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状大脑中动脉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藏族,久居于海拔约3 500 m高原,入院前2个月出现间断头晕,经服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明显改善,当地医院头颅MRI+MRA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现为诊治动脉瘤就诊我院.既往体健.入院心率、血压均正常,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网状大脑中动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网状大脑中动脉是胚胎发育过程异常导致正常大脑中动脉主干被丛状血管网取代,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或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临床医生对此普遍认知不足。文章就网状大脑中动脉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脑血运重建术在症状型网状大脑中动脉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网状大脑中动脉(MCA)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探讨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治疗症状型网状MC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例33~52岁症状型网状MCA患者。8例患者中1例先行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行联合脑血运重建术;7例行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WI)评估术后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癫痫发作,无脑梗塞和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6个月DSA和PWI显示,7例出现颈外动脉系统向颅内代偿供血,脑灌注缺血情况改善。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为(0.38±0.52)分,较术前[(1.13±0.35)分]降低。术后6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到改善,术后2例患者症状稳定,未再出现新发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联合脑血运重建术是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网状MCA患者有效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脑灌注情况,短期随访效果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网状大脑中动脉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网状大脑中动脉(rete MCA)是一种罕见的大脑中动脉畸形,易与熟知的烟雾病等其他血管畸形相混淆,在临床上应予以鉴别[1].本文报道1 例右侧rete MCA的患者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Sneddo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研究 Sneddo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提高临床对该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收集 2015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房住院治疗的Sneddon综合征患者共 5 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5 例患者年龄 17~54 岁,4 例男性,1 例女性.5 例患者均出现皮肤广泛网状青斑,4 例患者合并多次脑梗死、脑出血,2 例患者筛查出ADA2 基因杂合突变.4 例患者行皮肤活检,病理结果均示表皮过度角化或萎缩变薄、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4 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2 例患者抗磷脂抗体谱异常;3 例患者心脏超声结果异常,其中 2 例患者主动脉瓣轻度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1 例患者升主动脉增宽、左室舒张功能降低(1 级).2例的患者提示大脑血管狭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结果表明,5 例患者中 2 例诊断为中度痴呆;2 例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1 例有近期记忆力下降的表现.5 例患者均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后均病情稳定出院.结论 Sneddon综合征患者病程呈进行性进展,疾病的预后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同时给予长期多科随诊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Sneddon综合征在青年男性及老年女性群体中也应给予关注.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 Sneddon综合征的认识,以助于患者良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指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构建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n=6)、PSI监测组(n=34)和传统方法组(n=30).参照改良Zea-Longa栓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建模后,手术对照组和PSI监测组(缺血2 h、再灌注24 h)分别用PSI对脑部血流进行实时监测,记录观察结果.恢复再灌24 h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和HE染色.结果:PSI监测组大鼠的存活率和建模成功率均高于传统方法组(均P<0.05).手术对照组大鼠脑血流灌注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部血流灌注情况和血管分布,各项数据正常.PSI监测组缺血2 h,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出现中断,中动脉供血区血流灌注量较手术对照组下降(P<0.05);恢复再灌注24 h,右侧大脑中动脉恢复血流灌注,但是仍然有部分区域的血流灌注量下降,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TTC染色结果显示,PSI监测组大鼠右侧脑组织存在明显的梗死灶,且脑梗死区域较传统方法组稳定.HE病理染色结果显示,手术对照组脑组织结构正常,神经细胞形态规则,无明显异常;PSI监测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可见皮质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纤维崩解、液化,缺血中心区淡染、呈筛网状,部分区域呈灶性坏死.结论: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可以指导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构建,提高建模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网状异常大脑中动脉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 女,52 岁.1 个月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头晕,平素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专科检查无明显异常.入院后行脑 MRI 平扫未见异常. 3 D 时间飞跃法 MR 血管成像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近端呈网状改变(图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左侧 MCA 近端呈网状、丛状改变,远端 MCA 管径正常;右侧 MCA 及其他脑血管未见异常改变(图2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对小鼠脑缺血损伤后骨髓及脑内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小鼠脑缺血损伤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21?d对骨髓中性粒细胞炎症因子及脑内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双抗组)2组,每组10只.通过结扎大脑中动脉远端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0?min,解开结扎实现再灌注),再灌注即刻通过灌胃给予饮用水100?μL(对照组)和阿司匹林(剂量12?mg/kg,每只实际用量0.3?mg)与氯吡格雷(剂量12?mg/kg,每只实际用量0.3?mg)混悬液100?μL(双抗组),每日1次,连续21?d.21?d后处死小鼠,分离骨髓中性粒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中性粒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包括IL-1β、IL-6、IL-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iNOS)、TNFα、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CD206、CD32、几丁质酶样蛋白(chitinase-like 3,Chil3/YM1)的表达情况.脑组织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标记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CD16和CD206,观察小胶质细胞数量、形态变化与极化状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21?d后双抗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I L-1β的相对表达下降(0.703±0.124 vs.?1.000±0.203,P=0.019);YM1(2.173±0.968?vs.?1.000±0.282,P=0.019)和CD206(1.361±0.203 vs.?1.000±0.260,P=0.048)的相对表达上调.治疗21?d后双抗组与对照组梗死周边区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双抗组CD16阳性(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降低(119.4±37.43个/平方毫米vs.?220.2±63.07个/平方毫米,P<0.001),CD206阳性(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198.2±40.16个/平方毫米vs.?122.8±29.88个/平方毫米,P<0.001),且双抗组小胶质细胞形态上呈多分支网状结构.结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能通过抑制骨髓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增加脑内小胶质细胞分支,并激活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M 2型)转化,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脑血管网状细胞瘤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对1956~1985年中61例脑血管网状细胞瘤作了手术切除。年龄在9~55岁之间,20岁以下仅2例。肿瘤好发于小脑、大脑,较少发生在脊髓、肝脏等部位。本病为散发性,但有4~20%病人有阳性家族史,本组发现3例,占4.9%。脑室造影、血管造影以及CT检查能明确病变部位,呈现出肿瘤特征。(1)根据肿瘤染色分成四种类型,囊性、实性+囊性、实性以及根据显微镜下肿瘤分为复合型。(2)肿瘤有1~2根供应动脉以及引流静脉,肿瘤供血情况为外科手术提供了依据。术后所有病人均获得了病理证实,对临床、红血球增多原因、神经放射学的发现及手术结果等本文都作了简要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