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鸢尾素与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及肌少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鸢尾素(Irisin)是运动诱导的参与代谢反应的肌肉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鸢尾素可增加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代谢率,并可增加线粒体含量及改善线粒体动力学,发挥对骨骼肌的保护作用,增加骨骼肌质量并维持肌肉功能。因此,鸢尾素可能成为肌少症的预测因子,并作为评估肌少症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本文针对鸢尾素对骨骼肌的作用进行综述,重点阐述鸢尾素与线粒体对骨骼肌协同作用的机制,同时探索鸢尾素在恢复及逆转肌肉萎缩方面的功效,对确立鸢尾素作为一种治疗肌少症的有益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整合素α vβ 3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联合PD-L1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靶向整合素α vβ 3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TRT)联合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配体1(PD-L1)的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疗效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制备可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 vβ 3的分子探针 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测定其放射性比活度与放化纯。建立结肠癌MC38荷瘤鼠模型,进行生物分布及microSPECT显像研究。通过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和体质量变化来评估疗效与安全性(各组 n=9);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B组( 177Lu-EB-RGD单药治疗,18.5 MBq)、C组(PD-L1抗体单药治疗,10 mg/kg)和D组(联合治疗,18.5 MBq 177Lu-EB-RGD与10 mg/kg PD-L1)荷瘤鼠经治疗后肿瘤微环境(PD-L1 +免疫细胞、CD8 +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改变(各组 n=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177Lu-EB-RGD放射性比活度为(55.85±14.00) GBq/μmol,放化纯大于95%。MicroSPECT显像中, 177Lu-EB-RGD在荷瘤鼠肿瘤中清晰可见,且摄取率高、滞留时间长,注射后24 h肿瘤/肌肉比值达14.87±0.88,而在正常组织摄取及滞留较少;生物分布结果显示,注射后4 h 177Lu-EB-RGD较 177Lu-RGD表现出明显增高的肿瘤摄取[(12.00±1.60)和(3.69±0.37)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 t=8.63, P<0.01]。在治疗开始后第6天,A~D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32, P=0.03),在监测时间内,D组平均肿瘤体积最小,治疗效果最好,7/9的荷瘤鼠表现为完全缓解,且未出现肿瘤复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RT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上调,B组与A组PD-L1 +免疫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5 +/PD-L1: 2.34%与0.95%,CD11b +/PD-L1:2.41%与0.66%; t值:11.17和8.70,均 P<0.01),而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使C、D组微环境中的CD8 +T细胞浸润较A组急剧增加(2.07%与0.26%,2.71%与0.26%; t值:4.10和6.03,均 P<0.05)。 结论:TRT联合免疫治疗可协同增强抗肿瘤疗效,有望应用于可接受TRT的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家系3例PKAN患者DBS术后疗效异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变性病(PKAN)术后疗效异质性的原因。方法:选择自2021年5月至8月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双侧丘脑底核(STN)-DBS的一家系3例PKAN患者进行研究,该3例患者具有相同 PANK2基因突变。对3例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表型以及DBS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Burke 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估量表(BFMDRS)评分、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3例患者的临床表型存在明显异质性:病例1发病年龄最晚,病程最短,主要表现为全身异常活动,强迫体位,无明显肢体变形,术前表面肌电图提示不自主肌肉收缩强度最小,以交替收缩放电活动模式为特征的不自主运动为主;病例2和病例3的发病年龄早,病程长,病情渐进性加重,表现为下肢跛行,肢体不自主扭转(病例3同时还有明显的肢体变形),术前表面肌电图提示不自主肌肉收缩强度大,以协同收缩放电活动模式为特征的扭转痉挛性肌张力障碍为主。DBS术后3例患者的BFMDRS评分、表面肌电图结果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也存在明显异质性,其中病例1~3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BFMDRS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8.1%、60.5%、43.2%,表面肌电图改善率分别为82.36%、63.79%、72.25%。结论:PKAN具有复杂的临床表型异质性,且是DBS术后疗效异质性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面肌电图评估颈椎后凸畸形对颈部肌肉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颈椎后凸畸形对颈部肌肉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19年9月30日至2020年9月30日诊断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作为后凸组,纳入正常颈椎曲度的志愿者34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测量以及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评估。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下颈椎曲度(C 2~C 7 lordosis,CL)、C 2~C 7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 2~C 7 SVA)、T 1倾斜角(T 1-slope,T 1S)、脊颅角(spinal canal angle,SCA)和颈部活动度(rangeof motion,ROM)。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为矢状位屈伸运动时颈部肌肉共同收缩比(co-contraction ratio,CCR)。以Spearman法分析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间的相关性。 结果:对照组VAS评分为(1.4±0.9)分,低于后凸组的(2.3±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3.71, P=0.30)。对照组NDI为4.3%±2.5%,明显低于后凸组的5.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0, P=0.04)。对照组下颈椎曲度为-18.76°±2.43°,明显低于后凸组的13.80°±7.59°( t=3.43, P<0.01);对照组脊颅角为85.94°±4.52°,明显高于后凸组的84.07°±10.44°( t=0.95, P<0.01);对照组T 1倾斜角为24.00°±2.85°,明显高于后凸组的15.47°±11.33°( t=4.25, P<0.01);对照组C 2~C 7 SVA为(30.35±6.59)mm,明显高于后凸组的(19.08±14.47)mm( t=4.09, P<0.01);对照组ROM为50.23°±3.07°,明显高于后凸组的45.63°±11.73°( t=2.21, P<0.01)。对照组中立位至屈曲位CCR(CCR NF)为0.46±0.20,明显低于后凸组的0.84±0.13( t=12.61, P=0.005);对照组后伸位至中立位CCR(CCR EN)为0.55±0.21,明显低于后凸组的0.79±0.16( t=7.10, P=0.042)。CCR NF与VAS( r=0.504)、NDI( r=0.322)、下颈椎曲度( r=-0.240)、T 1倾斜角( r=-0.591)、C 2~C 7 SVA( r=-0.474)、ROM( r=-0.303)存在明显相关性( P<0.05),CCR EN与VAS( r=0.339)、NDI( r=0.243)、下颈椎曲度( r=-0.347)、T 1倾斜角( r=-0.341)、C 2~C 7 SVA( r=-0.346)、ROM( r= -0.065)存在明显相关性( P<0.05)。 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作为客观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在颈部屈曲动作时颈伸肌过度激活,肌肉协同性较颈椎曲度正常者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NF拉伸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拉伸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处于恢复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NF拉伸训练,观察组则在PNF拉伸训练后辅以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2组患者偏瘫侧肩、肘关节肌肉张力,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运动功能部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结果:干预6周后对照组、观察组肩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88±0.62)和(1.15±0.47)分]、肘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75±0.58)分和(1.30±0.49)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9.52±8.06)分和(43.19±8.55)分]及FIM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61.36±9.80)分和(64.57±8.91)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及PNF拉伸训练基础上辅以穴位按摩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逼尿肌及尿道外括约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儿童逼尿肌过度活动并收缩受损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评估逼尿肌及尿道外括约肌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注射治疗儿童逼尿肌过度活动并收缩功能受损(detrusor overactivity and impaired contractility,DOI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逼尿肌及尿道外括约肌BTX-A注射治疗的25例DOIC患儿为研究对象,男18例、女7例,年龄(11.0±3.8)岁。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收集连续3 d排尿日记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表(incontinenc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I-QOL)、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量表(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OABSS)评分情况,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术后6个月行自由尿流率和超声残余尿量测定,并收集治疗后不良事件。结果:患儿术前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和排尿次数分别为(6.9±1.5)次和(10.8±1.7)次,生活质量评分(8.8±0.7)分,OABSS评分(10.5±1.8)分,I-QOL评分(43.6±4.6)分,每次排尿量(127.4±37.9)mL,功能性膀胱容量(functional bladder capacity,FBC)为(160.7±29.4)mL,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MFR)为(9.7±3.3)mL/s;导尿患儿每日导尿次数(8.0±0.5)次,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PVR)为(190.6±99.2)mL,膀胱排空效率(32.8±4.9)%。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随访中,每日尿失禁次数和排尿次数分别减少至(3.5±1.3)次、(4.9±1.4)次和(7.6±1.1)次、(8.5±1.4)次;生活质量评分减少至(5.8±0.9)分、(7.1±0.8)分;OABSS评分减少至(8.5±1.0)分、(9.0±1.3)分;每日导尿次数减少至(6.4±0.7)次、(7.3±0.8)次;PVR减少至(91.3±36.7)mL、(121.9±42.7)mL;I-QOL评分增加至(59.7±5.8)分、(50.1±4.7)分;每次排尿量增加至(164.9±31.1)mL、(146.0±24.5)mL;FBC增加至(198.3±27.5)mL、(176.2±24.3)mL;MFR增加至(13.8±3.1)mL/s、(11.0±2.5)mL/s;膀胱排空效率增加至(62.0±6.4)%、(47.8±6.7)%。术后1个月影像尿动力学随访情况与术前相比,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230.2±36.0)mL比(198.2±46.1)mL]、膀胱顺应性[(18.6±5.1)mL/cmH 2O比(14.4±6.6)mL/cmH 2O]显著增加,充盈期逼尿肌过度活动频率[(2.8±1.3)次比(4.4±1.7)次]、最大逼尿肌压力[(64.4±6.0)cmH 2O比(80.0±5.1)cmH 2O]、最大尿道压[(72.0±5.5)cmH 2O比(78.5±8.2)cmH 2O]、最大尿道闭合压[(59.1±5.2)cmH 2O比(64.1±7.2) cmH 2O]显著下降。4例术前存在一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儿中,术后2例反流消失,2例获改善;11例术前存在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儿中,5例术后恢复正常;7例术前存在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患儿中,2例术后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与术后1个月相比,每日尿失禁次数[(4.9±1.4)次比(3.5±1.3)次]和排尿次数[(8.5±1.4 0)次比(7.6±1.1)次]、生活质量评分[(7.1±0.8)分比(5.8±0.9)分]及平均每日导尿次数[(7.3±0.8)次比(6.4±0.7)次]、PVR[(121.9±42.7)mL比(91.3±36.7)mL]均显著增加,每次排尿量[(146.0±24.5)mL比(164.9±31.1)mL]和FBC[(176.2±24.3)mL比(198.3±27.5)mL]、I-QOL[(8.5±1.0)分比(10.5±1.8)分]、MFR(8.5±1.0)mL/s比(10.5±1.8)mL/s]、膀胱排空效率[(47.8±6.7)%比62.0±6.4)%]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7例出现一过性肉眼血尿,2例出现尿路感染,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逼尿肌联合尿道外括约肌BTX-A注射治疗儿童DOIC安全、微创、有效,能显著改善患儿排尿异常,降低上尿路损害的风险,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其疗效至少可持续6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盆底功能障碍的分型与诊治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儿童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表现与分型,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和便秘门诊接受治疗的145例PFD患儿资料,均经客观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诊断为功能性盆底疾病。收集并统计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手术或药物治疗经过以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尿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结果:145例中,临床表现为单纯便秘35例(24.1%),污便或便失禁18例(12.4%);单纯排尿障碍41例(28.3%),包括尿急6例、尿频11例、日间尿失禁6例、夜遗尿11例、日间夜间均出现尿失禁3例、排尿困难5例;便秘合并尿失禁46例,合并排尿困难5例,伴有下腹部不适4例。根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及尿动力检查结果,将145例患儿分为五型:Ⅰ型为高张力型(24例),Ⅱ型为低张力型(23例),Ⅲ型为协同失调型(29例),Ⅳ型为排便动力异常型(32例),Ⅴ型为感觉异常型(37例)。根据分型进行针对性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其中Ⅰ型采取降低肌肉张力训练,有效16例(16/24,66.7%);Ⅱ型采取增强肌肉张力训练,有效21例(21/23,91.3%);Ⅲ型采取改善协调性训练,有效16例(16/29,55.2%);Ⅳ型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Ⅴ型采用改善直肠黏膜敏感性的训练,有效28例(28/37,75.7%);Ⅴ型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845, P=0.031)。Ⅰ型、Ⅲ型和Ⅴ型患儿随访1年效果良好,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5%。Ⅱ型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多数患儿效果达到最佳,治疗结束后3~6个月症状开始复现,治疗结束后1年多数患儿症状复发。 结论:儿童盆底功能障碍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客观检查分为5种类型,联合应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是有效的手段,根据临床分型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 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 P<0.05)。 结论: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细胞介素17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文通过检测IL-17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肌肉组织的表达,初步探讨IL-17在II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首次就诊于我院经肌活检和自身抗体检测后明确诊断为IIM的患者28例[(皮肌炎DM组20例,抗合成酶综合征(ASS组)8例]。纳入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12名的正常肌肉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肌肉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2组肌肉组织中IL-17的表达差异,多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 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IIM肌肉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升高[1.63 (1.30,2.05)pg/ml],与对照组[1.00(0.96,1.00)p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52, P<0.001);DM[1.94(1.58,2.14)pg/ml]与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SS)[1.22(1.04,1.55)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20, P=0.001);②与健康对照组[4.08(3.01,5.67)pg/ml]相比,IIM[8.88(4.93,13.64)pg/ml]血清中IL-6高表达( Z=-3.01, P=0.003),与IL-17表达呈正相关( r=0.42, P=0.027);③肌肉组织中IL-17在伴有肌无力[1.91(1.56,2.14)pg/ml与1.50(1.04,2.00)pg/ml]( Z=-1.38, P=0.020)、吞咽困难[2.06(1.99,2.14)pg/ml与1.62(1.52,2.04)pg/ml]( Z=-2.74, P=0.01)和皮肤受累[1.98(1.57,2.14)pg/ml与1.04(0.86,1.61)pg/ml] ( Z=-3.20, P<0.01)的IIM中表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④IL-17与MYOACT 总活动度( r=0.51, P=0.006)、MYOACT 肌肉症状( r=0.45, P=0.016)、ESR( r=0.48, P=0.020)、肌酶升高( r=0.56, P=0.002)呈正相关。 结论:IL-17与IL-6协同参与IIM的发病,提示IL-17是IIM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髌股关节炎的病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髌股关节炎是膝骨关节炎的一种类型,是造成膝前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髌股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对于预防、治疗髌股关节炎,防止其进展为膝骨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查阅了中外相关文献,旨在阐述髌股关节解剖结构与运动生理学特点,从髌骨位置、股骨滑车、Q角、髂胫束、内侧髌股韧带等静力结构异常和肌肉力量与协调性、膝周肌肉协同收缩率等动力结构异常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髌股关节炎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