的疗效采用Engle分级标准评估,Ⅰ~Ⅱ级为疗效良好,Ⅲ~Ⅳ级为疗效不佳;神经调控按McHugh分级标准评估,Ⅰ~Ⅱ级为疗效良好,Ⅲ~Ⅴ级为疗效不佳。结果:5例行单侧AMTL的患者术后随访14~45个月,Engle分级Ⅰ级3例、Ⅲ级2例;2例出现记忆力减退。6例行RFTC术的患者随访6~31个月,Engle分级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2例;1例出现记忆力减退。接受DBS和VNS的2例患者,分别随访35、38个月,均为McHugh分级ⅢA级。结论:初步研究显示,采用个体化原则治疗SEEG-BTLE,其中采用单侧AMTL者的疗效较好,采用RFTC者的疗效尚可,神经调控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人衰弱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老年人衰弱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65岁老年住院患者用临床衰弱分级进行衰弱评估,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本研究纳入住院老年患者共180例,其中衰弱患者66例、非衰弱患者114例,衰弱组年龄(79.8±6.0)岁,显著高于非衰弱组(75.0±6.3)岁( t=5.030、 P<0.001);衰弱组高血压、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心力衰竭及骨关节炎患者比例高于非衰弱组(均 P<0.05);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正常窦性心搏(NN)间期标准差(SDNN)[103.0(76.0,121.2)ms比107.5(92.0,136.0)ms, Z=-2.108, P=0.035]、5 min 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86.0(67.7,106.5)ms比97.5(78.0,126.0)ms, Z=-2.694, P=0.007]、标化低频功率(LFnorm)[(53.1±13.0)nU比(59.3±13.9)nU, t=-3.024, P=0.003]及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值(LF/HF)[1.2(1.0,1.4)比1.4(1.1,1.7), Z=-3.041, P=0.002]更低,标化高频功率(HFnorm)[(36.8±9.2)nU比(32.2±10.7)nU, t=3.033, P=0.003)更高;衰弱组SDANN<92 ms、LFnorm<50 nU、HFnorm>32 nU、LF/HF<1.5发生率分别为59.1%(39/66)、42.4%(28/66)、72.7%(48/66)、84.8%(56/66),均显著高于非衰弱组41.2%(47/114)、22.8%(26/114)、49.1%(56/114)、65.8%(75/1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Fnorm、HFnorm、LF/HF与衰弱相关( OR=0.971、1.039、0.333,均 P<0.05),HFnorm>32 nU、LF/HF<1.5是衰弱的危险因素( OR=2.401、2.773,均 P<0.05)。 结论:老年衰弱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调节失衡,应关注老年衰弱患者的HR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软腭及咽部肌肉神经解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该文综述了软腭及咽部肌肉神经解剖相关的研究进展。软腭部肌肉分为腭帆张肌、腭帆提肌、腭咽肌、腭舌肌及悬雍垂肌。其中,腭帆张肌受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分支支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他软腭肌由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形成的咽丛分支支配,面神经及腭小神经亦参与其中。咽肌可分为咽缩肌和咽提肌,咽缩肌包括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及咽下缩肌;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腭咽肌和咽鼓管咽肌。咽上缩肌及咽中缩肌被认为由咽丛分支支配,而咽下缩肌则由咽丛及喉部神经支配;茎突咽肌由舌咽神经分支支配,而腭咽肌和咽鼓管咽肌则由咽丛分支支配。了解腭咽部肌肉的神经支配有助于减少腭裂修复术中的神经损伤,有助于了解腭咽闭合不全所致的吞咽、发音等障碍的相关机制,并指导神经源性吞咽困难及部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心房颤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强度经皮迷走神经刺激不仅可以拮抗肾上腺素能效应和胆碱能效应,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缩短房颤的持续时间。经皮迷走神经刺激的方法具有无创、经济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为临床治疗房颤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心脏引导下的经颅磁刺激应用于经颅磁刺激个体化靶向定位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利用短时程、快速交替或脉冲电流,在大脑局部产生感应磁场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为提升其疗效,有关经颅磁刺激靶向定位技术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推进。过去10年中,在脑-心连接以及额-迷走神经通路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提出了利用神经-心脏引导下的经颅磁刺激技术实现经颅磁刺激个体化靶向定位治疗的假设,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验证其可行性。本文旨在对神经-心脏引导下的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75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及冷冻球囊消融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及冷冻球囊消融(CB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应用三维标测系统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二代冷冻球囊消融隔离肺静脉的年龄>75岁的房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FCA组(33例)及CBA组(70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即刻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单次术后房颤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03例房颤患者,年龄(77.26±2.28)岁,其中男38例。RFCA组(33例)中持续性房颤患者病程长于CBA组[70例,(45.00±31.07)个月对(18.92±25.19)个月, P=0.027]。RFCA组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比例高于CBA组[39.4%(13/33)对5.7%(4/70), P<0.001]。其余基线资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FCA组及CBA组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7/33)对78.6%(55/70), P>0.05]。CBA组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比例高于RFCA组[24.3%(17/70)对3.0%(1/33), P=0.008]。CBA组发生膈神经损伤2例,RFCA组无膈神经损伤。两组患者心包积液、脑梗死及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75岁以上房颤患者,选择RFCA及CBA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CBA中需加强迷走神经反射及膈神经损伤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