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构建并验证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高龄患者,随访1年,根据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法构建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拟合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区分度.[结果]随访1年,85例患者中失访2例,随访率为97.65%,其中预后不良22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51%(22/83).预后不良组手术严重度评分(P-POSSUM评分)≥15分、康复介入时间为术后7 d后、骨密度<-3 SD、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5分、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1.13比例及骨型碱性磷酸酶(BLAP)、甲状腺激素(PTH)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OSSUM评分、康复介入时间、骨密度、CONUT评分、MLR为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各因素总分76~426分,对应风险率0.05~0.80.列线图模型的C-index指数为0.825,预测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风险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88.52%,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结论]P-POSSUM评分、康复介入时间、骨密度、CONUT评分、MLR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风险有关,构建列线图模型有助于早期甄别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9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49例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固定组(26例,26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组(23例,23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致伤因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骨折分型、致伤因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Harris功能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时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 F=213.582、204.577)及VAS评分(χ 2=96.376、86.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HA组患者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高于内固定组,THA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均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对于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THA较之复位内固定手术并发症较低,并可获得早期快速康复,因而更加值得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清醒俯卧位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清醒俯卧位(APP)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67~96岁[(82.3±6.3)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手术方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3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42例术后仅接受标准化护理(标准护理组),42例术后接受标准化护理和APP干预(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PPCs(包括肺炎、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术后第4天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 2的差值、术后第4天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APP相关不良事件数目。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0~90 d[(86.1±16.5)d]。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30 d内PPCs发生率为16.7%(7/42),Ⅰ型呼吸衰竭发生率为4.8%(2/42);标准护理组分别为35.7%(15/42)、21.4%(9/42)( P均<0.05)。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PaO 2为(82.0±8.8)mmHg,SaO 2为0.96±0.01,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 2的差值为3.2(-1.9,8.0)mmHg;标准护理组分别为(74.3±12.1)mmHg、0.94±0.03、-7.6(-17.2,1.1)mmHg( P均<0.01)。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第4天CPIS为2.0(1.0,3.0)分,标准护理组为4.0(1.0,7.0)分( P<0.05)。两组术后30 d内肺炎、Ⅱ型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及术后第4天PaC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APP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与标准护理比较,APP联合标准护理可显著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PPCs,尤其是Ⅰ型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提高术后氧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指导补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nferior vena cava collapse index, IVC-CI)指导补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睢宁县人民医院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与干预组(E组),每组60例;根据入室时IVC-CI值是否小于35%对C组和E组进行再分组,C1组(22例)、E1组(24例)为IVC-CI<35%,C2组(38例)、E2组(36例)为IVC-CI≥35%。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按照4-2-1法则补充术前液体生理需要量,C组患者的超声结果对补液不产生影响,E2组则通过加快补液将IVC-CI值降至35%以下再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E1组与C组维持10 ml·kg -1·h -1补液速度不变,扩容30 min后对患者实施麻醉。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T0)、蛛网膜下腔麻醉前(T1)、麻醉后1 min(T2)、麻醉后5 min(T3)、麻醉后10 min(T4)、麻醉后30 min(T5)时MAP、心率。比较4组患者T0、T1时刻IVC-CI水平,蛛网膜下腔麻醉后30 min内低血压发生率,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例数,蛛网膜下腔麻醉前、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以及T0、术毕时刻乳酸(lactic acid, Lac)及PaCO 2。所有纳入研究患者根据低血压定义分为低血压组(46例)与正常血压组(74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IVC-CI在预测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诊断效能。 结果:4组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比、年龄、BMI、心功能分级、ASA分级、基础IVC-CI分布情况及高血压病史、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MAP在T2~T5时刻均有所下降,心率在T3时刻有所上升( P<0.05);与T1时刻比较,各组T2、T4、T5时刻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0、T1时刻,C1组、E1组IVC-C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1组比较,C2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0时刻,IVC-CI水平增高( P<0.05);与C2组比较,E1组在T0、T1时刻,E2组在T1时刻,IVC-CI水平降低( P<0.05);与T0时刻比较,E2组T1时刻IVC-CI降低( P<0.05)。麻醉后30 min内,C1组与E1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1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E2组( P<0.05);与C2组比较,C1组、E1组、E2组低血压发生率均降低( P<0.05)。C2组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患者多于C1组、E1组及E2组( P<0.05)。E2组患者麻醉前输液量高于C1、C2及E1组,麻醉后30 min内输液量低于C1、C2及E1组( P<0.05)。T0、术毕时刻4组患者Lac与PaCO 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1时刻患者的IVC-CI是影响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比值比2.53, P<0.05),心率为影响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保护因素( 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IVC-CI为35%时预测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敏感度为66.79%,特异性为84.72%,曲线下面积为0.815。 结论:对IVC-CI≥35%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前通过IVC-CI<35%为目标导向补液可以降低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IVC-CI为35%时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7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的5例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81、86、77、91、87岁;左侧1例,右侧4例。骨折Vancouver分型:B1型3例,B2型1例,C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5、6、10、5、7 d。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1∶1模型定制具有大转子钩、环扎线缆通道及类骨小梁微孔结构的个体化钢板、患侧股骨与关节假体,虚拟术中操作并制定手术计划。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5例患者术后分别获12、7、10、3、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切口浅表及假体深部感染。5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3、2.0、3.3 h,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31、30、38、27、30 cm,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00、300、300、500、600 mL,住院时间分别为8、9、15、14、11 d。4例患者术中输血,输血量分别为300、900、150、1 050 mL。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因心脏疾病而死亡;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因脑梗死出现对侧肢体活动不利,术后7个月因再发脑梗死而死亡。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6、77、69分。所有患者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肢体功能,近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前外侧入路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83.33±5.29)岁(范围76~96岁);后外侧入路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81.87±5.00)岁(范围75~94岁)。术后评估手术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采用Harri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均低于对照组( 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 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水平[(232.98±83.70)IU/L和(81.67±48.85)mg/L]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296.93±124.58)IU/L和(104.79±36.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 P=0.005; t=2.54, P=0.013)。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12 h、24 h、48 h前外侧入路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 P<0.05)。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前外侧入路组为(20.73±4.99)h,较后外侧入路组的(41.69±13.58)h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71, P<0.001)。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前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63.31±6.21)分和(75.76±4.91)分]和UCLA评分[(1.84±0.42)分和(3.69±0.76)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52.69±10.01)分和(71.33±3.66)分,(1.62±0.54)分和(3.1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和UCL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前外侧入路组有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2/45);后外侧入路组有1例发生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1/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前外侧入路对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较理想的术式,具有切口短、软组织损伤小、隐性失血量低等优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改善、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19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MDT分为两组:MDT组102例,男43例,女59例;年龄为(81.9±8.4)岁;股骨颈骨折6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传统治疗组94例,男37例,女57例;年龄为(81.3±8.6)岁;股骨颈骨折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入院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传统治疗组84例(89.4%)、MDT组98例(96.1%)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327, P=0.068)。MDT组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谵妄[12.2%(12/98)]、肺部感染[11.2%(11/98)]、心源性疾病[13.3%(13/98)]、电解质紊乱[12.2%(12/9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6.1%(6/98)]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患者[31.0%(26/84)、22.6%(19/84)、25.0%(21/84)、28.6%(24/84)、16.7%(14/84)],入院至手术时间[(1.9±0.9)d]和住院时间[(10.2±0.9)d]显著短于传统治疗组患者[(3.1±1.6)、(14.1±6.2)d],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81.3±6.2)分]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患者[(75.4±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DT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入院至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股骨距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距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2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20例;年龄为75~99岁,平均81.5岁;均由跌倒的低暴力致伤。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Ⅴ型21例;均伴有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为-4.5~-2.5。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 d,平均3.8 d。术中将Corail有领股骨柄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入,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后应用钛缆捆绑系统或双股缠绕钢丝捆绑固定,股骨距重建通过切取头颈骨折块的远端鸟喙状部分插入股骨柄与髓腔内侧之间嵌压打紧而实现。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62 min(50~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70 mL(110~320 mL)。28例患者术后获10~71个月(平均4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2分(89~96分)。术后2例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切口感染和假体深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8分(82~96分)。结论:对于部分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距重建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术前血浆氧化三甲胺浓度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术前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浓度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取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0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BMI 17~30 kg/m 2。术前1 d采集静脉血样,采用高通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TMAO浓度,根据血浆TMAO浓度水平按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水平组(L组,≤1.2 μmol/L)、中水平组(M组,1.3~1.9 μmol/L)、高水平组(H组,≥2.0 μmol/L)。均采用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静脉全身麻醉。于术后1、2、3和7 d时采用中文版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诊断POD,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不同血浆TMAO浓度与PO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TMAO浓度对POD发生的预测效能。 结果:L组60例,M组67例,H组53例,POD发生率分别为12%、22%和32%。H组POD发生率高于L组( P<0.05)。POD组血浆TMAO浓度高于非POD组(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组POD发生风险是L组的3.91倍( P<0.05)。术前血浆TMAO浓度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 CI 0.671~0.838, P<0.05),约登指数为0.426时,血浆TMAO浓度最佳截断值为1.625 μmol/L,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0.795和0.631。 结论:术前血浆TMAO浓度增高的老年患者POD的发生风险升高,且其对PO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血清骨性标志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按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与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每组60例。内固定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关节置换组行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清AngⅡ、Cor水平,手术前后血清骨标志物骨钙素(OC)、降钙素(C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关节置换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8.33%(5/60)比25.00%(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000, P<0.05)。两组术后第1、3天血清AngⅡ、Cor水平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术后第1天:(218.68 ± 42.04)mmol/L比(158.19 ± 34.36)mmol/L、(327.15 ± 39.08)μg/L比(285.42 ± 34.06)μg/L;术后第3天:(169.46 ± 32.73)mmol/L比(138.02 ± 25.97)mmol/L、(294.83 ± 33.95)μg/L比(262.64 ± 30.5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3个月血清OC、CT、ALP水平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术后1个月:(17.40 ± 4.25)μg/L比(14.96 ± 3.79)μg/L、(1.34 ± 0.49)ng/L比(1.15 ± 0.43)ng/L、(159.49 ± 19.75)U/L比(137.24 ± 17.28)U/L;术后3个月:(19.18 ± 5.79)μg/L比(16.24 ± 4.36)μg/L、(1.46 ± 0.57)ng/L比(1.24 ± 0.50)ng/L、(180.94 ± 22.42)U/L比(163.72 ± 19.3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90.00%(54/60)比75.00% (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75, 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BI、GQOL-74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PFNA内固定比较,应用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减轻对骨性标志物的影响,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但对机体创伤较重,应激反应较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