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规划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规划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在告知其法定监护人并遵循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根据门、急诊X线片,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新鲜闭合的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0例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10岁,平均6.1岁;患侧位于左侧25例,右侧15例;手术距受伤时间48~72 h,平均57.8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3D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3D组患侧肘关节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Accumed医学图像处理平台软件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肱骨髁上骨折实体模型,在实体模型上直接观察骨折移位情况,进行模拟骨折复位手术,选择最佳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并根据术前规划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透视下闭合复位加克氏针固定。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围手术期一般情况,采用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 t检验比较分析术后两组患儿肱骨Baumann角及前倾角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术后4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performance score,MEPS)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受伤时间、骨折分型、术后Baumann角、前倾角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D组手术时间为(58.50±11.25)min,术中透视次数为(6.85±1.23)次,术中透视时间为(13.70±3.7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1.25±13.56)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1.60±1.27)次,术中透视时间为(24.50±3.80)min。3D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透视时间上均较对照组减少,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4周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比较,3D组的优良率为95%(19/20),对照组为85%(17/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D打印技术从数字化设计转化出真实手术模型,并通过术前在模型实体上进行手术复位及进针点及进针角度术前设计,有助于实现对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个体化、精细化、微创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微创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直接前侧入路(L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可靠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L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64例,其中男181例、女183例,年龄46~79(56±1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其中LDAA组184例,PLA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48 h出院率、输血例数,以及总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术后1个月拍摄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对患者臼杯前倾角度、臼杯外展角度、臼杯安全范围例数、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股骨柄中置例数及双下肢长度差异进行X线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DA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48 h出院率分别为(250±123)mL、1.09%、(47.5±2.5)h、85.87%,PLA组分别为(370±184)mL、17.78%、(66.5±3.5)h、85.87%。与PLA组比较,LDAA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低,住院时间短,48 h出院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14(12±1.5)个月。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380、9.170, P值均<0.05);而不同时间点两组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1个月骨盆正位X线片影像学评估,两组患者臼杯前倾角度、臼杯外展角度、臼杯安全范围率、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股骨柄中置率及双下肢长度差异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经L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式安全,临床疗效可靠,更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三维重建提取中心曲线测量喉气管狭窄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基于CT三维重建提取的中心曲线与常规CT三维重建在测量喉气管狭窄长度和严重程度上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35例喉气管狭窄患者(包括非气管切开19例、气管切开1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73岁,中位年龄40.5岁;以及同期纳入的20名正常人的CT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0~63岁,中位年龄37.0岁。利用Mimics中心曲线测量方法,获取垂直于中心曲线的管腔全段连续截面面积,与常规CT三维重建方法测量的甲状软骨上切迹、声门等平面的间断截面面积进行比较;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在颈段气管长度、喉气管狭窄长度以及气道最小面积等参数的测量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法分析两种测量方法评估喉气管狭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选取其中3例喉气管狭窄患者,将测量的狭窄长度与手术标本相比较,以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正常人中,与常规CT三维重建方法相比,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甲状软骨切迹、声门、甲状软骨下缘、环状软骨下缘、胸骨上切迹平面的截面面积更小( t甲状软骨切迹=4.685、 t声门=3.791、 t甲状软骨下缘=5.621、 t环状软骨下缘=6.312、 t胸骨上切迹=6.436, P值均<0.05),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的气道长度更长( t=9.79, P<0.001)。在喉气管狭窄患者中,非气管切开组,用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最小气道面积比常规CT三维重建方法测量的面积更小,狭窄长度更长( t最小气道面积=2.562、 t狭窄长度=5.240, P值均<0.05)。气管切开组中,用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狭窄长度比常规CT三维重建方法测量的长度更长( t=2.854, 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CT层厚对两种方法测量狭窄长度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b=-5.370, t=-3.306, P=0.004),不同气管前倾角度对两种方法测量最小气道面积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b=-0.419, t=-2.208, P=0.040)。对比术中标本,Mimics测量长度与标本差值不足0.5 mm。 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提取的中心曲线法能精确地反映喉气管形态,可以更精准地测量喉气管狭窄的长度和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骨前倾角3种测量方法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测量的股骨前倾角值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标本陈列室91例离体左侧股骨的CT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生成三维表面模型,导入计算机辅助软件,分别模拟传统解剖学方法、基于CT的Reiker?s法和基于CT的Murphy法对前倾角进行测量。观察指标:(1)分析3种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组间和组内一致性;(2)分析基于CT的Reiker?s法、Murphy法的测量结果分别与模拟传统解剖学测量法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以及基于CT的模拟Reiker?s法、Murphy法的参考值。结果:模拟传统解剖学方法测得股骨前倾角数值为14.8°±5.0°,基于CT的Reiker?s法测量值为13.3°±7.2°,基于CT的Murphy法测量值为21.8°±7.3°。3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组间和组内有良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960~0.987)。模拟传统解剖学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分别与基于CT的Reiker?s法、Murphy法测量结果有较强的相关性( r=0.905、0.942, P值均<0.001),且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0、-21.52, P值均<0.001)。基于CT的Reiker?s法、Murphy法测量股骨前倾角的参考值是13.7°~15.8°和20.3°~23.3°。 结论:基于CT的Reiker?s法、Murphy法测量股骨前倾角均与模拟传统解剖学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不同方法得出的测量值存在差异,参考值也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内效贴骨盆干预对脑卒中后骨盆前倾患者的步行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骨盆干预对脑卒中后骨盆前倾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度、步行能力和平衡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骨盆前倾患者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13)和对照组( n=13),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骨盆处肌内效贴干预,对照组则进行骨盆处肌内效贴安慰治疗。2组受试者均在贴扎前(干预前)和贴扎后即刻(干预后)接受骨盆倾斜角度、10 m步行时间、步态分析(干预前、后步态时空参数的差值)和平衡能力(干预前、后稳定极限的差值)的评估。于贴扎前(干预前)和贴扎后即刻(干预后)对2组患者进行骨盆倾斜角度评定、10 m步行时间测试、步态分析和平衡能力的评估。 结果:干预后,2组双侧骨盆倾斜角度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双侧骨盆倾斜角度与对照组干预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10 m步行时间为(19.55±6.51)s,与组内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步态参数中的步速、步频、步长、步幅干预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稳定极限参数中的方向控制和稳定极限总分干预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肌内效贴骨盆干预可即时显著地纠正脑卒中后骨盆前倾患者的骨盆角度,增加其步行速度,改善其步行和平衡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对股骨生物力学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患儿不同股骨颈前倾角时股骨的应力分布,以明确DDH患儿股骨颈前倾角矫正的意义,并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1例右侧DDH患儿影像学资料。患儿女,6岁,提取正常侧(左侧)髋关节股骨扫描数据,通过三维CT扫描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分别设计股骨颈前倾角35°、25°、15°时的力学仿真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计算,观察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度时股骨的生物力学分布。结果:DDH患儿股骨三维模型上股骨颈前倾角为35°、25°、15°时股骨模型受到的最大应力分别为21.18 MPa、17.36 MPa、9.85 MPa。股骨颈前倾角为35°时,股骨干应力集中;股骨颈前倾角为25°时,股骨远端骨骺的应力降低25%;股骨颈前倾角为15°时,股骨应力主要集中在股骨头颈至股骨干上段。股骨颈前倾角为35°时,位移大于1 mm的区间是股骨头至股骨干中段;股骨颈前倾角为25°时,位移大于1 mm的区间是股骨头至股骨干中上端;股骨颈前倾角为15°时,位移大于1 mm的区间是股骨头至股骨颈。股骨颈前倾角为35°、25°、15°时其股骨远端骨骺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0041 mm、0.0018 mm、0.0012 mm。结论:股骨颈前倾角对DDH患儿的股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股骨的应力分布随着股骨颈前倾角改变而改变,股骨颈前倾角度增大,股骨干应力逐渐增加,在股骨干位置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股骨颈前倾角越大,应力传递在股骨干区域受到的遮挡效应越大,股骨远端骨骺在横断面的变形也增加。股骨颈前倾角为15°时股骨应力分布较为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影像探究儿童髋臼指数的标准化测量方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DRRs)研究如何选择正确的髋臼外上缘参考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AI)并初步探究其解剖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CT检查的研究对象共177例,收集满足条件患儿的髋关节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校正骨盆模型至标准位置后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中生成DRRs影像,分别采取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和其下方低密度骨性覆盖影最外上方点B作为参照点,测量其相应的髋臼指数(AAI和BAI);选取通过股骨头最大直径的骨盆冠状位MPR图像,测量其CT髋臼指数(CTAI),计算其差异。按旋转轴将骨盆模型进行前后倾斜,每增加或减少3°生成一张DRR图像,观察连续角度变化中A、B两点的位置改变,记录两点重合时的骨盆倾斜角度。利用配对 t检验验证CTAI、AAI、BAI之间差异的有效性;利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各组AAI和BAI差值的比较;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检验两种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纳入研究对象总共33例,年龄(2.90±1.32)岁;其中男8例,女25例,共52髋。CTAI与A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2,其差值为(-0.41±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I与AA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TAI与B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AI与BAI的差值为(3.06±3.06)°,该差值与骨盆X线片上髋臼显影形态有关。骨盆倾斜过程中,25髋在骨盆后倾时出现A、B点重叠,8髋在骨盆前倾时出现重叠,显示B点在不同髋关节中为髋臼前缘或者后缘的最外缘投影。结论:选择不同的髋臼外上缘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将会导致巨大的差异,通过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测量的髋臼指数更加接近于真实的髋臼指数,能够更好的反映髋臼对股骨头的骨性覆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及疗效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微创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07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SuperPATH入路54例(SuperPATH组),男20例,女34例;年龄(64.3±9.1)岁;后外侧入路53例(后外侧组),男20例,女33例;年龄(62.2±10.6)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假体位置的外展角、外展角安全比例、前倾角、前倾角安全比例、后倾角、后倾发生率、偏心距差异、下肢长度差异,以及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107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资料完整并均获得满意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5个月)。SuperPATH组患者假体的后倾角13.6°±9.6°和后倾发生率18.5%(10/54)均大于后外侧组3.0°±1.0°和5.7%(3/53),偏心距差异0.26(0.13,0.49)cm小于后外侧组0.38(0.13,0.70)cm,术后1周Harris评分(74.8±7.8)分高于后外侧组(72.0±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假体的外展角及其所占安全区比例、前倾角及其所占安全区比例、下肢长度差异、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各出现1例脱位,手法复位后未再次出现脱位。 结论:微创SuperPATH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传统后外侧入路可以获得更好的偏心距,早期髋关节功能评分更高,但该入路安放髋臼假体出现后倾比例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直接前入路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步态、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和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9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改良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5例与对照组[采用直接前侧入路(DAA)THA治疗]44例。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统计并发症,同时比较随访术后1年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步态参数、随访影像学资料。结果:术后,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9.15 ± 1.33)h比(10.89 ± 1.53)h、(5.07 ± 2.21)d比(7.04 ± 2.23)d、(53.48 ± 12.43)ml比(64.44 ± 12.53)ml、(4.07 ± 0.21)d比(6.15 ± 1.24)d、(0.47 ± 0.13)d比(0.75 ± 0.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时,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上升,且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65.47 ± 8.38)分比(57.91 ± 2.83)分、(76.12 ± 5.31)分比(72.25 ± 2.44)分、(85.27 ± 4.45)分比(83.24 ± 4.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时,两组平衡功能评分较术前上升,观察组平衡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35.26 ± 1.22)分比(29.51 ± 1.49)分、(39.42 ± 4.36)分比(37.57 ± 2.21)分、(45.57 ± 2.01)分比(43.36 ± 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步幅、步长均高于对照组[(0.78 ± 0.12)m比(0.71 ± 0.19)m、(0.46 ± 0.04)m比(0.32 ± 0.08)m],步频、步态不对称指数低于对照组[(89.74 ± 8.05)步/min比(98.68 ± 9.04)步/min、0.10 ± 0.02比0.16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44%(1/41)比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随访时,两组臼杯前倾角度、外展角度、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及双下肢长度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平衡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步态参数,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OL11A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所致纤维软骨增生Ⅰ型胎儿1例的产前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1例超声检查提示肢体短小的胎儿进行产前遗传学诊断。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2021年10月25日确诊的1例肢体畸形胎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胎儿羊水以及孕妇夫妇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并用在线软件对变异蛋白的结构进行预测。结果: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胸廓明显偏小,呈钟形,四肢明显偏短,面中部平坦,小鼻,鼻翼前倾,小下颌。引产儿CT检查显示肋骨宽短,干骺端呈杯状,长骨短,干骺端宽,呈哑铃状,胸椎弯曲。测序发现胎儿携带 COL11A1基因c.2251G>T和c.3790G>T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父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均判定为疑似致病性。两个变异均可造成胶原蛋白重要结构(Gly-X-Y)的改变。 结论:上述研究确诊了1例罕见的由 COL11A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所致的纤维软骨增生Ⅰ型胎儿,对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再生育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