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是烧伤早期常见的临床问题和治疗难点之一。目前认为,局部缺血缺氧,持续性炎症反应,感染,失衡的局部微环境,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等是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主要机制。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多种防治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主要包括:正确冷疗、改善创面血流灌注、早期清创、改善创面微环境、防治创面感染、减轻创面炎症反应、抑制创面氧化应激等。本文着重对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防治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烧伤创面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亚满意"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20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脑血管旋转造影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应用血流动力学系列软件计算手术前、后及计算机模拟狭窄部位完全修复后狭窄局部、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和管腔内总压力。术后复查DSA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以残余狭窄率<30%(定义为"亚满意")为手术成功。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MCA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9.9±13.2)%、(86.6±10.0)%, t=15.31, P<0.05]。20例患者术后MCA狭窄部位和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25.1±4.6)Pa、(49.0±13.2)Pa,穿支根部:(1.1±0.2)Pa、(3.5±0.4)Pa,均 P<0.05],而狭窄近端和远端正常血管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增高[近端:(7.2±3.8)Pa、(3.6±2.6)Pa,远端:(12.6±5.8)Pa、(4.9±2.6)Pa,均 P<0.05]。术后狭窄部位和近端正常血管壁面的总压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位:(276.5±86.3)Pa、(992.6±15.7)Pa,狭窄近端:(605.4±27.8)Pa、(992.6±15.7)Pa,均 P<0.05],而穿支根部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总压力均较术前增高[穿支根部:(58.2±5.6)Pa、(2.7±0.3)Pa,狭窄远端:(101.0±43.4)Pa、(10.3±4.3)Pa,均 P<0.05]。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狭窄部位管腔恢复至同两端血管完全一致时,狭窄部位、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总压力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CA 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后狭窄局部、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变,且达到较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压力治疗对大面积烧伤继发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对大面积烧伤继发增生性瘢痕患者行压力治疗后,患者肢体主要动静脉及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2年2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烧伤康复科收治3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继发增生性瘢痕患者,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23~52岁。患者创面愈合后12周内入院,于入院后1周内由康复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及裁缝师量身定做全身弹力衣、弹力长裤、背心及分指手套和分指袜、头罩及塑料颈圈等压力用品,穿着压力用品时将各部位压力维持在2.67~4.00 kPa。于首次穿着压力用品治疗前(以下简称压力治疗前)及首次穿着压力用品治疗1 h后(以下简称压力治疗1 h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左侧腋动脉脉率,腋动脉与股动脉血管腔直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腋静脉与股静脉血管腔直径、横截面面积、平均血流速度,心脏二尖瓣E峰值、二尖瓣A峰值、三尖瓣E峰值、主动脉瓣PSV、肺动脉瓣PSV;用光学色谱皮肤检测仪检测手背瘢痕的色泽中红色、红色素及表面明亮度,以反映瘢痕微血管的充盈与分布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与压力治疗前比较,患者压力治疗1 h后腋动脉PSV明显减慢( t=55.42, P<0.01),腋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t=-60.50, P<0.01),腋动脉脉率、血管腔直径与阻力指数以及腋静脉血管腔直径、横截面面积均无明显变化( P>0.05),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t=-80.52, P<0.01),股动脉血管腔直径、PSV与阻力指数以及股静脉血管腔直径、横截面面积均无明显变化( P>0.05),心脏二尖瓣E峰值、二尖瓣A峰值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10.71、21.96, P<0.01),心脏三尖瓣E峰值明显升高( t=7.57, P<0.01),心脏主动脉瓣PSV、肺动脉瓣PSV均无明显变化( P>0.05)。患者压力治疗1 h后手背瘢痕的色泽中红色与红色素值分别为15.3±1.1、16.8±1.2,均明显低于压力治疗前的24.5±1.3、23.8±1.2( t值分别为8.32、8.04, P<0.01);患者压力治疗1 h后手背瘢痕表面明亮度值与压力治疗前相近( P>0.05)。 结论: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继发增生性瘢痕行压力治疗后,患者腋静脉及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腋动脉PSV明显减慢,心脏二尖瓣E峰值、二尖瓣A峰值均明显下降且三尖瓣E峰值明显升高,这些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与全身压力治疗减少了瘢痕局部的微血管内血流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导管相关皮肤损伤评估及处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导管相关皮肤损伤主要包括导管相关的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以及潮湿相关皮肤损伤。导管相关皮肤损伤可能会引起患者局部疼痛、瘙痒等不适,增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本文对导管相关皮肤损伤发生后的评估和处理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人员识别和干预此类皮肤损伤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8例PMT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8~72岁,中位年龄45.5岁)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CT、MRI、 99Tc m-联肼尼克酰胺-酪氨酸3-奥曲肽( 99Tc m-HYNIC-TOC)SPECT/CT、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 99Tc m-MDP)SPECT/CT骨显像和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并总结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结果:PMT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骨痛、肌肉无力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局部不适等;术前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磷水平降低。38例患者中,有超声、CT、MRI、 99Tc m-HYNIC-TOC SPECT/CT、 99Tc m-MDP SPECT/CT骨显像和 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者分别为8、20、18、12、8、7例。PMT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肿瘤内低或混合回声,血流信号丰富。50.0%(4/8 )骨组织来源的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软组织来源的12例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异常软组织密度灶或软组织肿块。PMT患者的病灶在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像等低信号、T2加权像高低混杂信号,增强MRI表现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PMT患者 99Tc m-HYNIC-TOC SPECT/CT显像阳性率为83.3%(10/12 )。PMT患者 99Tc m-MDP SPECT/CT骨显像均呈多发异常骨代谢活跃灶,其中1例软组织来源的肿瘤显示为病灶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PMT患者 18F-FDG PET/CT显像中所有病灶的葡萄糖代谢均增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1~10.7,中位数为4.0。 结论:PMT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肿瘤导致的低磷性骨软化,而原发肿瘤的表现不突出;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 99Tc m-HYNIC-TOC SPECT/CT、 99Tc m-MDP SPECT/CT骨显像及 18F-FDG PET/CT检查可能有助于临床对PMT进行准确地定位并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术后护理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四肢合并血管损伤的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9例上肢、28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创面修复重建,术后护理给予绝对卧床,注重体位护理;使用无光式两用保暖烤灯进行皮瓣保温保暖;手术后7 d内强化夜间护理;应用"四步一字口诀法"严密观察皮瓣血运,并使用"数字记分式"护理记录单记录血运情况,以及时发现血管危象;采用微视频进行功能锻炼指导,防止肢体功能丧失。出院后通过微信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术后3例发生动脉危象,探查后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其余皮瓣完全成活,质地及色泽良好,成活率89.36%。伤口感染1例,伤口裂开2例,供区发生局部感染并发症1例。40例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皮瓣色泽、轮廓和质地评分分别为(9.1±0.3)分、(8.8±0.4)分和(9.2±0.2)分。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3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9.47%;下肢功能根据临床下肢评分(LEM)标准评定:优19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1%。结论: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重建四肢合并血管损伤的软组织缺损,术后加强护理,尤其夜间。局部保温保暖,定时严密观察皮瓣血运,并加强早期康复锻炼,是保证皮瓣手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胎儿脉管性疾病的超声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脉管性疾病的超声特征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8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脉管性疾病的31例胎儿,超声仔细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追踪随访,分析预后。结果:31例胎儿中,10例经引产后尸体解剖证实,21例经产后局部观察外观或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KTS)4例(包括Parkes-Weber综合征1例),血管瘤3例,原发性先天性淋巴水肿1例,淋巴管瘤23例。31例病灶均与超声定位诊断吻合,其中头颈部9例,躯干部15例,上肢1例,下肢6例。3例胎儿病灶内有动静脉瘘血流频谱,28例胎儿病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及随访对胎儿脉管性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胎儿脉管性疾病的预后与病变的部位、大小、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以及病灶内血液的分流量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关节感染患者225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骨关节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体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诊断为骨关节感染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225例患者中,四肢与其他部位骨髓炎占75.6%(170/225),化脓性关节炎占16.0%(36/225),脊椎骨髓炎占8.4%(19/225);非植入物相关感染占80.4%(181/225),植入物相关感染占19.6%(44/225)。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48.4%(109/225)]、肢体运动障碍[47.6%(107/225)]、局部肿胀[28.9%(65/225)]、发热[28.0%(63/225)]、脓性渗出物增多[24.9%(56/225)]为主。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局部疼痛[55.8%(101/181)比18.2%(8/44)]、发热[31.5%(57/181)比13.6%(6/44)]比例较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更高,而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脓性渗出物增多比例[50.0%(22/44)]较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18.8%(34/181)]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49、5.60、18.45,均 P<0.050)。225例患者中63例(28.0%)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主要为软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225份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06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58.5%,62/106),34.0%(36/106)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1.3%(12/106)。40.4%(91/225)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2.9%(74/225)的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43.6%(79/181)比27.3%(12/44)]和C反应蛋白[37.6%(68/181)比13.6%(6/44)]升高比例高于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94、9.19, P=0.047、0.002)。 结论:骨关节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肢体运动障碍、局部肿胀、发热、脓性渗出物增多为主,易合并软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常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LRIPC)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给予LRIPC +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脑血流灌注量、脑梗死体积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较对照组短,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S-100B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142.45 ± 36.23)mg/L比(176.89 ± 42.63)mg/L、(2.52 ± 0.46)μg/L比(3.61 ± 0.75)μg/L],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143.49 ± 10.58)μg/L比(124.96 ± 13.6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RIPC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能通过改善脑血流状况缩减脑梗死体积,对减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亦有较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和椭圆体带缺损直径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的变化,分析两者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IMH并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23只眼(IMH患眼组)及其健康对侧眼23只(对侧眼组),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30名3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分析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3组受检眼的CBFA、DEZA。CBFA:以中心凹为中心、半径1 mm圆形区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DEZA:水平方向上椭圆体带缺失区直径。对比分析3组受检眼手术前后CBFA及logMAR BCVA的差异以及IMH患眼组组内手术前后CBFA、DEZA、logMAR BCVA的变化。3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后视力与基线各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logMAR BCVA分别为1.26±0.7、0.48±0.22,CBFA分别为(1.49±0.30)、(1.92±0.17)mm 2,DEZA分别为(1 080.22±576.98)、(433.78±423.04)μm。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3、7.77、6.58, P<0.01)。IMH患眼组手术前CBFA小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 F=14.13, P<0.01);IMH患眼组手术后CBFA与对侧眼组无明显差异( t=4.32, P=0.37 ),但仍小于正常对照组( t=4.07, P<0.01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 r=0.69、0.75, P<0.01);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CBFA与DEZA呈负相关( r=-0.49、-0.89, 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logMAR BCVA与手术前DEZA呈正相关( t=2.32, P=0.02)。 结论:IMH患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手术前后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DEZA与CBFA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