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尿管医源性损伤的部位和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易发生医源性损伤的部位和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输尿管医源性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0例,女23例。中位年龄39(16,64)岁。损伤位于左侧26例(60.5%),右侧16例(37.2%),双侧1例(2.3%);输尿管上段8例(18.6%)、中段8例(18.6%)、下段27例(62.8%)。损伤长度(5.9±2.4)cm。7例于术中诊断,表现为输尿管管腔结构破损、离断或被结扎,术区出现广泛渗液,输尿管镜下可见脂肪组织。36例延迟诊断,表现为腰腹部疼痛13例,发热12例,腹膜刺激征9例,阴道流液9例,血尿5例;泌尿系增强CT或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示造影剂外溢10例,肾积水或输尿管扩张27例,发现患侧肾肿瘤1例;行引流液肌酐检查7例;行肾动态显像检查发现单侧肾无功能1例。妇科手术损伤13例均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结直肠外科手术损伤12例,术中诊断7例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5例延迟诊断,先行肾造瘘术,其中4例于6个月后完成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重吻合。泌尿外科手术损伤18例,其中10例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2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行自体肾移植术,1例行阑尾代输尿管手术,2例应用口腔黏膜补片修补。43例中,29例发生在7处易损伤部位,妇科手术损伤部位常见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交汇或毗邻处,分别为4、5、3例;结直肠外科手术损伤部位分别为输尿管与肠系膜血管平行段4例,输尿管与结肠毗邻处2例,输尿管与输精管交汇处3例;泌尿外科手术损伤部位分别为输尿管与髂外动脉交汇处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各4例。其余14例损伤部位不具有规律性,与上述易损伤部位不重合。结果:本研究43例术后随访18(11,47)个月,其中41例能正常排尿,无血尿、尿外渗、胁腹疼等症状,尿常规、尿素氮、血肌酐检查均正常。泌尿系B超检查示轻度肾积水13例,随访中积水程度未见缓解或加重。1例自体肾移植术后出现输尿管膀胱吻合处再狭窄,行球囊扩张后积水缓解。1例先行肾穿刺造瘘,6个月后术中探查发现左输尿管末端被Hem-o-lok夹夹闭3/5管壁,右输尿管与乙状结肠形成内瘘,取左右侧膀胱皮瓣各3 cm行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易发生部位共7处,妇科手术易发生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交汇或毗邻处;结直肠外科手术易发生于输尿管与肠系膜血管平行段、与结肠毗邻处、与输精管交汇处;泌尿外科手术损伤易发生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交汇处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损伤的治疗需根据损伤原因、位置和长度综合考虑。对于长度较短而程度较重的输尿管损伤,行输尿管吻合或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对于长度较长的损伤,行自体肾移植、其他组织代输尿管手术或采用Boari皮瓣、颊/口腔黏膜移植等。修复手术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无张力吻合,不过度破坏输尿管的血供,输尿管应裁剪到血供较好的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切口Kugel术治疗腹横筋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伴慢性疼痛复发疝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67例腹横筋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伴慢性疼痛复发疝患者行原切口Kugel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67例中病变在右侧者39例,左侧者28例;轻、中、重度疼痛者分别为39、20、8例。Kugel手术中切除瘢痕组织,将原有的网塞与平片全部取出,分离腹膜前间隙,将补片覆盖耻骨肌孔。单侧手术时间平均57 min(51~85 min);6例(8.9%)术中腹膜破裂;5例(7.5%)发生术后血清肿。平均随访18个月(12~50个月),均未复发;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轻、中、重度疼痛均有缓解,总疼痛缓解率92.5%(62/67)。提示原切口Kugel手术治疗腹横筋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伴慢性疼痛复发疝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点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路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高危老年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侧路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组(联合组)和侧路TAP阻滞组(侧路组)。比较两组手术切皮(T 1)、打开腹外斜肌腱膜(T 2)、游离疝囊(T 3)、分离腹膜前间隙和置入补片(T 4)、缝合腹横筋膜(T 5)、缝合腹外斜肌腱膜(T 6)、皮肤切口闭合(T 7)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术后2、4、6、8、12和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比较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比较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T 3~T 5时联合组VAS疼痛评分低于侧路组( P<0.05)。术后4、6和8 h联合组活动时VAS评分低于侧路组( P<0.05)。术后24 h内两组静息时V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低于侧路组( 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点阻滞可作为一种安全的术中替代性镇痛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27 +1周小肠穿透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女性,33岁,停经27 +1周,因“腹部、左胸部、颈部刀刺伤7 h”于2021年2月12日17:51入院。入院前7 h患者被尖刀刺伤腹部、左胸部及颈部,受伤后感腹部及伤口疼痛,无昏迷,无胸闷气促,无血尿、血便及阴道出血,随即被送入当地医院,予以硫酸镁保护胎儿脑神经。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急诊科,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宫内单活胎晚孕,胎儿大小相当于28 +周,胎盘厚度19 mm。请产科会诊,予地塞米松6 mg肌内注射,以促胎肺成熟。以“腹部外伤”收入院。既往史:2016年12月4日因“左侧骶髂关节骨母细胞瘤”行“左侧骶髂关节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无腹部手术史,孕5产2,末次月经2020年8月6日。入院体检:体温37.6 ℃,心率92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1/6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颈部左侧可见一长约2 cm伤口,周围无明显肿胀。左前下胸壁可见一长约2 cm伤口(图1),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下腹隆起,宫底高度脐上二横指,可扪及不规律宫缩。左下腹壁腋中线处见一长约2 cm伤口,深度未明,未见大网膜等腹腔内容物脱出(图1)。全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1次/min。再次请产科会诊,阴道检查:宫口未开,宫颈管未消,先露未定,无阴道流血、流液,胎心音135次/min。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15.88×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4%,血红蛋白84 g/L。血生化:二氧化碳结合力18.8 mmol/L(正常值范围:22~31 mmol/L),血糖6.66 mmol/L(正常值范围:3.9~6.1 mmol/L),余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1)腹部、左胸部及颈部刀刺伤;(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3)腹部空腔脏器损伤待排;(4)妊娠27 +1周;(5)贫血。经与产科和麻醉科医师会诊讨论后,于当日21:45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探查、小肠破裂修补、腹腔清洗引流联合腹部、左胸部、颈部伤口清创缝合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全内脏囊分离技术治疗腹壁疝的解剖基础与技术细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体腹壁是生理功能的整体,由不同的解剖结构和层次构成。在腹壁不同部位,可用于疝外科修补理想的解剖层次各不相同,腹壁的解剖隔断将各个解剖空间相互分隔,打开这些解剖隔断,连通各处解剖空间,就能创造出腹壁疝补片修补所需要的巨大的腹直肌后及腹膜外间隙,从而实现全内脏囊分离(TVS)技术理念。5年前作者提出了TVS这一概念,对各项腹壁疝治疗独立的技术进行理念的整合,并向全国同道推广,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广泛开展TVS技术并累积了大量经验。与腹腔内置片修补术(IPOM)相比,TVS无需使用昂贵的防粘连补片和固定钉枪,大大减少耗材费用同时,减少了补片相关并发症和术后疼痛,效果更佳。但TVS手术具有一定难度,需熟知相关解剖和熟练的手术操作技能。针对目前遇到的常见问题,作者对TVS的解剖原理与技术细节进行详细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8号染色体三体及特纳综合征嵌合体合并多发性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12岁,因"持续发热伴阵咳1周"于2017年6月25日入院。入院前当地医院检查:白细胞16. 9×10 9/L,中性粒细胞71.1%,超敏C反应蛋白233. 2 mg/L,胸部X线检查提示左下肺感染性病变,予以抗感染治疗后未见好转。遂来武汉儿童医院就诊,门诊以"肺炎"收入院。追问病史:入院前1 d患儿出现呕吐3次,平时身体欠佳,近2年反复发热,偶有腹痛。患儿出生6个月后每年多次因不同部位肺炎入院治疗,期间反复出现扁桃体化脓性感染。入院体格检查可见身高为134 cm(低于同龄人第三百分位),发育欠佳,智力一般,反应稍迟钝。面部可见散发黑色素痣,前额突出,眼距增宽,双内眦赘皮,鼻翼宽大,唇厚,双耳呈低位耳,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右手为通贯掌,左侧第五指不能并拢,右侧中指末端指节呈屈曲挛缩状,左足第四趾呈轻度外翻畸形,双侧足底跖纹加深,足底见散发黑色素痣。腹部体格检查见腹部平坦,腹肌软,肝脏触诊肋下平脐,脐周有深压痛,反跳痛阴性,未触及明显腹部包块,移动性阴性,肠鸣音正常3次/min。入院后完善检查,白细胞29. 21×10 9/L(正常值范围为3. 85~10. 00×10 9/L),中性粒细胞24. 96×10 9/L(正常值1.08~5.80×10 9/L),内见中毒颗粒伴核左移,超敏C反应蛋白230 mg/L(正常值0~3 mg/L),总胆红素24. 9 μmol/L(正常值2~19 μmol/L ),直接胆红素11. 0 μmol/L(正常值0~ 6.8 μmol/L ),白蛋白28.5 g/L(正常值39~53 g/L),前白蛋白11. 3 mg/L(正常值170~420 mg/L)。胸部及腹盆CT检查提示左肺下叶肺炎,肝脏增大,肋下6 cm,腹腔内部分肠管肠壁稍增厚。所见胸腰段脊柱T 12至L 3椎体边缘毛糙,L 5椎体边缘缺损,T 12和L 1部分融合,L 2/3椎间隙缩小(图1A)。患儿入院后按肺炎行抗感染治疗,感染指标控制不佳,入院后第五天患儿再次呕吐并诉腹痛,完善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左中下腹部局部肠管扩张,肠壁黏膜下水肿(图1B、1C),腹部X线检查提示高位不全性肠梗阻。完善头颅CT检查提示枕大池增大,双侧侧脑室体部平行分离,前纵裂较深,多考虑为胼胝体发育不良(图2)。腹部体格检查出现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小肠、结肠多处坏死(图3A~3C),回盲部至距末端回肠30 cm小肠共有5处肠坏死,最大直径约为0. 5 cm,大网膜包裹好。结肠共有5处肠坏死,大小为3 cm×4 cm,分别位于升结肠(1处),横结肠(2处),降结肠上端(1处),乙状结肠(1处)。横结肠2处坏死及降结肠坏死与空肠近端粘连严重,近端空肠扩张严重,直径约为8 cm,肠管增厚,水肿严重,可见4处少许浆肌层撕裂。行坏死结肠切除+肠粘连松解+肠修补+回肠造口+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后病理检查提示:阑尾淋巴组织增生,阑尾系膜炎及周围炎;肠壁坏死以及慢性炎症,小血管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图4A、4B)。术后予以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肝功能提示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黄疸指数高:总胆红素70.8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 000 U/L(正常值7~4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40 U/L(正常值10~40 U/L),予以护肝治疗。同时请多学科会诊,多学科会诊讨论考虑基因染色体疾病可能,完善染色体核型检查。术后第三天伤口感染,全层裂开(图5A),伴发热,最高体温达39. 5℃,结合伤口分泌物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为丁胺卡那、利奈唑胺,加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40 mg抗炎,感染控制后出院。后续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提示:45X/47,XX,+8 (14%/86%),为8号染色体三体合并特纳综合征嵌合体核型。8个月后患儿情况好转,家长要求关闭回肠造瘘口,于本院行回肠造口闭合术,感染指标控制后出院。1年后患儿因伤口感染及腹壁瘘多次入院,予以换药清创、抗感染,嘱家属注意护理伤口(图5B)。后患儿腹壁伤口感染逐渐好转,自行在家护理,腹壁伤口形成瘢痕,肠壁瘘口突出腹壁,携瘘口生活(图5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造口患者发生造口旁疝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造口术后患者发生造口旁疝的影响因素,为造口旁疝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19年6月关于造口患者发生造口旁疝影响因素的文献,利用RevMan 5.3软件对13个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 OR值及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累计病例组1 857例,对照组5 888例;各因素的Meta分析合并 OR值或加权均数差( WMD)以及95% CI分别为 BMI( OR=2.29,95% CI 2.00~2.57)、女性( OR=1.45,95% CI 1.19~1.76)、经腹膜外造口( OR=0.22,95% CI 0.11~0.41)、COPD或慢性咳嗽( OR=1.82,95% CI 1.21~2.73)、高血压( OR=2.46,95% CI 1.45~4.15)、经腹腔镜手术( OR=1.39,95% CI 1.30~1.50)、造口感染( OR=2.11,95% CI 1.26~3.53)。 结论:基于现有证据,造口患者发生造口旁疝的危险因素有高BMI、女性、COPD或慢性咳嗽、高血压、经腹腔镜手术、造口感染,经腹膜外造口是造口旁疝的保护因素。吸烟、糖尿病、术前放/化疗、既往腹部手术史与造口旁疝的发生无关。造口孔径、低蛋白血症、经腹直肌造口、既往疝修补史、类固醇药物的使用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医务人员应重视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预防,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术解剖层面转换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体会:附视频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采用手术解剖层面转换概念,简化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使用腹直肌后入路完全腹膜外腹膜前修补120例(128侧)腹股沟疝患者。主要的手术技术包括通过分离腹直肌和后鞘之间的腹直肌后间隙,建立第一个平面;在弓形线下方做一个横向切口,从该切口进入腹横筋膜和腹膜前筋膜之间的第二个平面(Retzius间隙),完成第一次转换;然后通过切开间隙韧带进入腹膜前筋膜和腹膜之间的第三个平面(Bogros间隙),完成第二次转换;最后创造一个宽敞的腹膜前间隙以容纳补片。同时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疝类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和复发情况。结果:右侧疝64例,左侧疝48例,双侧疝8例(16侧);斜疝67例,直疝44例,复杂疝8例,股疝1例。单侧疝平均手术时间为(55±2.3)min,双侧疝手术时间范围为45~130 min,平均(100±1.5)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9/120),但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为5~11 d,平均(7±0.8) d。随访时间为6~84个月,平均(63±5.3)个月,未发现慢性疼痛和复发病例。结论:手术解剖层面转换技术在TEP中简单易学、安全有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产后腹直肌分离全腔镜下肌后/腹膜外补片修补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全腔镜下肌后/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ES)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分析其技术细节,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实行TES手术,手术相关资料以及随访结果均被记录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完成25例患者,平均年龄36岁。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本组腹直肌最宽处缺损横径3~9 cm,平均(5.6±1.5)cm;手术时间95~173 min,平均(121.3±15.6)min;术中出血极少(<5 ml);使用补片长径18~25cm,平均(22.7±2.6)cm,横径13~18 cm,平均(15.5±2.1)cm。术后伤口疼痛轻微,术后第1天静息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4分,平均(2.2±0.4)分,术后住院时间3~8 d,平均5.5 d,无补片感染病例。23例患者(92.0%)得到随访,平均随访周期12.3个月,无慢性疼痛发生,无复发患者。结论:TES技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安全可行,无需使用防粘连补片,无需使用钉枪等有创固定,在明显减少腹腔内补片相关并发症同时,大大减少术后疼痛,另外也明显节省医疗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肛门闭锁并肠穿孔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肛门闭锁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外科疾病,新生儿发病率为 1 / 3300 - 1 / 5000[1,2].但肛门闭锁并肠穿孔报道不多,本院收治 1 例,现报道如下:患儿,男,出生 30 h,因发现无肛门 30 h 就诊.患儿系G2P3,孕 39 + 周,剖腹产娩出,出生体重 3.1 kg,生后阿氏评分不详,生后未排大便,小便正常,尿布上见可疑胎粪痕迹.体查:神志清楚、精神稍差,T:38.6 ℃,无气促、呼吸困难等,无脱水.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胀明显,腹肌紧张,未见潮红、水肿、胃肠型及蠕动波.正常生理位置未见肛门,肛周未见明显瘘口,可见极少量墨绿色粪便颗粒附着于肛周,尿布见可疑胎粪痕迹,尿道口干洁,未见胎粪.血常规、血生化无明显异常;腹部平片提示:气腹(图 1).倒立位腹部片提示:高位肛门闭锁(图 2).入院诊断为肛门闭锁并肠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绿色粪样液体约 200 mL,吸净后继续探查,见结肠近腹膜折返处一纵行坏死穿孔,约 3 cm × 1 cm,其余肠管正常.经穿孔处插入扩肛条导引,在会阴部皮肤可触及,诊断为低位肛门闭锁(会阴皮肤瘘),行结肠穿孔修补术、横结肠造瘘术、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 6 d 开始饮水,术后 10 d 按需喂养,11 d 出院,3个月后返院行关瘘术,治愈出院,术后随访至今,患儿生长发育良好,进食、大小便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