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肌瘤"术后病理证实子宫恶性肿瘤32例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术前误诊为"子宫肌瘤"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经验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因"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术中或术后发现子宫恶性肿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0.6±7.6)岁;临床症状出现异常子宫出血16例(50.00%),出现尿频便秘等压迫症状6例(18.75%),自触及下腹包块2例(6.25%),体检发现"子宫肌瘤"8例(25.00%);病程平均(16±5)月.超声或磁共振提示最大结节平均直径为(10.5±4.5)cm.超声下主要表现为子宫增大、内含回声不均的实性肿块,有时可见不规则囊性区、肿块周边或内部血流丰富.磁共振提示T1呈等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术后病理为子宫平滑肌肉瘤12例,上皮样平滑肌肉瘤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1例,腺肉瘤5例,癌肉瘤1例,恶性间叶瘤1例.32例患者术前均因"子宫肌瘤"接受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切除术12例,全子宫切除术20例,二次补充手术14例,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1例.术后复发2例,截至2024年5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前误诊为子宫肌瘤的子宫恶性肿瘤主要是子宫肉瘤,很难在术前明确诊断.如患者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应积极行内膜活检取样.如为绝经后患者、有恶性肿瘤发病高危因素、术前超声或磁共振提示肿瘤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血运丰富者需引起警惕,必要时需请放射科医生会诊再次共同阅片,谨慎选择手术方式及入路,术中应仔细剖视标本,及时送冰冻病理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中表达浆细胞标志物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性,30岁,因头痛入院,PET-CT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胸壁皮下、腰腹部皮下及左侧大腿内侧肌间隙多发软组织结节,胃大弯、左肾上极及右肾下极、双侧第8、9后肋间隙水平胸膜下结节代谢增高,提示恶性肿瘤病变,考虑为淋巴瘤.取腹壁皮下结节送活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诊断子宫附腔畸形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性,17岁,因"痛经3年,进行性加重1年"就诊。患者13岁初潮,月经规则,量适中,开始无明显痛经,初潮后1年出现痛经,症状逐渐加重,近1年痛经难以忍受,需要口服止痛药,每次持续2~3?d,严重时不能上学,伴呕吐,患者既往体健。遂2024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行经腹壁、经直肠妇科超声检查示:子宫上段偏右肌层内见2.8?cm×2.2?cm×2.4?cm的低回声结节,形态尚规则,边界清,内见1.4?cm×0.7?cm×1.1?cm类囊性回声,透声欠佳,边缘回声增高(图a,b),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周边见环形血流信号(图c),该结节与宫腔不通,行子宫冠状切面三维超声检查示宫腔形态正常,两个子宫角存在(图d);考虑子宫附腔可能。进一步行盆腔MRI示:子宫形态可,宫腔形态未见异常,子宫右侧壁见类圆形长T1短T2信号影,内见结节状短T1长T2信号影,直径约25?mm;考虑子宫右侧壁异常信号(发育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图e,f)。患者行腹腔镜下肿块切除术,腹腔镜下见子宫右前壁突起直径约2.5?cm的肿块(图g),上缘紧贴右侧圆韧带,手术过程中于子宫右前壁切开肌壁,暴露肌层内肿物,直径约2?cm,切开肿物内少许为褐色血性液体(图h),囊内可见内膜样组织,小心将囊肿完整剥离,检查周围仍为肌壁,与宫腔不相通,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附腔)送检腔隙样组织,镜下腔隙部分区域及平滑肌内见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部分子宫内膜间质蜕膜样变。术后随访5个月余,患者痛经症状消失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双侧腋窝乳晕入路机器人辅助儿童甲状腺癌根治术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男,5岁11个月,主因"发现右颈部肿块1周"于2021年11月就诊。入院后完善甲状腺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结节,大小约25 mm×13 mm,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多发强回声光斑弥漫性分布,几乎占据整个右侧叶(TI-RADS 4c类);右侧颈部及锁骨上窝探及多个淋巴结回声,皮髓不清,结门消失,内可见点状强回声,较大者约23 mm×12 mm,21 mm×12 mm(锁骨上窝),24 mm×15 mm(锁骨上窝呈融合状)"。行颈部增强CT显示:"甲状腺右侧叶异常密度伴甲状腺右叶周围、气管旁、双侧颈部肌间隙、双侧颌下区及右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为甲状腺癌并淋巴结转移"。胸部CT和上腹部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提示: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Bethesda Ⅵ类。行右颈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有癌细胞。穿刺淋巴结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300 ng/mL。行喉镜检查:双侧声带运动正常。入院诊断:甲状腺癌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明确手术适应证,无明显手术禁忌证。通过和患儿家长充分沟通,征得其同意后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全院会诊讨论,患儿于2021年11月2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双侧腋窝乳晕入路机器人甲状腺全切+颈部中央区+右颈侧淋巴结(Ⅱ-Ⅴ)区域性清扫术。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2016科研伦理审第28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细支气管腺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s)是新近报道的一种肺部肿瘤,该文报道1例55岁女性病例,左肺下叶单发病灶,界不清;镜下观察肿瘤由平滑的双层支气管型上皮发生结节状增生变化,包括连续的基底细胞层,有乳头状结构,含有黏液细胞、纤毛细胞,肿瘤以完全贴壁生长的方式生长。免疫表型:血管内皮细胞(CD34)、肌上皮(p40/p63)、细胞角蛋白(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CK5/6均阳性,Napsin A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2%~3%;SP-A、S-100蛋白阴性。细支气管腺瘤具有一定的组织学特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T2WI信号强度对鉴别外周带前列腺癌与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效能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信号强度对鉴别外周带前列腺癌及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行穿刺活检确诊的32例外周带前列腺癌患者(外周带前列腺癌组)和1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组)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观察磁共振T2WI序列上病灶形态、测量同一层面病变与闭孔内肌信号强度的比值,确定鉴别诊断的临界值,并评价该试验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外周带前列腺癌组以单侧发生、不均质、边界模糊的T2WI低信号结节或肿块灶多见,慢性前列腺炎组以双侧发生、不均质、边界模糊的斑片状T2WI低信号多见。两组在病灶发生的侧别和病变形态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外周带前列腺癌组的T2WI信号强度比值低于慢性前列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0.524)vs.(2.97±0.759), P=0.031]。两组研究对象的T2WI信号强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6,鉴别诊断的界值为2.25,该临界值的诊断特异度为92.3%,灵敏度为61.3%。 结论:测定T2WI信号强度对于鉴别外周带前列腺癌及慢性前列腺炎具有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复合水凝胶三维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矿化及异位成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水凝胶膜板,研究其体外矿化性能及体内异位成骨能力。方法:从2周龄SD大鼠(SD大鼠均购自空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骨髓中提取B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设置实验组T1、T2、T3水凝胶分别混合P3代BMSCs,终细胞浓度分别为1×10 8/L、1×10 9/L、1×10 10/L,对照组C不混合细胞。在1、3、7 d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锭染色检测细胞的存活率,7、14、21 d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的矿化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体内实验将4组水凝胶分别植入18只8周龄SD大鼠臀后侧肌袋内,术后1、2、4周取材,组织学观察成骨效果。两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流式鉴定细胞是BMSCs,并且在水凝胶中7 d存活率可达(92.43±0.73)%。体外培养14 d后实验组矿化结节的数量逐渐增多且T3[(211.33±17.16)个]高于T2[(56.67±7.64)个]和T1[(28.33±3.5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9.234, P<0.05),而对照组并无矿化结节的生成;7 d各组较高表达成骨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而14 d高表达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基因。体内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2周开始形成软骨细胞囊泡、成骨细胞等,而对照组无成骨分化倾向。 结论: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BMSCs三维培养的载体材料,复合水凝胶混合的BMSCs具有良好的矿化能力,在体内具有较好的异位成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NH-GA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3例NH-GALD的临床资料,尸体解剖检查内脏及脑组织,各脏器常规取材并行HE染色观察各脏器形态学改变,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沉积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的表达。病例1由于病情危重死亡未做基因检测,病例2及病例3两例均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结果:3例NH-GALD均为男性,死亡年龄分别为9、58、50 d。病例1及病例2母孕期无异常,均为G1P1,胎龄分别为36 +4 W、33 +6 W。病例1出生时羊水少,出生体质量2300 g。病例2为胎龄双胎之大,出生体质量1450 g。病例3母妊娠期糖尿病,G2P2,胎龄37 +3 W,出生体质量2900 g。3例均无窒息抢救病史。3例临床均表现为急性肝衰竭及多脏器损害,包括凝血功能障碍、黄疸、水肿、新生儿肺炎等。实验室检查3例均提示贫血、血糖降低、严重的凝血障碍、直接及间接胆红素均增高、转氨酶正常或增高后降至正常、铁蛋白增高;2例AFP增高。3例尸体解剖主要病症均为NH-GALD,急性重型肝坏死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其他诊断包括肺出血、肺水肿、间质性肺炎、淤血性脾肿大、脑水肿及急性胸腺退化等。尸体解剖时大体观察3例肝脏重41.1~73.1 g(均低于同龄儿平均值),病例1及2肝脏表面细颗粒状,切面灰黄或暗红,病例3表面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暗红或墨绿色结节。镜下,3例肝脏均可见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大片坏死,病例1及2见残留肝细胞呈梁索状或假腺样散在分布于疏松纤维间质中,胞质内含色素颗粒,可见少量多核肝巨细胞,微胆栓形成,小胆管相对增生。病例3肝组织见大小不等呈结节状分布的假小叶,结节内肝细胞大片坏死,周边残留多少不等的肝细胞。普鲁士蓝染色3例肝脏、胰腺及甲状腺均可见弥漫铁沉积;其他铁沉积组织包括肾上腺皮质(病例1和2),心肌和颌下腺(病例2和3),口腔黏膜涎腺、喉和支气管黏膜涎腺和小肠黏膜上皮(病例3)。免疫组化染色3例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均弥漫阳性。2例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均未检测到与肝脏遗传代谢性及胆汁淤积性疾病相关基因改变。 结论:新生儿急性肝衰竭时需要考虑到罕见的NH-GALD的可能,肝外器官铁沉积是其特征性改变,明确病理诊断对于患儿治疗及孕母再次妊娠预防性干预的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纤维软骨性脂肪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由纤维软骨、纤维及脂肪构成的纤维软骨性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4家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存档的6例纤维软骨性脂肪瘤,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6例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6~69岁,中位年龄53岁。肿瘤发生在四肢、头颈部和躯干,表现为局部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境界清楚,位于皮下或深部软组织内。大体检查,3例有完整的纤维包膜,1例无包膜但境界清楚,2例周边附少许横纹肌组织,肿瘤由灰黄色脂肪组织和混杂的灰白色区域组成,平均直径2.9 cm(1.5~5.5 cm);镜下观察,瘤组织主要由不同比例的成熟脂肪、纤维及纤维软骨组织构成。纤维软骨呈结节状或片块状,其内可见脂肪细胞;瘤细胞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组织内纤维软骨细胞表达S-100蛋白及SOX9,脂肪细胞表达S-100蛋白、Adipopholin及HMGA2,梭形成纤维细胞表达CD34,但不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RB1蛋白表达无缺失,4例暂未发现分子遗传学异常。随访10~51个月,5例无复发,1例仅行活检。结论:纤维软骨性脂肪瘤是一种良性的脂肪肿瘤,含有纤维软骨、纤维及脂肪成分。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脂肪及软骨标志物,暂未发现特异性分子遗传学改变,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与具有相似形态的间叶性肿瘤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电针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冲击波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则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及8周时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检测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主动活动度(ROM),采用超声检测患者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主动ROM、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周时联合组疼痛VAS评分[(3.8±1.0)分]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降低( P<0.05),并且该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治疗后4周时联合组肩关节主动ROM[前屈(158.4±13.8)°,后伸(40.2±3.7)°,外展(110.3±20.3)°,内旋(40.3±5.7)°]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增加( P<0.05),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2.0±0.2)mm]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减小( P<0.05),且上述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增加肩关节ROM,减小腱鞘厚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