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GA)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结合双能量CT确诊的14例GA患者的资料并分析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4例膝关节GA患者中,双能量CT显示尿酸结晶主要沉积于肌腱、韧带、滑膜以及关节软骨面,其中沉积于股四头肌肌腱6例,髌韧带4例,前后交叉韧带2例,其余2例主要累及膝关节周围滑膜;MRI显示痛风石在T1WI上显示同肌肉等信号,在PDWI上信号可以多样化,以混杂等信号至混杂高信号为主.结论:膝关节GA患者的发病位置及MRI信号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有利于显示痛风结晶及早期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手术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HDP)患者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3例(37膝)骨骺尚未闭合的HD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12膝)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需要进行上述手术方式治疗,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0~14岁,平均(12.1±1.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Lysholm评分、临床查体及膝关节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平片的适合角及外侧髌骨角评估髌股关节对合关系。结果:10例(12膝)患儿平均随访23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儿术后6个月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均未出现感染及髌骨再次脱位等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7±9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6±6( t= ?23.155, P<0.05)。髌股关节适合角由术前的72.4°±17.2°改善到末次随访的-7.5°±4.8°( t=21.392, P<0.01),外侧髌股角由-64.6°±9.4°改善为6.5°±3.7°( t=-22.874, P<0.01)。 结论: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初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足外科共收治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骨关节、肌腱外露的患者6例,均应用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ALTF修复。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2~60(46.0±8.1)岁,损伤原因:5例交通事故损伤,1例机器挤压伤。4例下肢软组织缺损中,2例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例伴髌骨缺损及腓骨骨折,1例伴腓骨骨折;2例上肢软组织缺损均伴骨和肌腱外露,无骨折;创面面积为25.0 cm×12.0 cm~35.0 cm×19.0 cm。一期行VSD处理,二期采用游离ALTF覆盖创面,采用吻合高位穿支的方式来增大皮瓣切取面积,皮瓣面积为26.0 cm×13.0 cm~36.0 cm×15.0 cm。6例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游离皮片植皮覆盖。术后1、2、3、6个月门诊复查,随后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根据皮瓣外观、质地、感觉恢复评价手术效果。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皮瓣近端部分坏死。随访6~24(16.7±5.0)个月,皮瓣外观、质地满意,无磨损破溃。皮瓣感觉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评定标准,4例恢复到S 3,2例恢复到S 2。2例上肢损伤患者术后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为良;4例下肢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分,3例为优,1例为良,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2例为优,2例为良。供区均无感染,无功能缺失。 结论:游离ALTF穿支较恒定,皮瓣修复时可重建部分感觉,利用吻合高位穿支的方式增大皮瓣切取面积,穿支血管可靠,是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嵌合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筋膜瓣修复手或足部长段骨及软组织复合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嵌合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筋膜瓣(CMFCOF)治疗手足部外伤性掌、指骨(跖骨)长段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采用CMFCOF治疗外伤性手足部掌指骨(跖骨)缺损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4~56(平均4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例,机器挤压伤3例,压砸伤2例,均存在骨、软组织复合缺损。手近节指骨骨缺损2例,掌骨骨缺损3例,跖骨骨缺损3例;受伤到本次手术时间为2~120 d,平均84 d。骨缺损范围2.0 cm ×1.2 cm×1.2 cm~4.4 cm×3.0 cm×2.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1.4 cm~5.6 cm×4.5 cm。所有骨缺损位置均在骨干,不涉及关节。2例合并肌腱缺损。术中根据骨、软组织缺损面积切取相应大小CMFCOF,同时在筋膜瓣表面进行植皮。结果:组织瓣切取时间为52~96 min,平均53 min。供区伤口直接闭合。术后所有患者受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受区和供区创面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9~16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7.5周。终末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未行皮瓣修薄;供区功能恢复正常,无髌前区感觉障碍。5例手部损伤病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3例优,1例良,1例可;3例足部损伤病例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结果均为优。结论:CMFCOF具有术式简便、供区隐蔽、骨量优质、外形美观的优点,是修复手或足部长段骨、软组织复合缺损创面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远端重排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联合远端重排手术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recurrent dislocation of patella,RDP)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收治了15例(17膝)的RDP患儿,术前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临床体格检查,完善膝关节X线片、髋膝踝CT检查,了解下肢力线、扭转角度、髌股关节对合关系、髌骨高度等情况。手术步骤包括:①外侧支持带松解;②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 distance,TT-TG)>20 mm者进行髌腱止点外侧半内移,Insall指数大于1.2者内移同时进行髌腱止点下移;③大收肌腱转位双束解剖重建MPFL。末次随访时膝关节X线片评价髌股关节对合关系、髌骨高度和运动轨迹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23个月),均未出现髌骨再次脱位、感染及重建韧带再断裂的情况,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76.7±8.6改善为术后94.2±5.6( P=0.000),髌骨倾斜角从28.6° ± 3.4°减小到7.6° ± 5.6°( P<0.05)。 结论: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远端重排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初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十字韧带股骨直接纤维止点重建的力学特征及近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重建的有限元特征及近期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重建的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0.5±4.6)岁(范围18~50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完成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ACL重建手术。通过术后有限元分析、术中Pivot shift试验及Lachman试验、手术前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 Committee,IKDC)评分、Lyshlom评分、KT-2000侧侧差值、术后膝关节CT三维重建、膝关节MRI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移植物的状态及临床疗效。结果:有限元分析中髌骨应力集中在髌尖区域,健侧最大值为(1.62±0.07)MPa、患侧最大值为(1.64±0.02)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 P=1.22);股骨滑车区域应力集中在上极,健侧最大值为(0.73±0.15)MPa、患侧最大值为(0.72±0.14)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 P=0.93)。重建后即刻Pivot shift试验均转为阴性,Lachman试验1例Ⅰ度阳性、其余均为阴性。术后CT三维重建示股骨隧道位于ACL股骨止点直接纤维足印区,术后2年MRI矢状面抑脂像示ACL双束呈均匀低信号、连续性及走行良好。Lysholm评分由术前(56.5±3.6)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61.9±3.2)分、术后2年的(88.5±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24.72, P<0.001);IKDC评分由术前(48.3±2.8)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58.0±2.0)分、术后2年的(92.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 256.66, P<0.001);KT-2000侧侧差值由术前(5.6±0.7)mm降低至术后3个月的(1.6±0.5)mm、术后2年的(1.5±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9.14, P<0.001)。 结论: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力学环境,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治疗双侧股四头肌肌腱止点断裂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治疗双侧股四头肌肌腱止点断裂的疗效。方法:选取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双侧股四头肌肌腱止点断裂患者7例,采用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修复治疗,应用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Lysholm 评分逐渐增加,术后4、8、12周Lysholm 评分分别为(43.79±13.96)分、(63.13±8.89)分、(93.38±5.81)分,均高于术前的(21.13±6.77)分( t=9.12、7.23、5.31,均 P < 0.05)。治疗后VAS评分逐渐降低,术后4、8、12周VAS评分分别为(6.60±0.50)分、(4.50±1.10)分、(3.0±0.90)分,均低于术前的(8.60±0.81)分( t=6.34、7.52、4.13,均 P < 0.05)。术后随访6~12个月,双侧股四头肌肌力均为5级,可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 结论:经髌骨骨道肌腱编织缝合治疗双侧股四头肌腱止点断裂,术后肌腱与骨贴敷紧密,固定可靠,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前十字韧带损伤治疗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导致患者膝关节不稳定、阻碍重返运动并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一直是临床诊治和运动医学研究的重点。美国骨科医师协会于2022年8月在《ACL损伤治疗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4版)》基础上更新并发布了《ACL损伤治疗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新版指南涉及ACL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并依据循证证据的等级,提出8条推荐与7条可选的诊治建议。与2014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不再推荐异体移植物,将ACL损伤后的重建时间从原来的伤后5个月提前到伤后3个月,新增了ACL重建时可以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或前外侧关节外肌腱固定,对ACL修补不予推荐。该新版指南与中国《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2版)》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指南均推荐诊断时需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尽早重建、采用自体骨-髌腱-骨或腘绳肌腱移植物、可选择单束或双束重建。美国骨科医师协会的新版指南依据国外循证证据制定,对国内医生关注的人工韧带、骨隧道制作技术与康复方案并未给出明确的推荐建议。因此,国内医生诊治ACL损伤时,在遵循美国新版指南的基础上还需结合中国患者的特点、临床实践与国内相关指南,提高和完善国内ACL损伤的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的相关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与Sch?ttle’s点的位置关系,为大收肌腱在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提供相关解剖学证据。方法:解剖8具成人尸体膝关节,定位并标记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模拟术中X线透视制备标准膝关节侧位X线片。使用等比例法于X线片上测量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与Sch?ttle’s点的直线距离,评估两点基于X轴上的前后距离,同时使用卡尺在标本上测量以开口取腱器分离获取的大收肌腱的长度(即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与其腱腹联合处断端的间距)。结果:标准膝关节X线侧位片测量:大收肌腱股骨远端附着点到Sch?ttle’s点的直线距离为7.0~16.0(12.3±3.0)mm,两点之间基于X轴上的前后距离为0.2~5.5(2.6±1.7)mm。标本卡尺测量:大收肌腱长度为115~158(136.1±12.9)mm。结论:虽然大收肌腱的长度足以满足MPFL重建的需要,但其股骨远端附着点与Sch?ttle’s点间的距离远大于5 mm,难以实现解剖重建,因此对于大收肌腱的使用应保持谨慎态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青年患者急性首次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内侧髌股韧带(MPFL)技术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青年患者急性首次髌骨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20例,行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MPFL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术治疗的急性首次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右膝14例、左膝6例,年龄19~33(25.8±4.5)岁,体质量指数19.5~26.9(23.3±2.1)kg/m 2。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术前、术后12及24个月时患者恐惧试验结果、伸膝位(0°)、屈膝30°位髌骨外推移位程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 Kujala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估表(IKDC)评分,CT测量的髌骨倾斜角(PTA)、髌骨适合角(CA)及髌骨外移距离。术后12、24个月随访患者的手术满意度。 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为42~80(59.4±12.4)min,术中出血量15~30(23.0±5.2)mL,住院时间3~7(4.2±1.3)d。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4~36(27.6±3.6)个月,术后24个月随访时患者无再次髌骨脱位。患者恐惧试验术前均呈阳性,术后12、24个月均阴性。术后12、24个月患者膝关节伸膝位(0°)和屈膝30°位时髌骨外推移位度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12、24个月和术前相比,Kujala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明显提高,术前分别为(34.85±10.21)分、(47.87±8.16)分、(32.35±11.13)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96.30±6.44)分、(88.10±4.99)分、(91.10±3.86)分,术后24个月分别为(98.55±3.03)分、(90.17±3.26)分、(97.10±2.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12及24个月的PTA、CA和髌骨外移距离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分别为28.29°±4.71°、32.47°±10.18°、(15.07±5.23)mm,术后12个月分别为16.54°±2.41°、3.43°±5.56°、(3.05±1.60)mm,术后24个月分别为16.40°±2.30°、4.95°±5.14°、(3.27±1.5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随访患者的手术满意度,术后12个月75%(15/20)非常满意、20%(4/20)满意、5%(1/20)良好,术后24个月95%(19/20)非常满意、5%(1/20)满意,患者均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 结论: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MPFL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青年患者急性首次髌骨脱位,无需获取自体肌腱、对软组织干扰小、创面美观,早期和中期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