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避孕药具应用现状及其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避孕药具的应用与人口发展和健康密切相关,了解我国避孕药具应用现状及其在时间、空间和人间变化趋势是避孕政策制定和避孕技术服务的基础。本文对国家卫生健康年鉴以及国家权威多中心大样本计划生育调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综合避孕率在缓慢下降,其中以绝育术和宫内节育器为主的长效避孕措施使用率和构成比大幅下降,以避孕套为主的短效避孕措施比例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短效避孕药具构成比以及人工流产活产比均显著升高。半数以上产后和人工流产后妇女以及未婚女性以避孕套为首选。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和计划生育行业组织出台相关政策和服务指南,引导和推广长效避孕药具在我国的应用;建议由国家避孕药具管理中心与药具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谈判,为各省市避孕药具政府采购获取最优的价格和最佳的避孕产品;建议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中,将未婚育龄人群纳入国家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产后二年内非意愿妊娠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育龄期妇女产后2年内非意愿妊娠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5个省市自治区的60家医院,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分娩的产妇,了解其产后2年内非意愿妊娠发生情况,探讨人口学特征、孕产史、母乳喂养、产后避孕启动及避孕方法等因素对产后非意愿妊娠发生风险的影响,采用描述性分析、寿命表法和Cox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8 045例产妇,产后1年和2年累积非意愿妊娠率分别为5.3%(95% CI为4.5%~6.1%)和13.1%(95% CI为11.3%~14.8%)。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低龄、少数民族、既往有流产史、阴道分娩、哺乳时间短以及产后避孕启动时间晚者,产后2年内非意愿妊娠的发生风险增加( P均<0.01),未发现产后非意愿妊娠发生风险与地区、分娩机构有关( P均>0.05)。 结论:我国产后2年内非意愿妊娠发生风险较高。服务机构应促进产妇(尤其是产后非意愿妊娠高风险人群)在产后首次性生活时乃至之前使用高效避孕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的全球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研究注册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相关临床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注册特点,为把握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及动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ICTRP)数据库,筛选出PCOS相关临床研究,对注册时间、注册平台、国家/地区分布、研究设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PCOS相关临床研究1 473项,注册数量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项目开展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以育龄期PCOS女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占96.81%(1 426/1 473),根据研究主题不同分为不孕症及生育相关主题( n=435)和生命健康相关主题( n=991)两组,二者的研究类型、干预措施、药物干预的种类、观察指标等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不孕症及生育相关研究的干预措施以药物干预为主[70.21%(271/386)],其中又以促排卵药相关研究最多[68.27%(185/271)];而生命健康相关研究的干预措施则主要为药物和膳食补剂[74.56%(595/798)],集中在草药及传统医学[31.45%(117/372)]、口服降糖药[27.69%(103/372)]和口服避孕药[17.74%(66/372)]三个方面。 结论:PCOS临床研究热点集中在育龄期女性的生育及生命健康相关主题,而青少年和绝经后PCOS女性及其他研究方向的临床研究数量较少,仍需进一步关注和探索;注册临床试验的意识仍需加强,注册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IT公司职工体检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某公司职工体检健康现状,并针对性开展健康干预措施,研究其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4~2018年期间某IT公司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体检健康状况,分析其主要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并针对体检发现率最高的疾病类型进行干预,分析其效果。结果:除2014、2015年度体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年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男性员工在2014~2018年度体检率依次为86.52%、87.09%、96.26%、84.96%及92.94%。女性则为84.55%、81.52%、93.66%、53.70%及86.81%,男性、女性员工分别在各年度体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年度中男女性别体检率比较,除2017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主要健康问题为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脂肪肝、超重。女性为乳腺小叶增生(彩超女性)、乳腺小叶增生、巴氏Ⅱ级。在两性健康问题在各年度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超重检出率显著下降,脂肪肝比例显著增加;女性乳腺小叶增生(彩超女性)、巴氏Ⅱ级检出率显著下降,乳腺小叶增生显著增加。男性主要健康问题的高危因素为腹型肥胖、超重、静坐时间较长、锻炼时间较短、饮酒,女性则为多次流产、家族史、负性情绪状态、不良避孕方式及初潮年龄较早。 结论:该IT公司职业人群健康体检参与度较高,男性主要健康问题是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脂肪肝、超重,女性主要健康问题是乳腺小叶增生、巴氏Ⅱ级。对于行为生活方式中的高危因素,则应积极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家族史等非生活方式因素,则应积极做好筛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肾脏病育龄期女性患者避孕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CKD)育龄期女性患者避孕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其生殖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期间256例CKD育龄期女性患者进行现况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256例,回收有效问卷246份。其中,36.18%未采用避孕措施,53.25%采用1种避孕措施,10.57%采取2种或以上的避孕措施。避孕措施使用比例依次为避孕套51.59%、宫内节育器45.86%、口服药物7.01%、安全期7.01%、体外射精5.10%、避孕针剂0.64%。3.25%明确使用仅含孕酮的避孕制剂,包括宫内节育器及口服药物。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态、是否为独生子女、生育情况、伴侣对避孕的态度、是否接受避孕指导、是否存在水肿、意愿生育数目与是否采用避孕措施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已婚、现有2个及以上子女数量、接受避孕指导、伴侣对避孕态度积极者更多的采取避孕措施( P<0.05)。 结论:CKD育龄期女性患者避孕措施尤其有效避孕措施使用率较低,易发生意外妊娠。应加强相应患者避孕咨询,提高其有效避孕措施的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及非洲青年脑卒中的现状及防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过去的20多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年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与老年患者相比,青年患者颅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例较高,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也更多样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口服避孕药等风险因素日渐增加。由于青年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因繁多、接诊医师的临床惯性思维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顾虑,及时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医疗援助已近60年,考虑到中国及非洲医疗水平的地域差异,为了帮助中国援外医疗队对非洲青年脑卒中的现状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对国内外尤其是非洲青年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早期识别、治疗、预防和宣教青年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年轻乳腺癌患者生育力保存现状与临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尽管抗癌治疗可以提高年轻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但也可能导致生育力降低。随着我国乳腺癌发病年轻化,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需求获得更多关注,适用于癌症患者的生育力保存技术不断发展。但目前我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生育力保存的实施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患者和乳腺外科医师对生育力保存技术认识不足,且态度保守;治疗过程中缺少生殖科专家的意见;对保存生育力患者的长期随访和信息管理不完善等。为改善上述现状,首先应提高医师对生育力保存的了解,包括相关技术的进展和适用人群、介入时机,以及癌症治疗结束后何时妊娠、如何妊娠等;其次要加强对患者进行生育力保存相关的宣教,特别是癌症治疗期间科学避孕方法和意外怀孕的处理;最后,医院和相关单位应完善和规范乳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加强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综合管理,从而为年轻乳腺癌患者提供更科学的肿瘤治疗方案和更多的生育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妇产科医护人员产后避孕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妇产科医护人员产后避孕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自行编制的医护人员产后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问卷对上海市8家各级医院139名妇产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39名妇产科医护人员对产后避孕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情况不是很理想,仅在产后6个月内哺乳妇女不宜使用的避孕方法、皮下埋置剂在产后避孕中应用情况以及是否知道哺乳闭经避孕法相关知识条目上知晓率>50%。大多数妇产科医护人员认为有必要对产妇产后进行积极主动宣教,临床对产妇产后推荐的避孕方法多样,主要以安全套及宫内节育器为主,且认为在孕期、分娩后、出院时及42 d复查时均应实施相关宣教,另外在面对问题时可虚心请教或积极主动查阅资料解决。其中医护人员工作忙没时间、避孕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及产妇的高危因素均是影响其介绍避孕知识的主要原因。结论:妇产科医护人员认为产后避孕知识宣教具有较高的必要性,但医护人员应该提高和加强产后避孕相关知识和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流产后关爱服务对未育青少年女性避孕措施选择及重复流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未育青少年人工流产及避孕现状,探讨流产后关爱(post-abortion care,PAC)服务对未育青少年女性避孕措施选择及重复人工流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12月期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门诊进行人工流产的未育青少年女性患者,通过PAC咨询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避孕及重复人工流产等状况。结果:①未育青少年人工流产1137人次,占同期青少年人工流产总数的85.30%(1137/1333),占人工流产总数的29.51%(1137/3853);术前有人工流产史者占23.39%(266/1137),人工流产总次数≥3次者占5.54%(63/1137)、半年内重复人工流产(即≥2次人工流产)者占2.73%(31/1137)、1年内重复人工流产者占6.86%(78/1137)。②PAC后选择高效避孕方法较术前显著增加(2.73%比84.43%, P<0.001),其中复方口服避孕药(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COC)和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使用率均显著增加(2.73%比83.46%, P<0.001;0比0.97%, P=0.001),使用IUD的已婚人数多于未婚人数(5.71%比0.86%, P=0.047);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COC续用率逐渐下降(83.01%、5.95%、2.46%),而IUD续用率相对稳定(0.97%、1.14%、1.23%)。③PAC后半年及1年内重复人工流产率与术前比较显著下降(1.26%比2.73%, P=0.022;3.70%比6.86%, P=0.003)。 结论:未育青少年女性重复人工流产率高,高效避孕措施使用率低,PAC能显著提高高效避孕措施即时落实率。尚需进一步提高IUD即时落实率和COC续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育龄期妇女HPV感染现状调查及对HPV疫苗认知情况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调查育龄期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了解育龄期妇女对HPV疫苗的认知程度,普及HPV感染和HPV疫苗接种相关健康教育及干预对策.方法:选取 2022 年 6 月 1 日~2023 年 3 月 31 日进行HPV筛查的600 例育龄期妇女,对其宫颈细胞进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HPV 分型,记录育龄期妇女HPV感染情况.对育龄期妇女进行《个人基本信息》及《HPV疫苗接种认知调查表》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HP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记录普及健康教育宣传前后接种HPV疫苗的情况.结果:600 例育龄期妇女中 HPV 感染阳性患者共 71 例,阳性率达 11.83%,其中高危型 HPV 占70.42%,低危型HPV占25.35%,混合型HPV占4.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人数、性生活频率、避孕方式是HPV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初次性生活年龄≤20 岁、性伴侣人数≥2人、性生活频率>3 次/周、服用避孕药是HP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600 例育龄期妇女中HPV疫苗接种认知得分 0~60 分 362 例(60.33%),61~80 分 157 例(26.17%),81~100 分 81 例(13.50%),认知合格率为 39.67%.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咨询后HPV疫苗接种率高于咨询前(P<0.05).结论:育龄期妇女HPV感染率较低,以高危型为主,HPV疫苗认知率较低,开展HPV疫苗接种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疫苗接种率,预防宫颈癌变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