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GA)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结合双能量CT确诊的14例GA患者的资料并分析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4例膝关节GA患者中,双能量CT显示尿酸结晶主要沉积于肌腱、韧带、滑膜以及关节软骨面,其中沉积于股四头肌肌腱6例,髌韧带4例,前后交叉韧带2例,其余2例主要累及膝关节周围滑膜;MRI显示痛风石在T1WI上显示同肌肉等信号,在PDWI上信号可以多样化,以混杂等信号至混杂高信号为主.结论:膝关节GA患者的发病位置及MRI信号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有利于显示痛风结晶及早期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手术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HDP)患者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3例(37膝)骨骺尚未闭合的HD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12膝)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需要进行上述手术方式治疗,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0~14岁,平均(12.1±1.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Lysholm评分、临床查体及膝关节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平片的适合角及外侧髌骨角评估髌股关节对合关系。结果:10例(12膝)患儿平均随访23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儿术后6个月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均未出现感染及髌骨再次脱位等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7±9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6±6( t= ?23.155, P<0.05)。髌股关节适合角由术前的72.4°±17.2°改善到末次随访的-7.5°±4.8°( t=21.392, P<0.01),外侧髌股角由-64.6°±9.4°改善为6.5°±3.7°( t=-22.874, P<0.01)。 结论: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初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R1型下肢肌肉MRI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肢带型肌营养不良R1型(LGMDR1)患者下肢肌肉MRI特点及MRI脂肪化总评分与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经基因检测确诊为LGMDR1的8例患者资料。应用Gardner-Medwin和Walton(GM-W)评分评估肌无力严重程度,观察肌肉病理染色结果,通过MRI T1WI序列、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观察肌肉脂肪化情况及水肿程度,并采用Mercuri’s评分对下肢肌肉进行评分;最后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下肢肌群脂肪化总评分与年龄、起病年龄、病程、GM-W评分及肌酸激酶(CK)水平的相关性。结果:8例LGMDR1患者中7例出现下肢近端肌力下降,其中4例伴下肢远端肌力下降;骨骼肌病理均呈肌营养不良样病理改变。所有患者下肢肌肉均出现不同程度脂肪化,在大腿层面脂肪化最重的是大收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半腱肌和长收肌(平均分≥4分),缝匠肌和股直肌相对保留;小腿层面脂肪化最重的是腓肠肌内头,其次是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和前部肌群相对保留。7例患者伴有肌肉水肿,水肿程度普遍较轻,较易出现水肿及水肿程度相对较高的肌肉为小腿腓肠肌外头及大腿股四头肌。LGMDR1下肢肌群脂肪化总评分与GM-W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872, P=0.005),与CK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r=-0.929, P=0.001),与年龄、发病年龄及病程均无相关性( r=0.635, P=0.091; r=0.571, P=0.139; r=0.551, P=0.157)。 结论:LGMDR1患者下肢重度脂肪化肌肉不易出现水肿,肌肉脂肪化程度可用于评估疾病进展。下肢肌肉MRI受累模式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LGMDR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越顶重建联合改良Lemaire技术治疗轴移试验阳性的前十字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越顶重建联合改良Lemaire技术治疗轴移试验阳性的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ACL损伤伴轴移试验Ⅱ级及以上的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28.0±10.5)岁(范围15~45岁)。均为单侧,左膝17例、右膝29例。轴移试验Ⅱ级30例、Ⅲ级16例,致伤原因均为运动损伤。取半腱肌和股薄肌,行越顶联合改良Lemaire技术重建ACL。比较手术前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KT-2000侧-侧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6.6±2.3)个月(范围24~28个月)。患者术后3、24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73.6±4.3)分、(91.6±2.8)分,大于术前的(58.5±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351, P<0.001)。患者术后3、24个月的IKDC评分分别为(59.0±2.0)分、(91.8±3.2)分,大于术前的(50.3±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290, P<0.001)。患者术后3、24个月的KT-2000侧-侧差值分别为(1.7±0.8)mm、(1.5±0.4)mm,小于术前的(5.9±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192, P<0.001)。术后24个月时3例患者轴移试验Ⅰ级,4例患者Lachman试验Ⅰ级,但主诉膝关节稳定性良好,未进一步治疗。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切口及关节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膝关节僵硬、股四头肌骨化性肌炎、重建韧带断裂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重返运动,重返运动时间为(15.7±2.6)个月(范围12~24个月)。 结论:越顶重建联合改良Lemaire技术治疗轴移试验阳性的ACL损伤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重返运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治疗双侧股四头肌肌腱止点断裂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治疗双侧股四头肌肌腱止点断裂的疗效。方法:选取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双侧股四头肌肌腱止点断裂患者7例,采用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修复治疗,应用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Lysholm 评分逐渐增加,术后4、8、12周Lysholm 评分分别为(43.79±13.96)分、(63.13±8.89)分、(93.38±5.81)分,均高于术前的(21.13±6.77)分( t=9.12、7.23、5.31,均 P < 0.05)。治疗后VAS评分逐渐降低,术后4、8、12周VAS评分分别为(6.60±0.50)分、(4.50±1.10)分、(3.0±0.90)分,均低于术前的(8.60±0.81)分( t=6.34、7.52、4.13,均 P < 0.05)。术后随访6~12个月,双侧股四头肌肌力均为5级,可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 结论: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治疗双侧股四头肌腱止点断裂,术后肌腱与骨贴敷紧密,固定可靠,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肯尼迪病患者甲状腺部分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年龄42岁,身高180 cm,体重63 kg,BMI 19.4 kg/m 2,因"发现颈部肿物半个月"入院。有明确的肯尼迪病家族史,其外祖父患肯尼迪病。既往6年前因双下肢无力就诊,肌电图(2015年)示:右尺神经、右腓总神经各段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右股四头肌、右第一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肌电图结果、基因检测结果及肯尼迪病家族史综合确诊为肯尼迪病。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用药,血压维持110~141/70~90 mmHg(1 mmHg=0.133 kPa)。查体:体温36.4 ℃,HR 99次/min,BP 150/100 mmHg,声音嘶哑,心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甲状腺专科查体:颈部不对称增粗,以右侧为著。甲状腺右叶可触及一大小4 cm×3 cm肿物,质中,表面光滑,边界尚清,可随吞咽上下活动。甲状腺左叶未触及明显肿物。神经系统查体:神清,构音不良,反应力、定向力未见异常,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3.0 mm,无震颤。双侧额纹肌对称,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偏,舌肌萎缩伴纤颤,面部及腹部肌肉纤颤。双手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双手静止性震颤,左上肢肌力未见异常,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力Ⅳ级,四肢肌张力未见异常。四肢腱反射未见异常。双侧Babinski征(-),感觉系统共济运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颈抵抗(-)。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双侧叶囊实性团块,TI-RADS 3类。胸部CT:气管、支气管分支未见狭窄、闭塞及扩张,左肺上叶前段小结节,左肺下叶背段、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磨玻璃小结节。甲状腺功能检查: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升高,余指标未见异常。肌酸激酶浓度582 mmol/L,CK-MB浓度37 mmol/L,肌红蛋白浓度222 mmol/L,余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P波高尖,余未见明显异常。颅脑MRI、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甲状腺肿物;肯尼迪病;高血压。拟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喉返神经功能监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柱侧后凸术后并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年龄12岁8个月,主因"脊髓栓系松解术后10年余"入院。患儿10年前因"脊柱侧后凸、脊髓栓系"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术后出现排尿困难,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至今,近2年患儿脊柱侧后凸逐渐加重。体格检查:患儿身高138 cm,31.7 kg,脊柱于腰段向左弯曲,左腰部突出,Adam征(+)( 图1),骨盆倾斜,右侧稍高,左小腿及左足肌肉萎缩,左足马蹄高弓内翻明显,左足外侧可见明显胼胝。左侧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及腓肠肌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张力未见明显异常。左下肢全长75 cm,右下肢全长77 cm,Allice征(+)。左、右小腿周径分别为20.5 cm和27 cm,左、右大腿周径分别为28 cm和33.5 cm。左小腿后外侧针刺觉较对侧明显减弱,腹壁反射正常引出。左侧膝腱反射减弱,跖反射未引出,右侧均正常引出,双侧Babinski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嵌合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伴有空腔的足部创面10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嵌合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伴有空腔的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2022年1月,宝鸡高新医院骨三科应用嵌合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伴有空腔的足部创面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6~65岁,平均42岁。空腔创面位于前足7例,位于中足2例,位于后足1例。切取皮瓣面积15.0 cm×8.0 cm~10.0 cm×6.0 cm;携带肌瓣体积6.0 cm×4.0 cm×2.0 cm~2.5 cm×2.0 cm×1.0 cm。使用肌瓣填塞空腔后应用股前外侧皮瓣(ALTF)覆盖创面。供区7例一期直接缝合,3例拉拢后植皮。术后门诊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外观、质地、功能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10例肌皮瓣均Ⅰ期成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并调整肌腱与血管蒂位置后皮瓣成活,所有受区均未出现感染及血肿。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无溃疡形成。供区仅遗留线形或植皮瘢痕,股四头肌肌力无影响。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定:优8例,良2例。结论:使用嵌合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伴有空腔的足部创面,术后皮瓣外形、功能良好,供区隐蔽,是一种良好的修复伴有空腔的足部创面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造影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运动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ERM)中的诊断应用及特征性表现。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9年8月收治的3例ERM患者,采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血清肌酶、肌电图、股骨肌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发病后1周内股骨肌超声造影动态图像等,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为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尿色深,血清肌酶升高均超过5倍正常值,明确诊断为ERM。患者骨骼肌MRI呈等或稍长T 1、去脂长T 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弥散加权成像信号。1例股骨肌MRI显示长收肌、半腱肌病变,其余2例显示股四头肌病变,3例MRI分级均为1级。病变骨骼肌普通超声均可见回声增强。超声造影呈动态强化过程,病损肌肉中心区首先出现强化,逐渐外周出现强化,呈同心圆强化过程。运动诱发的骨骼肌病损动态超声造影有特征性改变,中心区强化早且明显,呈不均一性强化特点,中心区病变更明显。 结论:ERM病变骨骼肌动态超声造影检查有其特征性的改变。病损中心区强化出现早且明显,周围出现晚且强化弱,呈“水波纹”同心圆强化特点,这种强化特点提示ERM骨骼肌不均一受损,中心区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短回波时间磁化传递技术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髌前肌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短回波时间磁化传递(UTE-MT)技术定量动态监测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前后髌前肌腱(髌腱、股四头肌肌腱)改变的价值。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间前瞻性招募珠海市23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年龄28~50(40±6)岁。分别于马拉松赛前、赛后48 h、赛后4周行双侧膝关节三维UTE-MT和双回波UTE-T 2*序列扫描。另招募非跑步志愿者5名,用于验证序列的稳定性。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在膝关节矢状面图像上测量髌腱、股四头肌肌腱以及3个骨腱插入点(髌腱-胫骨插入点、髌腱-髌骨插入点、股四头肌肌腱-髌骨插入点)的UTE-磁化传递率(MTR)和UTE-T 2*值。用双向混合类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个序列测值的稳定性和2名放射科医师的一致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马拉松赛前后髌前肌腱UTE-MTR、UTE-T 2*值的差异。 结果:UTE-MT和双回波UTE-T 2*序列测量值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ICC值分别为0.98和0.92。2名放射科医师对髌腱、股四头肌肌腱和3个骨腱插入点的UTE-MTR、UTE-T 2*值测量的一致性好,ICC均>0.80。马拉松赛后48 h髌腱、股四头肌肌腱、3个骨腱插入点的UTE-MTR值降低,赛后4周髌腱的MTR值持续下降,其他区域的UTE-MTR增高。仅髌腱的UTE-MTR在马拉松赛前(0.34±0.04)、赛后48 h(0.32±0.04)、赛后4周(0.31±0.04)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6, P=0.001)。各区域的UTE-T 2*值在马拉松赛后48 h均轻度升高,但3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UTE-MT的序列稳定性和测量一致性均较好。UTE-MT技术可用于监测马拉松运动前后髌前肌腱的动态变化,髌腱的UTE-MTR在马拉松运动后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