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儿童小脑蚓部肿瘤的临床效果(附18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儿童神经外科(15例)、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同一治疗组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儿童小脑蚓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其中,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1例,行活组织检查1例.术后病理学结果:髓母细胞瘤9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胶质细胞瘤5例;行活组织检查的患儿术后病理学结果提示为小脑良性病变.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小脑性缄默4例,共济失调13例,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17例患儿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36个月,发生交通性脑积水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改善;存在小脑性缄默和共济失调症状患儿的症状较出院时均有改善.末次随访时,肿瘤复发3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切除小脑蚓部肿瘤能达到显露要求,肿瘤全切除率较高,提供了显微镜手术外的另一个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3年1月该院13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内镜手术组和显微手术组,每组66例,内镜手术组行内镜手术治疗,显微手术组行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预后良好率、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血肿清除率、术后感染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显微手术组比较,内镜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治疗后,内镜手术组的预后良好率、生活质量、治疗有效率及血肿清除率均高于显微手术组(P<0.05),术后感染率低于显微手术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显微手术内镜手术能明显提高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血肿清除率,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预后更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生活活动和生活质量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效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患者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行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12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即刻和6个月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数学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大小、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TFIAC分级、年龄以及有无后组脑神经相关症状与术后即刻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可能有关(均 P<0.10);纳入上述影响因素建立术后即刻面神经功能的预测模型,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0.713,预测精度分别为77%、71%。纳入影响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 P<0.05)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的大小、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有无小脑或后组脑神经相关症状)以及Samii分级,建立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功能预后预测模型,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1、0.894,预测精度分别为77%、78%。 结论: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后即刻和6个月面神经功能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对临床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在YamanoⅠ区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在YamanoⅠ区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YamanoⅠ区断指再植病例资料,患者均采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成比例吻合动、静脉进行断指再植。改良顺行再植法为:按吻合动脉、神经→固定骨骼→吻合皮下静脉→缝合皮肤伤口的顺序进行手术。在吻合动脉及神经时将再植体位进行改良:将患指以往的水平体位改为竖立位,以掌侧创缘为翻转轴线,将断指向掌侧翻转,从背侧伤口入路进行吻合。此体位可使近侧断面与远侧断面均向上暴露,使术者对创面的视角由以往的斜视变为直视,从而最大程度暴露手术视野,便于术者的观察及操作。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1~58岁,平均27.3岁。均为单指自YamanoⅠ区完全离断。受伤原因:电锯伤6例,刀切伤5例,挤压伤19例,撕脱伤8例。按YamanoⅠ区分型:Ⅰ型4例,Ⅱ型14例,Ⅲ型11例,Ⅳ型6例,Ⅴ型3例。其中受损指为拇指12例,示指9例,中指6例,环指7例,小指4例。缺血时间最短1 h,最长12 h。术后38指成活36指,成活率94.7%。其中33例获得6~12个月随访,指体长度、外形与健侧相似,甲板生长完整、外形良好,两点辨距觉为3~5 mm,手部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对于YamanoⅠ区离断,采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可完成动脉与静脉吻合的指尖再植,再植指体成活率高,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该术式是治疗YamanoⅠ区离断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7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49.4岁。病变位于颈椎1例,胸椎5例,腰椎1例。单纯神经根症状1例,单纯脊髓病症状4例,既有脊髓病症状又有神经根症状2例。T 1和T 2加权像均呈等或稍长信号,增强扫描均为均匀强化。术前误诊为脊膜瘤1例,该患者术中未仔细辨认病变,误将病变当成手术操作导致的渗血而吸除;误诊为神经鞘瘤2例。患者均行术前定位,经后正中入路于显微镜下行硬脊膜外病变切除术,病变均实现全切,住院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3例;患者随访1~117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4例,未见复发。 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上极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脊膜瘤,术前应认真阅片。建议术前病变节段棘突注射亚甲蓝并定位照片有助于术中精准定位。一旦考虑该病,术中打开椎板清除硬脊膜外脂肪时应格外注意,病变易出血,且误认为硬脊膜渗血而被吸引器吸除或连同硬脊膜外脂肪一起咬除。手术全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应尽早治疗,避免病变急性出血影响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解剖观察经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术中C 7神经的定位、走行及长度等相关解剖特征;探讨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1)选取4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2具、女2具,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模拟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术,显微镜下游离C 7神经近端椎间孔处至远端神经分叉处,测量C 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C 7神经长度以及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2)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例脑出血术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患侧上肢瘫痪,肌力分别为0级和1级,肌张力均较高。2例患者均采用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上肢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1)经椎体前路可充分显露和定位两侧C 7神经,C 7神经走行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C 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1.7~2.5(2.1±0.3)cm,C 7神经长度5.6~6.8(6.4±0.5)cm,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4.8~5.7(5.3±0.4 cm)。(2)2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2例患者术后健侧上肢运动功能均正常,健侧上肢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均在1个月恢复。2例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其中1例患者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另1例患者随访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0级。2例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健侧上肢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经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术治疗安全、可行,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合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1例,髓周动静脉瘘(PMAVF)1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4例。术中对PMAVF和SAVM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通过门诊或住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脊髓DSA;采用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评估脊髓功能(评分下降≥1分为好转)。结果:26例患者均按术前计划切除病变;15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未见波幅明显下降。11例SDAVF和10例PMAVF患者均为单一瘘口,术后即刻DSA结果均显示病变未显影,脊髓正常血管保留;1例多发瘘口PMAVF患者仅按术前计划切除导致症状的一处病变,术后即刻DSA显示该处病变未显影;4例SAVM患者的病变完全切除,术后即刻DSA结果显示畸形血管团未显影。术后2 d,25例患者的感觉障碍较术前改善,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无明显改善,另1例患者术后括约肌功能障碍加重。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26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 M( Q1, Q3)]为21(8,35)个月。至末次随访,26例患者的脊髓功能均好转,其中6例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下降1分,11例下降2分,9例下降3分;复查DSA均未见手术部位脊髓血管畸形复发。 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包括SDAVF、PMAVF和SAVM在内的脊髓血管畸形均可通过复合手术准确切除,且安全性较好,短期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在显微神经外科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诊断为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49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MRI扫描评估,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然后在0°和30°硬性神经内镜辅助下寻找残余肿瘤,继续切除肿瘤。38例常规显微手术后,在神经内镜下发现残留肿瘤并在神经内镜下切除。全切除44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8例)、脑脊液漏(1例)和颅内血肿(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42±3)个月,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5例(91.8%)患者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80分。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手术疗效及并发症防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胆脂瘤致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及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12年1月-2019年3月,共收治桥小脑角胆脂瘤致TN 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21~63岁,平均(39.5+5.3)岁;病程为4个月~16年,平均(3.7+2.5)年;左侧12例,右侧7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84.2%),次全切除3例(15.8%)。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完全消失,术后面部麻木3例(15.8%),脑脊液切口漏2例(10.5%),眩晕1例(5.2%),无菌性脑膜炎1例(5.2%),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8例同期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均定期随访。19例术后未出现大出血、急性脑积水及死亡等。术后随访5~80个月,所有患者无疼痛,1例(5.2%)出现肿瘤复发。结论:TN型桥小脑角胆脂瘤手术疗效显著。尽早行颅脑MRI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手术策略需兼顾肿瘤切除及TN症状缓解,并尽可能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及脑干。显微手术配合神经内镜有助于全切除肿瘤及减少损伤,存在血管压迫者需同期行血管减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出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4例)收治的6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采用正中入路血肿清除及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1例采用旁正中入路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椎管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治疗;5例手术患者术后脊柱MRI显示血肿已清除、椎管减压充分,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另1例患者仅保守治疗,术后血肿吸收、神经功能完全恢复。6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E级4例,D级2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