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的手术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8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4例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SMA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3例,年龄(50.3±9.9)岁(范围:44~72岁)。A型主动脉夹层(TAAD)9例,B型主动脉夹层(TBAD)15例。患者入院后均行CT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影像学特征将患者分为3型:Ⅰ型,仅SMA真腔重度狭窄或闭塞;Ⅱ型,降主动脉合并SMA真腔狭窄(分离型);Ⅲ型,SMA上段胸腹主动脉合并SMA真腔狭窄(延续型)。根据影像学分型不同采用相应的SMA腔内治疗方法。记录患者的影像学分型、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及再干预率。结果:24例患者中,Ⅰ型17例(70.8%),Ⅱ型4例(16.7%),Ⅲ型3例(12.5%)。14例Ⅰ型患者采用TEVAR加SMA支架植入术治疗;3例Ⅰ型及1例Ⅱ型患者仅行SMA重建(1例慢性TAAD患者行髂动脉-SMA旁路术治疗);3例Ⅱ型及3例Ⅲ型患者采用降主动脉联合SMA裸支架植入术;同期或二期行部分小肠切除术5例(20.8%)。住院期间4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6.7%,其中2例患者死于严重肠缺血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随访(46±9)个月(范围:13~72个月),期间2例患者死亡,均与肠缺血无关。患者的5年期免于再干预生存率为86.1%,5年期累积生存率为82.6%。结论: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SMA缺血患者围术期病死率高,风险大,针对不同临床场景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缓解肠缺血,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介入治疗早期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性肠梗阻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xcel冠脉支架治疗老年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急腹症,多发于老年人,可导致腹痛、腹泻、便血、呕吐等症状,随病情恶化可出现绞榨性肠梗阻、弥漫性腹膜炎、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当出现腹膜炎症状和体征时,患者多已发生肠坏死和穿孔。因此,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是提高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预后的关键。本文分享1例老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通过置入动脉支架开通肠系膜上动脉,取得良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血栓栓塞和肝毒性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挖掘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的血栓栓塞和肝毒性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08年10月至2023年9月收到的艾曲泊帕、罗普司亭、阿伐曲泊帕不良事件(AE)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和标准化。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检测3种TPO-RA相关血栓栓塞和肝毒性AE风险信号。AE报告数≥3、 ROR值95%置信区间( CI)下限>1的PT被定义为风险信号。 结果:以艾曲泊帕、罗普司亭和阿伐曲泊帕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分别为25 215、18 762和1 204例,挖掘出艾曲泊帕、罗普司亭和阿伐曲泊帕相关血栓栓塞事件(TEE)PT 52、51和9个。艾曲泊帕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肾动脉栓塞、门静脉血栓、脾栓塞、脾静脉血栓、肝动脉血栓;罗普司亭依次为动脉栓塞、脑血管闭塞、椎动脉闭塞、门静脉血栓、肠系膜血管血栓;阿伐曲泊帕依次为肾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脑静脉窦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分别挖掘出艾曲泊帕、罗普司亭、阿伐曲泊帕肝毒性风险信号(PT)25、14和4个,艾曲泊帕信号强度前5位的PT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血栓、肝动脉血栓、间接胆红素升高、慢性肝衰竭;罗普司亭为门静脉血栓、慢性肝衰竭、酒精性肝病、肝血肿、肝硬化;阿伐曲泊帕为门静脉血栓、肝功能检查异常、肝功能异常、肝酶升高。共挖掘出3种TPO-RA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肝毒性相关PT 24个,信号强度居前5位者为门静脉扩张、慢性肝衰竭、肝功能检查异常、酒精性肝病、眼黄疸。结论:TEE和肝毒性是3种TPO-RA共有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TPO-RA前后应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警惕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支肠系膜动脉慢性闭塞引起的肠系膜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61岁,因“脐周疼痛4年,加重半年”由外院转诊我院。入院时有典型的慢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三联症:餐后疼痛,畏食,体重下降。4年间体重下降达20 kg。外院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提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闭塞,伴有大量侧支动脉形成”(图1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闭塞;腹腔干闭塞;肠系膜下动脉闭塞。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行腹腔动脉造影证实肠系膜3支动脉开口处完全闭塞,因无入路遂放弃血管腔内治疗。改为开放手术,选择逆行旁路术,手术方式:肠系膜上动脉中段-右髂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图1B),术后患者腹痛症状很快缓解,体重增加,复查CTA人工血管通畅(图1C)。半年后患者突发腹痛,CTA提示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图2A),遂行右髂-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Angiojet吸栓术,术中导丝经人工血管逆行通过肠系膜上动脉开口至腹主动脉(图2B、2C),遂进一步行球囊扩张+肠系膜上动脉支架置入术(Lifestent 8 mm×60 mm裸支架1枚)(图2D),人工血管予以旷置,术后门诊复查(图2E),人工血管及支架均通畅,无腹痛症状,截止目前患者已术后2年多,人工血管由于双向血流已逐渐闭塞,但肠系膜上动脉支架仍保持通畅,不影响肠道血供,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人肠系膜下动脉特点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人肠系膜下动脉(IMA)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因普通外科疾病择期行IM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65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纳入64例患者,男性42例,女性22例,年龄(70.9±5.1)岁(范围:60~88岁),观察IMA起始位置、直径、主干长度和分型,IMA根部水平肠系膜下静脉(IMV)与左结肠动脉(LCA)距离,以及IMA供应左侧结肠的范围。结果:64例患者中,10例存在IMA狭窄,2例存在IMA闭塞。IMA直径为(3.2±0.5)mm(范围:2.6~4.4 mm),IMA主干长度为(3.8±1.0)cm(范围:1.1~7.0 mm)。分型Ⅰ型占40.6%(26/64),Ⅱ型占37.5%(24/64),Ⅲ型占18.8%(12/64),Ⅳ型占3.1%(2/64)。IMA根部水平IMV邻近LCA者占90.6%(58/64),远离LCA者占9.4%(6/64)。IMA供应范围达横结肠者占78.1%(50/64),供应至结肠脾曲者占17.2%(11/64),供应降结肠者占4.7%(3/64)。结论:通过IMA造影等方法了解IMA特点、分型、血供范围及走行关系,可协助判断腹腔镜左侧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血管的结扎位置,减少术后吻合口缺血等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诊断腹主动脉大动脉炎继发中主动脉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女,6岁,因夜尿次数增多1周入院。既往体健,无家族史。入院血压:右上肢192/130 mmHg(1 mmHg=0.133 kPa),左上肢186/133 mmHg,右下肢136/91 mmHg,左下肢130/87 mmHg。查体:脐周可闻及血管杂音,双侧视网膜动脉硬化,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37 mm/1 h,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5.67 mg/L,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超声心动图:左室壁增厚,主动脉弓增宽,余未见明显异常。腹主动脉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脉水平远心端腹主动脉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范围约42 mm,较窄处原始管腔内径约8.8 mm,残余管腔内径1.5 mm(图1),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175 cm/s,舒张末期流速32.8 cm/s,阻力指数0.81;该狭窄段远心端可见管腔内呈条索样回声,累及长度范围约14 mm,未见血流信号显示;远端腹主动脉管腔血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肠系膜上动脉水平至髂血管水平腹壁及腹腔见广泛的侧支血管。结论:腹主动脉大动脉炎声像;腹主动脉中下段管腔部分节段重度狭窄,内径减少>70%;部分节段闭塞,伴广泛侧支循环形成。超声见双侧髂血管改变符合大动脉炎声像: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可见管壁增厚,管壁层次结构不清,频谱呈单相;双侧髂总、髂外动脉略窄,双侧髂外动脉末端周围均可见侧支循环。双侧股总动脉及远端至足背动脉管壁及管腔未见异常,频谱呈低搏动(图2)。肾血管超声检查:左肾内血流较对侧略有减少,略显稀疏,左肾动脉起始处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范围约18 mm,较窄处原始管腔内径约7.7 mm,残余管腔内径1.4 mm,该处血流明显紊乱(图3),收缩期峰值流速91 cm/s,舒张末期流速56 cm/s,阻力指数0.39,左肾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12 cm/s,舒张末期流速7 cm/s,阻力指数0.39。结论:左肾动脉改变符合大动脉炎声像,左肾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内径减少>70%。胸腹主动脉计算机断层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腹主动脉局部管壁不均匀增厚,管腔不同程度变窄,局部断续显影,长约6.3 cm,累及左肾动脉起始段,左肾灌注减低。双侧髂总动脉、髂外及髂内动脉管腔略变窄,腹主动脉周围见多发迂曲血管影(图4)。结论:腹主动脉局部动脉炎,局部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局部闭塞,累及左肾动脉起始处,继发左肾灌注减低;双侧髂总动脉、髂外及髂内动脉略变窄及腹主动脉周围侧支循环开放。临床诊断:大动脉炎,中主动脉综合征(middle aortic syndrome,MA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脑梗死溶栓后急诊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男,61岁。因“右下肢进行性无力伴麻木5 h,溶栓后确诊主动脉夹层1 h”于2021年11月15日入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既往高血压史10年,近日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及检测血压。患者于入院5 h前出现右下肢进行性无力伴麻木,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卒中中心,颅脑 CT 未见出血,查体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颅脑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左侧额叶异常信号,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狭窄,基底动脉重度狭窄。3 h前查体见右上肢肌力正常,右下肢肌力下降至2级,伴有疼痛不适,持续不能缓解,考虑急性脑梗死加重,予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患者右下肢肌力进一步下降至1级,末梢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未触及,行超声心动图及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主动脉夹层可能性大。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主动脉夹层表现(Debakey I型,见图1),肠系膜上动脉局部闭塞,右侧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闭塞。为手术治疗急转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6.3 ℃,脉率6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5/52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醒、双侧瞳孔正常,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胸腹部查体无异常;右下肢肌力1级,右下肢浅感觉减退,皮温低,足背动脉未触及,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术前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27.7 s,国际标准化比值2.2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1.9 s,纤维蛋白原0.32 g/L,D-二聚体17.97 mg/L。积极输注冷沉淀、血浆及人纤维蛋白原对症治疗后复查凝血功能:PT 16.6 s,国际标准化比值1.5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3.6 s,纤维蛋白原1.72 g/L。急诊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支持下行右冠状窦成形+主动脉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约1 500 mL,予以自体血回输并大量血制品输注,术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心脏射血分数(EF)50%左右,血压控制尚可,尿量正常,右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术后右股部及小腿肿胀进行性加重,血管超声检查提示腹主动脉及右股动脉血流尚可,足背动脉血流量较前明显减弱。实验室检查肌红蛋白持续升高至3 000 μg/L,考虑再灌注损伤引起右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11月17日予外科手术切开减张治疗,术中见肌肉缺血水肿并部分坏死,术后血压80/40 mmHg,EF 40%,肌酐持续升高至497 μmol/L,并出现无尿,考虑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合并分布性休克,予去甲肾上腺素1.0 μg·kg -1·min -1联合肾上腺素0.5 μg·kg -1·min -1抗休克、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清除肌红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11月21日患者意识转清,心率90~110次/min,平均动脉压70~85 mmHg,尿量10 mL/h左右,肠鸣音未闻及,腹胀明显,左下腹压痛及反跳痛。结合术前主动脉CTA检查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局部闭塞,不除外缺血性肠病及消化道穿孔可能。复查腹腔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见图2)、肠系膜下动脉远端闭塞、腹腔膈下游离气体(见图3)、降结肠、部分乙状结肠可见肠壁积气(见图4),考虑缺血性肠病、肠穿孔。急诊行结肠部分切除+横结肠造口术。术中见降结肠下段、乙状结肠、直肠上段达腹膜反折上约1.5 cm处肠壁散在片状坏死灶并穿孔(见图5),左下腹及盆腔可见大量浑浊腹腔积液。予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并留置引流管。术后血流动力学难以维持,去甲肾上腺素2.0 μg·kg -1·min -1、垂体后叶素2 U/h、肾上腺素1.0 μg·kg -1·min -1持续泵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EF28%,膀胱腹压检测35 mmHg以上,考虑脓毒性休克、脓毒性心肌病、腹高压综合征。建议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及开放腹部刀口减压治疗,患者近亲属拒绝,最终循环难以维持于2021年11月25日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蜿蜒的肠系膜动脉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累及蜿蜒的肠系膜动脉的治疗理念及手术方式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侧支循环在血管外科领域的重要性受到更多的关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提高,蜿蜒的肠系膜动脉的发现率逐渐增加。存在主髂动脉闭塞时,蜿蜒的肠系膜动脉可作为重要的侧支循环通道,缓解内脏或下肢的缺血。蜿蜒的肠系膜动脉也可能导致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此时可经蜿蜒的肠系膜动脉进行肠系膜下动脉的栓塞。然而,蜿蜒的肠系膜动脉在血管外科领域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分期分段二次复合手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10例初步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分期分段二次复合手术全程修复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Ⅰ型夹层)的疗效和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或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二次复合手术的10例急性Ⅰ型夹层患者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60±7)岁(范围:49~71岁)。第一次采用弓部Ⅱ型复合手术,在非深低温停循环下,修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近段夹层;第二次复合手术采用肾下腹主动脉替换、内脏动脉旁路联合胸腹主动脉支架植入,修复残余远段胸腹主动脉夹层(分段)。记录患者基本资料、CT造影图像、手术结果。结果:10例患者分期手术顺利完成,无死亡。第一次弓部Ⅱ型复合手术中,有主动脉窦成形4例,Bentall和David手术各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均顺序完成弓部去分支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第一次复合手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4例、低氧血症4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Ⅱ型内漏1例,近端假腔血栓化率9/10;住院时间(21±4)d(范围:16~28 d)。第二次复合手术后无截瘫,无肝、肾功能不全和内漏,术后3 d发生左肾动脉分支和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闭塞各1例,经介入治疗再通,假腔血栓化率10/10;住院时间(19±2)d(范围:16~21 d)。随访期CT造影显示主动脉形态逐渐重塑。结论:分期分段二次复合手术全程修复Ⅰ型夹层可行,近中期效果达到预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