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生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切除后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并应用仿生型股骨远端假体,通过人造韧带及高稳定型衬垫重建人工关节的稳定性,替代铰链式关节,从而降低相应部位的应力,降低假体磨损、松动及折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治并行假体置换的股骨远端骨肉瘤的患儿资料,共纳入仿生型假体12例(仿生组)及单纯铰链假体21例(单纯铰链组)。仿生组男6例,女6例,年龄(8.8±2.6)岁,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A期1例,ⅡB期10例,Ⅲ期1例;单纯铰链组男14例,女7例,年龄(8.6±2.2)岁,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B期15例,Ⅲ期6例。通过对比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肿瘤学及假体预后情况,探讨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的围术期安全性、肿瘤学预后、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功能状态。结果: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发病时长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仿生组在总手术时间(126.7±27.9)min vs (143.3±38.9)min( P=0.203)、术中出血量(162.5±212.3)ml vs (247.6±175.6)ml( P=0.224)及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6.3±2.4)d vs (6.4±3.4)d( P=0.908)方面与单纯铰链组相似。仿生组平均随访(16.0±4.7)个月,1例因肿瘤进展死亡。3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出现肿瘤复发合并假体半脱位,最终行截肢治疗。假体半脱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巨大、股四头肌切除过多所致。余患儿未见假体并发症;单纯铰链组平均随访时间(12.7±4.5)个月,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3例出现远处转移,2例局部复发,均行局部切除;未见假体并发症。末次随访仿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单纯铰链组(120.6°±13.6° vs 92.0°±7.7°, P<0.05),但MSTS 93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0.9)分 vs(29.5±0.6)分。 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提示,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与单纯铰链假体相比具有良好的围术期安全性,不增加假体并发症发生率,并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及优良的功能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的原因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的原因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及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翻修手术的33例患者资料,男25例、女8例,年龄(45±13.1)岁(范围19~64岁)。肿瘤病理学诊断为骨巨细胞瘤17例,骨肉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软骨肉瘤、周围神经鞘瘤、韧带样纤维瘤和骨转移瘤各1例。翻修原因为无菌性松动23例,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断裂、假体脱位各2例,感染3例,肿瘤复发1例。观察患者肿瘤学结果,分析假体翻修原因,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和多伦多保肢评分(Toronto extremity salvage score,TESS)评估功能,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33例随访时间48.0(24.0,107.0)个月。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是无菌性松动(88%,29/33),其次是感染(9%,3/33)和局部复发(3%,1/33)。生存期>1年的32例患者术后1年MSTS评分为(24.28±4.74)分(范围9~30分),与翻修术前(11.78±5.23)分(范围4~21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02, P=0.013)。32例存活患者术后1年TESS为86.67(80.00,91.67)分,术前为56.00(43.17,6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78, P<0.001)。翻修术后12例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机械性问题(15%,5/33)和感染(15%,5/33),其次是局部复发(6%,2/33),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6%(12/33)。 结论: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翻修的主要原因是无菌性松动,翻修手术可获得理想的术后功能,可作为初次置换术后假体失败的首选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与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和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8月—2019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8~73(22.1±15.9)岁。本组32例新辅助化疗均有效,均行股骨远端瘤段切除假体重建术治疗。按照假体重建方式分组: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组(定制组)12例,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组(新轴心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的功能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肿瘤复发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以及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组中15岁以下的8例儿童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结果: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组与新轴心式组术后1年MSTS评分分别为(26.6±2.6)分和(22.6±1.8)分,膝关节HSS评分分别(90.1±4.1)分和(70.4±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019、11.375, 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12和15%(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0)。术后保留自身关节定制组出现1例假体髓内柄断裂、1例伤口不愈合,新轴心式组出现2例假体松动、2例伤口不愈合。定制组中,保留骨骺的15岁以下8例患儿中术后满2年者双下肢长度差均大于20 mm。 结论:在满足严格的保肢适应证和标准的新辅助化疗前提下,对于距离膝关节面有一定安全距离的股骨远端骨肉瘤段切除假体重建治疗患者,相比于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重建,采用保留自身膝关节的定制型假体重建虽然不能解决儿童日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效果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效果、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21岁(7~70岁);骨肉瘤39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肉瘤1例;肿瘤位于股骨远端者35例,胫骨近端者12例。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2个疗程化疗,术后均行4~6个疗程化疗。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生存时间、假体生存时间和并发症、肢体功能、肿瘤复发、肺转移等。结果:患者中位随访25个月(5~102个月)。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4%、71.29%、58.06%,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42%、55.49%、50.86%。10例(21.28%)患者术后3年内出现了肿瘤局部复发,其中8例为软组织肿瘤复发,行肿瘤再切除,其余2例行截肢术;15例(31.91%)发生肺转移。假体5年总生存率为82.33%,其中股骨远端肿瘤患者的假体5年总生存率高于胫骨近端患者(86.96%比75.00%, P=0.338);3例(6.38%)出现假体感染,1例(2.13%)假体松动后翻修,1例(2.13%)假体断裂后翻修。患者末次随访时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中位数( P25, P75)为21分(15分,24分),优良率为61.70%(29/47)。胫骨近端肿瘤患者伸膝延迟发生率高于股骨远端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3%(4/12)比2.86%(1/35), P=0.016]。 结论: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能够有效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可保持满意的肢体功能和生存率,但术后相关并发症可导致保肢失败,需通过规范的放化疗、广泛严格的肿瘤切除及适当的康复锻炼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骨远端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股骨远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及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3例股骨远端原发肿瘤患者和3例膝关节周围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资料,男8例、女8例,年龄(43.3±17.8)岁(范围15~71岁)。13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中,骨肉瘤6例、骨巨细胞瘤5例、平滑肌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3例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中,肿瘤型假体术后无菌性松动2例、表面人工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1例。设计并制作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16例患者肿瘤切除或假体翻修术后股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评估下肢力线,采用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SF-36)评价术后生活质量,应用美国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肢体功能。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安放假体,除2例行全股骨置换患者外,其余14例患者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长度(18.2±11.7) cm(范围8.6~47.1 cm)、手术时间(138±19) min(范围110~170 min)、术中出血量(211±118) ml(范围100~500 ml)。术后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示16例患者下肢机械轴线与膝关节中心的距离为0.1(0,0.7) cm,髋膝踝角179.0°±2.3°(范围173.3°~182.2°)。术后随访12~36个月,16例患者均未发现假体并发症。SF-36评分显示生理功能评分为(56.7±7.0)分(范围42.7~67.4分)、心理功能评分(54.1±7.6)分(范围40.5~66.3分)。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为120.0°±15.6°(范围95°~130°),其中肿瘤相关的15例患者MSTS 93评分为(25.0±1.7)分(范围22~28分),其中优7例、良8例。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肿瘤肝、肺转移,术后18个月死亡;其余15例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均存活,无瘤生存时间为(25.8±8.4)个月(范围12~36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重建股骨远端骨缺损,术中假体安装简单、快速,短期随访未出现假体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非感染性失败骨水泥固定翻修术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感染因素导致的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病例进行骨水泥固定翻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20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128例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接受骨水泥固定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1例、女57例,年龄(33.5±15.4)岁(范围8~77岁)。128例患者中骨肉瘤73例、骨巨细胞瘤38例、未分化肉瘤8例、软骨肉瘤4例、Ewing肉瘤2例、纤维肉瘤2例、滑膜肉瘤1例。假体翻修部位:股骨远端假体105例、胫骨近端假体23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64例、假体部件损坏47例、肿瘤复发17例。经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后失败19例,其中16例接受了二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主要观察指标为假体生存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流行病学数据、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膝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128例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7±33)个月(范围6~326个月)。初次翻修手术后发生并发症25例(19.5%),其中导致假体寿命终结19例(14.8%),包括5例(3.9%)结构性失败、6例(4.7%)无菌性松动、2例(1.6%)肿瘤复发和6例(4.7%)感染;5例切口浅表愈合不良,经局麻清创后痊愈;1例髌韧带止点断裂,经切开修补后痊愈。初次翻修手术后假体5年、10年和1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0%、76.6%和70.7%,保肢率为97.7%。16例接受了二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手术时间为(206±51)min,术中出血量为(596±217.99)ml,术后MSTS 93功能评分为(26.38±2.47)分;二次翻修手术时间为(258±41)min,术中出血量为(621±245.84)ml,术后MSTS93功能评分为(25.06±2.11)分,初次与二次翻修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MSTS 93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3.18, P=0.399; t=0.30, P=0.926; t=1.61, P=0.376)。 结论:骨水泥固定翻修术治疗非感染因素导致的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病例具有假体生存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且可重复性高,是治疗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的一个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保留骨骺铰链型膝关节假体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骨骺铰链型膝关节假体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的临床疗效、胫骨近端生长潜能的保留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诊治的37例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患儿资料,男21例、女16例,年龄(9.1±2.1)岁(范围5~12岁);身高为(140±10)cm(范围115~160 cm)。所有患儿均接受股骨远端瘤段截除,重建方式采用保留患侧胫骨近端骨骺的特制单纯铰链型膝关节假体。术前及术后每3个月复查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双侧下肢全长、胫骨长度,与术前下肢全长、胫骨长度进行比较,计算患侧胫骨的生长潜能。术后功能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系统评估,并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37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43±41)min(范围90~250 min),术中失血量(314±397)ml(范围30~2 200 ml)。随访时间为(42.3±12.1)个月(范围24~64个月)。患儿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为屈伸115.6°±7.2°(范围100°~130°)。术后MSTS评分为(26.7±1.6)分(范围23~30分),末次随访时双下肢不等长为(4.0±2.1)cm(范围1.3~10 cm),患侧胫骨长度较健侧短缩(1.3±1.0)cm(范围0~3.8 cm)。患侧胫骨近端骨骺生长百分比为70%±17%(范围30%~100%)。1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5%(13/37),其中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6%(6/37)。3例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经清创联合抗生素治疗后愈合;1例术后3年外伤后出现股骨柄松动,更换为成人型肿瘤关节;2例分别在术后30、33个月外伤后发生股骨柄断裂,接受股骨侧假体翻修手术;1例患儿术后10个月出现非外伤性股骨柄断裂,行翻修手术治疗后好转;6例术后出现肿瘤复发,其中4例软组织肿瘤复发者行局部切除、2例股骨近端复发者行截肢或翻修手术治疗。结论:单纯铰链膝关节假体能保留胫骨近端骺板的生长潜能,术后早中期功能满意,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骨肿瘤精准化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骨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辽宁省肿瘤医院14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13~57岁、平均32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3例、肩胛骨3例、骨盆2例、肱骨近端1例、锁骨近端1例。恶性肿瘤11例,其中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1例、转移癌2例;良性肿瘤3例,其中骨巨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嗜酸细胞肉芽肿1例。所有患者术前采用640层螺旋CT扫描仪行肿瘤部位增强三维重建,收集患者CT原始DICOM数据,将其导入到三维医学影像工作站进行分割、重建、材质设定,通过"星图"混合现实影像系统获得全息影像数据。术前应用全息影像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按照术前规划完成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安全外科边界,假体置换患者对比术前、术后双下肢肢体长度差,末次随访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93评分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中14例患者在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准确定位,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量50~1 100 mL,平均364 mL。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6例行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患者术前测量双下肢长度差1.3~6.5(3.70±1.87)mm,术后测量双下肢肢体差为1.7~4.9(2.95±1.24)mm,术前、术后双下肢肢体长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72, P>0.05)。术后第3天复查MR检查或CT扫描评价外科手术边界,肿瘤完整切除,内固定物位置良好。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0个月,平均16个月。至末次随访MSTS评分为17~28分,平均23.9分;患肢功能优7例,良2例,可5例。随访期间14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结论:通过混合现实技术提供的立体直观、全方位病变部位的解剖细节,可以辅助骨肿瘤患者术前手术规划,提高术中肿瘤切除精确性、安全性及组织重建的有效性,实现了骨肿瘤手术规划的可视化、个体化,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多孔结构超短柄假体治疗股骨干极限瘤性骨缺损的早期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多孔结构超短柄假体治疗股骨干极限瘤性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8例股骨干恶性肿瘤患者资料。男4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6.9岁(11~61岁);术前Enneking分期均为Ⅱb期;骨肿瘤类型: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骨膜骨肉瘤1例。术前利用CT/MRI图像融合技术明确手术边界、设计导板和假体,并进行手术模拟。8例患者均在肿瘤切除术后接受3D打印多孔结构超短柄重建术。利用断层融合成像技术评估骨整合情况,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骨肿瘤学预后。采用1993年美国骨肿瘤协会(MSTS)下肢功能评分系统和膝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36~50个月(平均42.8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使用钢丝线固定,末次随访时骨折获愈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肿瘤局部复发、肺部转移及死亡。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整合,下肢基本等长。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深部感染及假体骨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16.2°±9.1°),较术前(98.8°±10.9°)显著改善;MSTS下肢功能评分为(26.2±2.1)分,较术前[(21.6±1.8)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D打印多孔结构超短柄假体重建术是股骨干瘤性骨缺损的精准重建方式,通过精细的术前设计、术中操作及术后严格的随访管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半骨盆假体置换治疗Enneking Ⅱ+Ⅲ区骨盆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3D打印半骨盆假体置换治疗Enneking Ⅱ+Ⅲ区骨盆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保留髂前下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3D打印半骨盆假体置换的25例骨盆Ⅱ+Ⅲ区恶性肿瘤患者资料.男11例,女14例;年龄17~77岁,平均(49.96±9.73)岁.其中普通型骨肉瘤11例,软骨肉瘤6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3例,尤文氏肉瘤3例,转移性副神经节瘤(原发部位为腰椎)1例,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1例.其中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保留髂前下棘,10例)和对照组(未保留髂前下棘,15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通过影像学评估假体的髋臼旋转中心偏移情况.以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并记录肿瘤学预后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时间16~27个月,平均为(21.92±3.40)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研究组MSTS功能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假体髋臼旋转中心偏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术区感染,2例出现切口周围脂肪液化坏死,经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1例骨盆转移瘤患者在术后1年发现肝转移,靶向药物控制,带瘤存活;其余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3D打印半骨盆假体置换治疗骨盆Enneking Ⅱ+Ⅲ区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此外,保留髂前下棘及肌肉附着点对髋关节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