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力衰竭患者容易罹患抑郁,二者相互影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与预后不良.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组成、结构及功能变化与宿主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密切相关.目前,"肠-心/脑轴"已用于解释肠道微生物、血管疾病及情绪状态之间的联系,是心力衰竭与抑郁的重要共病基础.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迷走神经等在心力衰竭与抑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出地中海饮食、益生菌、菌群移植等具有改善微生物-肠-心/脑轴的潜力,为心力衰竭共病抑郁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道菌群在氯胺酮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膈下迷走神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肠道菌群在氯胺酮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中的作用及其与膈下迷走神经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144只,18月龄,体质量32~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 n=18):假手术组(Sham组)、手术组(S组)、氯胺酮+手术组(SK组)、氯胺酮+手术+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SK+SDV组)、伪无菌小鼠+生理盐水组(GM+V组)、伪无菌小鼠接受S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组)、伪无菌小鼠接受SK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K组)和伪无菌小鼠+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接受SK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DV+SK组)。吸入2.0%异氟烷麻醉下行胫骨离断髓内固定手术。SK组于缝皮开始时腹腔注射氯胺酮50 mg/kg。术后24 h时收集S组和SK组小鼠的新鲜粪便,制备成粪菌滤液。SK+SDV组于氯胺酮给药前、GM+SDV+SK组于粪菌移植前切断膈下迷走神经。伪无菌小鼠模型:于粪菌移植或膈下迷走神经神经切断前2周将广谱抗生素混合液加入小鼠饮用水中,每2 d更换1次。GM+SK组、GM+SDV+SK组经抗生素干预14 d后,每天固定时间灌胃给予相应小鼠粪菌滤液200 μl,GM+V组给予生理盐水溶剂,连续14 d。胫骨离断髓内固定术后或粪菌移植完成后24 h,收集小鼠粪便,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IL-6、IL-17、TNF-α、IL-4和IL-10的含量,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 结果:与Sham组比较,S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降低,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S组比较,SK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升高,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降低,海马IL-4和IL-10含量增加,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 P<0.05);与SK组比较,SK+SDV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降低,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GM+V组比较,GM+S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GM+S组比较,GM+SK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降低,海马IL-4和IL-10含量增加,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 P<0.05);与GM+SK组比较,GM+SDV+SK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 结论:氯胺酮可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减轻小鼠POCD,其机制可能与膈下迷走神经传导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睡眠剥夺对术后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术前睡眠剥夺对术后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72只,体重23~25 g,8~10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手术组(O组, n=18)、术前睡眠剥夺组(SR组, n=18)、伪无菌小鼠生理盐水组(GF+V组, n=12)、伪无菌小鼠给予O组小鼠粪菌滤液移植组(GF+O组, n=12)和伪无菌小鼠给予SR组小鼠术前粪菌滤液移植组(GF+SR组, n=12)。O组和SR组腹腔探查和肝叶部分切除术前7 d开始每天20 h的睡眠剥夺,连续7 d。术前2周开始连续14 d在小鼠饮水中添加光谱抗生素制备伪无菌小鼠模型,伪无菌小鼠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或O组、SR组术后24 h小鼠的粪便滤液(200 μl),间隔24 h,连续14 d。术后24 h时收集小鼠粪便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术后或粪菌移植后24 h时测量脾脏长径并称重,流式细胞术检测血CD4 +T细胞、CD8 + 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 结果:与O组比较,SR组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降低,血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数减少,Treg细胞百分比增加,脾脏长径和重量减少,GF+V组血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数减少,Treg细胞百分比增加,脾脏长径和重量减少( P<0.05);与GF+V组比较,GF+O组血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数增加,Treg细胞百分比减少,脾脏长径和重量升高( P<0.05);与GF+O组比较,GF+SR组血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数减少,Treg细胞百分比增加,脾脏长径和重量减少( P<0.05)。 结论:术前睡眠剥夺加重小鼠术后免疫抑制的机制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Gpr174对脓毒症肠道菌群和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Gpr174对脓毒症小鼠肠道损伤、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组成的影响。 方法:将12只8周龄雄性C57BL/6和 Gpr174 -/-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分别为野生(WT)组,敲除(KO)组,野生鼠盲肠结扎穿孔(WT+CLP)组和敲除鼠盲肠结扎穿孔(KO+CL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分别在生理情况下与脓毒症造模后72 h收集小鼠粪便,提取菌群DNA并进行扩增,在对PCR产物荧光定量后,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与质控并筛选差异菌群。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使用QuanMET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并比对鉴定内源性代谢物。通过R语言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差异代谢物,并进一步分析相关代谢通路。 结果:研究发现,KO-CLP组小鼠的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较WT-CLP组减轻,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破坏较弱。同时,WT组与KO组小鼠在生理和脓毒症情况下肠道差异菌群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理情况下共筛选出18种差异细菌,差异最显著的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理研菌、拟杆菌、巴恩斯氏菌、普雷沃特菌、龈乳杆菌、艾克曼菌等,但脓毒症时则仅存在2种差异菌,分别为瘤胃球菌与普雷沃氏菌。肠道代谢物PCA分析表明生理情况下野生组与敲除组小鼠存在组间差异;而在脓毒症造模后,KO与WT小鼠组间差异不明显。在生理情况下,WT组与KO组小鼠鉴定出24种差异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为丙氨酸与丙酮二羟酸,这些差异代谢产物涉及丙氨酸循环、丙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Gpr174敲除后能缓解脓毒症小鼠的肠道损伤。生理情况下 Gpr174影响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研究结果提示 Gpr174参与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肥大细胞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肥大细胞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8只,9~12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组(Sham+C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肠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组(I/R+CS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4 h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ham+CS组和I/R+CS组于模型制备前2周腹腔注射色甘酸钠50 mg/kg,1次/d。再灌注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病理学结果,采用Chiu评分法评估肠组织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并行肥大细胞计数。取肠内容物,采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肠道菌群的细菌总量,并用16S rDNA测序法测定小鼠粪便中肠道细菌的多样性(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和相对丰度。 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肠组织Chiu评分和肥大细胞计数升高,类胰蛋白酶表达上调,肠道细菌总量升高,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降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科和肠杆菌科相对丰度增加,厚壁菌门、乳酸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的相对丰度减少( P<0.05或0.01),Sham+C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R组比较,I/R+CS组肠组织Chiu评分和肥大细胞计数降低,类胰蛋白酶表达下调,肠道细菌总量降低,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升高,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科和肠杆菌科的相对丰度减少,厚壁菌门、乳酸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的相对丰度增加( P<0.05或0.01)。 结论:肠黏膜肥大细胞激活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降低益生菌数量,增加潜在致病菌数量,从而参与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道微生物群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些年来,人体的共生微生物群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特别是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与人类相关微生物群的研究。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一方面,正常条件下,肠道微生物群在维持宿主免疫平衡,促进营养物质代谢和维持肠道稳态中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除影响肠道健康外,还影响肠外多种组织、器官。随着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肠-脑轴"概念出现后,研究者提出肠道微生物群与眼之间可能同样有"肠-眼轴"的存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在眼科疾病,包括角膜病、葡萄膜炎、视网膜病,以及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眼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肠-眼轴的存在提供证据,并为未来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歧杆菌调控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物群落,可参与调控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其中双歧杆菌作为肠道中的主要益生菌之一,在维持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双歧杆菌与骨代谢平衡密切相关,进而影响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笔者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双歧杆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调控M1/M2 巨噬细胞极化、"Breg-Treg-Th17"细胞轴、肠道炎症、维生素D吸收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富含半胱氨酸型酸性蛋白等相关基因表达维持骨代谢平衡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探究不同剂量榄香烯对大鼠粪便病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榄香烯乳状注射液(EEI)对大鼠粪便病毒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低剂量榄香烯乳状注射液组[L-EEI,20 mg/(kg·d)]、高剂量榄香烯乳状注射液组[H-EEI,40 mg/(kg·d)]和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6只.连续给药14 d取新鲜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之后对所测得的病毒进行生信分析.结果:维恩图分析表明对照组、L-EEI和H-EEI组所独有的病毒种类数目分别是6种、6种和10种,在种水平上,3组所共有的病毒数目为77种;PCA表明,L-EEI组的数据与其他组明显分开(属水平P=0.036,种水平P=0.012);NMDS分析表明,L-EEI与H-EEI组的数据聚集程度更高(属水平Stress=0.093,种水平Stress=0.129);多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共有10种病毒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不同剂量EEI对病毒的影响大致可分为3类:1)病毒丰度与EEI的剂量正相关或者负相关;2)与对照组比较,L-EEI导致病毒丰度升高而H-EEI对病毒丰度无显著影响;3)与对照组比较,L-EEI导致病毒丰度降低而H-EEI对病毒丰度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剂量的EEI会导致大鼠粪便中病毒组成和结构的改变,不同病毒对不同剂量的EEI敏感性也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肠道菌群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免疫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混合抗生素作用于小鼠肠道菌群从而影响机体免疫调节,探索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肥胖防治提供新思路与途径.方法 72只10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Ctrl)组、高脂喂养(HF)组、抗生素(ABX)组和联合(COMB)组(n=18).前2周(灌胃干预周)Ctrl组和HF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ABX组和COMB组采用混合抗生素灌胃,灌胃体积均为0.2 mL/(只·d);后8周(饲料喂养周)Ctrl组和ABX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HF组和COMB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每周测量小鼠体质量,灌胃干预周前后、饲料喂养第4、8周测量小鼠空腹血糖;实验结束时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测定脏器系数,镜下观察白色和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形态,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0、IL-4、IL-13、IL-33、MCP-1含量;小鼠粪便进行二代测序.结果 高脂饮食引起小鼠体质量增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IL-13、IL-33、TNF-α、MCP-1含量增加,糖耐量和脏器系数降低(P<0.05).饲喂第1周至实验结束,COMB组体质量低于HF组(P<0.05).COMB组较HF组糖耐量、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IL-13、IL-33、TNF-α、MCP-1含量降低(P<0.05).HF组白色脂肪组织可见微血管充血出血,脂肪细胞不完整且极度膨胀,细胞质极度压缩;COMB组白色脂肪组织未见充血出血,脂肪细胞较完整.ABX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低于Ctrl组(P<0.05);ABX和HF组分别与Ctrl和COMB组微生物群落组成较为相近.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糖脂代谢紊乱和机体炎症,短期混合抗生素使用能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介导相关抗炎因子表达增加,上调宿主免疫,改善小鼠糖脂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肠道菌群在儿童功能性便秘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stipation,FC)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给儿童带来严重的痛苦,并降低儿童和父母的生活质量.功能性便秘无性别和年龄区别,全球儿童患病率为9.5%(0.5%~32%),美国和欧洲的儿童患病率明显高于亚洲.我国学龄前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病率为3%~4%,功能性便秘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遗传、饮食习惯、代谢等,有研究发现存在童年精神创伤或脾气暴躁、情绪/行为问题和经常发脾气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功能性便秘.FC的病理生理学是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排便动力学异常.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在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越来越关注,人类肠道中生活着数万亿个微生物细胞[1].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免疫反应释放的介质、细菌发酵的最终产物或肠道神经内分泌因子等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肠道运动功能,但是目前关于肠道菌群在这些方面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索和总结肠道菌群在上述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