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解感冒合剂联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凉解感冒合剂联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的112例流行性感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口服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凉解感冒合剂,对照组口服磷酸奥司他韦胶囊,5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消退时间,检测血清中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 γ(interferon-γ,IFN-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痊愈率为62.5%(35/56),高于对照组的44.6%(25/56);发热、咽痛、咳嗽、肌肉酸痛消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RP、TNF-α、IFN-γ和MCP-1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RP、TNF-α水平更低(P<0.05).两组总有效率、流涕消退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 凉解感冒合剂联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高且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磁共振成像在抑郁症患者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抑郁症(MDD)患者接受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前后其脑磁共振成像(MRI)的变化。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的MDD患者105例。分析经MECT前后颅脑MRI资料,依据治疗前颅脑MRI结构分为两组:异常者为研究组( n=51),正常者为对照组( n=54),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MECT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MRI显示51例患者颅脑结构异常,其中16例海马萎缩,18例脑容积缩小,10例颅内囊肿,7例大枕大池。MECT前后颅脑结构无明显变化。研究组发病年龄[(24.15±1.64)岁]小于对照组[(29.33±2.71)岁]( t=-7.751, P < 0.05),女性、有家族史以及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57.4%比47.1%、81.5%比56.9、55.6%比35.3%)(χ 2=4.96、7.50、4.33,均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家族史是无关因素( P=0.997),MDD患者脑结构异常与年龄呈负相关( OR=3.89, 95%CI=2.083~7.281, P < 0.01),与性别、精神病性症状呈正相关( OR=12.05、0.08, 95%CI=2.063~70.439、0.010~0.698,均 P < 0.05)。两组患者在接受MECT后HAMD、HAMA评分均降低(均 P < 0.05)。研究组发生头昏头痛、呕吐、肌肉酸痛、谵妄、记忆障碍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50.98%比27.78%,43.14%比22.22%,29.41%比11.11%、23.53%比7.41%、64.71%比33.33%)(χ 2=5.93、5.24、5.49、5.27、10.33,均 P < 0.05)。 结论:MDD患者多伴脑结构异常,发病年龄越小、女性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越容易发生异常。MECT能明显改善抑郁症状,并且对脑结构不会造成明显影响,但脑结构异常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奥沙利铂致横纹肌溶解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55岁男性直肠腺癌患者术后接受奥沙利铂(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卡培他滨(1 500 mg口服、2次/d,第2~15天,21 d为1个周期)治疗。首次静脉滴注奥沙利铂次日,卡培他滨尚未使用时,患者出现乏力、恶心、下肢肌肉酸痛、肌无力和浓茶色尿。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1 453 U/L,肌红蛋白>1 000 μg/L,尿素氮50.0 mmol/L,肌酐192 μmol/L,尿酸1 071 μmol/L,血钠123 mmol/L,血磷4.36 mmol/L,碳酸氢根5.0 mmol/L;血气分析示pH 7.3,二氧化碳分压19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110 mmHg,乳酸1.5 mmol/L,剩余碱-15.5 mmol/L。诊断: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考虑与奥沙利铂有关,给予营养支持、补液、碱化尿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等治疗,第2天患者下肢肌肉酸痛症状缓解;第3天肌肉酸痛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第4天,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73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0 μg/L,肌红蛋白51 μg/L,尿素氮4.8 mmol/L,肌酐66 μmol/L,尿酸179 μmol/L,血钠134 mmol/L,血磷0.43 mmol/L;血气分析示pH 7.4,二氧化碳分压35 mmHg,氧分压100 mmHg,乳酸1.2 mmol/L,剩余碱-1.3 m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26例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诊断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由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和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结果、治疗用药及预后等。结果:26例患者中,20例(76.9%)有鸟或家禽接触史,发病季节以冬季[57.7%(15/26)]最多见。26例患者均出现高热、畏寒、纳差、乏力和咳嗽,21例(80.8%)出现呼吸困难,19例(73.1%)有相对缓脉,12例(46.2%)出现头痛、肌肉酸痛,7例(26.9%)有意识障碍。26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正常17例(65.4%),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1例(80.8%)。26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有升高,D-二聚体升高24例(92.3%),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18例(69.2%),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5例(57.7%)。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以肺实变为主要表现,20例(76.9%)为多肺叶病变,18例(69.2%)病灶主要位于肺下叶。26例患者的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测结果中,9例(34.6%)只检出鹦鹉热衣原体,余17例(65.4%)除检出鹦鹉热衣原体外,还检出了其他病原微生物。经过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后,除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24例均好转。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常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相对缓脉,白细胞计数多正常,肺部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在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在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实验组在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给予"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IK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有个别出现发热、皮肤瘙痒及皮疹、乏力困倦、关节肌肉酸痛等1种或几种不良反应,但症状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后或自行缓解,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异常病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和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KPS评分以及EORTC QLQ-C30量表各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增强了恶性肿瘤患者对CIK生物免疫疗法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对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Marshall-White综合征1例:血管孪生斑现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28岁。因前胸及双上肢伸侧毛细血管扩张斑合并四肢色素减退斑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斑,怀孕时明显加重,皮损渐波及面颈部,且密集分布。生育后面颈部毛细血管扩张斑逐渐消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较前减少,无明显自觉症状。与此同时,四肢出现孤立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素减退斑片,周边皮肤呈暗红色,双侧前臂有散在毛细血管扩张斑叠加于色素减退斑上,双上肢下垂一段时间后,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后,色素减退斑自然消失,呈正常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斑无明显变化(图1)。自患病以来,患者偶有鼻出血症状,无牙龈出血,无胃肠道出血,无肌肉酸痛,无皮肤硬化或萎缩等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否认长时间日光曝晒史,否认烟酒史和冶游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散在分布毛细血管扩张斑,直径3 ~ 5 mm,无皮肤萎缩,Darier征阴性;四肢孤立性色素减退斑,斑片互不融合,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 ~ 20 mm不等,周围皮肤呈粉红色,境界清楚,患肢下垂或寒冷环境下,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数分钟后,色素减退斑消失。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129%(参考值:88% ~ 120%,下同),凝血酶原时间10 s(10.4 ~ 12.6 s),纤维蛋白原4.2 g/L(2 ~ 4 g/L),凝血酶时间为15.7s(16 ~ 21 s);肝肾功能:白蛋白37.2 g/L(40 ~ 55 g/L);性激素:睾酮为0.047 μg/L(0.06 ~ 0.8 μg/L),泌乳素为4.470 μg/L(4.79 ~ 23.3 μg/L);血尿常规、传染病相关抗原/抗体(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抗核抗体谱均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双侧乳腺B超示乳腺多发囊性结节,美国放射协会制定的乳腺影像诊断规范BI-RADS分类3类;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均无异常。患者自诉近3个月来有轻度失眠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6分(肯定有焦虑)。右上肢伸侧皮损病理结果示: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血管轻度增生,见个别肥大细胞(图2A)。特殊染色:甲苯胺蓝个别细胞(+)(图2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36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2月24日武汉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患者和同期治愈出院患者的年龄、血常规、炎症指标、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等,并比较死亡患者入院时和死亡前的相关指标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 χ2检验。 结果:1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死亡46例,年龄为(68.7±8.8)岁;治愈90例,年龄为(58.5±11.2)岁。治愈与死亡患者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86, P<0.01)。死亡患者中26.1%(12/46)有吸烟史,63.0%(29/46)有高血压,30.4%(14/46)有糖尿病,28.3%(13/46)有心脏病,分别高于治愈组的12.2%(11/90)、31.1%(28/90)、11.1%(10/90)、2.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164、12.750、7.821、21.033,均 P<0.05)。死亡患者从发病至死亡的病程为(23.59±8.55) d,其中45例(97.8%)以发热起病,42例(91.3%)伴有乏力,34例(73.9%)伴有气短,30例(65.2%)伴有咳嗽,23例(50%)伴有呼吸困难,21例(45.7%)伴有咳痰、肌肉酸痛,6例(13.0%)伴有腹泻、恶心。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D-二聚体、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均高于治愈组;而治愈组患者的CD3 +T淋巴细胞计数、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0.726、11.997、28.344、9.251、7.431、15.602、14.796、6.359、32.348,均 P<0.05)。死亡组患者在死亡前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D-二聚体、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较入院时升高,而CD3 +T淋巴细胞计数、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较入院时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026、4.957、4.266、2.060、5.140、5.510、-3.152、-4.015、-2.497,均 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患者多以发热起病。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可能是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多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临床上应重视其病程中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曲线型仰卧体位管理联合多模式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舒适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曲线型仰卧体位管理联合多模式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简称为压疮)发生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骨科手术63例患者为对照组,并予以健康宣讲、饮食指导等干预方式;随机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于该院实施骨科手术6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线型仰卧体位管理联合多模式疼痛干预。记录干预前及干预7 d后,两组患者疼痛状况〔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HPOI)、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舒适状况〔Kolcaba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记录干预7 d内,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压疮严重程度、不良反应(肌肉酸痛、胸腹部不适、烦躁、失眠)状况。结果:干预7 d后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控制状况评分、GCQ评分均有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7 d后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评分、VAS量表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干预7 d内,观察组压疮率、压疮严重程度、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曲线型仰卧体位管理联合多模式疼痛干预能够提高骨科患者术后舒适度,降低压疮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巴喷丁致横纹肌溶解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6岁女性患者因不安腿综合征口服加巴喷丁0.3 g、1次/d。用药3 d后出现四肢肌肉酸痛、双下肢无力和浓茶色尿等。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4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5 U/L,肌红蛋白2 855.0 μg/L,肌酸激酶(CK)3 009 U/L,CK-MB 61 U/L,血清肌酐(Scr)542 μmol/L,尿蛋白(+++),尿潜血(+);下肢肌力1级,考虑为加巴喷丁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停用该药,给予补液、碱化尿液和利尿等对症治疗。5 d后,患者浓茶色尿消失,肌肉酸痛症状消失,双下肢无力症状好转,下肢肌力3级。实验室检查示ALT 35 U/L,AST 55 U/L,肌红蛋白929.0 μg/L,CK 325 U/L,Scr 557 μmol/L,尿蛋白(+),尿潜血( -)。1个月后复诊,患者未再出现肌痛及下肢无力症状,实验室检查示ALT 30 U/L,AST 38 U/L,肌红蛋白135.0 μg/L,CK 187 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误服硝氯酚中毒死亡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男,5岁1个月。以“误服硝氯酚片4 d”于2020年2月3日入院。4 d前患儿误服硝氯酚10片(规格100 mg/片),服药1 h后出现恶心、呕吐,伴脐周疼痛,持续2~4 min可自行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洗胃、导泻、补液、利尿等对症治疗。治疗3 d后恶心、呕吐症状减轻,偶有腹痛,出现精神差,住院期间查肝功提示丙氨酶氨基转移酶64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 025 U/L;肌酸激酶23 34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 159 U/L。因病情重,转诊至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0 ℃,脉搏155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90/59 mmHg(1 mmHg=0.133 kPa),体质量19 kg,嗜睡状,颜面稍苍黄,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红润,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率155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min。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克氏征均阴性。入院后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8×10 9/L、中性细胞计数8.2×10 9/L、血红蛋白浓度110.0 g/L、血小板计数260×10 9/L;凝血功能正常;肝功能:总蛋白53.7 g/L、白蛋白31.0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93.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 574.0 U/L,肌酸激酶22 00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17.0 U/L。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诊疗经过:入院后立即予再次洗胃,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多烯磷脂酰胆碱、肌苷片、葡醛内酯片保肝、甘露醇减轻脑水肿、头部亚低温治疗,行血液灌流2次治疗。入院4 h后患儿出现发热伴大汗淋漓,体温最高达39.5 ℃,精神极度萎靡,同时伴有四肢关节疼痛,肌肉酸痛。6 h后患儿出现昏迷,昏迷评分7分,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啰音。入院11 h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全身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屈曲、僵直,立即高质量心肺复苏,静推盐酸肾上腺素,同时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内涌出大量鲜血,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