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大钟穴临床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通过整理大钟穴古籍文献,探究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以《中华医典》(第 5 版)收录的 1 156 部古籍为检索主要范围,对大钟穴主要治疗范围、腧穴配伍、针灸方法等进行总结,建立相关数据库.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 43 部,涉及条文129 条,大钟单穴使用频次为65 次,配伍后使用频次为 64 次,配伍腧穴共计 40 个,以配伍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居多,其中配伍优势穴为太溪穴.主治病证涉及内科、头面五官科、儿科及杂病,其中单穴主治常见病证为内科脾胃系病证,配伍主治常见病证为肢体经络病证.结论 大钟穴主治范围较广,涉及内科、头面五官科、儿科及各类杂病,单穴主治常见病证 40种,配伍主治病证 41 种.治疗方面,针灸以针二分,留七呼为宜,灸法以三壮为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葛根汤脑科疾病应用拾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葛根汤是《伤寒论》经典方剂,用于太阳表实、太阳与阳明合病者.我们用该方治疗脑科疾病有以下几点认识:①依据太阳经循行部位、疾病性质、病证特点来辨治,葛根汤用于寒证、实证为主,也可用于虚实夹杂证,其病证发生于经络循行部位;②既用于外感热病,也可用于头痛、眩晕、抽动症、发作性睡病、肢体麻木、颈椎病、耳鸣病、中风病恢复期等脑科疾病;③此方以畏寒怕风,头痛,项、肩、背僵痛,肌肉痉挛或拘急,抽动,神疲,舌质淡红,脉紧有力为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有无发热恶寒,都可用之;④根据不同病症,随证可适当加药,但药物种类宜加不宜减,对体质瘦弱、多汗者慎用.兹举验案两则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极泉穴的古今应用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通过充分查找古籍及现代文献中对极泉穴的临床应用记载,较为全面地探究极泉穴的古今应用规律,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古代文献主要以《中华医典》(第五版)收录的中医古代书籍为检索源,现代文献主要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截至2021 年 12 月24 日)所收录的文献为主,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古今文献中所记载的与极泉穴相关的条文进行查阅、收集,最后建立数据库,将与其相关的主治病证、治疗方法、针具规格、针刺深度、补泻方法、注意事项等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摘录古籍条文185 条,纳入条文31 条,其中极泉单穴主治病证有9 种,配伍主治病证有2 种.查阅现代文献 502 篇,纳入文献 309 篇,极泉单穴主治病证有9 种,配伍主治病证有 21 种.主治病证多为心系和肢体经络疾病;最常配伍的腧穴为肩髃穴和曲池穴;除针刺外,操作多采用灸法和推拿手法;补泻手法以提插泻法居多;针刺深度多为 0.5~2 寸.结论: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籍及现代文献中极泉穴的应用规律,可为临床使用极泉穴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宋欣伟运用半夏天南星治疗痹证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痹证是指由于受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酸楚、重着、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甚或累及脏腑为主证的一类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以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宋欣伟教授是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专注于临床三十余年,认为痹证主要由风、寒、湿三气相合而发病,与内虚卫外不固和邪强趁虚而入有关,总结痹证治疗,认为痹证邪盛,当以祛邪为主,而在痹证诸邪中,痰湿之邪为痹证致病的主要因素.痰由湿聚,痰湿不可完全分开,祛湿也可祛痰,并总结出治痹从痰论治和祛邪扶正的理论,现将宋教授运用半夏、天南星治疗痹证经验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析《圣济总录》论治脾系疾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圣济总录》以脏腑与经络结合的方法将“脾瘅”“脾劳”“脾积”“飧泄”“濡泻”“水泻”“水肿”等为脾功能失调所导致病症定位于脾.又将“口舌生疮”“舌强不语”“唇生肿核”“脾脏中风”“咽喉不利”为足太阴脾经所系肢体、官窍部位导致的病证,定位于脾.再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进一步确定了寒热虚实性质,定位定性和参而制定具体的治法方药,其理法方药符合藏象辨证论治规律.《圣济总录》对脾病证的藏象辨证论治定位规律,对比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对脾系病证的定位方法,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对脾病证的病变部位确定,前者是以脏腑与经络结合的方法进行;而后者仅用脏腑定位方法.《圣济总录》对脾病证以脏腑与经络结合定位,既包括了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也包括其他系统多种疾病,对于现代中医关于脾病的藏象辨证论治理论研究及临床从脾治疗多种现代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大成》中公孙穴的临床应用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探究公孙穴在《针灸大成》中的临床应用规律, 为现代临床提供更多思路.整理书中公孙穴的相关文献, 发现公孙穴可用于治疗脾胃、肝胆、心系、妇科、肢体经络等病证, 运用广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刘永惠教授临床辨治痹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痹证是以肢体关节及肌肉痠痛、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刘永惠教授认为正虚邪实为痹证的基本病机,可从经络气血、脏腑角度辨证论治,并把痹证分为缓型和急型,临床根据病机变化遣方用药,并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缓型风寒湿痹的治疗除祛风、燥湿、通络、止痛之外,必须兼以补气养血为要;急型热痹的治疗除甘寒清热、解肌佐以苦寒解毒、宣肺之外,更须注重活血通络为先.采用刘氏黄芪赤风汤加减治疗缓型风寒湿痹,白虎桂枝汤加减治疗急型热痹,临证变通,屡获良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韦绪性运用经络辨证临床经验撷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章总结了韦绪性运用经络辨证的独到经验.韦绪性教授认为经络辨证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在经络系统病机分析、运用经络学说治病的临床实践以及认识局部与整体、共性与个性统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中所列验案按照4个部分逐步予以分析提要,以资临床借鉴:详辨经络脏腑所属,论治切中病机;肢体经络病证,以经络定位求病因;病作有时,参“子午流注”而施治;针药并举,重视运用引经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合谷穴的敏化现象与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初步探索合谷穴的敏化现象与规律.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OvidS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和万方(WF)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收集合谷穴敏化相关文献,建立合谷穴敏化现代文献数据库,采集疾病种类、敏化类型、检测方法、检测指标等相关信息,应用频次统计进行分析.最终纳入文献47篇,其中热敏最多,疾病类型以肝胆、肢体经络、肺系、脾胃病证多见.各敏化现象检测方式多样,其中痛敏多用钾离子导入法、热水甩尾测痛法等,电敏多用腧穴电阻测定仪,热敏多用红外热像仪,光敏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压敏用压痛测试仪.检测指标亦不同,痛敏检测痛阈,电敏多检测穴位电阻,热敏多检测温度,光敏检测红外辐射平均尖锐程度、平均能量,压敏检测压痛阈.合谷穴敏化涉及热敏、电敏、痛敏、压敏、光敏5种敏化类型.其中合谷穴敏化现象常见于面瘫、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耳鸣、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疾病状态下,合谷穴位温度、痛阈值、压痛阈值及红外辐射平均尖锐程度、平均能量均低于健康受试对象;电阻值高于健康受试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大成》然谷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针灸大成》中然谷穴相关条文记载,总结其定位、临床应用及配穴规律,探讨然谷穴法古今临床应用规律.[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针灸大成》中有关然谷穴的记载进行整理,从然谷穴的腧穴定位、刺灸方法、临床应用、配穴规律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然谷穴位于足内踝前,足舟骨粗隆下陷中;穴性为足少阴肾经荥穴,可针、可灸、可刺血操作;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科、肢体经络、五官病证及妇科疾病;组方上多为配穴使用,多配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之腧穴.[结论]总结归纳《针灸大成》中然谷穴的定位、穴性、刺灸法操作及临床应用规律,对然谷穴的现代临床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