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沙司他、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非透析3 ~ 5期慢性肾脏病伴肾性贫血的临床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研究罗沙司他、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非透析3 ~ 5期慢性肾脏病(CKD)伴肾性贫血(RA)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收治的108例非透析3 ~ 5期CKD伴R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采用罗沙司他联合多糖铁复合物(PIC)治疗,B组采用rhEPO联合PIC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转铁蛋白(TRF)、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87.04%(47/54)比70.37%(3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A组RBC、Hb、Hct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3.47 ± 0.59)× 10 12/L比(2.60 ± 0.51)× 10 12/L、(110.45 ± 12.97)g/L比(93.64 ± 10.58)g/L、(0.358 ± 0.054)比(0.303 ± 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TSAT、SF、TRF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35.17 ± 3.65)%比(29.82 ± 3.10)%、(286.74 ± 17.23)μg/L比(243.16 ± 15.49)μg/L、(2.76 ± 0.45)g/L比(2.40 ± 0.3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UN、Scr、β2-MG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3.98 ± 0.41)mmol/L比(4.36 ± 0.54)mmol/L、(62.57 ± 7.89)μmol/L比(80.34 ± 9.65)μmol/L、(1.50 ± 0.42)μg/L比(1.99 ± 0.5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1.11%(6/54)比25.93%(1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罗沙司他治疗非透析3 ~ 5期CKD伴RA的疗效优于rhEPO,可有效缓解患者贫血状态,改善铁代谢状况,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缺氧诱导因子稳定剂对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造血功能及铁死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稳定剂罗沙司他对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造血功能及铁死亡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间在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肾病(CKD)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5例,A组应用罗沙司他治疗,B组应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的贫血及铁代谢相关指标、脂质代谢相关指标、血清炎症指标及药物并发症情况,并随访半年,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及血清铁蛋白(S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均 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 P<0.05)。B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Hb、S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均 P<0.05),但RBC、HCT、TG、TC、CRP及β2-MG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Hb、RBC、HCT、SF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均 P<0.05),TG、TC、CRP及β2-MG均显著低于B组(均 P<0.05),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清GPX4、PTGS2 mRN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 P<0.05),而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GPX4、PTGS2 mRN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GPX4、PTGS2 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 P<0.05)。 结论:罗沙司他能有效调节肾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状态,提高铁代谢,抑制铁死亡,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并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且治疗安全性高,在治疗肾性贫血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对罗沙司他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维持性腹膜透析(PD)患者的残余肾功能(RRF)对罗沙司他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应用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146例维持性PD患者,分为无RRF组[RRF< 2 mL·(min·1.73 m 2) -1,75例]和有RRF组[RRF≥2 mL·(min·1.73 m 2) -1,7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血红蛋白(H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TS)、铁蛋白以及Hb达标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达标率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RF预测罗沙司他治疗后Hb达标率的价值。 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Hb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 P<0.001)。有RRF组患者治疗后的Hb和Hb达标率均高于无RRF组(119.99 g/L vs. 100.31 g/L、74.6% vs. 21.3%,均 P<0.001)。两组患者的hs-CRP、白蛋白、TS、铁蛋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RF、尿量、治疗前Hb与罗沙司他治疗后的Hb达标率均有相关性(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RF( OR=3.169,95% CI:2.098~4.787)、治疗前Hb( OR=1.061,95% CI:1.027~1.096)是罗沙司他治疗后Hb达标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RRF预测Hb达标率的曲线下面积是0.861,截点值为2 mL·(min·1.73 m 2) -1时,灵敏度为0.768,特异度为0.766。 结论:保护RRF和尿量有利于维持性PD患者应用罗沙司他后Hb达标。PD患者应用罗沙司他治疗早期需加强监测Hb,尤其是保留RRF患者,及时调整罗沙司他的治疗方案,合理控制肾性贫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罗沙司他治疗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口服罗沙司他与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透析肾性贫血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罗沙司他组和促红素组,每组20例。罗沙司他组:每周相对固定时间口服罗沙司他胶囊100 mg(体重45~60 kg)或120 mg(体重≥60 kg),每周3次,根据血红蛋白值调整剂量。促红素组:促红细胞生成素100~180 IU/(kg·周),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皮下注射。总疗程共12周。每两周检测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叶酸、维生素B 12、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 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性别、年龄、体重、维持透析时间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 12、肝肾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4~12周,罗沙司他组与促红素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4~10周期间,罗沙司他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升高的水平比促红素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高。 结论:罗沙司他口服治疗肾性贫血比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更方便、更快速达标,可显著纠正贫血症状,有较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挖掘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类药物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收到的HIF-PHI类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和标准化。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挖掘上述药物的风险信号。将AE报告数≥3、 ROR值95%置信区间下限>1的PT定义为风险信号,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仅收集到罗沙司他、达普司他和伐达度司他的AE报告数据。收集到罗沙司他AE报告78例,涉及12个PT和8个SOC。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分流管阻塞、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胃肠穿孔、结肠癌和肝功能异常;除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外,其他4个均为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收集到达普司他AE报告459例,涉及29个PT和13个SOC。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胃肠道溃疡、视网膜出血、直肠出血、粪便异常和结肠癌,其中视网膜出血、粪便异常和结肠癌为说明书中未记载的不良事件。收集到伐达度司他AE报告26例,涉及6个PT和4个SOC。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药疹、脸部水肿、结肠癌、胃肠出血、脱水,5个PT均为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结论:罗沙司他、达普司他和伐达度司他的风险信号说明书多未记载,如分流管阻塞、胃肠穿孔、视网膜出血等。临床医师使用上述3种药物时,除应关注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不良反应外,还应警惕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罗沙司他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血液透析贫血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尿毒症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药物低反应或药物抵抗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现象,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剂量增加会显著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罗沙司他是一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有刺激红细胞生成和调节铁代谢的功效。我们报告1例应用罗沙司他联合rHuEPO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的血液透析患者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病原因为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可直接调控EPO基因转录表达,促进红细胞生成,其稳定性由对氧敏感的脯氨酸结构域(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PHD)的羟化状态决定。近年来,多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hypoxia-inducible factor-prolyl hydroxylase inhibitors,HIF-PHIs)被成功开发,并相继完成了临床试验,有望成为新一代肾性贫血治疗药物,其中罗沙司他(roxadustat,FG-4592)已在中国获准上市。本文主要综述HIF-PHIs在肾性贫血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用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治疗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肿瘤性疾病,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和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低危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造血,提高生活质量。罗沙司他是全球首个口服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与传统红细胞生成素不同,罗沙司他通过多种途径纠正贫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罗沙司他使用前后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贫血、铁代谢、血脂及炎症指标等变化,以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罗沙司他在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及实践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丹参联合罗沙司他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丹参联合罗沙司他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2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成功制成糖尿病模型后,在其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之后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单纯罗沙司他组、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每组5只。伤后即刻,对生理盐水组大鼠予5 mL生理盐水灌胃,对单纯罗沙司他组大鼠予1.5 mg/mL的罗沙司他混悬液按照25 mg/kg灌胃,对单纯丹参组大鼠予18 mg/mL的丹参混悬液按照300 mg/kg灌胃,对罗沙司他+丹参组的大鼠予19.5 mg/mL的罗沙司他和丹参混悬液按照罗沙司他25 mg/kg、丹参300 mg/kg灌胃,均持续给药2周,1次/d。观察伤后0(即刻)、4、8、12 d创面情况,计算伤后4、8、12 d的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5)。伤后14 d,取腹主动脉血行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检测(样本数为5);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炎性浸润、皮肤组织结构及新生血管生成情况,行Masson染色后观测胶原纤维占比(样本数为3),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结果:伤后0~12 d,4组大鼠创面面积均逐渐缩小。伤后4 d,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单纯罗沙司他组( P<0.05);伤后8 d,单纯罗沙司他组和单纯丹参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 P值均<0.05);伤后12 d,单纯罗沙司他组、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5)。伤后14 d,4组大鼠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罗沙司他组、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4.3±1.2)×10 9/L、(26.3±2.4)×10 9/L、(15.0±0.7)×10 9/L,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的(33.8±2.7)×10 9/L( 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纯罗沙司他组和单纯丹参组( P值均<0.05)。伤后14 d,生理盐水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皮肤组织结构紊乱,新生血管少;其余3组大鼠创面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皮肤组织结构紧密,新生血管丰富。4组大鼠创面的胶原纤维占比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伤后14 d,单纯罗沙司他组、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CD3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CD3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罗沙司他组和单纯丹参组( P值均<0.05)。伤后14 d,单纯罗沙司他组、单纯丹参组、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IL-6、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IL-6、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罗沙司他组和单纯丹参组( 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丹参组( P<0.05)。伤后14 d,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EGFR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余3组( P值均<0.05);单纯罗沙司他组和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5),罗沙司他+丹参组大鼠创面组织中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丹参组( P<0.05);4组大鼠创面组织中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罗沙司他联合丹参可以通过促进血管再生、降低炎症反应,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罗沙司他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比较罗沙司他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于本院行MHD的7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组(34例)和罗沙司他组(36例)。观察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剂量以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计算,根据血红蛋白(Hb)改变幅度并调整剂量。观察时间为24周,每12周随访血清铁(Fe)、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指标;每4周检测Hb改变幅度(ΔHb)评估疗效。结果:罗沙司他组的疗效优于rhEPO组( P=0.003);随访24周,罗沙司他剂量随Hb水平幅度上升逐渐减少;罗沙司他组的基线单室尿素清除率(spKt/V)、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等指标与Hb改变均无相关性(均 P>0.05);随访12、24周,罗沙司他组的透析充分性、CRP、iPTH与Hb均无相关性(均 P>0.05);罗沙司他组的Fe、TSAT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访12、24周时,rhEPO组的Fe均较基线值下降(均 P<0.05),24周时TSAT较基线值下降( P=0.007);随访12周时,罗沙司他组的SF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10),24周时其较基线值下降( P=0.028);随访12、24周时,rhEPO组的SF较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罗沙司他多途径发挥作用促使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提高铁利用,与rhEPO对比,改善肾性贫血的疗效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