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术后全乳房放疗皮肤表面定位摆位误差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图像分析探究乳腺癌术后全乳房放疗中的皮肤定位摆位误差。方法:选择2019年1—8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辅助放疗的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患者80例。治疗计划中为每位患者创建CT定位图像,放疗过程中在对患者摆位完成后扫描获得锥形束CT(CBCT)验证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将CT定位图像和CBCT验证片叠加至每位患者皮肤表面位置。测量乳头-肺( X轴)方向和颅尾( Y轴)方向的等中心偏差以及叠加图像 X、 Y轴旋转角度的偏差。 结果:在80例乳腺癌患者中, X、 Y轴和旋转角度的系统误差( μ)分别为(0.01 ± 0.01)mm、(-1.35 ± 0.14)mm和(0.06 ± 0.01)°; X、 Y轴和旋转角度之间的系统误差( Σ)分别为(1.76 ± 0.72)mm、(1.49 ± 0.58)mm和(0.90 ± 0.12)°; X、 Y轴和旋转角度的随机误差分别为(1.34 ± 0.96)mm、(1.93 ± 1.02)mm和(1.0 ± 0.2)°;在整体和左右侧患者中总矢量误差分别为(3.02 ± 1.26)、(2.88 ± 1.03)和(3.25 ± 1.38)mm,均不具有临床意义。 结论: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常规乳房放射治疗过程中依据皮肤表面位置并且结合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可获得足够小的摆位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四维CT技术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四维CT (4DCT)测量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建立肿瘤的位移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对建模样本中290例肺内孤立性肿瘤行4DCT模拟定位和主动呼吸控制(ABC)下螺旋扫描,并基于4DCT测量不同肺段肿瘤三维方向位移,在ABC图像上构建静止状态下肿瘤体积。用模拟定位机测量患侧膈肌的运动幅度,用肺功能仪测量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体积、位置、膈肌运动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序贯收集17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对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上叶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 X上=-0.267+0.002TV+0.446DM, Y上=-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 Z上=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中叶及上、下舌段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 X中=0.539+0.758DM, Y中=-2.316+2.707DM+0.009TV, Z中=0.717+1.112DM。下叶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 X下=-0.425+0.004TV+0.857DM, Y下=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Ⅸ+2.655SⅩ, Z下=0.177+0.003TV+0.908DM。(DM:膈肌运动幅度,TV:潮气量,RR:呼吸频率,SⅡ:后段,SⅢ:前段,SⅨ:外侧底段,SⅩ:后底段)。位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4DCT法实测肿瘤的位移相近( P>0.05)。 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头脚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中叶不同肺段之间肿瘤的位移相近。位移模型法能较好地预测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为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密度填充及伪影消减技术提高带金属植入物患者IMRT剂量准确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提高带金属植入物患者放射治疗计划剂量计算准确度的方法。方法:利用具有金属伪影消减技术的CT模拟机对插入金属棒的CIRS调强模体和8例椎体中植入了钢钉并接受放疗的患者进行扫描,在获得的常规CT图像、金属伪影消减技术CT图像及对其金属区域进行密度填充的图像上设计治疗计划。在模体中比较单个射野及IMRT计划的计算结果与剂量测量结果,同时对患者IMRT计划中金属植入物及其伪影对照射剂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基于常规CT图像的放疗计划中,射野入射路径未通过金属区域时,单个射野的剂量计算误差为3.85%,通过金属区域时射野计算误差范围达4.46%~74.11%。IMRT计划中存在入射路径通过金属区域的射野时,其误差可能超出临床可接受的范围,计算误差随这种射野所占剂量权重的增加而变大。当采用密度填充及伪影消减技术处理图像后,上述单个射野的计算误差分别为1.23%和0.89%~4.73%,IMRT计划的剂量误差为1.84%。若单独采用密度填充技术处理金属区域,IMRT计划的剂量误差为1.88%。基于常规CT图像的患者IMRT计划中,受金属植入物及其伪影的影响,实际靶区受到的最小剂量、平均剂量及处方剂量覆盖率较计划结果下降,危及器官剂量相近。结论:基于常规CT图像的放疗计划中,入射路径通过金属区域的射野可能产生较大的剂量计算误差。如果植入的金属材料已知,在计划系统中对金属区域进行密度填充能有效提高计划的剂量计算准确度。伪影消减技术能显著改善图像质量,进一步减少剂量计算误差,对于配备这种功能的CT机进行带金属植入物患者的模拟定位时应作为常规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体素形态测量技术对痛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脑部体积变化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评估痛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脑部体积变化。方法:纳入2011年1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门诊的146例TMD患者[TMD组,年龄(36.8±15.8)岁,男性44例,女性102例],并招募193名颞下颌关节正常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年龄(43.3±15.6)岁,男性92名,女性101名],所有受试者均行脑部3.0 TMRI三维结构像扫描。采用VBM技术将三维脑结构像分割成脑灰质、白质及脑脊液图,对脑灰质图像进行双样本 t检验,全脑总体积、年龄及性别作为协变量,评估两组受试者脑部体积的变化。 结果:TMD组患者灰质总体积[(632.4±65.4) ml]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596.1±76.3) ml]( t=4.70, P<0.05)。VBM分析提示TMD组患者脑部体积增加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颞下回、双侧梭状回、双侧颞中回(颞极)及右侧舌回[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校正, P<0.05]。TMD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受试者无体积减少脑区。 结论:颞叶是TMD患者脑部体积增加的靶向性脑区,其神经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短回波时间T 2*成分分析技术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跟腱形态及生化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短回波时间(UTE)-T 2*成分分析技术在参加马拉松赛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跟腱形态及生化变化动态监测中的价值。 方法:招募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运动员29名,其中男25名,女4名,年龄24~50(40±6)岁。所有运动员于马拉松赛前1周、赛后48 h内及赛后1个月分别接受双侧跟腱MRI检查,采用常规T 1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压脂序列和不同回波时间(TE)的UTE序列对跟腱的形态及信号进行评估,采用UTE-T 2*序列对跑步后跟腱生化的改变进行动态定量分析。UTE-T 2*序列获得单成分分析值(T 2* M)和双成分分析的短T 2*成分值(T 2* S)和长T 2*成分值(T 2* L)以及百分比值。在跟腱矢状位图像上测量跟腱整体的数值,并把跟腱等分为3个亚区分别测量(跟腱连接段、跟腱中间段、跟腱插入段),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勾画感兴趣区。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法对2名放射科医生的定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非参数的Friedman M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亚区T 2* M、T 2* S、T 2* L和百分比值的差异;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距离、不同跑姿、不同配速及不同训练量的赛后48 h与赛前T 2* S的变化差异(ΔT 2* S),其中ΔT 2* S为赛后48 h T 2* S值与赛前T 2* S值的差值。 结果:在短TE(TE≤0.6 ms)的序列上,跟腱腱病可表现为高信号区域出现散在点状低信号。2名放射科医师对跟腱的T 2* M、T 2* S、T 2* L和百分比值测量的一致性好,ICC值分别为0.96、0.94、0.83和0.94。跟腱的整体、跟腱连接段及跟腱中间段的T 2* S值在马拉松运动后48 h均轻度升高,运动1个月后减低[0.49(0.45,0.59)比0.54(0.49,0.59)比0.53(0.49,0.57),0.48(0.44,0.54)比0.53(0.47,0.58)比0.50(0.46,0.57),0.48(0.43,0.58)比0.54(0.47,0.59)比0.52(0.46,0.57);均 P<0.05],T 2* M、T 2* L和百分比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的跑姿中,前中脚掌着地者跟腱整体ΔT 2* S高于后脚掌着地者[0.03(-0.05,0.07)比-0.03(-0.17,0.11), P = 0.001]。 结论:UTE-T 2*的双成分分析技术对运动前后的跟腱形态动态变化监测优于单成分分析,其T 2* S对跟腱内化学成分的细微变化更加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的建立及其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不稳定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新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37例,男22,女15例;平均年龄为49.1岁(范围22~78岁)。天津市天津医院上肢二病区提供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7.6岁(范围19~76岁)。通过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CT测量喙锁间隙和锁骨下表面骨折块至锁骨远端的距离来判断韧带损伤情况。以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锁骨下表面CT三维重建像测量为基础,根据骨折与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喙锁韧带损伤、肩锁关节是否受累及骨折稳定性等要素建立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对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保守治疗,不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手术治疗。3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和3名放射科医生独立观察67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新建立的公济分型确定骨折类型,间隔4周后随机进行再次分型;最后随机选取15例资料由2名经简单培训的低年资骨科医生进行分型(内部验证);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共5型,1型:孤立的锥状结节撕脱性骨折,骨折线位于喙突内侧;2型:完整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骨折线延伸至锁骨中段,肩锁关节完整;3型:锁骨下表面骨折块分别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4型:锥状韧带断裂,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5型:锥状韧带完整,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67例中例1型18例,2型4例,3型8例,4型32例,5型5例。公济分型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良好(骨科医生 ICC为0.782,放射科医生 ICC为0.750;骨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第1次 ICC为0.764,第2次 ICC为0.778;内部检验 ICC为0.793)。1型和2型骨折行锁骨外侧端解剖钢板固定联合喙突锚钉固定,3型和4型骨折行锁骨钩钢板联合喙突锚钉固定,5型骨折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肩关节不稳和疼痛,未出现内固定失败和固定物断裂。 结论:建立的公济分型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中等可靠性,锁骨远端骨折公济分型对锁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的判断及治疗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首次 131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的影响因素及出院时间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首次 131I治疗后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并预估其住院隔离时间。 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并首次行 131I治疗的PTC患者16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24例,年龄(37.14± 12.00)岁。将所有患者按治疗剂量分为高剂量组(63例)和低剂量组(104例),于治疗后24、48、72、96 h时测量距离患者1 m处的辐射剂量率,将治疗后患者体内滞留 131I活度为400 MBq时的时间点定为出院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或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PTC患者首次行 131I治疗后的辐射剂量率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高剂量组治疗后的24、48 h辐射剂量率[(70.62±34.45)、15.64 μSv/h]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1.27±5.13)、2.03 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581、?7.952,均 P <0.01)。81.0%(51/63)和90.5%(57/63)的高剂量组患者分别可在治疗48 h和72 h后出院,99%(103/104)的低剂量组患者可在治疗24 h后出院。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131I剂量和2 h摄碘率对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F=9.23,复相关系数 R2=0.212, P<0.01),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2 h摄碘率和 131I剂量呈正相关;性别、24 h摄碘率和残甲法3对高剂量组48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F=34.45,复相关系数 R2=0.622, P<0.01),48 h辐射剂量率与24 h摄碘率和残留甲状腺体积呈正相关,与性别呈负相关; 131I剂量和24 h饮水量对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F=12.76,复相关系数 R2=0.186 , P<0.01),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 131I剂量呈正相关,与24 h饮水量呈负相关。 结论:PTC术后患者首次 131I治疗24 h后,影响其辐射剂量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服用 131I的剂量,而48 h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24 h甲状腺摄碘率、残留甲状腺体积和性别。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 d和2 d左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呼吸运动校正方法对胸部PET/MRI中PET图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部PET/MRI扫描时不同呼吸运动校正方法对PE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至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35例肺部有明显高摄取灶患者的胸部PET/MRI资料,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29~84(61±12)岁。分别采用4种不同呼吸运动校正方法对PET数据进行回顾性重建:A组为不带呼吸运动校正静态采集(Static)全时段20 min作为对照;B组为呼气末静态采集(Q.Static);C组为多段呼吸门控(Gated-Respiratory);另外考虑到时间因素影响,增加D组为Static模式下前1/3段时间(6 min 40 s)进行重建。测量各组病灶标准化摄取值最大值(L-SUV max)和平均值(L-SUV mean)、背景标准化摄取值平均值(B-SUV mean)和标准差(B-SUV sd)。计算每个病灶的信噪比(L-SNR),并计算L-SUV mean相对B-SUV mean的相对标准化摄取值平均值(L-dSUV mean)。分析比较不同呼吸运动校正方法对各测量计算参数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组间的成对比较采用Bonferroni 校正检验。 结果:B组、C组与A组、D组相比,在L-SUV max、L-SUV mean与 L-dSUV mean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SUV max:B组与A组、D组相比分别为8.06±3.57比7.73±3.45、7.61±3.50,C组与A组和D组相比分别为8.04±3.56比7.73±3.45、7.61±3.50(均 P<0.05);L-SUV mean:B组与A组和D组相比分别为 4.12±1.78比3.98±1.72、3.91±1.71,C 组与A组和D组相比分别为4.13±1.78 比3.98±1.72、3.91±1.71(均 P<0.05);L-dSUV mean:B组与A组、D组相比分别为3.52±0.16比3.39±0.18、3.31±0.18,C组与A组和D组相比分别为3.53±0.18比3.39±0.18、3.31±0.18(均 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组与A组相比,B-SUV sd(0.07±0.00比0.07±0.00)和L-SNR(69.80±44.57比85.35±6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SUV max、L-SUV mean、B-SUV mean和L-dSUV 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带呼吸运动校正的Q.Static与Gated-Respiratory PET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均优于无呼吸运动校正Static方案。若采用无呼吸运动校正的静态扫描方案,PET采集时间推荐6 min 40 s即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1.1)更新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4年4月8日,美国放射学院(ACR)发布了第1版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即Lung-RADS1.0版。2019年7月8日发布了Lung-RADS1.1版,旨在进一步提高肺结节筛查和判读的准确性,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Lung-RADS1.1 版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了对裂旁结节的专门分类、调整了非实性结节的分类标准、对4B和4X类结节的管理作了调整、对结节大小的测量和记录方式进行了修正、增加了结节的体积测量、删减了C类结节,并在附录对这些变化作出了相应修订。本文拟对以上更新内容做进一步的解读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合复位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8例OVCFs患者纳入观察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进行匹配分组,分为PVP联合组(调整手术床过伸20°~30°,如体位复位失败,依术前终板压缩程度双侧穿刺针反向撬拨,推注骨水泥)和PKP组(术前不调整手术床,穿刺后置入球囊并双侧扩张,推注骨水泥),每组各34例。术前拍摄患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Cobb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腰背功能。术中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后第2天拍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Cobb角、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骨水泥是否渗漏、记录VAS评分,术后3个月记录ODI评估患者腰背功能。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统计患者治疗费用及再骨折情况。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PVP联合组手术时间[(42.7±5.9)min]、透视次数[(20.0±3.6)次]、治疗费用[(19 153±601)元]均优于PKP组[(67.4±7.3)min、(30.1±5.9)次、(27 496±669)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5.39、8.46、54.12,均 P<0.001)。Cobb角:两组术后伤椎Cobb角[PVP联合组(10.7±4.5)°、PKP组(13.4±3.8)°]较术前[PVP联合组(17.0±5.1)°、PKP组(16.7±5.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0.61、5.61,均 P=0.001),且PVP联合组较PKP组恢复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0, P=0.009)。PVP联合组和PKP组术后VAS评分[(3.9±1.5)分与(4.1±1.6)分]较术前[(6.9±1.1)分与(7.1±0.9)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63、8.88,均 P=0.00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8, P=0.630)。PVP联合组和PKP组术后ODI(0.315±0.068与0.319±0.077)较术前(0.574±0.066与0.553±0.075)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8.54、14.16,均 P=0.001),两组患者术后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 P=0.803)。两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2, P=0.642)。PVP联合组术后因外伤引起再骨折1例,PKP组无再骨折。 结论: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PVP和PKP均可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后凸畸形。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PVP在手术时间、对医患放射线伤害、治疗费用方面更有优势且矫正畸形效果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