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改变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及其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筛选2019年3月至7月于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矫形骨科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入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及CT检查,分别测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和胫骨扭转角(TTA)。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手术前后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共入组13例患者(19膝),男性9例(13膝),女性4例(6膝),年龄(39.4±14.4)岁(范围:20~60岁)。患者mFTA由术前(8.1±2.8)°矫正至术后(-1.4±1.6)°( t=14.819, P=0.000);MPTA由术前(81.1±2.4)°矫正至术后(90.4±3.4)°( t=-15.579, P=0.000);PTS术前为(79.6±3.2)°,术后为(76.8±3.1)°( t=9.709, P=0.000),患者术后mFTA、MPTA、PTS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T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1.5)°比(27.3±6.3)°, t=1.925, P=0.070]。术后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间无相关性( r=0.384, P=0.105; r=0.321, P=0.181)。 结论:尽管术中采取了控制后倾的手术操作,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PTS仍明显增大,而TTA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HTO)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联合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为(59.7±5.5)岁;采用HTO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单独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为(58.2±4.3)岁;单纯采用HT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股骨机械轴和胫骨机械轴夹角(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及胫骨后倾角(PTSA)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联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2.7±2.4)分]和疼痛VAS评分[(1.7±0.7)分]均优于单独组患者[(78.4±2.6)、(2.2±0.8)分],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8.1±1.8)分]优于单独组患者[(82.9±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术后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KA、MPTA和PT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单独HTO相比,HTO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更好,但至术后24个月时二者疗效接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自制股骨颈内固定导向器置入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髋部骨折。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是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1, 2, 3]。经典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是闭合复位经皮置入3枚平行空心螺钉 [4, 5, 6]。3枚空心螺钉呈倒“品”字形置入股骨颈,且螺钉尽可能贴近股骨颈皮质 [7, 8, 9]。为了精确置入空心钉,术者需先以合适的前倾角和颈干角在恰当的进针点将空心螺钉导针钻入股骨颈。手术时术者主要凭个人经验来完成此操作,螺钉置入精确度及手术时间等差异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常规THA术后早期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2019年9月至2022年2月因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原因接受由同一名术者使用同一品牌假体单侧初次THA手术患者17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组和常规手术组。术后摄骨盆正位及髋关节穿桌侧位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及外展角、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手术侧别、术前血容量及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例患者因骨质疏松症导致机器人定位螺钉松动,术中改为常规手术。常规手术组87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9.7±6.8)个月,机器人辅助组84例为(18.6±5.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6, P=0.249)。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为(106.99±31.91)min,较常规手术组的(73.79±29.48)min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7, P<0.001)。常规手术组住院时间为(6.40±2.40)d,机器人辅助组(6.49±1.9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6, P=0.796);术后第3天时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手术组患者髋臼外展角为38.79°±6.93°、前倾角为14.81°±6.49°,机器人辅助组分别为39.41°±3.01°和13.33°±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8, P=0.449; t=3.06, P=0.082)。机器人辅助组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安全区的比例为96.4%,位于Callanan安全区为92.9%,高于常规手术组的73.6%和6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5.60, P<0.001;χ 2=17.61, P<0.001)。常规手术组与机器人辅助组患者术后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QO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常规手术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3.9%(73/87),低于机器人辅助组的95.2%(8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83, P=0.016)。机器人辅助组术后患者总体满意度优于常规手术组( Z=-3.47, P=0.001),其中机器人辅助组非常满意的患者占比95.2%(80/84),高于常规手术组的75.9%(66/87);机器人辅助组对疼痛缓解和提高休闲活动能力的满意度优于常规手术组( Z=-2.44, P=0.015; Z=-2.12, P=0.034),但两组患者对术后家务能力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49, P=0.626)。 结论:与常规THA相比,机器人辅助THA手术时间延长,但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更佳,患者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术治疗稳定型与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长期疗效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内固定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颈骨折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连续收治的5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分型和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稳定(Garden分型为Ⅰ、Ⅱ型及外展嵌插型骨折)组121例,男28例,女93例;年龄(77.6±8.1)岁;骨折Garden分型:Ⅰ型20例,Ⅱ型101例,其中外展嵌插型34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Garden分型为Ⅲ、Ⅳ型、后倾角>20°的Garden Ⅱ型骨折)组421例,男130例,女291例;年龄(78.7±6.9)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4例,Ⅲ型403例,Ⅳ型4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病死率、再手术率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等。结果:两组患者除入院血清白蛋白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其余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稳定组患者的住院时间[5.0 (4.0, 6.0)d]显著短于不稳定组患者[6.0 (5.0, 8.0)d],随访时间[54.4 (49.3, 58.7)个月]显著长于不稳定组患者[52.2(46.0, 59.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共158例(稳定组45例,不稳定组113例)患者失访。末次随访时稳定组患者的病死率(18.4%, 14/76)显著低于不稳定组患者(31.5%, 97/308),再手术率(15.8%, 12/76)显著高于不稳定组患者(3.6%, 11/308),日常活动能力(骨折活动能力评分:1级35例,2级13例,3级3例,4级2例,5级1例)显著优于不稳定组患者(1级99例,2级47例,3级24例,4级22例,5级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相比,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远期病死率低、日常活动能力好,但其再手术率明显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单侧脱位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中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单侧脱位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接受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的青少年单侧脱位型DDH患者28例,男4例、女24例,年龄(16.5±5.0)岁(范围10~25岁),体质指数(21.2±1.1)kg/m 2(范围18.7~24.1 kg/m 2)。DDH分型:TonnisⅢ型10例、Ⅳ型18例。测量术后外侧中心边缘角、髋臼覆盖率、股骨前倾角及双下肢长度差。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2.1±5.2)个月(范围60~84个月)。手术时间为(81.6±4.3)min(范围70~90 min),术中出血量为(177.5±12.6)ml(范围160~200 ml),住院时间为(6.8±0.7)d(范围6~9 d)。患者术前髋关节VAS评分为(1.8±0.6)分,末次随访为(2.3±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845, P=0.224)。患者术前HHS评分为(57.1±5.9)分,末次随访时升高至(87.3±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141, P=0.001)。末次随访时股骨前倾角为17.0°±1.5°,小于术前的41.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868, P=0.008);双下肢长度差为(10.2±2.3)mm,小于术前的(26.4±6.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892, P<0.001);外侧中心边缘角为28°(26°,30°),髋臼覆盖率为78%(76%,79%);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评分为24(16.7,25.7)分,其中优7例、良14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75%(21/28)。 结论: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单侧脱位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中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和影像学指标改善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前倾角3种测量方法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测量的股骨前倾角值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标本陈列室91例离体左侧股骨的CT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生成三维表面模型,导入计算机辅助软件,分别模拟传统解剖学方法、基于CT的Reiker?s法和基于CT的Murphy法对前倾角进行测量。观察指标:(1)分析3种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组间和组内一致性;(2)分析基于CT的Reiker?s法、Murphy法的测量结果分别与模拟传统解剖学测量法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以及基于CT的模拟Reiker?s法、Murphy法的参考值。结果:模拟传统解剖学方法测得股骨前倾角数值为14.8°±5.0°,基于CT的Reiker?s法测量值为13.3°±7.2°,基于CT的Murphy法测量值为21.8°±7.3°。3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组间和组内有良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960~0.987)。模拟传统解剖学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分别与基于CT的Reiker?s法、Murphy法测量结果有较强的相关性( r=0.905、0.942, P值均<0.001),且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0、-21.52, P值均<0.001)。基于CT的Reiker?s法、Murphy法测量股骨前倾角的参考值是13.7°~15.8°和20.3°~23.3°。 结论:基于CT的Reiker?s法、Murphy法测量股骨前倾角均与模拟传统解剖学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不同方法得出的测量值存在差异,参考值也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1~75岁[(57.9±11.4)岁]。通过以下两种内固定物实现股骨近端的三角形力学重建,其中6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5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观察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前倾角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12个月,采用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简明版12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2~45个月[(19.1±10.8)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4.7±1.8)个月]。相比健侧,患侧颈干角和前倾角均获复位( P>0.05);在骨折最终实现愈合时,颈干角和前倾角也未发生继发性复位丢失( P>0.05)。术后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LEFS评分术后6个月为(44.7±8.2)分,术后12个月明显提高[(61.6±10.4)分] ( P<0.05)。VAS术后6个月为3.5(2,4)分,术后12个月明显降低[1.5(0,2)分]( P<0.05)。术后12个月,SF-12躯体状态评分[(42.5±9.0)分]和心理状态评分[(55.7±5.7)分]均较术后6个月[(30.0±6.4)分、(43.6±6.2)分]明显改善( P<0.05)。 结论: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采用DCS或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重建三角形力学稳定结构,能够获得稳定的骨折复位和复位维持,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这可能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提供一种优化的翻修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对股骨生物力学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患儿不同股骨颈前倾角时股骨的应力分布,以明确DDH患儿股骨颈前倾角矫正的意义,并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1例右侧DDH患儿影像学资料。患儿女,6岁,提取正常侧(左侧)髋关节股骨扫描数据,通过三维CT扫描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分别设计股骨颈前倾角35°、25°、15°时的力学仿真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计算,观察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度时股骨的生物力学分布。结果:DDH患儿股骨三维模型上股骨颈前倾角为35°、25°、15°时股骨模型受到的最大应力分别为21.18 MPa、17.36 MPa、9.85 MPa。股骨颈前倾角为35°时,股骨干应力集中;股骨颈前倾角为25°时,股骨远端骨骺的应力降低25%;股骨颈前倾角为15°时,股骨应力主要集中在股骨头颈至股骨干上段。股骨颈前倾角为35°时,位移大于1 mm的区间是股骨头至股骨干中段;股骨颈前倾角为25°时,位移大于1 mm的区间是股骨头至股骨干中上端;股骨颈前倾角为15°时,位移大于1 mm的区间是股骨头至股骨颈。股骨颈前倾角为35°、25°、15°时其股骨远端骨骺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0041 mm、0.0018 mm、0.0012 mm。结论:股骨颈前倾角对DDH患儿的股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股骨的应力分布随着股骨颈前倾角改变而改变,股骨颈前倾角度增大,股骨干应力逐渐增加,在股骨干位置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股骨颈前倾角越大,应力传递在股骨干区域受到的遮挡效应越大,股骨远端骨骺在横断面的变形也增加。股骨颈前倾角为15°时股骨应力分布较为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手术或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与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治疗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orderlin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B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采用髋关节镜手术或PAO治疗的57例BDDH患者。髋关节镜手术(hip arthroscopy,HA)组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34.5±6.4)岁(范围19~47岁);PAO组25例,男5例、女20例,年龄(37.2±6.9)岁(范围21~50岁)。收集并测量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包括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LCEA)、前方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 edge angle,ACEA),外凸指数、T?nnis角、股骨颈前倾角及T?nnis分级。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结果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ip outcome scor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HOS-ADL)、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SS)、非骨关节炎髋关节评分(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结果:HA组随访时间为(54.2±8.2)个月,PAO组为(55.5±9.4)个月。两组术前LCEA、ACEA、外凸指数、T?nnis角、股骨颈前倾角及T?nnis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A组术前α角为60.8°±5.8°,与PAO组53.0°±5.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 P<0.001)。HA组末次随访LCEA、ACEA、外凸指数、T?nnis角、α角分别为20.0°±2.1°、20.0°±2.6°、30.6%±2.3%、10.8°±1.6°、39.8°±5.4°,较术前改善( P<0.05),T?nnis分级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5.72, P=0.057);PAO组术后LCEA、ACEA、外凸指数、T?nnis角分别为33.0°±3.0°、33.3°±4.0°、15.0%±4.0%、2.8°±1.7°,较术前改善( P<0.05),末次随访α角和T?nnis分级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末次随访LCEA、ACEA、外凸指数、T?nnis角、α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nnis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02, P=0.996)。两组术前mHHS评分、NAHS评分和HO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两组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A组术后6、12个月三个评分均高于PA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A或PAO治疗BDDH均能获得较好的早中期临床疗效,HA早期临床疗效优于PAO,中期临床疗效二者相似;PAO可改善BDDH髋臼影像学指标(除α角外),而HA仅可改善α角,但二者均能有效延缓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影像学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