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脓毒症儿童的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脓毒症儿童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收住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的脓毒症患儿3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予以常规治疗(常规组,A组, n=17),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益生菌辅助治疗(益生菌组,B组, n=17),同时选取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C组)。入组24 h内记录所有脓毒症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并于入组后5~7 d,采集患儿的粪便样本,同期留取健康患儿粪便样本,运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肠道菌群功能,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α多样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两组脓毒症患儿肠道菌群的丰度均较健康儿童明显下降,同时菌群的个体差异也呈加大趋势,但是服用益生菌后,上述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 P<0.05);在菌门水平上,常规治疗组的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最低,变形菌门的数量明显增加( P<0.05);在菌属水平上,肠球菌成为常规治疗组中的优势菌种,而在益生菌组中双歧杆菌、普氏粪杆菌及丹毒丝菌、扭链胃球菌的比例明显提高( P<0.05);益生菌组与常规组相比,两者在线粒体合成、外泌体、mRNA转录降解及半胱氨酸代谢等通路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脓毒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下降,结构稳定性差,同时拟杆菌减少伴变形杆菌增多,而添加益生菌辅助治疗后可增加患儿双歧杆菌及普氏粪杆菌等有益菌的比例,减少肠球菌等机会致病菌的数量,其差异性代谢通路可能与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全长16S rRNA测序的高尿酸血症人群肠道菌群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探索肠道菌群与高尿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21年健康体检人群中招募63名成年志愿者,其中HUA患者25例,健康对照人群38例,采集他们的粪便样本,通过使用全长16S rRNA测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尿酸水平人群的肠道菌群构成特征。结果:HUA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的整体组成存在差异,α多样性指数在HUA组明显降低,β多样性分析可以看出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在菌群组成上,HUA组表现为拟杆菌门增多,厚壁菌门降低。通过LEfSe差异分析,发现HUA组具有独特的菌群结构,以普拉梭菌(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为代表的多种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菌明显降低;唾液链球菌(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脆弱拟杆菌( Bacteroides fragilis)、 Fusobacterium hwasookii、 Flavonifractor plautii、黏液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mucogenicum B)、 Blautia sp003287895在HUA组明显升高。此外,通过PICRUSt2功能基因预测发现HUA组人群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合成途径等相关代谢降低,与特有的菌群结构一致。 结论:HUA人群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存在特有的肠道菌群构成和代谢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微生态检测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探讨其与健康人的菌群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12月期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资料(复杂性肛瘘组),并按1∶1配比选择本院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腺源性肛瘘诊断的标准,且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2)术前已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炎性反应、炎性肠病等;(3)复杂性肛瘘的定义为符合下面情况之一者:瘘管跨越2/3及以上的肛门括约肌;包含两个以上的外口或瘘管;既往已行肛瘘手术后确认复发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炎性肠病、慢性腹泻或便秘、糖尿病、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等;(2)克罗恩病、外伤、特殊感染(如放线菌病和结核病)等引起的肛瘘;(3)近1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益生元、益生菌等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制剂者;(4)认知缺陷不能配合者。提取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V4高变区,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进行Alpha多样性和LEfSE数据分析,其中Chao指数或ACE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的预期物种丰度越高,Simpson指数越小或Shannon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多样性越高。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饮酒吸烟史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的测序和质量控制、Alpha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及其丰度分析以及LEfSE分析。 结果:复杂性肛瘘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主要优势菌都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分别占93.4%±32.0%和87.4%±41.2%;在属水平上,复杂性肛瘘组的普雷沃菌属(4.9%±7.4%比0.1%±1.1%, P<0.001)、巨细胞菌属(3.9%±8.2%比0.5%±4.2%, P<0.05)和毛螺菌属(2.6%±5.7%比0.1%±3.4%, P<0.05)的丰度明显更高,而变形菌属(0.02%±4.2%比9.3%±14.4%, P<0.01)、肠球菌属(0.02%±2.3%比9.3%±19.6%, P<0.05)、拟杆菌属(24.7%±9.9%比29.8%±9.1%, P<0.05)和克雷伯菌属(0.4%±4.2%比3.9%±7.3%, P<0.05)相对更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表现为ACE指数更高[(293.30±44.00)比(218.75±33.83), t=102.069, P<0.001],Chao指数也更高[(318.40±41.99)比(250.00±46.38), t=77.818, P=0.028],Shannon指数更高[(3.36±0.29)比(2.43±0.34), t=9.657, P=0.001];而Simpson指数更低[(0.103±0.013)比(0.131±0.013), t=5.551, 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韦荣菌科、Selenemondales 及厌氧菌纲(均属于厚壁菌门)的菌株总体上对两组样本肠道菌群差异的影响最大(LDA 值均>4)。 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提示某些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在肛瘘发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总管结石患者小肠动力障碍和局部微环境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小肠动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和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就诊的2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21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氢甲烷呼气试验检测SIBO发生率,采用钡餐检测小肠动力,采用16S rRNA检测粪便菌群变化。结果:观察组每个样本的物种丰富度低于使用相同序列的对照组,观察组Shan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3.04±0.32 vs 3.41±0.25, P=0.008)。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肠道微生物种和进化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患者门水平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主,观察组厚壁菌门丰度低于对照组( P<0.05);属水平两组患者拟杆菌属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普氏菌属、另枝菌属、栖粪杆菌属、考拉杆菌属、真杆菌属丰度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毛螺菌属丰度高于对照组( P<0.05)。各个时间点观察组氢气浓度值和甲烷浓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SIBO阳性患者17例,阳性率80.95%;对照组SIBO阳性患者6例,阳性率28.57%,两组患者SIBO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连续校正χ 2=9.611, P=0.002)。观察组小肠运行时间长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存在小肠动力障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变化,进一步深入研究肠动力和肠道菌群在胆结石发病中的机制,对胆结石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将2020年5月—202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CHF患者50例作为CHF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非CHF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标(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肠道菌群β多样性、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胆汁酸(BA)、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水平],记录CHF患者心功能指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HF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标及其代谢产物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HF组Chao指数、Ace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对照组与CHF组样本基本分别聚集在不同象限,且样本间多样性差异较大(32.91%比11.93%;R2=0.276,P=0.026).CHF组TMAO、BA水平高于对照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F患者Chao指数、Ace指数分别与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与LVEF、6MWD呈正相关(P<0.05);CHF患者TMAO、BA水平分别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与LVEF、6MWD呈负相关(P<0.05);CHF患者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水平分别与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与LVEF、6MWD呈正相关(P<0.05).结论 CHF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减少,多样性差异增大,肠道菌群代谢异常,且肠道菌群物种减少及其代谢产物异常均会加重患者心功能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七氟烷麻醉致认知障碍模型老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及NLRP3炎性小体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七氟烷麻醉致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老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及NLRP3炎性小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14月龄雄性SPF级C57BL/6J鼠按照体质量相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七氟烷组,每组9只。七氟烷组小鼠接受3%七氟醚麻醉,2 h/d,持续3 d。造模24 h后,收集2组小鼠的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随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认知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 inflammasome,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结肠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区树突棘的数量。q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及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mRNA的表达。用GraphPad Prism 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训练期间,七氟烷组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第5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七氟烷组逃避潜伏期高于对照组[(49.50±9.99)s,(18.67±7.63)s; t=6.005, P<0.001],平台穿越次数[(0.83±0.75)次,(2.33±1.03)次; t=2.87, P=0.017]低于对照组。(2)Western blot和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七氟烷引起海马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及树突棘数目明显减少( P<0.05)。(3)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2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P<0.05)。与对照组相比,七氟烷组潜在致病菌脱硫杆菌门及脱硫弧菌属多( P<0.05),有益菌疣微菌门及阿克曼菌属少( P<0.05)。(4)qPCR结果显示,七氟烷组小鼠结肠和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七氟烷组结肠和海马组织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七氟烷组海马DG区ASC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七氟烷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老龄小鼠出现神经炎性反应和突触损伤,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及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雄激素剥夺疗法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疗法。虽然雄激素剥夺治疗初期疗效确切,但治疗后出现的临床问题,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将因其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影响疗效,甚至危及健康或生命。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局部疾病有关,也与肝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疾病息息相关,但其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关联研究尚少。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剥夺疗法会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从而诱导一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CRPC的形成。本文分别从肠道微生态多样性、肠道菌群结构以及功能通路改变的角度,阐述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对肠道微生态产生的微生态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如粪便微生物移植、口服抗生素和益生菌等,以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疗效与预期,为晚期前列腺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特点,分析肠道菌群变化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2017年4-12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收集30例白癜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粪便标本,通过Roche/45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3区进行定性分析;用宏基因组学对5例白癜风患者粪便及5例健康对照者粪便进行分析,明确其潜在调控通路。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白癜风患者粪便中细菌物种相似,但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富集明显减少( P<0.05);在门水平上,变形杆菌和梭杆菌丰度明显降低;在属水平上,7个种属(拟杆菌、大肠杆菌志贺菌、罗氏囊菌、相炭疽杆菌、梭杆菌、柔膜细菌-RF9、普氏菌-7)丰度明显降低( P<0.05),4个种属(瘤胃球菌-1、瘤胃球菌科UCG、毛螺菌科、链球菌)明显增加( P<0.05);链球菌属及相炭疽杆菌在白癜风患者表达差异尤为明显,前者增加10.8倍,后者减少6.517倍。通过构建一个基于11个白癜风相关属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随机森林模型,显示该判别模型在ROC中AUC为0.89;宏基因组分析显示,白癜风相关菌群失调主要与免疫相关通路(如WNT通路、Notch通路等)、能量代谢、线粒体功能、氨基酸代谢(如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相关。 结论: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健康对照存在明显差异,其菌群失调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发病发展,补充益生菌可能有益于白癜风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的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16S核糖体RNA(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本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2—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例男性特重度烧伤患者(年龄32~48岁),采集其休克期(伤后3 d内)、急性感染早期(伤后4~14 d)、急性感染中期(伤后15~28 d)、急性感染后期(伤后29 d至出院前1周)及出院前1周内的粪便样本,各时期样本数均为5。使用pH计测定粪便样本的pH值,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QIIME分析软件分析肠道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α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门、科的相对丰度,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肠道菌群β多样性,Tax4Fun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对数据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早、中期粪便pH值分别为7.40±0.45、7.56±0.45,明显高于休克期的6.68±0.36( P<0.05或 P<0.01)。(2)共获得2 333 584条有效高质量序列,序列长度为415 bp左右,共获得1 209个OTU,所有标本测序覆盖度均达99.0%以上。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早、中、后期OTU数目、Chao1指数明显低于休克期( Z值均为2.023, P<0.05);出院前1周内OTU数目、Chao1指数明显高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急性感染早、中期( Z值均为2.023, P<0.05)。(3)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样本菌群结构与出院前1周内相似度高,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相似度低。各个单独样本的分析显示,大部分样本聚类规律与分期样本一致。休克期肠道菌群加权Unifrac距离明显短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 Z=3.326、2.570、2.690, P<0.05或 P<0.01),其他时期肠道菌群加权Unifrac距离相近。(4)门水平上,与休克期比较,急性感染早、中、后期厚壁菌门细菌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升高;上述3个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在出院前1周内与休克期相近。伤后不同时期科水平上相对丰度前5的优势菌有较大差异,休克期的前5优势科细菌相对丰度在急性感染早、中、后期降低。休克期的非优势科如肠杆菌科、链球菌科、拟杆菌科细菌相对丰度在急性感染早、中、后期大幅升高,成为这些时期新的优势科;出院前1周内部分产酸菌科细菌相对丰度恢复至接近休克期水平。(5)急性感染早、中期肠道菌群的某些氨基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丙酮酸代谢等功能较休克期减弱,急性感染后期肠道菌群某些氨基酸和糖类代谢较休克期增强,休克期与出院前1周内肠道菌群功能基因分布相似。 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内环境及菌群结构在急性感染早、中期发生了明显变化,pH值升高,菌群种类及多样性减少,尤其是产酸菌科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但随着患者治疗结束而恢复。可考虑将粪便pH值和肠道变形菌门及产酸菌科细菌变化作为反映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水平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菌群移植受体临床疗效与供体选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菌群移植(FMT)受体与供体选择的关系,以及不同有效率供体间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治疗病例数≥30例的粪便捐献者(供体)的资料。收集每位供体对应受体(患者)的FMT治疗后随访8周的疗效,依据每位供体的疗效,将供体分为高效组(有效率>60%,10例)、中效组(有效率30%~60%,6例)和低效组(有效率<30%,4例)3组,检测并比较每组供体菌群结构及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分析每组供体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供体与受体疗效的关系。FMT疗效的评价指标包括客观临床有效和(或)主观有效,客观有效=临床治愈+临床改善,主观有效指通过问卷随访为显效+中等疗效。结果:全组20名供体,共治疗病例总数为1 387例,治疗病种包括慢性便秘749例,慢性腹泻141例,炎性肠病(IBD)107例,肠易激综合征(IBS)121例,自闭症83例,其他疾病包括放射性肠损伤、假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功能性腹胀和过敏性疾病等共186例。高效组、中效组及低效组分别治疗829例、403例及155例患者,3组治疗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有效率供体组间菌群丰度(OTU)的比较,高效组最高(330.68±57.28),中效组次之(237.79±41.89),低效组OTU最低(160.60±4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910, P<0.001)。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的比较,高效组和中效组最高(分别为2.96±0.36和2.67±0.54),低效组较低(2.09±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55, P=0.017)。3组间丁酸含量的比较,高效组最高[(59.20±9.00)μmol/g],中效组次之[(46.92±9.48)μmol/g],低效组OTU最低[(37.23±5.03)μmo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383, P=0.001)。而乙酸和丙酸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组1 387例患者行FMT治疗,总体不良反应事件418例(30.1%)。低效组、中效组及高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6%(63/155)、30.0%(121/403)及28.2%(243/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9.568, P=0.008)。低效组、中效组及高效组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1%(11/155)、4.0%(16/403)及2.8%(23/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7.239, P=0.027)。其余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FMT治疗结束8周后进行随访,总随访率为83.6%(1 160/1 387),总有效率为58.3%(676/1 160)。各类疾病的有效率分别:慢性便秘54.3%(328/604),慢性腹泻88.5%(115/130),IBD 56.1%(55/98),IBS 55.1%(59/107),自闭症61.6%(45/73),其他疾病50.0%(74/148)。3组间在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IBD、IBS和自闭症有效率与供体疗效存在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治疗慢性便秘和其他疾病上,高效组的治疗有效率最高[分别为65.0%(243/374)和63.2%(55/87)],中效组次之[分别为49.4%(86/174)和38.1%(16/42)],而低效组最差[16.1%(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不同供体对不同疾病有效率存在差异,慢性便秘、放射性肠损伤等需要选择供体疗效较高的供体,IBD、IBS和自闭症的疗效也可能与供体有效性有关,而慢性腹泻症疗效与供体无关。供体有效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成负相关,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及丁酸含量可能影响供体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