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调控T淋巴细胞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CORM-2)调控T淋巴细胞的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二甲基亚砜组(dimethyl sulfoxide, DMSO)、灭活型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组(inactive 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iCORM-2)、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CORM-2 6 mg/kg共7组,每组8只。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CORM-2各剂量组和iCORM-2组于制备休克模型前即刻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ORM-2和6 mg/kg iCORM-2,DMSO组腹腔注射与iCORM-2等量的2%DMSO,休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记录置管后或休克后不同时相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23 h采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i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葡聚糖作为渗透性标记物测试肠壁通透性,并留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肠黏膜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Foxp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明显增加(均 P<0.05);与休克其余各组比较,CORM-2各剂量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均减低(均 P<0.05)。病理学改变显示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明显;CORM-2干预可减轻休克大鼠回肠黏膜损伤,且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回肠结构更完整。休克组和DMSO组肠黏膜淋巴细胞T-bet抗原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均 P<0.05);CORM-2各剂量组T-bet抗原表达较休克组降低(均 P<0.05)。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iCORM-2组Foxp3抗原表达较休克组和DMSO组均减低(均 P<0.05),但CORM-2 6 mg/kg组与休克组或DM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IFN-γ表达升高( P<0.05),IL-10和TGF-β表达未见差异(均 P>0.05);与休克组相比,CORM-2各剂量组IL-10蛋白表达升高(均 P<0.05),其中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TGF-β表达上调(均 P<0.05),但仅CORM-2 6 mg/kg组较休克组IFN-γ表达下调( P<0.05)。 结论:CORM-2可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减轻休克缺血肠壁炎症,保护肠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原发性局部小肠扭转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原发性局部小肠扭转(primary segmental volvulus,PSV)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23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新生儿PSV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例PSV新生儿,平均胎龄(34.1±3.0)周,出生体重(2 291±646)g。8例发病日龄≤3 d,2例发病日龄>3 d,10例患儿均以腹胀为主要表现,7例伴有胆汁性呕吐,5例伴有便血。影像学检查主要提示低位肠梗阻,无特异性表现;实验室检查主要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及不同程度贫血。9例患儿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穿刺液为血性5例,清亮液体2例,血性混合粪样腹水1例,乳糜性1例。10例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于术中明确诊断PSV并行小肠部分切除,同时行一期肠吻合术或肠造瘘术。10例患儿均治愈,随访至4月龄~9岁,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结论:新生儿PSV是一种独立的急腹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经过积极手术,总体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致急性肠坏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儿科医生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12岁因慢性肠系膜缺血所致的急性肠坏死女性患儿,体重14 kg,身高115 cm,曾有6年餐后腹痛病史,以持续性腹痛3 d,伴呕吐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开腹探查,术中见空、回肠总长约150 cm(无肠旋转不良),小肠远端约80 cm肠管缺血性坏死,并2处穿孔。行坏死肠管切除,近端空肠造瘘术。术后待病情稳定后,行肠系膜上动脉超声、腹部增强CT及腹腔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提示肠系膜上动脉管径细小,血流缓慢。通过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2019年10月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行关瘘术后,给予经口饮食并于关瘘术后14 d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儿可进普食,但餐后腹痛症状无缓解,体重不增。术后半年,餐后腹痛症状缓解,体重未增长。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患儿急性小肠缺血坏死由慢性肠系膜缺血所致。文献检索,共有59例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的病例报道。患儿的主要症状包括餐后不适或腹痛19例(51.4%),生长发育停滞或体重下降5例(13.5%),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3例(8.1%),消化道出血并出血性结肠炎1例(2.7%),缺血性胃炎伴溃疡1例(2.7%),无明确症状17例(45.9%)。狭窄受累的血管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肾动脉、髂外动脉、前支主动脉。治疗方法包括开腹手术血管成形术和介入治疗下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绝大部分有症状的患儿,一次或多次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诊断困难,若能及时诊治,预后较好,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亚低温治疗期间肠道超声指导早期肠内喂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亚低温治疗期间在肠道超声指导下早期肠内喂养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进行亚低温治疗的HIE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实施肠道超声指导喂养分为观察组(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入院)和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入院)。观察组亚低温期间行肠道超声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超声结果开始肠内喂养[20 ml/(kg·d)],复温后逐渐增加至全肠道喂养;对照组亚低温期间仅给予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 ml/次,3 h 1次],复温后开奶,逐渐增加至全肠道喂养,未行肠道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儿肠内喂养开始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7例,对照组18例。观察组肠内喂养开始时间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均早于对照组[36.0(33.5,39.0)h比77.0(74.0,79.3)h,6.0(5.5,6.5)d比8.0(7.0,9.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晚发型败血症发生。 结论:新生儿HIE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肠内喂养安全可行,有利于尽快达到全肠道喂养,肠道超声对喂养计划的实施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保留与不保留肠系膜下动脉主干的近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中,尽管有研究报道保留肠系膜下动脉(IMA)主干可改善肠道血运,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但是否需要保留IMA目前临床上仍存在争议。本文探讨不保留IMA主干与保留IMA主干对结肠癌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左半结肠癌D 3切除手术治疗的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IMA保留与否分为IMA切除组(91例)和IMA保留组(104例)。IMA切除组在距IMA根部约5 cm外辨识已发出左结肠动脉(LCA)及1~2支乙状结肠动脉(SA)后,于远端切断IMA主干;IMA保留组则解剖IMA主干,并清扫IMA周围淋巴结,分离出LCA及、SA第1支(SA1)后,于根部闭合切断LCA及SA1。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随访恢复情况,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数目、标本长度和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与IMA保留组相比,IMA切除组手术时间更短[(161.8±48.0) min比(182.9±49.4) min, t=2.985, P=0.003],术中出血量更少[(38.5±30.8) ml比(52.9±32.2) ml, t=2.088, P=0.038],切除肠管长度更长[(19.2±6.0) cm比(17.2±5.4) cm, t=-2.447, 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IMA切除组与IMA保留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6/91)比6.7%(7/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1, P=0.969)。其中IMA切除组术后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肠梗阻2例,无吻合口出血发生;IMA保留组术后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出血1例,肠梗阻2例,吻合口出血2例。两组术后均无吻合口漏发生。所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痊愈。中位随访12(3~2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肠管血运良好,肠镜均未见明确充血性或缺血性肠炎表现。 结论:不保留IMA的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并不会增加左半结肠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缺血性结肠炎35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该病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IC患者35例的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结肠镜及腹部CT检查结果,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35例患者中有31例以突然发作的腹痛、鲜血便为主要表现。10例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均见长范围肠壁增厚,厚度为(7.92±1.41)mm,增厚肠壁CT值明显下降,为(21.20±2.27)Hu;35例结肠镜检查中,累及降结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全结肠者分别为42.86%、31.42%、20.00%、2.86%、2.86%,以左半结肠为主,可见簇状、条带状分布的黏膜红斑、瘀斑、糜烂,甚至溃疡;35例患者均未累及直肠。结论:IC的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腹痛及鲜血便,急诊腹部CT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有明显的提示价值,结肠镜检查是该病的主要的诊断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移植合并直肠癌回肠保护性造口还纳术后大出血成功保肾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而直肠癌占其总发病率的60%~70% [1]。肾移植受体中恶性肿瘤发生率为3.03%,以结直肠癌最常见,受体移植时年龄>45岁是新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恶性肿瘤是导致移植受体死亡的重要原因 [2]。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4%~15%,肾移植受体是吻合口瘘发生的高危患者,低位保肛手术时进行回肠保护性造口能有效的降低此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腹腔大出血易导致失血性休克,如处理不当,常常引起重要脏器功能与代谢障碍,而肾脏是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休克后快速液体复苏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肾脏灌注急剧增加,缺血-再灌注反而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 [4]。2021年7月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外科成功救治1例肾移植合并直肠癌回肠保护性造口还纳术后大出血保肾的病例,该患者经过多学科联合救治和个性化的护理,住院27 d康复出院,现将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xcel冠脉支架治疗老年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急腹症,多发于老年人,可导致腹痛、腹泻、便血、呕吐等症状,随病情恶化可出现绞榨性肠梗阻、弥漫性腹膜炎、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当出现腹膜炎症状和体征时,患者多已发生肠坏死和穿孔。因此,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是提高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预后的关键。本文分享1例老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通过置入动脉支架开通肠系膜上动脉,取得良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小肠血管瘤致消化道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5岁,因“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半月余”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术前MRI示:胆总管下段癌可能大,遂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中使用导管对黏膜法行胰肠吻合,胆肠使用可吸收缝线连续吻合,术中出血量约300 ml。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90.0 g/L。当晚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血压偏低,为88/53 mm Hg,心率:103次/min,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腔引流管均引出淡血性液体,胃管引出少量暗血性液体,急诊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9.0 g/L,急诊CT示:部分肠腔扩张伴高密度内容物。考虑输入襻出血可能性大(图1),保守治疗1 h后复查血红蛋白:58.0 g/L。急诊手术探查止血。腹腔内无明显积液、感染。首先打开胃肠吻合口,发现大量暗血性积液和暗血性血凝块,胃腔内无明显出血点,考虑出血来源于输入襻。打开胆肠吻合口,可见输入襻内大量鲜血及血凝块,但无明显吻合口周围出血,胆道内无出血。判断出血在输入襻内,但原因不明。拆除胰肠吻合,未见吻合口出血,切除输入襻,于对系膜缘切开输入襻,见一长径约5 mm动脉管壁(图2)。按照Child法重建,胰肠吻合采用Blumgart法,胰管内置入引流管,导管对黏膜无法吻合,采用两侧荷包将胰管引流管固定,并行外引流;胆肠吻合采用5-0 PDS线连续吻合,置入T管,长臂至肝管前方另戳孔引出。术后病理示:肠管黏膜扎线处部分区黏膜缺失,缺失处黏膜层至肌层可见局部血管样组织增生伴退变、炎性渗出、出血坏死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周围部分肠黏膜腺体增生,黏膜下纤维及血管组织增生伴充血、出血及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另见部分胃黏膜。术后出现胰瘘、胃排空延迟,无其他并发症,于初次术后第33天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化学治疗后并发缺血相关性结肠梗阻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好发于血液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典型表现是高钙血症、肾损害、贫血、骨质破坏等。MM导致缺血性结肠炎(IC)的病例在临床较为罕见,导致IC并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现更为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MM化学治疗后出现大肠梗阻、经罂粟碱治疗有效及治疗前后肠镜特点对比后确诊为IC的患者的诊疗过程,并通过复习文献阐述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MM与IC关联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