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蛋白组学技术探究健胃消食片改善小儿厌食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利用蛋白组学技术研究健胃消食片对小儿厌食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3周龄SD大鼠,除对照组外均采用高脂高蛋白饮食4周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多潘立酮(10mg·kg-1)组、健胃消食片2g·kg-1组和健胃消食片5g·kg-1组,给药1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体重和胃肠动力指标,并取血和胃部组织分别进行血浆激素水平检测和蛋白组学分析.结果 口服健胃消食片使得小儿厌食模型大鼠的摄食量和胃肠动力显著提高,同时血浆胃动素(MTL)和β-内啡肽(β-EP)水平升高,生长抑制素(SST)水平下降;蛋白组学分析发现小儿厌食模型大鼠的发病过程以及健胃消食片的治疗过程与多个蛋白的差异表达有关,其中的胰蛋白酶原2(Prss2蛋白),主要参与消化及蛋白质的吸收;Ndufb2参与了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在激活的状态下对摄食具有促进作用,这两种蛋白在模型诱导过程中下调,但在健胃消食片灌胃之后表达上调.同时多个信号通路参与到了健胃消食片的治疗,其中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通路在治疗之后显著富集于胃组织,此通路具有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结论 健胃消食片通过增加小儿厌食模型大鼠的摄食量和胃肠动力改善厌食情况,调节MTL、β-EP和SST的分泌;Prss2和Ndufb2两个蛋白以及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通路不仅参与了小儿厌食的发病过程,同时也参与了健胃消食片对小儿厌食的治疗过程,推测可能是健胃消食片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藜芦醇对酒精性肝病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有200多种疾病的病因与酗酒有关,酒精会造成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作为酒精吸收和代谢的场所,过量饮酒导致的胃肠道和肝脏损害不容忽视。酒精会产生较强的肝脏毒性,造成肠道微生物的紊乱。白藜芦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葡萄、花生、坚果等各种食物中的天然多酚,具有保护肝脏等多种益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本文回顾白藜芦醇对酒精性肝病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提出了肠道微生物可以作为白藜芦醇预防酒精性肝病的潜在研究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道菌群在减重手术后的变化及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减重手术作为目前治疗肥胖及其合并症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变肠道菌群。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具有时空特异性,术后不同时间点上和不同肠段中的菌群组成与结构不尽相同。减重术后肠道菌群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手术引起的胃肠道解剖及相应生理功能的变化。通过移植术后菌群发现肠道菌群参与减重手术改善代谢,其中的机制可能和菌群-宿主相互作用的众多分子途径有关。同时,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还与减重手术患者的预后相关。此外,减重术后所引起的菌群变化不仅与改善肥胖和代谢有关,还可能存在潜在危害,其中减重手术后的营养吸收不良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阐明减重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菌群在减重手术中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为此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乳糖不耐受是指因乳糖酶数量不足或活性低下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由于乳糖不耐受与胃肠道疾病症状有相似之处,且缺乏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新生儿乳糖不耐受常被忽视或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混淆,易漏诊、误诊,导致抗生素、氨基酸配方奶的过度使用。因此,对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该文对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特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肾脏病状态下肠道菌群失调对免疫及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肠道菌群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体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肠道菌群构建的肠道微生态在维护复杂的免疫网络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在调节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与代谢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关键因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机体的免疫与代谢状态,这些变化与CKD的预后紧密相关。本文主要综述CKD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代谢调节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改善CKD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道微生物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方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已经成为当代中老年群体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但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寻求新型有效的治疗策略是当务之急。肠道微生物群被称为"人类第二大基因组",不仅可调控胃肠道活动,甚至还可影响宿主的骨代谢、免疫和矿物质的吸收,最终调节人体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短链脂肪酸与儿童胃肠道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短链脂肪酸是厌氧菌在盲肠和结肠发酵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形成的代谢产物,在结肠中被吸收后可以调节肠道能量代谢、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调控肠道免疫功能、影响肠道分泌和吸收,并通过以上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从而改变儿童排便频次。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也在人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儿童排便频次改变时,其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变,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含量也会改变。该文就短链脂肪酸在儿童不同排便频次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儿童不同排便频次提供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硬化的胃肠道并发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可影响到全身多器官功能。而肝硬化所致消化道损害临床上更为常见。肝硬化会导致胃肠动力下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还会并发一系列胃肠道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临床上,更应重视肝硬化相关胃肠道并发症,做到早期监测、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肝硬化病情进展、减少晚期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宿主N-乙酰转移酶2多态性与异烟肼诱导肝损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异烟肼作为一种治疗敏感结核病近70年的主要药物,其药物动力学差异可影响其吸收,低血药浓度导致低疗效;反之高浓度可导致肝损伤或死亡。引起血药浓度波动的因素包括异烟肼吸收(如药物-药物、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胃肠疾病,糖尿病或结核病等疾病状态)和肝酶代谢的异常等。N-乙酰转移酶2(N-acetyltransferase 2)基因( NAT2)型及蛋白酶(NAT2)表型的多态性显著影响血浆异烟肼浓度。目前缺乏异烟肼治疗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指南,针对出现的异烟肼不良反应仅基于临床经验采取突然停药或降低异烟肼剂量,但这样的措施可导致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产生。故进一步明确宿主 NAT2基因型及其表型多态性、血浆异烟肼浓度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将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N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20例INP病人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9例;年龄为(42 ±9)岁。20例病人均行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术后脓腔持续灌注引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及胰腺周围残余组织感染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2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4例手术入路为腹上区+左侧腹膜后入路,1例为腹上区+右侧腹膜后入路,5例为腹上区+双侧腹膜后入路。20例病人中,14例行附加手术,其中10例行空肠造瘘术、2例行胃造瘘及空肠造瘘术、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及空肠造瘘术、1例行胆囊造瘘术。2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28±41)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mL(50~700 mL)。(2)术后情况:20例病人术后开始行0.9%氯化钠溶液脓腔持续灌注引流时间为2 d(1~14 d)。20例病人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术后胃瘘合并腹腔出血(于术后13 d行剖腹探查止血+胃造瘘术)、1例为术后十二指肠瘘(于术后111 d行胃肠吻合+空肠造瘘术)、1例为术后腹膜后残余组织坏死感染(于术后11 d再次行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1例为术后胆囊瘘(于术后71 d行胆囊切除术)、2例为术后胰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0例病人第1次手术后住院时间为42 d(20~178 d)。(3)随访情况:20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0~4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随访期间,1例病人继发糖尿病;无病人出现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20例病人胰腺周围残余组织吸收良好,无病人死亡。结论: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INP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