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保眼健康全民覆盖 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人人拥有视力:加快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一份推动全球眼健康工作的重要文件,是联合国通过的第一个旨在解决可避免视力丧失问题的决议,该决议将眼健康纳入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部分。该决议总结了全球眼健康工作的经验教训,设定眼健康工作的全球目标,即各国应确保其人民充分享有眼保健服务,到2030年实现人人享有眼保健服务,并设立了国家层面眼健康工作的监测指标和方法。这一文件将作为全球眼健康全民覆盖、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作蓝图;这一全球行动也将对我国的眼健康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一重要决议对推动我国眼健康工作持续发展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健康预期寿命指标体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健康预期寿命(HLE)研究是老龄化社会和健康中国建设需求,但我国尚未制定具体政策目标值,也未官方公布过HLE。需建立HLE指标体系,指导HLE测算和研究。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融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全健康和主动健康理念,在梳理国际现有HLE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WHO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和国际疾病分类框架,提出了多维度HLE指标体系概念框架和指标结构。概念框架包括基本的身体、心理、行为、社会和环境健康5个维度,同时增加测量残障程度的综合指标“失能指数”。以此为基础,提出HLE主要健康测量指标的框架,包括行为因素、生理和病理原因、残障、功能受限、失能和死亡,并进一步讨论了HLE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数据类型和来源。本文有助于促进HLE研究和实践,助力老龄化应对和健康中国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球红树林时空变化及演变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红树林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了解红树林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开展红树林的保护、恢复及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谷歌地球工程(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利用全球红树林分布数据和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光学影像特征指数数据,结合Theil-Sen中值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全球红树林的时空分布特征、时空演变趋势及其可持续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全球红树林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面积减少52174.18km2,年平均流失率达1.2%,红树林面积减少最多的地区为东南亚,其次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南美洲和东南非洲;红树林呈退化趋势变化的面积(81.44%)明显多于改善区域的面积(17.43%),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退化趋势最为明显;2015-2020年全球红树林变化趋势有所改善,有73.85%的区域在未来是可持续的,持续改善区域面积(38.58%)大于持续退化区域面积(33.06%),且改善区域的可持续性明显高于不可持续性,表明2020年之后全球红树林整体上呈改善趋势变化.全球红树林时空变化特征和演变模式,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沿海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提供重要支撑,对评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厘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研究的现有进展和发展脉络,有助于深化SDGs研究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SDGs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1)SDGs相关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累计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且涉及学科领域广泛.(2)英国、美国和中国等是SDGs的主要研究力量,发展中国家对SDGs研究的影响也持续增强.(3)环境问题、多方合作、SDGs全球治理与地方化等是SDGs研究的热点方向,而公民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是SDGs未来研究的关注重点.鉴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后续研究应重视SDGs评估、扩展指标数据源和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监测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社会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在各国积极推进儿童早期发展政策和开展大规模人群干预项目的背景下,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评估和监测需要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基于国内外已经开展的评估和监测研究,未来应重点关注群体性儿童早期发展评估工具的优化以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工作,形成多维度的风险因素-发展结局评估体系,建立基于群体性评估目标的监测体系,为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的策略制定和政策设计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海洋和滨海生态系统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海洋和海岸带可以为人类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与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以促进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已被正式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几大挑战,包括如何减小陆基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强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提高海洋资源效率、适应气候变化和提高沿海居民的人类福祉等.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将海洋和海岸带融合为一个大型生态系统,利用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方法,综合考虑各个部门和多种胁迫因素的累积影响,通过建立综合的海洋观测体系,合理划分海洋功能区,按照海洋环境承载力限制陆基人类活动,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从而进一步推进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球健康治理策略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健康问题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利用健康峰会这一新途径来更好地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方法 系统查阅近3年与健康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主题内容分析法分析全球峰会与全球健康治理的相关内容,聚焦国际峰会的健康议题,总结更合理有效的全球卫生健康策略.结果 检索的45篇文献中,全球性峰会15篇,占纳入文献的33.33%;区域性峰会30篇,占66.67%;峰会主题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全球健康、环境、教育、文化和农业,其中,健康相关主题的文献仅占8.89%;2015年以后,健康相关议题有所增多,但仍然缺乏特定的健康峰会.峰会形成的健康议题成果大多是一些不具强制约束力的呼吁、倡议,很难落实为具体的卫生行动;峰会主办地也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呼声高涨;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性峰会虽然在全球卫生健康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种种困境.结论 国际社会对于"健康"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但是缺乏有效的统一行动.各国应紧紧围绕"2030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健康峰会这一全球健康治理新途径,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国际卫生体制改革,打造全球健康命运共同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春寄语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201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新阶段.2018年,WHO向全球公告,在中美两国卫生服务总人数和总投入差异巨大的前提下,中国健康期望寿命反超美国0.2岁(2016年,68.7 vs.68.5岁).这一突破为实现WHO HFA (Health for all)世纪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满足“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对高质量决策证据的重大需求带来可供借鉴的实例,推动全球循证医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持续城镇化对中国推进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国过去40年城镇化发展迅速,从数字指标上看,不仅走过了一条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的道路,也走过了一条快速城镇化道路.然而,中国城镇化发展重“量”而轻“质”,偏重于城镇数量增多和城镇化速度的提升,而对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共同提高、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城镇就业、第三产业发展等城镇化的本质问题关注不够.2015年,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明确要求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中国新型城镇化应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如何将SDGs的具体要求用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机制,测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状况;通过推进城市绿色创新实践,拓宽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践行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背景下中国人工流产和避孕的现状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中国人工流产水平和避孕现状,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的生殖健康目标,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收集全国的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现用率、人工流产数、活产数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报告的全国平均育龄妇女数,计算人工流产率和人工流产活产比.结果:我国育龄妇女人工流产率从2014年呈上升趋势,到2016年达28.13‰,2017年略微下降;人工流产活产比的变化趋势与人工流产率基本一致,2014-2017年均在0.5以上;2009-2017年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现用率均保持在80%,但从2010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未婚但性活跃女性的避孕状况缺乏统计数据,但若干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这部分人群的避孕方法使用不足,在人工流产总数中占较大比例.结论:尽管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现用率较高,但人工流产指标处于较高水平,提示计划生育服务质量不高,未婚人群对计划生育服务的可及性差,未婚性活跃人群避孕需求未得到满足.建议采取措施提高有避孕需求育龄妇女的避孕质量和落实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降低人工流产率和重复人工流产率,向未婚人群提供与已婚人群“一视同仁”的生殖健康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包含性别平等和权利意识的全面性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